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探索

2023-11-29王红星王永立唐跃辉徐孟瑾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

王红星 王永立 唐跃辉 徐孟瑾

关键词: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高校劳动教育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潮冲击 中被逐渐弱化,存在着劳动教育观念偏差、课程内容设计单 一、与创新创业教育割裂、活动载体匮乏等问题,无法通过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高 校劳动教育不仅引导学生进行劳动体验,更重要的是引导学 生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进行劳动创造。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 教育都是高校寻求自身发展而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都 致力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 题。将劳动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更有利于让学 生在劳动中激发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通过 劳动育人,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 质量。

一、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劳动观念、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品格,培养学生职业劳动能力、创新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能够在实践中明劳动之理、悟劳动之美,是普通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尽管各高校已经把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体系,也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劳动实践,但目前普通高校劳动教育仍普遍存在“两有两无两割裂”现象。劳动教育有课程无大纲,有劳动无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割裂。

劳动教育课程有课程无大纲。大多数高校在课程体系中有劳动教育课程,有明确的学时学分要求,但没有完整系统的劳动课程大纲,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不明确,理论知识讲授缺失,学生应获取的劳动能力、劳动品质不明确。课程内容不完整、不系统,与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不契合。教学方法单一,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流于形式、流于表面,仅仅是让学生进行劳动体验。没有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没有成绩评定标准,不能体现劳动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课程有劳动无教育。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思想、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让学生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1]。但目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往往是以打扫卫生、整理内务、修剪花草等形式的劳动实践为主,应有的理 论讲授教育元素缺失,缺乏劳动教育设计和劳动意义建构, 开设的是劳动课而不是劳动教育课。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对大 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劳动精神的培育、良好的劳动品德 的塑造、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 正面引导不足或缺失。

劳动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割裂。大部分高校 劳动教育课程由学校特定公共学院或教学部牵头负责开发课 程内容,对劳动教育课程理解有偏差,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设置面向全校学生,无学院差异,无专业特色。劳动实践的 形式和劳动教育内容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脱节。在专 业课程教育中未体现劳动教育内容,多数高校把劳动教育课 上成简单的体力劳动课。与《纲要》中“普通高等学校要将 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思想相悖[2] 。

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一)重塑劳动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 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 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 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价值观的重塑以思 想教育为引领,以专业课程思政为抓手,坚持四年不断线, 开展劳动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工匠 精神,培养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 格。大一年级,依托通识课程劳动教育必修课从良好劳动习 惯养成入手,通过理论讲授、专题讲座,劳模、工匠或科技 工作者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 义劳动观,熟悉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 劳动实践。大二、大三年级,挖掘专业课中劳动教育元素, 进行劳动教育价值引领。依托实习见习等,强化劳动技能、 劳动能力培养和工匠精神塑造。依托创新创业训练等,培养 学生创造性劳动、创新型劳动素养。大四年级,开展择业就 业教育,强调劳动与自我发展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劳动 观。经过四年的劳动教育,充分发挥“树德、增智、强体、 育美、创新”等综合性育人功能,在学生中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和奉献的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具有崇尚劳动的 观念、热爱劳动的情感、尊重劳动的态度、劳动创造的意识 与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质,能够明劳动之理、悟劳动 之美。引导大学生梳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 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新时代劳动观,增强大学生使命感、 责任感和干事创业的能力。

(二) 构建劳动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互融的课程 体系

注重知行合一,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开展以创新能力培 养为主体的劳动教育。构建融思政劳育、实践劳育、学术劳 育、专业劳育于一体,“勞育课程+专业课程+社会实践+双 创竞赛”劳创融合的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融合“双 创”的实践基地,发挥实训中心优势,开发基于劳创融合的 自主开放性课题等适应新工科、新农科的跨学科项目化实训 课程。根据行业人才技能需求实际,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 程学习与实习实训中,构建以工程项目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 体系。与企业合作共建以职业活动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实训平 台,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全流程实景体验劳动过程,真切 体会劳动创造价值。设置创新型、综合性实验项目,实施双 导师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题设计和项目指导,让学 生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磨炼自己的意志,深入其中体验 劳动创造价值的成就感。

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鼓励专业课教师结合专 业情况进行课堂创新,通过课程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 问题,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引导学生基于劳动开展创新、 基于创新开展创业,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人生梦想。将创新 创业课程嵌入劳动教育中,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增加劳动教育 模块,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激发创新潜力,在创新创业精神 培育中体会劳动价值。依托产教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畅通 校企沟通渠道,邀请创业者、工匠大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 访谈,让学生近距离感知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劳动实现 自我价值意义。依托互联网+教育,建设劳动教育与创新创 业有机融合的“金课”,探索课程学分互换机制,提升学生 参与创新实践和劳动服务的内生动力。依托各级各类“双 创”项目、科创竞赛和劳动实践基地,发挥学生首创精神, 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劳动中涵养劳动价值观,成就创业梦想。

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将劳动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 一方面,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创新开展“寻匠悟道”实践项 目,邀请优秀企业家和科学家进课堂开讲,激发学生的职业 使命感和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依 托“志愿服务”开展服务型实践活动,依托“能工巧匠”技 能展示开展专业型实践活动,依托“优秀企业”开展应用型 实践活动,依托“双创大赛”开展创新型实践活动,打造行 走的“劳动思政专创互融课”。结合学科专业开展创新驱动 赋能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围绕生物医药、发酵工程等 新兴战略产业,注重新知识、新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创造 性、创新性劳动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专业服务和创新创业 活动,利用专业知识,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 公益劳动和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实现价值 提升。

(三)实施“三课程+三活动”的劳动实践活动模式

实施“劳动教育课、专业课、实践课+创新创业实践、 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实践”的劳动实践活动模式。以劳动教 育课程为主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观念、热爱劳动的情感、尊 重劳动的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品格。在专业课程中挖掘 劳动教育元素,培养学生专业报国、专业劳动伦理和专业劳 动能力。在实践课侧重综合劳动实践和职业劳动教育,培养 学生劳动创新能力和职业劳动能力。将劳动教育融入创新创 业教育,结合创新创业大赛,利用科研平台,鼓励专业任课 教师结合专业情况进行课堂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科 研,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造性劳 动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劳动的内涵在不断更 新,劳动方式不断改变,劳动内容越来越丰富。高等学校工 科类专业中专业理论课,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专 业实践课以及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中蕴含着劳动品质、劳动精 神、工匠精神等劳动教育内容以及脑力劳动、服务性劳动、 创造性劳动等劳动形式,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既可以通过挖掘专业课程及创新实践课程中 劳动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劳动品质、劳动习惯、劳动精神、 工匠精神等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又能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创 新劳动教育内容,使新工科教育能达到培养实践能力强、工 程素养高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