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探索

2023-11-27蔡頠曾家勇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7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实施路径新形势

蔡頠 曾家勇

[摘 要] 为探索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分析了社会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和现有教学工作中常见的不足:西方理论为主,本土化不足,不利于文化自信培育;过于强调经典,前沿进展不足,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聚焦实验室,忽略“现场”,不利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提出了4点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形成融合思政元素的新版教学大纲;评估现有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建立素材案例库;延展课堂教学形式,将现场实验融入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经典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

[关键词] 课程思政;社会心理学;新形势;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 2021年度广东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专项项目“新形势下的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2SZ21025);2021年度广东医科大学课程思政改革示范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堂‘社会心理学”(1JG21021)

[作者简介] 蔡 頠(1986—),女,山西长治人,博士,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曾家勇(1973—),男,四川成都人,心理学硕士,广东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37-0169-04[收稿日期] 2022-10-1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作用”要求[1],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学这一重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以社会心理学这一心理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为例,探索挖掘本专业课程思政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研究较少[2],教学实施路径不明。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探索增加社会心理学教学中的本土化、前沿化和社会化功能课程思政的路径,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作用。

一、社会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不同,课程思政润物无声,通过巧妙结合课程特色、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氛围,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社会心理规律、运用社会心理理论等综合能力的心理学学科专业核心基础课程[3]。课程内容的天然属性赋予了它链接个人与社会的多方位视角,课程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它历史唯物主义和国际比较的视野,课程的研究方法培育了学生客观科学的思维体系。在積极建设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人人懂点心理学,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已成当务之急。

二、现有社会心理学教学工作的三点不足

虽然社会心理学课程承担了重要的育人功能,但在目前的教学工作中,还存在以下三点不足。

(一)以西方理论为主,本土化不足,不利于文化自信培育

在常用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教材中,教学内容仍以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为主,经典实验也多在西方社会背景下开展,缺乏本土化社会心理理论和实验的介绍。社会心理学理论来自对所处社会现象的描述、解释与预测。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各方差异,植根于西方文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我国情况。比如传统的西方人际关系理论无法解释“人情”“面子”“熟人”等具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人际关系。一方面,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在我们国家起步比较晚,相应地,成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也比较缺乏;另一方面,教材更新耗时耗力,周期较长,通常纳入教材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年代感”,而彼时本土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还较为贫乏,而新近的本土社会心理学理论也无法被及时纳入。实际上,近年来我国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理论,例如关于社会变迁的相关研究等,均是在本土文化背景下针对本土问题提出的新理论。这些理论解释的问题是学生生活其中,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将这些本土理论融入教学,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文化自信。

(二)过于强调经典,前沿进展不足,不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经典理论历久弥新,一直是社会心理学课程的重中之重。但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社会心理学的文化土壤有所不同,如何解释新形势下的新现象,是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和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传统的群际互动理论是否可以解释人与人工智能机器的关系,传统教学中并不涉及,但这却恰恰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也是社会心理学焕发新姿的融合点。如果能在课堂上既夯实经典理论,又抛出新问题,指导学生尝试运用已有理论理解、解释新的社会问题,发现其中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性。前沿进展不仅体现在新社会问题的涌现,而且体现在新技术的出现与经典问题的融合上。比如,认知神经技术和神经生物学的发展使很多原先停留在行为机制层面的理论得以进一步被深入研究,但遗憾的是,在很多经典教材(特别是本土教材)中这些内容涉及较少,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专门的认知神经课程,但是与社会心理学的结合并不紧密。在夯实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新技术解决问题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原有问题的认识,也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其进一步深造、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打下基础。

(三)聚焦实验室,忽略“现场”,不利于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精巧的社会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以往的教学过程很好地解剖了从社会现象到实验室研究的实现路径;但是,社会心理的复杂性在于影响因素纷杂,特别是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现象时,适时跳出实验室思维的局限,结合社会结构解读新的复杂社会心理现象,是激发学生积极社会参与的当务之急。例如,在《从众/服从》章节中,阿希从众实验是必讲内容,学生也特别感兴趣。这个实验任务非常简单且易于实施,研究结果简洁明了,但如果单纯通过讲授或者视频教学的方式展示实验过程,总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如果可以让学生以从众现象为主题,自行设计现场实验,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感,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相对于实验室研究来说,现场研究虽然不够严谨但却更加生动,更适合本科阶段教学。

三、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突破路径

为解决以上三点不足,本文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探索社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的本土化、前沿化和社会化,并以此为突破点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社会心理规律、运用社会心理理论的综合能力;更要注重课程内容和社会现实案例的衔接,注重当前我国所遇到重大攻坚问题,引导学生辩证看待社会事件,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国家主人翁的意识,树立大国自信,培育积极社会心态,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本土化、前沿化和社会化为突破点,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心理学教学的路径如下。

(一)形成融合思政元素的新版教学大纲

更新原有教学大纲,将本土化、前沿化和社会化等思政元素融入新版教学大纲。整体布局,做到全程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社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理论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优势,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例如,除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以外,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纳入大纲:使学生具有“以人为本,崇尚科学”的心理学理念,热爱国家、热爱心理专业,树立大国自信和文化自豪感,有乐于奉献的精神,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慎独严谨的品行,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有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4]。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主动求知和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沟通技巧和社会心理实践能力,具有运用科学的研究思维去评估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并能根据现实情况结合社会心理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评估现有教材,挖掘思政元素,建立素材案例库

分析评估现有教材,挖掘思政元素,重点从本土化、前沿化和社会化三个角度入手,为每一章節建立线上素材案例,力争每一经典理论都有相应的本土化理论对照或用本土化视角思考,拓展前沿知识,引申热点时事。例如,在《亲社会行为》一章中,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将抗疫先进个人汪勇的事迹引入课堂,引发学生对纯利他动机的亲社会行为思考,并提供集体主义—个体主义的文化视角供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典型的兼具本土性与时效性的案例。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既能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又树立了文化自信,课堂效果良好。

(三)延展课堂教学形式,将现场实验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现场实验(field study)是指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的实验研究,研究者通过“操纵自然情境中的某种条件,以观察这种条件变化在被试行为上自然的效果”[5],是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相较于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更具生活化,不可控变量更多,虽然结果的因果推断较弱,但是特别能够激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兴趣,十分适合本科生教学。一般学生在学习社会心理学时已修完实验心理学等基础方法类课程,因此,采取平时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课外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重复或设计社会心理学实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现场实验方法,既巩固了知识,又提升了创新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同时,分享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对结果和实验过程中涉及的伦理展开讨论,适时融入尊重他人、尊重科学的价值观。

(四)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经典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问题

延展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互联网+”教学优势,结合PBL、翻转课堂,实施经典内容线上学线上考,重点难点线下讨论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运用经典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本土问题、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例如在《群际关系》一章中,让学生运用群际关系理论,解释或预测人对人工智能的态度及可能影响因素,并提供补充阅读材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展示汇报。群际关系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而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是近年研究的新热点,二者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的能力,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案例示范

为了更好地在社会心理学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基于上述解决路径,我们在某省属高校的本科生社会心理学课堂教学中探索了以下方案(见表1)的实践可行性。该方案针对上述分析中提到的三点不足,从本土化、前沿化和社会化三个角度入手,采用小组报告的形式开展。课程安排共18周,其中课程前半段主要通过课堂讲授的形式,采用案例、讨论等形式融入课程思政,让学生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扎实相关理论;课程中段指导学生围绕相关主题查阅资料,教师提供一部分参考资料后,鼓励学生自行查阅补充资料;课程后段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报告。报告要求:围绕主题,查阅资料,有进展、有实验、有思考。每组报告15分钟,解答同学疑问5分钟;每组需准备相关问题3~4个,相互提问。报告表现和提问均计入平时成绩。准备问题并相互提问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普遍存在的在他人报告时不主动思考的情况。

该任务清单在实践过程中的落地效果良好。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旧形式新主题。采用小组报告这种学生比较熟悉的作业形式完成具有一定难度和新意的主题,对学生来讲属于“跳一跳够得到”的任务,既具有一定挑战性,又可以激发兴趣。二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想要报告的主题。三是教师提供部分中英文参考文献,既降低了学生的负担,也为学生做了一个较好的示范,为学生继续搜索相关高水平文献指引了方向。四是课程思政融入自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学生的“三观”,学生没有反感抵触情绪。基于此,我们认为这种形式是社会心理学本科阶段课程思政融入的有效方法。

结语

综上,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社会心理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和现有教学工作中常见的不足,提出四点课程思政实施路径,以期增加社会心理学教学中的本土化、前沿化和社会化,充分发挥其思想政治育人的重要作用。在提升专业学生的心理学技能,培养学生认识社会心理现象、分析社会心理规律、运用社会心理理论等综合能力的同时,要提升学生的学科认同感,树立大国自信,促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充满信心,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A/OL].(2017-02-27)[2022-09-15].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eqid=d7e3175400035dc80000000664560dfe.

[2]刘海鹰,刘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J].大学教育,2020(4):25-28.

[3]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1.

[4]林崇德.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15(2):145-154.

[5]王凡.现场实验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兼与实验室实验的效度比较[J].心理科学,2008(4):932-935.

Explo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Path of Social Psychology Curriculu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AI Weia,b, ZENG Jia-yongc

(a. Research Center for Quality of Life and Applied Psych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b. Key Laboratory for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 c.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Management,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Guangdong 523808,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s devoted to exploring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ocial psychology curriculum, by analyzing the natural advantages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he common shortcomings in the existing teaching work: the "western" theory is dominant, the localization is insufficient,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emphasis on “classics” is dominant, and it lacks frontier progres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it mainly focuses on the laboratory, ignores the “field”,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analysis and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herefore, four ways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proposed: 1. Form a new syllabu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2. Evaluate existing teaching materials, explo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build case base of materials; 3. Exte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form and integrate field experiments into teaching; 4. Take the problem as the center, guide the students to use the classical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to analyze the problem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social psychology; the new situation; path of the implementation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实施路径新形势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