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南地区花山岩画题材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2023-11-27梁巧巧吴密钟日恒
梁巧巧?吴密?钟日恒
摘 要:花山岩画中所呈现的美术资源、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对小学美术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桂西南地区的学校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应发掘出花山岩画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及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力。文章从花山岩画的美术教育价值、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教学活动等方面探索花山岩画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路径,旨在让花山岩画更好地融入小学美术课堂。
关键词:花山岩画;小学美术课堂;创新创造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桂西南地区花山岩画题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路径研究”(编号:202210604040)。
作者简介:梁巧巧(2001—),女,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吴 密(2002—),女,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通信作者:钟日恒(1993—),男,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花山岩画宏伟壮观、图像丰富、造型独特、颜色亮丽。岩画多以人像图像呈现,其中也包含许多动物和器物图像,炙热的红色赋予各类图像灵动的生命力,神秘的起源与神奇的技艺引发广大学者的关注。2016年,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得到世界的认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中国在岩画类世遗项目的重大突破[1]。
一、花山岩画的特点
广西有座花山,被壮族人民称为“岜莱”,即“有画之山”。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至秦汉时期,壮族先民骆越人在左江两岸的崖壁上绘制了大量含有祭祀场景的红色图像。
花山岩画与周围的环境共同构成了令人惊叹的文化景观,生动表现了骆越先民在左江流域的生活。其作画位置大多在高大险峻的悬崖峭壁上,作画位置奇险,在世界岩画中罕见。左江岩画中的人物图像以蹲踞式人形为主,多以侧身人像围绕着高大且特殊的正身人像的形式呈现,富有层次感且主题高度一致,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内的花山岩画保存最完整且画幅最大,画幅宽约221米,高约40米,面积8000多平方米。所绘人像身高最矮不足半米,最高可至3米多,其中约有半数正身人像的高度在一至两米之间。
花山岩画图像线条流畅、造型独特、内容丰富,是中国南方乃至亚洲东南部区域内规模最大、图像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的赭红色岩画群,被誉为“世界岩画瑰宝”“无字天书”“断崖上的敦煌”[2]。
二、花山岩画的美术教育价值
(一)图像丰富简单,开发学生智力潜能
花山岩画从题材上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和器物三类。人物图像丰富多样,富有张力,多以蹲踞式人形为主;动物图像具有写实性、简化性、图案化等特点;器物图像种类丰富,其中铜鼓图像最为丰富简单,主要以圆圈形、实心(或空心)圆形、钟(铃)形为主。花山岩画多由几何图形和蹲踞式人形等符号构成,线条粗犷简洁,人物图像多以基本轮廓呈现。简单的图像对于手部精细动作还在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是易于模仿和动手创造的。将花山岩画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让学生在欣赏花山岩画的同时进行相关绘画创作,能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花山岩画中的祭祀内容以及祈求战争胜利、狩猎顺利、人丁兴旺等题材,都反映了骆越先民的生活情境和文化信仰。将这些题材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够使学生深入理解花山岩画作品的内涵,提高学生对古骆越文化的认识,促进花山岩画的传承和发展。花山岩画图像丰富简单,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学习素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花山岩画发挥想象力,提高图像识读能力,开发观察、思维、想象及形象记忆等智力潜能。
(二)增强文化认同,构筑精神家园
花山岩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教育研究价值。花山岩画记录的是骆越先民原始生产生活和祭祀活动的景象,融合了巫文化、稻作文化以及山水文化等多种民族文化元素,这些文化的实质是骆越先民原始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提炼和折射[3]。花山巖画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文化素材。在国家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传承及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有关部门联合当地政府利用公众号、微视频等方式对花山岩画进行保护和宣传,还设立专门的研究院来研究花山岩画的发展、图案以及工艺等,不断尝试解开花山岩画的文化之谜。随着人们对花山岩画的深入了解及关注重视,将花山岩画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是一种保护和传承花山岩画这一文化遗产的新形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花山岩画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认识,还能够促使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素养,做文化的传承者。
(三)提高艺术审美情操,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小学美术教学通常以色彩、构图及绘画技法等对学生进行启发性美育教育。骆越先民用醒目的赭红色作画,暖色调的图案与冷色调的背景形成强烈对比,使得花山岩画更加灵动,呈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感。骆越先民采用平涂剪影法作画,不同的平涂色块表现不同大小的图像,且图像只有大体轮廓,展现剪影的艺术效果。部分图像由粗细不一的线条组成。花山岩画中色块、图像面积大小不同,线条粗细不一,在总体构图上呈现了一种节奏美[4];岩画中人物均衡对称,画面主次分明,上下相分,呈现了一种程式化的美。
花山岩画和山川河流组成立体的文化景观,暗含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气势磅礴之美。花山岩画画幅壮丽广阔、图像繁多,能够让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佩之情和生态审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骆越先民通过花山岩画向世人展现了他们的艺术创造创新能力。花山岩画无论是色彩、画面还是构图都具有审美价值和启蒙审美意义。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情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三、花山岩画融入桂西南地区小学美术课堂的路径
花山岩画是地方特色美术教育的重要素材。桂西南地区的小学要积极探索美术教学与花山岩画融合的新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将花山岩画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如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素养;注重教材编写,开设校本课程;优化创新教学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等。将花山岩画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提升美术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活化呈现。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师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动指南。要想将花山岩画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现实需求来拟定教学大纲,有选择性地选取相关内容来教授。课堂环节大致可分为概况、鉴赏及创作等几大类[5]。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一小为例,该校设置的美术教学目标为作品欣赏、造型表现、设计运用和综合实践。
花山岩画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花山岩画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求美术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具备从花山岩画中提取适宜的教学内容的能力。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学习花山岩画的相关知识,从中挖掘出可利用的美术资源,丰富教学素材,打破传统的美术教学,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6],以丰富的花山岩画知识、扎实的教学技能让花山岩画走进小学美术课堂中,自觉做花山岩画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例如:在花山岩画题材的选取、授课方式的选择和课堂导入等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将关于花山岩画的故事引入课堂,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花山岩画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与欣赏花山岩画作品,并为学生讲解花山岩画的历史、绘画技巧、文化内涵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实施都以教师自身对花山岩画的了解与掌握为基础。
(二)注重教材编写,开设校本课程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鼓励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旨在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之间的距离[7]。广西左江花山岩画作为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美术资源,学校可以把与花山岩画相关的视频资源、绘画作品、文创物品和城市景观等独具特色的教学素材融入教材和课程中。花山岩画布局错落有致,时而紧凑,时而稀疏,人物也有大小之分;在绘画技法方面,花山岩画简朴单一,但呈现的图像大气且令人感到震撼;在色彩方面,花山岩画以红色为主,炙热的红色赋予各类图像灵动的生命力。其图像构图、取材和色彩等均可作为美术学习内容并编写到教材中。课程可以设置为初步欣赏花山岩画、探索花山岩画历史背景、创作花山岩画相关绘画作品等;学习内容则可分为花山岩画的符号价值、文化价值、作画地点、绘画工具、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一小、附属四小为例,这两所学校设置了“博雅”课堂,其中就包括花山岩画手工课。在小学美术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中融入花山岩画,既能利用好花山岩画这一优质的美术资源,又能实现花山岩画的传承以及小学生美育水平的发展,还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促进民族文化振兴。
(三)优化创新教学活动,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将花山岩画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传承花山岩画的同时提高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仿花山岩画中的人物图像,让学生感受其图像的丰富;也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花山岩画的相关情景剧,让学生探索花山岩画丰富的内涵,提高学生参加美术活动的积极性。
绘画是最常见的美术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花山岩画融入绘画作品中,通过绘画体现花山岩画之美。例如:在国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国画的传统技法进行创作,让学生先画出山的轮廓,再在山面上画出具有象征意义的红色花山岩画图像;在木刻版画课上,教师可以引導学生巧妙利用“留黑”的手法刻画出独特的花山岩画作品(如图1);在吹塑纸版画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吹塑纸上创作花山岩画作品(如图2)。
手工是实践性较强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促使其创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从而实现对花山岩画的创新性发展与传承。例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附属一小的黄老师在文创物品手工公开课上让学生用卡纸制作花山岩画图像,并将制作好的图像剪下,粘贴在笔袋、信笺、布袋上,做成实用文创物品。又如,在花山岩画填色手工课中,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不同的花山岩画轮廓图像,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为图像填色,引导学生创作出五彩缤纷的花山岩画作品,达到塑造心灵美的目的。而在剪纸课上,有教师让学生利用卡纸剪出相应的花山岩画图像,之后对其进行组合(如图3),学生在组合的过程中体会创作的乐趣。在黏土课中,教师让学生使用黏土捏出自己喜欢的花山岩画图像,将花山岩画图像立体化,培养学生的转化思维能力。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限制,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充分表达出来,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
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作品互评活动,引导学生从结构组合、色彩搭配和作品内涵等方面讲解自己或评价他人的花山岩画作品,并筛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中展示,让学生发现作品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也可以开设花山岩画主题教室,举办花山岩画作品义卖活动,让学生找到花山岩画主题活动的乐趣,认识到花山岩画美化、装点生活的作用,提高文化认同感。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可以开展关于花山岩画的实践活动,把教学从课堂带到课外。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科技馆、博物馆和花山岩画景点参观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花山岩画的认识,在学中思、学中悟;也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通过实地观察花山岩画的大小、特征及构图等,感受花山岩画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花山岩画元素,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生活中的花山岩画元素进行探索,在此过程中感受花山岩画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理解美术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习惯,从而提高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
桂西南地区花山岩画是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蕴含着内涵丰富的壮族文化。桂西南地区学校应把握机会,充分利用好花山岩画美术资源,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校本教材编写,优化教学活动,打破小学传统美术课堂的局限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在传承花山岩画的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智.基于触目性原则花山岩画网络表情视觉化设计研究[J].艺术科技,2021,34(2):22-23.
[2]黄华丹.花山岩画:穿越千年时空的骆越图腾[J].文史春秋,2021(8):19-22.
[3]谭维幸.黄升光.江州区花山岩画文化的申遗、保护与传承[J].文史春秋,2021(8):54-56.
[4]覃圣敏,覃彩銮,卢敏飞,等编.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7:138.
[5]梁穆穆.非遗花山岩画美术资源与地方高校美术专业教学[J].美术教育研究,2018(9):118-119.
[6]马秀杰,张思凯.黑龙江地域美术资源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美与时代(中),2022(9):94-96.
[7]冯艺.责任与情怀:非遗文化进课程的构建思考[J].文学教育(下),2020(11):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