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技能外强联动:高职院校服务技能社会的建设路径与实践
2023-11-29朱妍刘常兴贺爱利
朱妍 刘常兴 贺爱利
关键词:技能社会;技术技能积累;人才培养;社会服务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首次提出技能型社会的理念和发展战略。同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建设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享有技能的技能型社会。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应积极探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加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升社会服务发展水平,推动技能社会建设。
一、内修技能:技术技能积累和人才培养
(一)提升技术技能积累水平
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1]。提升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水平可基于学校内部积累模式,也可通过校企协同积累模式。首先基于学校内部积累模式,职业院校教师个人技术技能积累是高职院校内部技术技能积累最基本的动力,个人层次技术技能积累是奠定组织层次技术技能积累的良好基础[2]。因此,为实现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实力的提升,教师技术技能积累显得尤为重要。其次基于校企协同积累模式,可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地方经济、产业、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3]。高校与企业之间要实现资源共享,咨询互通,将企业项目带入学校科研平台,使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完成科研项目,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协同技术技能积累过程中,政府应在政策、管理和协调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调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二)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技能社会要求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掌握技能、人人运用技能,这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挑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保证人才结构跟得上不断变化的发展趋势,培养更多具有适应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人才和技术储备。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需厘清理论逻辑,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支撑高职院校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第一要明确办学定位,职业教育本身的属性和发展规律,使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和办学定位之间存在内在的理论逻辑关系,只有立足办学定位,才能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第二要论证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要求。第三要紧盯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必需时刻关注产业发展变化。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紧缺严重阻碍新兴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培养懂技术又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第四要注重专业教师储备,高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高职教师是技能型社会建设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4]。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是技能社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第五要构建实验实训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其能够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合理利用实验实训设备、共享实验教学资源,是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下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5]。创新创业教育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积累,由最初的学术研究转变为学校、专业和课程的融合,成为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开创个性、基本创业素养的人才,其目的不只是帮助在校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和技能,还应当面向具有创业计划、成功创业或已创业的社会人士,分段分层地培养其创新思维、锻炼其创业能力[6]。
目前我国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主要采用课堂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缺乏健全的质量评价体系、缺乏政策扶持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着重注重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应提升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认同,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要以创新创业课程为核心将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中去,以创新创业教育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专业课程教学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相结合的“双螺旋”结构模式,以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创新創业教育课程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实践平台,将实践教学融入课程体系中;要构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提升教学实效;要加强校企合作,将企 业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
二、外强联动:社会服务能力
(一)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以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为例,首先,学校把握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紧紧围绕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中原经济区等国家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主动对接农业产业高端,与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打造命运共同体;其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迎接全球农业高科技发展浪潮和农业产业链延伸的挑战,实现产业链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再次,创新育人机制,强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最后,依托河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河南省农林牧渔职业教育集团,整合校企资源,以“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合力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产教融合方面,各高职院校首先应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瞄准区域产业升级需求,推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其次要推进协同育人改革,创新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并大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高质量服务河南技能社会建设。再次要加快制度机制创新,加强产教融合平台建设,完善“政行企校”多方合作机制;加强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建设,完善教师双向流动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制度体系,提升校企合作治理水平。另外要搭建校企师资共培共用平台,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最后要服务企业创新发展,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赋能企业创新发展;搭建应用技术转化平台,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
(二)开展社区教育
高职院校应秉持“提质服务”的思路,以“懂行业、知岗位、会操作、善服务”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设备设施,主动搭建多样化的学习平台,共享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将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实用的教育。这种融合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不仅有利于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职业发展,还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正朝着融合发展的方向前进,这一步骤对于提高文化素质以及推动社区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虽然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各有其特点,但是融合之后能够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在当前“技能人才荒”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无疑是解决之道。然而从目前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融合发展的现状看来,整个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可通过创新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融合理念,增强协同发展意识;完善治理体系,畅通运行机制,激发二者融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实现职业教育和社区教育融合。
(三)加强技能文化宣传
高等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社会服务,不论是教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是进行社会服务的基础条件,社会服务是日常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显示转化。技能文化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能够从社会价值理念、风俗、行为习惯等方面影响个体的职业培训意愿。高职院校作为传播技能文化的主阵地,是技能文化建设的孵化器、助推器。要加大对技能成才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鼓励引导师生树立技能成才、技能报国观念,营造劳動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反映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总结
社会赋予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大批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最大的社会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智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经济发展的支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并通过社会服务来实现。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是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满足区域经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更高要求。高职院校只有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落实,不断强化社会服务的观念,使社会服务贯彻高职院校整个办学始终,才能更好地促进多元化社会服务,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