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作村落建设:乡村振兴的新视野
——以宁波市为例

2020-01-08何建莹

浙江经济 2019年23期
关键词:稻作宁波市稻谷

□何建莹

“五谷熟而人民育,地产莫贵于此”。在历史长河中,水稻一直是宁波传统的大宗农作物,也是水田种植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7000 多年来,宁波积淀了深厚的稻作文化。1973年,河姆渡遗址被发现。当时,河姆渡的稻作遗存是整个中国南方已知稻作遗存中年代最早的考古发现,稻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丰富内涵之一。如今,传统的稻作村落和稻作文化正在消失。推进稻作村落建设将是宁波乡村振兴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宁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对中国稻作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稻作文化面临断根风险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城市的快速扩张,宁波稻谷种植面积出现了断崖式下滑,承载着稻作文化的传统耕作方法、农耕用具面临失传,稻作文化面临着断根的风险。挽救濒危的稻作文化、推进宁波稻作村落建设是宁波作为河姆渡文化发源地刻不容缓的责任。

稻谷种植面积急剧下降。1996年,宁波市稻谷种植面积约26 万公顷。随着平原稻区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至1999年宁波市传统以粮油作物为核心的“春粮-早稻-晚稻”“油菜-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的水田多熟种植制度全面解体。1999年至2003年,平原稻区花木、水果、瓜类、茭白、莲藕等大面积增加,挖塘养鱼、养虾也在一段时期内增加较快。除余姚、鄞州、江北、镇海有较大比例的连作水稻外,其他县(市)区形成了单季水稻种植的模式。2003年,宁波市稻谷种植面积仅9.14万公顷。随后宁波市采取粮食种植直接补贴、良种补助等扶持政策,水稻面积连年下滑势头得到抑制,连作稻种植区域和面积基本稳定。但2008年后,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扩张,宁波市稻谷种植面积又呈现逐年减少态势,到2017年全市稻谷种植面积比1996年减少了近20万公顷,只有6.60万公顷。

稻谷种植模式巨变。在现代种植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下,农民种植稻谷花费的时间不断缩减,特别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水稻种植过程所需工序、人力大幅下降,人工除草、人工插秧目前基本上不需要。在土地制度改革的推动下,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承担绝大部分的稻谷种植作业。种植稻谷的从业人员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多以老年人为主,年轻人很少务农。

传统农耕技术面临失传。随着“机器代人”的种植模式不断推广,传统的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用具以及传统的稻谷衍生器具,面临着失传的风险。目前,宁波市水稻种植大多是机械化作业,从育种、插秧到收获很少会用到自然农法下的农耕用具。但是,稻谷种植是人与自然合作的过程,如果承载着稻作文化的技术、工具消失了,那么传统的稻作文化也将消失。

稻作村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乡村振兴是全面振兴,而稻作村落作为宁波的传统乡村群落,需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得到复兴。宁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打造平原农耕文明区,深入挖掘稻作文化,并把稻作文化作为弘扬优秀乡村文化的重要内容。其实,稻作文化与宁波这座拥有7000年文化史的城市所积淀出的海洋文化、商帮文化、藏书文化一样,在时光的流转中,深深地刻进宁波的城市气质。稻作村落是集生产、生活、生态、艺术、文化等为一体的特色村落,是宁波乡村振兴中着重打造的一类乡村。宁波要争取优先打造全国稻作村落的样板。

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生态文明区别于工业文明,主要表现在工业文明强调的是局部、短期最佳,而生态文明强调的整体、可持续。谋划宁波稻作村落建设,要将建设思维由工业思维转向生态思维。要强调整体推进,注重长期效果导向,在培育文化、挖掘历史等无形资源上增加政府投入,不要紧盯短期投资收益。要有“久久为功”的眼光,从文化滋养、教育润心的角度来看待稻作村落建设和发展。

以统筹思维来谋划。稻作村落是与城市互补的生存空间,是宁波城市建设的重要形态之一,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要突出统筹思维,全力挖掘历史留给宁波的古老稻作文明,从文化财富、生态财富、生活财富视角重新认识宁波农业的价值、宁波乡村的价值、宁波稻作的整体价值。

以复合农业来定位。稻作村落的水稻种植不是简单的农业生产,要从GDP农业转向追求全面修复宁波乡村稻作文明的思路上来。宁波稻作村落建设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要把稻作生产同耕读教育、文化传承、艺术传播等业态相融合,按照复合农业来定位。

打造诗意稻作乡村

宁波稻作村落建设既要做好全域布局的大写意,也要画好重点村落的工笔画。“大写意”,是要围绕宁波全域水稻元素挖掘,做好稻作文化传承和推广;“工笔画”,是要突出“稻”基因挖掘,围绕着生产有稻、生活有稻、生态有稻、文化有稻,打造诗意稻作乡村。

(一)“大写意”谋篇布局

统筹稻作村落规划。稻作村落作为未来乡村建设的亮点没有现成的样板可以参考,而且宁波市域内的水稻产业、稻作文化分布较为分散。要做好稻作村落建设需要做好全市稻作村落的顶层设计,把主要稻作元素分布区串点成线,统一规划、统一推进,整体推进稻作村落建设。

挖掘修复稻作文化。7000年积累的稻作文化散落在宁波多个地区。建设稻作村落、推广稻作文化,需要充分挖掘稻作元素,包括稻种、稻作农法、稻作农具、农法传承人、稻米食品、稻杆产品等等。要抢救修复传统稻作文化,包括稻作村落的古文化、古遗址、古器具,围绕稻作节日、稻作礼仪、稻作游戏、稻作饮食等修复。

(二)“工笔画”精细落地

稻作村落“工笔画”的实践区域是宁波市域内稻作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示区。按照“生产有稻”“生活有稻”“文化有稻”“生态有稻”四位一体建设思路,打造全国稻作村落样板。

生产有稻:稻作生产是稻作村落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建立传统自然农法稻作耕种示范区,把稻作文化的传承纳入到稻作生产中。推广混合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依托甬优系列育种基地和河姆渡遗址元素开发,注册宁波稻米品牌。充分挖掘稻作周边产品开发,做好稻艺术产业。

生活有稻:稻作村落生活要处处体现稻元素,按照民房设计围绕稻、村落设计凸显稻、生活用品取于稻,打造烟柳画桥、稻花飘香的鱼米之乡,营造出令人震撼的“诗意地栖居”之境界。

文化有稻:稻作文化是稻作村落的灵魂,通过充分解读稻作基因密码,打造稻作艺术、稻作文化的殿堂。在稻作村落开展大型实景演出,全景展示稻作村落的历史及文化脉络,展示7000多年的稻谷种植及演变,打造宁波稻香节,创建稻作村落博物馆。

生态有稻:稻作村落建设要以保护为先、修复为先,创建稻作村落生态示范村。推进村庄垃圾分类和水稻有机生产相结合,实现稻作村落垃圾减量化,建设零污染稻作村落。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慢稻香村生活。

(三)保障措施要有力

组织保障。稻作村落建设涉及农业、住建、旅游、文化等方方面面,需要成立区域内的协调组织,建立专门的建设推进小组,协调各方面资源要素安排,统筹谋划、推进稻作村落建设。

资金保障。稻作村落建设初期需要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支出倾斜,设立稻作村落专项资金;另一方面要加大民间资金引入,通过稻作村落长期效益开展招商引资,理顺政府和民间资金的关系,做好项目分包。

试点示范。推进稻作村落建设可在基础较好、意愿较强的地区开展试点示范。对试点区域给予资金、土地、政策倾斜。通过试点示范,探索稻作村落建设经验。

猜你喜欢

稻作宁波市稻谷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谦卑的稻谷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将于9月在长沙举行
黔东南稻作农业文化景观与糯稻品种的多样性保护
稻谷飘香
江汉平原辞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森林雨季水源涵养能力研究——以勐龙河流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