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农业区位”的教学设计*
——以“中国传统稻作农业与五常稻对比”为例
2023-11-29孙静怡骆海军江文政周国强马仁锋
孙静怡,骆海军,江 杉,江文政,周国强,马仁锋
(1.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浙江宁波 315201;2.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宁波 315201;3.宁波市第四中学,浙江宁波 315016;4.兰溪市游埠中学,浙江金华 321100)
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2022 年前全国普通高中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1](以下简称“双新”)。崔允漷对“双新”政策进行了概括和诠释:“新课程”以核心素养为纲,全面规范了课程目标、内容、教学与评价,切实提高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质量,“新教学”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典型特征是: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问题解决的进阶测评、混合学习的智能系统[2]。随着“双新”教育改革的深入,地理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向性更强,学生本位的指导理念向原有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主流课堂教学方式提出挑战,要求地理教师从基本学情出发,重析教学理念、重组教学目标、重构教材内容。因此,对于“双新”背景下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展开探讨进而重构教学模式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教学基础分析
1.案例背景
我国粮食产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但粮食安全问题却不容乐观[3]。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使我国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粮食观念变更,导致粮食浪费现象更加严重,粮食安全进一步受到威胁。中学作为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性场所,承担着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粮食观的重任。地理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沪教版地理必修二教材中的“农业区位”涵括了地理学逻辑思维的综合性、地域性和动态性,且背后隐含着国家认同、责任意识以及国际视野等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4],对于提升青少年的粮食认知具有重要意义。品牌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标志,牢抓市场认知度,提升口碑以扩大农业效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农业区位”地理教学基于真实情境塑造,以稻作农业为主线,在五常稻品牌农业和中国传统稻作农业的对比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粮食安全认知,为融入国家时政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提供案例。
2.课标与教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相关要求为“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5]。其中,“结合实例”要求教师以真实案例为情境,通过地理教学达到“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的认知目标,要求学生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沪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3 单元“产业区位选择”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围绕社会生产三大产业进行产业区位因素的阐述,从地理思维角度展示产业区位选择的综合分析方法与内在逻辑,“农业区位”是本单元第一节内容,为后续工业区位、服务业区位的学习构建起区位分析理论框架。
3.教学目标
①阅读图片和文字材料,认识五常稻作区和传统稻作区的自然条件差异,学会区域认知方法;②结合所给材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五常稻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培养综合思维能力;③阅读相关材料,能够说出市场等农业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生产活动的内在过程,树立人地协调观念;④阅读相关材料,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认识产业融合等现代农业发展途径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设计思路
现代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具有发展潜能。[6]对于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必须基于区域背景与情境展开,机械记忆概念及原理无法真正落实新课标要求。教师对教学案例的选择会影响教学方法使用、教学目标达成以及课堂教学成效。对于农业区位教学而言,大多数案例的选择集中于具有区域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但不同作物的农业区位不尽相同,区域特征鲜明的自然区位及加工和营销模式等人文区位因素存在差异。因此,表1对前人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了总结与比较,最终选择五常稻品牌农业为主要案例,辅以中国传统稻作农业,以地理事实、现象为基础进行对比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达成教学目标。
表1 不同案例及教学的比较
本节课以五常稻品牌农业和中国传统稻作农业的区位对比教学为主要教学情境,以五常稻的前世今生为关键线索划分教学环节,关键问题涉及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变化)及地理影响4个维度,符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教学全过程最终落实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图1)。
图1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教学思路
三、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导入:走进我国的五常稻作农业
情景导入设计见表2。
表2 情境导入设计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导入对本节课的主要案例“五常稻米”进行信息展示和常识铺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对视频材料进行剖析,基于视频信息提出本节课的主要问题,引出农业区位话题,引起学生对五常稻种植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2.探究活动一:五常稻为什么是“中国最好的稻米”
五常稻作区的自然条件有别于中国传统稻作区。以中国传统稻作区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提取归纳材料一中展示的水稻主产区自然条件,结合水稻生长习性,从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角度对农业区位条件进行简单分析,为农业的自然区位条件分析提供样本,学生领略教师的分析思路与方法后进行实践练习,具体设计见表3。
表3 探究活动一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如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且得出有效结论,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方法;再以五常稻为例进行小组练习,从地理角度描述区域地理位置,提升地理素养,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思路及方法进行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在真实情境中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活动二:五常稻的种植面积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区位分析的另一维度,也是导致农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教师基于农业区位理论,将各关键因素及其变化融入材料中,以点—面—点的问题剖析方式对社会经济类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进行解读,从特征归纳、原因分析、因素变化内在逻辑梳理3个层次进行问题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构建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的内在思维方式,具体设计见表4。
表4 探究活动二
【设计意图】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在锻炼学生提取关键地理信息能力的同时向学生普及与稻作农业相关的时政信息,增强学生的区域认知和国家认同;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分析维度及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思维;在中国传统稻作区和五常稻作区的变化对比中理解市场因素影响五常稻农业生产的内在过程。
4.总结拓展:五常稻米品牌农业的未来发展
走进五常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了解品牌农业的未来发展途径。品牌化是农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稻米产业建设完善五常稻米全产业链条,进一步丰富五常稻米品牌内涵,教师以此为核心,展现品牌化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作用,具体设计见表5。
表5 总结拓展
【设计意图】以农业品牌化认知构建为导向阅读材料,带领学生感受产业融合对品牌农业发展的影响,理解产业活动的有效循环对于产业发展的意义。
四、结语
本节课是在“双新”教育改革背景下,以稻作农业为话题进行的一次农业区位教学设计。教学全过程聚焦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借助丰富的视频、图片及文字资源提升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将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本堂课的设计亮点在于:第一,采用对比式教学分析中国传统稻作农业和五常稻品牌农业的区位差异,带领学生感受农业区位选择及品牌化的重要意义;第二,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将关键且具有难度的问题进行分解,通过浇筑“问题台阶”一步步引导学生构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思维架构;第三,课堂教学在落实课标要求的同时融入农业方向的时政知识,为“双新”政策驱动下指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提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