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校合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023-11-27徐语晗
徐语晗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教育部门和高校的普遍重视。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规划自我,增强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面对新时期大学生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如果仅仅以学生本身作为问题解决对象,而不探析学生背后的家庭结构,往往治标不治本。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掌握“家校合育”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手法,延展自身的问题解决方式,以使问题可以从根源得到合理化的解决。
关键词:孔子;萨提亚;家校合育;心理治疗
在大家以往的认知中,学校是专业教育机构,而家庭和社会则是非专业单位。学校是教育的主体,所以家庭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效果不强,作用也不大。但是有些时候也并不是绝对如此,事实表明,家庭与学校双方虽然各为主体,但是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一定的互补性,所以两者并不是完全独立不相关的。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各界都有责任。为了适应新要求,把 “家校合育”这一理论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利用家庭重塑技术模式来重新塑造一个积极平等、和谐友爱的可操作可沟通的应用场景,尽可能挖掘每个人的隐藏潜能和向上能量,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新视角和新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一)急速的社会变革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冲击
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社会转型加剧,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巨大的转变影响了每个人,甚至说是深刻。[1]新的时代也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力过硬,更要心理过强。而长期以来一直普遍盛行的应试教育,让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应试能力极强,智力开发完善,但是在心理素质层面上不容乐观,表现为迷茫的情绪、不确定的认知、不健全的人格,乃至社会沟通和人际关系都出现问题,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无法合一。
(二)大学生心理课程与教师素质不相容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个系统性和复杂性的课程,这对教师的应对能力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需要专业的心理知识能力,并经过一定时间系统培训。然而,真正达标且具备相应能力的教师并不多。教师不仅要对心理理论知识造诣精深,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从而打造出完备的心理课程体系。教师还需要专业的心理实战能力。解决问题决不能纸上谈兵,还要根据学生情况灵活机动,因人制宜。既要善于观察,把危机扼杀在苗头中,又要勤于思考,把专业理论和教学模式相结合,给学生以良好的体验。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未真正落实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大学生心理变化与适应、自我意识与调适、人格与健全、情绪与管理、人际交往与适应、学习与调节、性心理与性教育、恋爱心理与爱的能力、生命教育及危机干预、职业生涯与规划、网络心理与调适。真正的心理课程应在形式上进行创新探索,开展对 “90后”“0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系列研究,并把团体心理辅导、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多种心理辅导形式大胆地引入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同伴间交流、互动,从他助、互助达到自助,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现实中相应的学科设立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真正的课程发展任重道远。
二、“家校合育”的理论基础
(一)孔子的沟通模式
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穿过岁月阻隔,至今仍可引以为鉴。其中孔子所用的沟通方式,在师生之间、朋友之间乃至夫妻之间、社会的其他个体之间都是普遍适用的。
1.既真诚又尊重
真诚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沟通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论语·子罕》中写道:“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这是说,衣衫褴褛,身着破旧的袍子,与锦衣华服穿狐貉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不觉得尴尬耻辱的,应该只有仲由了。《诗经》有言:不贪求,不嫉妒,为什么说这样不好呢?他的弟子子路听完后,经常背诵这两段话。孔子知道后,又教导他:“你如果只做到这样的话,又能够是认为做得好了吗?”这篇记载写的是孔子对子路的教育教导方法,先是进行夸奖,然后又进行有理有据的批评。这是他希望自己的弟子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水平,也要有高远的人生志向,只有志存高远方能成就事业。所以孔子才会再三提点子路。作为老师,对学生的不良表现,必须要尽快地纠正对方,这才是负责任的表现。
2.既合理又中肯
对待学生不能一味地肯定和赞扬,而是要因人制宜,指出学生的问题,并帮他积极改正。孔子在这一点就做得很好。子贡作为孔子的学生之一,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家。《论语》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与子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但子贡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优秀,他有个说闲话的毛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子贡 “喜扬人之美,不能匿人之過”;《论语·宪问》也记有 “子贡方人”。孔子对于子贡的这个问题,就及时指出,他说:“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这句话是说:难道你端木赐就没有其他毛病是个完人吗?我自己就没有时间去说别人长短。子贡听后十分惭愧,遂每日三省吾身。在沉静下来的时候,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以善祛恶;与人闲谈的时候,不要论别人的是非短长。这种严于自省、宽以待人的观念,是儒家修养的重要方法。
3.既幽默又理性
在某些时候,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十分诙谐有趣,却又充满理性。孔子有一天路过武城,突然听到了唱歌和弹琴的声音,互相应和。于是他莞尔一笑:“杀一只鸡难道要用宰牛的刀吗?”弟子子游于是回答:“如果君子学习了道,通晓礼乐就会爱护他人;同样百姓学习了道,通晓礼乐就能被引导和召唤。”孔子听罢,告诉其他弟子子游的看法是对的,而自己刚刚不过是在同他玩笑而已。孔子到武城,听到弦歌声,便用 “割鸡焉用牛刀”来跟弟子开玩笑,大约是孔子有感于当时连一般大国都没有这般喜好礼乐的情况,在武城这个小小地方却有如此好的礼乐教化,因此甚是有些喜出望外。这一则体现的正是孔子言语诙谐轻松,为人和蔼有趣的一面。
(二)“萨提亚沟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沟通”治疗模式属于家庭治疗理论体系中的一种,是由美国家庭治疗专家维琴尼亚·萨提亚所提出。这种模式专注于研究两个方面,也就是家庭和个体,旨在对个人构建起一种全新的心灵体验,之后再对个体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衍生性处理。该模式通过这种全新途径来改善和修复个体的人际关系网,并挖掘出个人责任感和沟通力,从而提升个体价值感。
1.系统观: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成为解决问题的全新突破口。系统观认为,人始终是处在关系之中的并且没有办法置身事外。所以说,关系性是个体生命的重要属性。个体的想法有时候十分丰富,善于把自己周边的人、事、行为、角色、技能等进行串联式联想,相当程度上个体对生命意义的获得取决于个人的关系网,而一旦这个格局被打破,个人的生命价值感也有可能会有缺失。[2]所以,我们可以把重心放在与学生相对亲密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将学生个人所呈现的 “病症”问题当作家庭系统运转不良的一个表征,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及关系可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资源取向观:用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异常行为。资源取向可以理解为健康取向,是针对我们习以为常的缺陷取向而提出。以往的缺陷取向把学生 “一些具有人际问题的行为”视为纯粹的病态行为,但是这种认知方式可能会促进病态,使症状慢性化,甚至导致 “制造”病人的可能性。“家庭治疗”模式充分尊重每个家庭成员的存在意义,认为每个家庭成员都具有使事情正向发展的能力,鼓励成员重视自我价值。教师在辅导过程中需保持每位家庭成员的尊严,关心每位家庭成员的发展及潜力。该理论软化了疾病的概念,将个体的特征化为关系序列,提示学生对现状是有责任的,并利用积极的姿态尝试选择的可能性,将学生的注意力扩展至无症状的认知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
3.萨提亚 “冰山模型”技术:帮助个体认识到真实自我。在萨提亚模式中,将个体的内心状态用冰山进行比喻,运用 “冰山模型”技术探寻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这种模型可以顺藤摸瓜找出底层逻辑和根本原因。“冰山模型”可以构成个体的相对型心理机制,人们看到的事件表象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大部分的内心世界是潜藏在水面下外人不易察觉的部分。这个理论由浅入深对观点、感受、期待、渴望、自我等层面进行剖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真实的自我。
4.形态雕塑技术:给学生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讨好型、打岔型、指责型、超理智型及表里一致型是萨提亚模式中的五种沟通形式。形态雕塑技术即通过身体形态扮演而使受访者通过身体形态进行直接的心理感受的技术方式。这种方式具有直观性,受访者可以第一时间认识到自己在沟通关系中的位置,并进行及时调整。这种方式给予学生一个全新的看待自己父母的视角。通过对童年经历、家庭关系的重新审视,学生个体可以更好地整合自身优势资源,转变消极心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目前的状态与开展未来的生活。
三、基于“家校合育”理论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对于学生问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掌握 “家庭治疗”的理论基础及操作手法,延展自身的问题解决方式,使问题可以从根源得到合理化解决。
(一)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找寻自身优势资源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展开,不能以“尽快解决麻烦”为目的展开。“家校合育”理论着重让学生懂得面对问题,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资源、物质资源及关系资源,发掘资源的可用之处,开发其主动改变状况的能力。在实际的心理辅导过程中,可利用系统的思维,用积极的口吻与方式提示学生在班级关系、家庭关系与社会关系中的位置,提示其可利用的优势资源,同时要激励学生进行多渠道探索,从而获得更多选择与可能,也更好地拥有心理自信。充分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诉求。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转换固有家校沟通模式
“家校合育”理论指导下的家校合作中,高校要突出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从原生家庭中提高自我价值感,从原生家庭中找到自身优势资源,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足够的自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模式,不应仅为面对心理突发情况与危机问题的“通知”,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也不应为“点状”散射,而应为“线性”连续。需打通大学与高中、大学与中专學校的信息渠道,掌握学生的“线性”心理状况资料信息,对重点学生进行关注,并与家长进行一对一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真实心理状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未来心理发展规划。
同时,要注意工作细节,用心用情地真心关注学生发展。比如,及时与家长建立联系关系,通过微信、QQ等线上形式,建立家长信息库,与家长进行及时、即时的联系,保证持续性沟通,减少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家校矛盾。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要保证耐心与细心,保持相互平等的姿态,不能以命令式的或者居高临下的口吻进行家庭关系介入与家庭情况了解,而是要以沟通、交流、问题解决者的沟通与交流姿态,找准破题口,进行巧妙介入,以使问题得到高效解决,以共商共议的方式达成教育共识。
(三)建立多元心理健康教育线上平台,构建“互联网+”家校互媒空间
工作实践中,要注意拓宽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线上空间,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新型家校合力育人机制建立绝非一时之功,要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沟通渠道。可以设置一些线上体验、师生互动、沉浸式教学、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等,以此激发个体学习热情。[3]也可以在学校的公众平台上,开辟家校交流专栏,让家长有所认知,从而做出改变,让家庭氛围更加和谐。从高校、学生、家长三方多点发力,有效并且良性互动,实现合力育人的目的。
四、结束语
“家校合育”理论和心理治疗模式是基于家校合作背景下的一种良性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并且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相吻合。在实际的学生心理工作中,应具有系统思维、正向资源思维,不断挖掘学生的正向资源,鼓励学生充分发现自身价值,通过自身努力扭转现状,进而达到自身与现实的和谐状态。同时,让 “家校合育”理论与心理治疗模式成为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新视角与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俞国良,王浩.文化潮流与社会转型:影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及现实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09):213-219.
[2] 赵娜,马敏,辛自强.生命意义感获取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06):1003-1011.
[3] 胡菊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研究的实践逻辑与现实向度[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2):13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