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深度学习的初中地理主题式课堂教学策略*
——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课例改进为例

2023-11-29王志洪孙小红

地理教育 2023年12期
关键词:绿洲课例丝路

王志洪,孙小红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南京 210003)

初中地理主题式课堂教学指教师在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从生产、生活、学术等相关素材中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并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主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分析,对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与重构,打破章节界限或学科壁垒,将原来碎片式的地理知识融合于主题情境中,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学会知识迁移,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可见,主题式课堂教学与深度学习的特征非常契合,能够有效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越来越多的教师摒弃了传统“八股式”教学方法,采用主题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区。本文以八年级下册“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课堂教学改进为例,谈谈主题式课堂教学有效实施的一般路径和策略。

一、课例呈现,简要分析

【课堂导入】展示网络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图片,引出精绝古城所在的塔里木盆地。

【新课学习】①地理位置:读图找出塔里木盆地并描述其地理位置特征。②景观特点:观看《探险小分队出发》视频,总结景观特点——沙漠和戈壁广布。③探究原因:从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分析原因,并绘制思维导图。④绿洲、城镇、交通线分布:阅读课本P80图8.18“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分布”(图1),完成课本P80活动题1、2、3。总结:城镇分布于绿洲中,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和沿河地区,交通线连接城镇和绿洲,呈环形分布于盆地边缘。⑤油气资源的开发:读课本P82图8.21“西气东输线路”,说出西气东输工程一线、二线工程的起点、终点和经过的省级行政区、地形区,分析此工程对东西部发展的意义。

图1 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城镇和交通线分布

简要分析:该课例通过学生喜欢的网络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导入,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来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兴趣浓厚。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问题情境设计未能贯穿全课,有始无终;问题情境设计浅表化,重难点内容不突出,知识学习呈现碎片化,未能发挥出主题式情境教学的优越性。

二、教学改进,对比研究

基于上述教学反思,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情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原有教学主题由“精绝古城探险”改为“丝路新探”,尝试在主题的统领下将知识、情境、问题进行整体化设计。改进后的课例简述如下。

【课堂导入】同前。

【新课学习】

1.丝路古城探险寻宝

涵盖原课例中“地理位置、景观特点、探究原因和绿洲、城镇、交通线分布”内容。

2.丝路古城消亡之谜

(1)精绝古城何处寻

联系七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学习,读七上历史地图册P36“西域示意图”(图2),找到“精绝”古城位置,并将图1、图2进行对比。补充历史资料:精绝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丝路南道上重要的城邦国家,位于今民丰县城以北150 千米。如今,精绝古城和丝路南道众多古城如楼兰、皮山、莎车等,几乎都葬身于沙漠腹地中。

图2 西域示意图

(2)精绝等丝路古城为什么消失在茫茫沙漠中

学生提出假设:气候变干、沙漠化扩大等。

读图3、图4 验证并总结:沙进人退,古城消失。原因可能是气候变化,原有河道退缩甚至断流,精绝人失去了水源;也可能因人口增加和农业发展,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或砍伐植被,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扩大。精绝古城出土的木简显示,精绝对水资源的调配非常严格,各种用水都需要官府的批准,如果浪费水资源,就会受到惩罚;甚至有“砍伐活树,罚一匹马;砍伐树杈,罚一头母牛”的法律条文,这不仅表现出精绝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更折射出精绝环境的恶化程度。楼兰等古城的消失也有类似原因。

图3 流沙下的精绝古城

(3)古今绿洲分布对比

观察并对比古代和现代绿洲的位置,分析其分布规律,体会古今变化带来的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如将图2 中已经消失的绿洲连成线,可以发现这些古城接近塔里木盆地的内圈,靠近河流下游,而现在的绿洲越来越接近河流上游,靠近山麓和盆地外缘。因为随着沙漠的扩大,绿洲节节退缩,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以史为鉴,发展经济时要注意对绿洲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

3.丝路经济新发展

当年精绝、楼兰等古城依托丝绸之路的往来贸易而兴盛繁华。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如今的塔里木盆地如何利用优势发展经济并做到可持续发展?

学生讨论、思考、回答,教师梳理总结:发展绿洲农业;发展边境贸易;油气资源的开发(修建沙漠公路、西气东输工程)。

改进后的课例以“丝路新探”为主题,以“丝路古城探险寻宝”“丝路古城消亡之谜”“丝路经济新发展”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整合了教材知识点和历史学科相关内容,实现了“一境到底”,引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学会知识迁移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形成并深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学习得以真正发生。

从以上课例对比分析可知,同样的素材,经过挖掘、提炼后,主题的价值和意义得以提升,问题情境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科逻辑和认知逻辑,也更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

三、基于课例,明确策略

在地理主题式课堂教学中,主题选择决定教学设计的方向和内容,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开启深度学习的关键因素。那么如何选择主题?如何设计问题情境才能达成深度学习目标?通过上述课例研讨,结合深度学习等理论和以往教学研究,明确了初中地理主题式课堂教学实施的一般路径(图5)和策略,供同行参考,推动建设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深度学习课堂。

图5 指向深度学习的主题式地理课堂教学实施路径

1.知识主题化——联结真实世界,精选探究主题

主题是教学的灵魂,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要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主题教学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知识背景为基础,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主题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将学科相关知识整合在主题脉络与情境下,使学生获得综合、系统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最终聚焦到家国情怀和完整人格培育。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主张,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境性。[2]

在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情,找到学科知识与真实世界、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包括本学科和其他学科)及生活经验的联结点,捕捉相关生产生活实例,打通知识世界或符号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在把握教学内容内在逻辑和育人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剖析情境素材,深度挖掘主旨内涵,提炼出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富有教育价值的主题,更好发挥学科育人的作用。

本节课例经过改进,将主题调整为“丝路新探”,不局限于原来的“精绝古城探险寻宝”,而是拓展为“丝绸之路古城消亡之谜”,再到“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塔里木盆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很好地提升了主题的内涵价值,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学以致用,深度理解区域核心内容,拓展探究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培养家国情怀,使地理课堂具有鲜活的灵魂。

主题还应有一定的统领性。选择能够统领单元学习内容的主题,才能承担起架构教学内容的使命。一个恰当的主题是学科教学的中心组织者,不仅能将学科内复杂、片段化、零散的知识组织起来,而且能将跨学科知识内容巧妙融合到教学过程中。[3]上述案例中,改进后的课例加强了主题的统领性,围绕主题整合串联本节相关知识点,并融合历史学科相关知识内容,实现知识结构化,利于学生深度学习。此外,本文所述第二课例是在第一课例基础上的改进,重新设计时完全可以抛开“精绝古城探险寻宝”这一切入点,直接以“丝路新探”统领全课,从古丝绸之路为什么绕行塔里木盆地入手,分析其地理位置和干旱的自然环境;接着探究丝路绿洲分布规律及古今变化,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再探究丝路经济新发展,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迁移应用到沙漠公路和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真正实现主题情境贯穿全课,使核心素养得以全面、持续提升。

2.主题情境化——围绕主题背景,创设真实情境

情境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主题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围绕主题背景,创设真实复杂情境,引导学生关心生活、自然、社会,拓展学生探究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学以致用,使得地理课堂知识活化,实现意义建构,达成深度学习。当下关于本节的公开课主题情境多为虚拟的旅游、考察、探险等,缺少代入感,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地理学科的价值。

改进后的课例中,选取的情境不再局限于网络热剧中的探险寻宝,而更聚焦于真实情境:“丝路古城探险寻宝”源于英国人斯坦因对精绝古城文物的掠夺,“丝路古城消亡之谜”源于真实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丝路经济新发展”源于当地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政策背景。当然,由于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有时很难将现实情境完全照搬到课堂中,需要运用虚拟情境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具象效果,但虚拟情境不是虚假情境,须以真切现实或真实事物为原型进行合理提炼和加工,让学生在高仿真情境中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实现“经验与知识相互转化”,做到“知”“行”合一。

围绕主题,可以整体、系统地设计一个或多个情境,做到线索清晰、形散神不散。在原课例中,仅通过“精绝古城探险寻宝”激发学生兴趣,情境设计未能贯穿全课,有始无终,难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改进后的课例中,以丝路新探为主题,设计了三个情境串联相应知识点:丝路古城探险寻宝——分析塔里木盆地的位置、干旱的环境及形成原因;丝路古城消亡之谜——联系地理、历史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古今绿洲分布位置特点及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丝路经济新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绿洲农业、边境贸易、油气资源开发等,分析其可持续发展之路。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并以人地协调观为主线贯穿于整节课中,体现了情境设计的完整性、连续性和进阶性(图6),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图6 情境设计的整体性、完整性和进阶性

3.情境问题化——通过问题探究,自主建构知识

深度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因此,在主题式课堂教学中,构建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学习情境系统,才能真正抓住深度学习的要义。[4]对比两个课例,原课例由于没有对情境承载的内容和价值进行深度挖掘,问题和活动设计都具有浅表化的特点,学生学习仍停留在碎片化层面;改进后的课例将“知识点”巧妙地植入学习主题情境中,设计基于真实情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挑战性学习活动,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初中主题式课堂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要求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教材,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地理学科逻辑,按照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原则来设计有梯度、有逻辑关系的问题链。问题链、知识链、情境链要进行整体设计,保持一致性,形成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主题式课堂学习情境系统,即由主题、情境、问题、学习内容、学习活动等要素集合而成的综合的、关联的、整体的系统(表1)。

表1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主题式课堂学习情境系统

4.问题成果化——展示交流成果,全面评价反馈

在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专业化表达,如结合地图,读取有用信息;结合地理位置、要素分析及地理概念、原理、规律,阐释地理问题;从空间分布、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地理现象;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个性化表达,如通过图示、演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呈现。在主题式单元教学(多课时、长程式)中,学习成果还可以通过演示文稿、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呈现。

在主题式课堂教学小结阶段,还需引导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图7)。由于在主题式课堂教学中,往往通过问题情境整合不同章节、甚至跨学科的内容,有可能打破课本原有呈现顺序,或增减相关内容,因此,在小结阶段有必要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对主题单元内容进行梳理,突出关键知识,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思维可视化,培养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

图7 思维导图

针对学生回答问题、展示学习成果的表现,教师及时予以评价,并根据反馈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方法。学生在成果展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反思,融入他人经验,促进对知识的内化。

如本节课例中,教材对塔里木盆地的经济发展介绍仅局限于油气资源的开发,而本文改进后的课例中创设了“丝路新探”主题情境,设计了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塔里木盆地应如何利用优势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个问题比较开放,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尽如人意,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阅读教材图文资料,从油气资源开发及西气东输工程着手回答。此时,教师需要放慢节奏,启发调用学生已有的旧知和经验,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资源等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塔里木盆地的优势所在,如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宜发展绿洲农业;处于边境的地理位置,可以发展边境贸易;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生产量超过消费量,可以通过西气东输增加经济收入、带动就业发展等。其中,绿洲农业和边境贸易属于已有旧知和经验,只是在新的情境背景下赋予了新的意义,而油气资源开发和西气东输工程属于新知识,需要读图获取信息。经过主题式学习过程,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文本,也不再囿于章节和学科界限,而是化身小小地理学家为塔里木盆地建设出谋划策,学以致用,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主题式课堂教学中,学习评价不能仅关注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依托主题探究中的核心问题和素养目标对学生的价值观、心理状态、行为习惯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增强育人成效,提高教学质量,凸显主题式地理教学“素养导向”的价值取向。

5.知识能力迁移化——成果迁移应用,实现思维进阶

深度学习重视知识迁移应用和问题解决。迁移和应用是学习结果的深化和学习目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化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将前一阶段的学习成果迁移应用于新的情境问题,培养高阶思维,实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进阶。如本节课,学生从“丝路古城消亡之谜”中,初步感知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接着在分析“丝路经济新发展”时,将人地协调观迁移运用到绿洲农业、西气东输工程等方面,实现思维进阶,并进一步深化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

综上所述,主题式地理课堂教学围绕主题,基于真实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链,统领相关教学内容,将知识学习置身于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并迁移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真正实现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变,在当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现状下为新课程改革、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探索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

猜你喜欢

绿洲课例丝路
绿洲里的老先生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沙漠绿洲
丝路梦
丝路
梦丝路
课例
丝路谣
留一片绿洲 此处肾好
心中有块美丽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