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与未来使命
2023-11-13陈国权
【摘要】文章在厘清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基础上,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事业的现代化艰难探索历程,提出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职责使命是:强调中国特色和从中国国情出发,发挥新闻事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独特价值;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满足人民精神新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热情;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闻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主流媒体 全媒体传播体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2-005-10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2.0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符合中国实际,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1]
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具备的信息传播能力、社会整合与社会动员能力是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回溯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其紧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新闻事业的现代化要求不同,内涵、目的、手段等皆不同。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下,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借力于新环境、新技术、新理念,新闻事业的价值角色、业务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着眼于未来的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职责使命也在进一步聚焦与明确。
一、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1. 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
现代化一词源自西方,实现现代化的标准也被有些人定义为西方模式。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选择的现代化道路也必然不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2]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开始从理论与实践中积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57年,毛泽东在第八届中央委员会三次会议上提出:“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3]1964年,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4]从“两化”到“四个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奠定了此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继续丰富和完善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1979年,邓小平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1983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現代化。”[6]邓小平还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首次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江泽民在现代化建设的“新三步走”战略中,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7]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8]的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积极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思维和视野。一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9]的新命题;二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综合分析我国国情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两步走”的战略,确定了在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三是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我国在实践中开拓了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
2. 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2]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是中国新闻事业的本质特征和职责。
改革开放前,新闻事业的职能单一,如果说那个时候的新闻事业有现代化的要求,充其量只是物质基础、技术装备的现代化。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改革开放后,对于新闻事业的定位有了新的要求和改变,新闻事业的职能日趋多元,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建设逐步提上日程。纵览各时期有关新闻事业现代化的研究文献,大部分时候对于新闻事业的中国式现代化被自然而然地定义为西方模式,也存在着诸多误读或曲解。要厘清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首先必须跳脱出这些误区。
(1)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自由化。一些研究秉持西方新闻观认为新闻媒体存在“角色困惑”“官媒合一”“权力和意志没有退出”[10]等问题,认为喉舌论“狠狠地制约着精英文化,而社会精英文化的基础就是要拥有开放自由的言论环境”,[11]“新闻自由能给报业的现代化带来希望”,[12]认为新闻事业的现代化还表现为“新闻自由观念的深化”。[13]也有研究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认为“新闻自由观念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14]“言论自由是实现现代化的枢纽”,“自由的报刊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15]
西方媒体标榜自己是“第四权力”,强调抽象、绝对的新闻自由,但事实上,一方面,建立在私有制经济基础上的西方媒体不能摆脱自己的倾向性和政治性,始终是资本利益和政治经济制度、价值观的“看门狗”和“吹鼓手”;另一方面,其还会根据意识形态差异、国家关系亲疏,对不同国家施以不同的新闻自由标准。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党领导的新闻舆论事业的指导思想、行动指南,公开承认新闻事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党性原则,认为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超阶级的新闻自由。[16](4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基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17]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原则。
(2)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市场化。无论是关于国民党党营新闻机构现代化改革的研究,[18]还是20世纪90年代初媒体市场化改革中探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传媒集团、[19]报业现代化、[20]中国传媒市场化趋势[21]等研究,都将市场化当成新闻事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媒体经营走向市场势在必行,[19]成为很多人在媒体理论和实践中奉行的圭臬。
所谓的市场化就是以市场需求为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全过程的唯一标准。这在物质产品的生产方面无可厚非,也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惯常原则,然而一旦涉及新闻事业精神产品的生产,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片面迎合受众、迎合市场,单纯以发行量、收视率、点击量、粉丝等作为判断衡量媒体的唯一指标因素;片面的流量思维,导致庸俗化、“信息茧房”、群体极化等现象。因此,也有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媒体市场化不符合中国国情”。[22]
媒体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是新时期新闻事业实现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路径。2019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但市场化的双刃剑效应也划定了新闻事业的一些底线不能被突破:一是党管媒体的原则,新闻事业强烈的意识形态特征,决定着其不能任由市场选择、淘汰,社会达尔文主义绝不能适用于新闻事业;二是新闻媒体“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在实施中不能过于强调经济效益,而应两手抓;三是社会资本的介入仅局限于广告发行等经营领域。
(3)厘清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对于新闻事业现代化的内涵,很多研究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徐宝璜在《新闻学》一书中将拥有完备之图书馆、宽敞之编辑室、直达世界各处之电线、灵便之机器视为报馆现代化的标准。[18]这主要是从技术角度的考量。同样,当代也有研究认为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就是新闻技术的现代化。[23]有较多的研究强调新闻本位、新闻专业主义。[13]王润泽认为:中国新闻业现代化包括物质基础、组织结构、媒体经营、业务和理论观念。[24]涂凌波认为,衡量报业现代化的标准和要素包括:印刷技术(技術现代化)、商业化、现代邮政和通信系统、城市化和大众化、官方对现代化的态度。[25]王大丽则在综合这些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物质基础、组织结构、新闻业务、媒体经营、新闻观念是体现新闻事业现代化的五个特征。[18]刘琳琳、黄河、程晛从新闻事业的信息传播构成要素角度,将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归结为传播主体、传播平台、传播技术、传播内容、传播理念五大要素。[2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7](39)实际上指出了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和目标,全媒体是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是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全媒体传播体系究竟有怎样的特征?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作了具体阐述:“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28]2020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时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加快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29]
这些论述实际上明确了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就是构建坚持党性原则,参与市场竞争,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构建现代化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过程。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要素应包括党性原则、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全媒体传播。
二、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艰难探索
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之路,与各不同阶段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相匹配,回溯新闻事业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必须匹配当时的政治、社会、经济环境,一旦这种匹配被打破,那么新闻事业的现代化之路也会迅速回归基本面。从某种程度上看,中国新闻事业的特殊性与特点,决定着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的进路。
1.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与政治、社会、经济发展脱节的现代化初步探索
一般认为是改革开放之后,新闻事业才开始市场化进程。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1956年,中国新闻事业已经有过一次市场化尝试。新中国成立前,我党的媒体实行供给制,新中国成立后,媒体数量迅速增加,人员设备增加,媒体各方面的运营费增加,仅仅依靠政府供给入不敷出。1949年12月的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1950年中宣部发布《关于报纸实行企业化经营情况通报》,肯定了报纸企业化经营的效果。[30]广告收入成为20世纪50年代初报纸营收的重要来源,此外,一些报社还实施多元化经营。到1953年,《人民日报》等一些报纸就相继实现了扭亏为盈。[31]
但这次市场化的尝试,并不是媒体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某种程度上看是财政负担重情况下的“甩包袱”,缺乏新闻事业市场化的基础。一是新闻理念并没有匹配上,新中国成立初,新闻事业的理念仍没有多少变化,仍沿袭解放区时的“阶级斗争工具”的新闻理念,忽视了新闻事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二是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背景下,新闻事业的市场化没有市场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各行各业的产供销都按照计划实施,不需要市场调节,企业没了广告需求,新闻事业的广告市场也就彻底消失,市场化运作彻底失去了经济基础。新闻事业重归供给制,全额拨款。新闻事业的现代化进程彻底失去了市场竞争要素,也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2. 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解放思想,新闻事业现代化起步
改革开放初期,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让新闻界认识到新闻工作的规律,开始逐步摆脱旧的傳播理念,实事求是重新成为新闻报道的准则和规律,新闻事业逐渐在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方面变革。
(1)新闻事业信息功能回归。1978年3月,中宣部召开了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的意义在于:对新闻学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大讨论,强调按照新闻规律办事。重新认识新闻事业的本质,摒弃媒体是阶级斗争工具的提法,重新确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重新认识新闻价值,把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要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之一。[32]这是新闻界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使新闻事业的功能由单一走向多元。一是新闻真正成为媒体上的主角,改变了以往新闻媒体的内容都是宣传的窘境;二是新闻报道形式日益丰富,客观性报道、前瞻性报道、解释性报道、大特写等新闻新品种不断涌现;三是舆论监督成为新闻事业的重要功能和报道品种,这也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新闻事业获得影响力,实现快速发展的“撒手锏”,也是新闻事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2)重新确立新闻事业的经济属性。1978年年初,各种媒介生产资料价格暴涨,依靠原有的固定财政拨款,大部分媒体单位无法支撑其运转,而当时社会上对于信息的需求正在扩大,媒体拥有依靠信息获取收益的空间和能力。在此背景下,1978年年底,《人民日报》联合其他八家新闻单位向财政部打报告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目的是通过自主经营获得一定的经营利润,以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这份报告被批复成了中国新闻事业经济属性确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新闻事业开始摆脱财政补贴的限制,拥有了经营自主性,有了逐步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基础。也可以说,此后四十多年新闻事业的现代化进程,都有赖于“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的确立。
恢复广告经营成为确立新闻事业经济属性的第一步,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刊登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则商业广告——“蓝天”牙膏广告;1979年1月28日,上海电视台播出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的幻灯片,播出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此后,广告逐步成为新闻事业最重要的经济支撑,为新闻事业的现代化带来强劲动力。1987年,中央电视台广告收入达2 700万元,超过同期国家财政对其投入的两倍。广东珠江广播电台开播,此后“珠江模式”在全国流行,经济广播、经济频道遍地开花。有了广告的经济支撑,新闻媒体就可从整个生产链条上更好地服务用户,提升自身的现代化水平。如报纸的自办发行、扩版增容,广播电视的系列台、专业化、类型化等。
(3)新闻事业大发展。在经济与信息功能回归之后,新闻事业获得发展。一是“四级办广电”方针下广播电视迅速发展,1983年3月的第11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四级办广电”的方针,推动了广播电视的发展,广播电视台的数量从1980年广播电台106座、电视台38座、广播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 469座,发展为1996年的广播电台1 326座、电视台2 82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从1980年的53%提升到1996年的84.2%;电视人口覆盖率从1980年的45%提升到1996年的86.2%。二是报纸种数与发行量大增。1980年到1990年,我国新创办报纸1 008家。[33]新的报种开始不断涌现,各领风骚三两年。按照时间先后,依次为以《市场报》《经济参考报》《经济日报》为代表的经济类报纸、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今晚报》《新民晚报》为代表的晚报、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党报“周末版”、以《报刊文摘》为代表的文摘报。
3. 20世纪90年代初到2012年:市场化推进,新闻事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
1991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继续市场经济的方向,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这也为新闻事业确立了市场化发展方向。
(1)都市报、都市频道的繁荣。广播电视发展进入快车道,频率频道迅速增加,节目形式创新不断,运营模式变革,专业台、有线电视崛起,卫星电视出现,产业化、数字化趋势呈现。都市频道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而生,以民生新闻为主打,成为广电行业产业化、市场化运营的重要力量。报业方面,1995年前后,为应对晚报的冲击和“周末版”的割裂,[34](72-80)一些党报纷纷创办了都市报,1993年,《贵州都市报》创刊,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都市报模式:全新的读者定位、内容特色、运营模式、管理机制等。[35]一个崭新的报种,催生了“都市报现象”。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党报亏损,子报都市报赚钱,子报养母报成为一种常态。从某种程度上看,正是依靠都市报、都市频道等面向市场媒体所提供的经济支持,新闻事业的现代化才能够稳步推进,中国的传媒集团才能够成型。[34](79)
(2)传媒集团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传媒广告获得迅猛发展,传媒规模迅速扩大,跑马圈地下,传媒竞争激烈,组建传媒集团,实现规模化运营,做大做强扩张,成为强烈需求。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其中正式将传媒经营管理列入了第三产业。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业管理的通知》。新闻事业开始朝集约化经营、集团化方向改革。1995年5月29日,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到2001年,我国报业集团总数达到了26家。1996年开始,无线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以及广播电台开始合并整合,成立广播电视集团,1996年无锡广播电视集团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广播电视集团,自收自支、自负盈亏。[36]此后,“台台合并”就成为大趋势,在2018年原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合并组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而达到高潮。传媒集团成立之后,实行党委书记兼任集团社长(台长),由总编辑负责编委会,总经理负责经管会的管理模式。实现采编与经营两分开两加强,子媒体成为独立法人,与集团内各主体实行内部市场机制核算。集团整合资源,成立各种经营企业,组建与媒体业务密切相关的公司,实施多元化经营,进行资本运作。传媒集团的架构也构成了现代传媒的基本格局,这是当前新闻事业现代化的外在表征。
(3)“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面对新挑战。改革开放初期施行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面临较大的困境。一是这种体制下,媒体成为兼具事业、机关、企业特点的复合体,是多个法人联合组成的事业性质的媒体集团,[37]成了“三不像”。各种规定都必须遵守,有的工作必须按照政府机关的身份执行,有的则要按照事业单位的身份,有的被要求像企业一样运作。既没有事业的政策优势,又没有企业那样灵活,更不能像机关那样旱涝保收,成了“三不靠”。二是纯粹的市场化运作出现很多问题,乱象频发,“总编辑成了总经理,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找钱”。一些媒体将版面、时段承包出去,搞有偿不闻、有偿新闻。唯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唯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流量等。三是市场化能力在迅速衰减。新媒体的冲击,导致以传统媒体为主的新闻事业的市场化经营能力迅速衰减,报刊、广电的阅读率、收听、收视率普遍下降。目前的全国报业的广告还不到2011年的十分之一,一些都市报甚至出现“零广告”的极端情况,一些报社员工工资都无法保证,纷纷裁员、停休刊。[38]广播电视的危机也在近年越发凸显,2019年电视广告年度收入剧烈下滑,约为900亿元,中央电视台和一线卫视广告刊例收入与时长下降10%,而地面台则呈现两位数以上的降幅。[39]大部分地市级广电都日益陷入经营不善、负产出甚至负资产的状况。
(4)文化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党中央着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紧紧围绕加快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40](541)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要求文化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面向市场,增强活力。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转变政府职能四个要求,确立了170个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经过改革,众多过去“吃皇粮”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全国有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80%以上的重点新闻网站全部完成转企改制。
进入新时代,中央更加强调文化体制改革中要突出社会效益,强调市场经济中的文化例外要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以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问题,强调文化例外,要求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体制机制,营造政策环境。[40](621)
4. 2012年至今:媒体融合,应对新媒体冲击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
2012年左右,移动互联网开始勃兴,互联网作为最大变量开始融入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移动互联网中,信息技术不断催生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除传统媒体平台外,网站、APP、微博、微信等各种资讯入口不断丰富多元,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也改变着新闻传播旧模式、舆论机制和话语方式。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深刻认识到新兴媒体的传播挑战与新闻事业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当前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推进宣传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适应媒体格局深刻变化、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举措。”[41]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41]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对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作出新部署。
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新闻事业适应融合发展趋势,发挥传统资源优势,增加新闻信息传播渠道,加强信息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播力大大增强,覆盖面显著扩大。时至今日,主流媒体通过新媒体渠道增加的用户数量远超由于新媒体的冲击而流失的用戶。如人民日报社通过媒体融合,拥有十多种媒介和几十种媒体,综合覆盖受众总数超过11亿,远远超过《人民日报》纸质报纸历史上任何时候的传播力。新华社在技术创新方面积极朝着现代化通讯社进发,从“快笔小新”“媒体大脑”,到“AI合成主播”“全球首个智能化编辑部”,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利用新技术创新报道形式,大力推动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推进新闻传播系统化创新,建立一体化指挥体系,组建全媒体编辑中心,构建起以全媒体供稿线路为主体,辐射网站、客户端、社交平台等各种媒介终端的传播矩阵,覆盖全球一半以上人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按照“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的理念,持续推动“三台三网”融合,三端共同发力,先后推出了一批思想性强、鲜活生动的现象级融媒体产品,打造了“央视快评”“时政微视频”“国际锐评”等知名品牌,特别是在时政新闻方面,以微视频报道为核心,不断拓展图文特稿、VR全景、H5作品等全样态全平台全方位传播的融合创新路径。全国各级各类主流媒体积极开拓新媒体市场,在媒介形态、内容产品、生产机制、话语方式等方面积极创新。充分发挥内容优势、品牌优势,实现内容生产与深加工一体化,打破传播渠道壁垒,建立融媒体中心,并积极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为用户提供定制化内容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在移动传播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四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面对主流媒体当前的问题,致力于提高主流媒体舆论“四力”,提高主流媒体传播效力,助推我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步伐,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在积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战略的同时,也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扶持新闻事业。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资金、政策保障,支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强化党的领导,把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要加强评估考核,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从目前的情况看,对主流媒体的扶持主要包括财政拨款、税收减免、政策扶持三大类,固定拨款、项目补贴、产业基金、企业所得税减免、增值税减免、房产税减免、进项税额抵扣、政府性基金、其他税种减免、购买服务、渠道保障、产业扶持、内容扶持十三小类。[42]
当然,扶持这种行政手段的终极目标依然是市场,形成市场机制,用市场意识、市场理念来应对竞争,形成造血机制和机能。扶持主流媒体也不是为维持媒体的生计,而是为做强做优主流媒体,建成一批新型主流媒体,更好发挥主流媒体压舱石、黏合剂、风向标的作用,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43]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与扶持主流媒体发展是新闻事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体两翼”,二者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三、新闻事业面向未来的使命任务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7](21)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下,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借力新环境、新技术、新理念,新闻事业的价值角色、业务结构、使命任务也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一方面,新技术条件下,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大大增强,信息传播、舆论功能等传统功能不断强化,并新增加了服务用户、社会治理等新职能;另一方面,新的政治、社会环境客观上拓展了新闻事业的业务范畴,促使主流媒体紧密地置身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1. 强调中国特色和从中国国情出发,发挥新闻事业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独特价值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44](1-2)“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44](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型主流媒体不仅重塑媒体行业生态系统,还在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进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28]主流媒体是舆论引导的举旗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守主流意识形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主流媒体承担着环境监测、社会联系与协调的功能,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纽带和保证社会稳定的桥梁,也是统筹协调社会运转的黏合剂,承担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职责和使命,传递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协调国家运转,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在这样的价值判断下,对主流媒体的价值和角色发挥的途径和方式也要有正确认识。
(1)塑造媒体形象,切实维护好主流媒体公信力。主流媒体不是花瓶式的点缀。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要带头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带头把好本地区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导向,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对政治性、原则性、导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敢抓敢管,对出现偏差和错误的要严肃批评、严肃处理,对发出正义声音而受到围攻的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坚决力挺,坚决不做“开明绅士”。[16](206)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懂得尊重媒体,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充分运用好媒体这一平台。应塑造媒体形象,切实维护好主流媒体公信力。不因一些无足轻重的舆情事件损害主流媒体公信力,提升主流媒体内容的感召力。
(2)强化问题意识,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呼声。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民群众拥有了多种发声表达渠道,新的传播格局下,表达发声渠道的竞争非常激烈,这个市场你不来占领,就有新的移动互联网平台来满足需求。从这个角度看,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职能发挥得越充分,在表达渠道上的竞争力就越强,就越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主流媒体应强化问题意识,关注社會现实问题,及时反映人民群众呼声,聚焦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提出问题,推动社会讨论、探讨解决方案。
(3)强调建设性舆论监督。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对舆论监督要有承受力,不能怕自己的‘形象‘利益受到损害而限制媒体采访报道”。[45]“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发挥舆论监督包括互联网监督作用……对网上那些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论是对党和政府工作提的还是对领导干部个人提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46]要发挥好新闻事业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失序重整功能。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暂时的失序不可避免,因为现代化把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出来,也把人的私欲释放出来,失序就是现代化的孪生兄弟,新闻事业不应成为失序参与者,而应成为秩序修复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监督偏差,提出规范的价值判断;二是拨乱反正,揭露并协助惩罚失序行为者,以重整秩序。[47]
2. 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满足人民精神新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7](20)
(1)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方位、多角度、系统性地深入宣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做好党和国家重大战略的宣传动员和舆论引导。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促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关键处、要害处下功夫,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行紧紧团结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48]
(2)要让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积极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大幅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国梦深入人心。
(3)党领导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契机,使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主旋律,党的新闻事业必须客观展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面貌。主流媒体的职责和使命就是激发起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流媒体应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精心做好主题报道、政策报道、形势报道、成就报道、典型报道等,努力提高报道艺术,切实增强新闻报道对人们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3. 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激发人民群众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热情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27](33)
(1)党的新闻事业应成为多元主体建设性讨论和凝聚社会共识的平台。不仅是指媒体平台建构,更指在创新平台中建立一种多元协商和建设性讨论的机制。主流媒体不应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旁观者,而应利用资源优势与传播能力,立足当下形势,以建设性视角为焦点议题的公共讨论持续提供问题解决导向的各种信息素材。[49]引导人民群众全面理解新闻事件背后,以理性的讨论疏导社会负面情绪,形成社会共识,以此真正形成新闻事业的舆论引导。
(2)做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媒体优势,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强化媒体的互动性和服务功能,搭建民意表达和沟通对话平台,建设政务信息平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反映社情民意,积极主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助力矛盾化解、思想沟通工作;凝聚共识,调控负面社会情绪,纠偏错误思想舆论,构建多元传播格局中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体系和机制,放大社会积极情绪和正向社会舆论。
(3)作为传播阵地的“最后一公里”,“更好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职能的确立,使中国两千多个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是一个传播机构,更是成为一个社会治理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三年多来的火热实践探索,已使县级融媒体中心作为信息传播分发站、社情民意意见簿、基层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多元化本土服务平台[50]的角色越来越凸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这些功能将使其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与成绩作为启发和引领,全国各级各类主流媒体应积极拓展媒体功能。一是积极打造适应移动互联网规律的新媒体平台,扩大传播覆盖面,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二是不断推出问政节目和栏目,及时在各媒体渠道和平台中公开反馈,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问责;三是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实现集约化政务服务,积极打造集约化政务新媒体平台,整合集聚各类政务新媒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
4.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包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7](2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51]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7](35)
(1)由于我国在政治体制、国家制度、发展道路上的独特性,以及国家崛起对原有国际权力结构的挑战与重构,使新闻事业的对外传播工作不得不面临较大的共识凝聚成本与阻碍。要营造于我有利的外部环境,主流媒体需有较完善科学的传播战略规划和足够的坚定。主流媒体进一步提升对外传播水平,需把握独特性和真实性两个原则:独特性,指在对外传播中展示、解读好中国形象、中国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阐述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及中国所秉承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独特之处;真实性,指所呈现和展示的中国形象的真实性,能够经得起质疑和查证,从而帮助中国形象的确立,同时也有助于树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形象。
(2)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调整和传播环境的改变,全球范围内的媒体力量对比出现了新的变化。新媒体的发展,特别是社交媒体的方兴未艾,为发展中国家媒体在国际话语权争夺战中实现赶超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机遇;在金融危机以及新媒体的冲击下,西方主要国家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而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中国主流媒体,依托各种新兴渠道,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日益提升,與西方发达国家媒体的差距逐渐缩小。在这样的国际传播格局与趋势下,为中国式现代化增加确定性,营造于我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主流媒体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1).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 人民日报,2022-10-17(2).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604.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9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83.
[5]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6] 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
[7] 江泽民. 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
[8] 胡锦涛. 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0.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12.
[10] 吴远.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大众传媒——角色困惑的文化分析及现状探讨[J]. 青年记者,2005(11):27-28.
[11] 蔡天然. 当代中国传媒文化面向现代化的理性思考[J]. 新闻传播,2014(8):126.
[12] 曹雪颖. 新闻自由与报业现代化[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4):243-245.
[13] 赵敏,康焕华. 谈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J]. 中国电力教育,2006(S2):51-53.
[14] 赵敏.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J].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6):53.
[15] 靖鸣,袁志红. 言论自由是实现现代化的枢纽——戈公振的新闻自由与民主思想研究[J]. 新闻与写作,2008(12):51-52.
[16] 新华通讯社课题组. 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22.
[17]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2.
[18] 王大丽. 1932年国民党党营新闻机构的“现代化”改革研究[J]. 新闻大学,2020(2):55-68.
[19] 黎元江.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报业集团[J]. 新闻战线,1993(1):15-17.
[20] 张瑞云. 报业现代化的思考[J]. 青年记者,1997(4):22-24.
[21] 喻国明. 中国传媒市场化趋势[J]. 经济世界,2003(6):54-56.
[22] 张善炬.“新闻传媒市场化”不符合中国国情[J]. 理论与当代,2003(3):17-18.
[23] 孙宝传. 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新闻技术[J]. 中国记者,1992(12):19-21.
[24] 王润泽. 现实与理想的图景:民初报人现代报刊意识探析(1916—1928)[J].国际新闻界,2010(1):75-81.
[25] 涂凌波.“走向世界”的中国人及其新闻观念:关于19世纪报纸的一种叙述[J]. 國际新闻界,2015(6):89-109.
[26] 刘琳琳,黄河,程晛. 国家传播能力现代化视角下新型主流媒体的建设路径[J]. 出版广角,2020(19):13-16.
[27]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8] 习近平. 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 求是,2019(6):1-5.
[29]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强调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扭住关键鼓励探索突出实效[N]. 人民日报,2020-07-01(1).
[30] 保育均. 报业经营管理三题[M]//四川省报纸行业经营管理协会.报业纵横谈.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9.
[31] 陈国权. 谁为媒体提供经济支持?——1949年以来中国媒体扶持体制变迁与趋势[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10):113-125,128.
[32] 张建星,等. 中国报业40年[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6.
[33] 新中国建立40年来的新闻事业发展概况[M]//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中国新闻年鉴(1990). 北京:中国新闻年鉴社,1990:3.
[34] 陈国权. 分化竞争——中国报纸形态演化与未来[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5] 陈国权. 都市报40年:转型与未来——从媒介形态分化的视角[J]. 青年记者,2018(25):9-12.
[36] 蔡之国,王文瑾.“过去未去,未来已来”:改革开放四十年广电事业发展回眸与展望[J]. 声屏世界,2018(6):16-19.
[37] 徐熙玉.“复合体”与“两分开”——报业集团体制创新探析[J]. 中国记者,2003(12):23-25.
[38] 陈国权. 2017中国报业发展报告[J]. 编辑之友,2018(2):28-36.
[39] 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广告市场回顾[EB/OL].[2019-11-15].http://www.199it.com/archives/966704.html.
[40]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简史(下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41.
[41] 推動主流媒体在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N]. 人民日报,2014-08-21(1).
[42] 陈国权. 主流媒体经济扶持体系的新构成——基于136家媒体的调研报告[J]. 现代传播,2022(4):1-10.
[43] 新华社. 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入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26].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44] 习近平总书记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辅助材料[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
[45] 习近平. 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8-189.
[46] 习近平. 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9.
[47] 张立伟. 为中国现代化增加确定性——兼论主流媒体“我是谁”[J]. 当代传播,2014(4):4-7.
[48]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0.
[49] 史安斌,王沛楠. 建设性新闻:历史溯源、理念演进与全球实践[J]. 新闻记者,2019(9):32-39.
[50] 黄楚新,刘美忆. 我国新型主流媒体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 中国出版,2020(15):10-15.
[5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55.
The Exploration Course and Future Mission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Style Journalism
CHEN Guo-quan(Research Institute of Xinhua News Agency, Beijing 100040, China)
Abstract: To propose the future miss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journalism, this article traces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journalism back to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of journalism. The mission is to emphasiz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give play to the unique value of journalism in realizing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esides,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 aims to meet the new spiritual needs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promote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during the process of realiz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It also seeks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everyone to participate i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Ultimately, the mission also means creating a favorable external public opinion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Key words: journalism;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new mainstream media; all-media communic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