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技能社会建设路径与实践

2023-11-29周梦茹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现路径高职院校

周梦茹

关键词:高职院校;技能型社会;实现路径

一、技能型社会的内涵

(一)以国家重视技能为战略导向

政府作为一个国家政权体系中依法享有行政权力的组织 体系,具有强大的公共服务能力,在技能社会建设中发挥着 主导作用[1] 。国家一方面以政策制定为引领,以具体的建设 目标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 展道路,另一方面以充足的资金投入助力技能型社会建设, 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果提供经济基础。

(二)以社会崇尚技能为价值使然

社会崇尚技能是维系技能型社会常态化的环境基础[2] 。 “十四五”时期,要在思想上根本破除“重知识轻技能”的 观念,形成社会崇尚技能的时代风尚,全面优化人才成长环 境,加强技能文化与社会氛围建设。通过大力宣传技术技能 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突出业绩和社会贡献,努力营造学习 技能、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浓厚社会氛围。

(三)以人人学习技能为实现途径

丰富职教形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人才学习 成长通道,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在新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一 方面,要树立实现途径的系统观念,以职业发展理念促进职 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另一方面,要立足当下的重 点难点,大力进行制度创新与供给,创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 的教育体系,扩宽高职教育服务全民的范围,进一步整合普 职教育、老年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等资源,加大投入 建设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人人均 可学习技能的职教形态。

(四)以人人拥有技能为努力方向

实现人人拥有技能的目标,必须以坚持高质量人才培养 为主要抓手。职业院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产教融 合、校企合作落实落地,着力推进专业链、产业链、人才 链、创新链的有效对接,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的有效对 接。深化“三教”改革,在培养“双师型”教师、创新教材 形态、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制定个性化多元化培养方案、加 速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 强化类型教育特征,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岗课赛证”融 通培养、1+X证书制度等,为人人拥有技能这一目标提供可实现途径。

二、高职院校服务技能社会建设的价值意蕴

(一) 现实价值:输送高技能技工人才,缓解人才供给 矛盾

随着“十四五”时期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产业的升级转型也在不断加快,这就更加加剧了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矛盾。高职院校作为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实施单位,首先,高职院校在技能培养过程中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不仅致力于基础知识的培养,还注重学术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学习技术技能奠定基础。其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共创符合企业发展、符合生产一线工作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技术技能人才所需要的配套政策,实现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二)核心价值:服务区域社会建设,助推产业升级步伐高职院校依托职业教育集团资源,巧借政府资源,整合校企资源,通过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打造服务技能社会建设联动平台。首先,高职院校通过社会培训、社区学院建设,打通辐射区域技能人才成長通道,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从而实现区域技能人才的梯队建设,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建设的教育属性。其次,高职院校依托自身的教育资源,对接周边企业,紧贴企业生产实际,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高质量专业群,以点到面,逐步辐射到上下游产业。建设高标准示范企业链、产业链和专业链,再以专业链孵化高质量企业来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真正发挥了职业院校的带动引领作用。实现学校与区域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3]。

(三) 终极价值:重塑技术价值诉求,打造浓厚技能文化底蕴

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从社会价值理念、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影响个体的职业培训意愿。营造崇尚技术技能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厚植技能社会发展土壤[4]。校内:创设崇尚技能的文化氛围。首先,高职院校通过课堂、班会、社团活动等活动,或者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弘扬技能文化、大国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大力宣传和举办各类技能竞赛,为高技能人才提供同台竞技的平台。其次,推进资历框架建设,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互通互联,通过激励制度营造浓厚的技能文化氛围。校外:高职院校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带领学生参观优秀企业,使学生切身实地感知企业文化、企业工匠精神,从而达到文化培育的目标。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联合社会和企业,烘托技能文化的良好氛围,吸引社会劳动者学习技术技能,实现技能成才的路径宣传,从而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高职院校服务技能社会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履职五大职能

1、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使命。培养人才作为高职教育的首要职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大批的高质量、高层次、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这类人才需要相应的高职院校培养,高职院校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任务。

2、以科学研究为助力转化。高校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是促进高职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科研成果的研究与转化是检验高校师资力量和科研力量的试金石,可以为高职院校带来良好的经济收益,又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因此,高职院校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勇敢走出“象牙塔”,主动承担起科学研究的重任。

3、以社会服务为主要责任。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人才培养,通过专业优势和技术优势进行科研成果转化,通过开展社会培训丰富社会服务职能。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是进行社会服务的基础条件,社会服务是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现实转化。没有教学基础知识的传授,就无法进行人才培养,无法解决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无法进行社会服务。没有科研成果的转化,就无法精准对接周边产业,无法发挥成果的转化价值。

4、以文化传承创新为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对于高职院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有重大现实意义。中华优秀文化不仅要继承、要发展,更要创新。高职院校不仅要发挥好教师和学生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

5、以国际交流合作为目标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高职院校作为文化传播、科教融合的重要载体,通过高职学校间的国家交流与合作,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知识传播,是促进学校“双高”建设和高水平职业本科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深化“三师”融合

所谓“三师”融合是指由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企业工程师和产业技能大师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1、提升“三师”综合实力。第一,提升专职教师实力。高职院校根据校内专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个人素养的特征,通过组织校内培训、外出学习或下企业锻炼等方式,不断丰富教师专业知识,提升生产实践能力,提高对产业的认知,从而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第二,实施专兼结合。为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引进企业工程师参与各项教学活动。一方面,企业工程师与专职教师一起备课、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企业工程师把产业的新标准、新技术、新要求引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另一方面,企业工程师承担一部分教学任务,企业工程师具有高超的技术技能水平,通过课堂讲授,加深学生对产业技术的认识,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第三,树立行业标杆。通过引进产业技能大师,充分发挥产业大师的技术技能优势,学习其身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仅提升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扶协青年教师成长,而且传承一种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为高职院校树立“大国工匠”典范打下基础。

2、专职教师深耕专业知识,夯实学生基础。企业工程师对接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标准和制度提升学生的专业认知。产业技能大师帮扶青年教师技能成长,拔高高职学生的技能水准,为技术能手、行业能手培养人才。“三师”各司其职、彼此支撑,通过深化“三师融合”,增强人才培养队伍的实力,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输送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强化四项支撑

1、强化人才培育支撑。人才培育作为高职院校的第一要务,是促进技能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通过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和教育数字化共建共享实现人才支撑。第一,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校企合作主要是指学校和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建立的一种培养模式,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学校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质量,与专业相对应的企业合作,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输送人才。通过学生日常学习与企业锻炼两种方式,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实践能力,既实现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又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可根据社会需求培养专业性、技能型人才,并和市场接轨,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理论、实践深度结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新型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行业发展[5]。第二,建设教育数字化资源。教育数字化是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职院校以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支撑,以转型驱动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持续加快国家级、省级、校级资源库建设,继续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更好地推动职业技能资源的共建共享,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2、强化技术技能积累支撑。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职业院校将技术积累进行有效转移、转化和整合而形成人才培养 要素的能力,是在与企业深度合作基础上,职业院校自身能 力不断演化的结果。提升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能力是职业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 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6] 。高 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产业和企业、企业和 学校之间的技术创新转化,使技术技能知识的积累和人才培 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

3、强化技能文化传承支撑。技能文化作为多元化技能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其教育价值在于促进高职院校培养的多样性,技能文化建设能够引领职业教育的类型化价值[7]。高职院校作为技能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主阵地,在培育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以及国家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弘扬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德技并修的工匠精神,同时营造崇尚技能、尊重劳动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传播技能文化的魅力,均衡技能文化在教育价值中的协调性与教育性,最终促进技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强化社会服务支撑。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水平也取得巨大提升。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联合政府、学校、企业各大主体,打造“技能共同体”,创建技能社会建设联动平台。其次,高职院校开展的一系列技术技能培训,提高培训人群的技术竞争力,提高受训者的技术技能水平,增强他们的人才竞争力。最后,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支持,促进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对接企业,联合企业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助力企业科研攻关,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全面提升区域服务效能。

(四)推进技能文化内涵建设

技能文化具有对学生塑造的作用,这种塑造是全方位的,对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激发学生学习职业知识技能的意志与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都具有内在的作用。这种内在作用作为一种源动力对实现目标的作用力远远超过来自外部的压力[8]。对一个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是其成为职业技能人的两大必要条件,而职业能力的获得可以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职业素养需要通过更加深入地引导和教育以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素养[9]。

1、专业文化。专业文化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文化的属性以及专业特征,可以将专业文化理解为在长期的专业建设中,对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特性积淀的专业文化。专业文化象征着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软实力,是技能社会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以学生、教师为主体,是校园内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要建设校园文化,既需要发挥学校的各项优势资源,营造良好的技能培育环境,也要通过组织各种校园活动,如,社团宣讲、各级技能大赛和能工巧匠的宣传活动、“世界青年技能日” 等,将技能文化的种子种植在每位师生的心中,同时,也要 积极主动为学生搭建技能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 大赛,实战本领,反思差距,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方 式体会技能文化的魅力。

四、人文素养的培育

以往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培養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过分注重学生的技术性、职业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一项重要职能,把教育文化摆在重要位置。高职院校通过人文通识教育、重视德修并技的思想、传播大国工匠的精神充分发挥教育文化的作用。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作为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实施单元,应积极发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优势,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增强技术技能积累、开展社会培训、传承技术技能文化、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为构建高职院校服务技能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实现路径高职院校
论新疆民族互嵌型社区的建设:现实背景、基本概念和实现路径
经济责任审计发挥国家治理作用的实现路径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