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论析

2023-11-13丁柏铨

编辑之友 2023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要矛盾新闻传播

丁柏铨

【摘要】社会主要矛盾是一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矛盾,对其他矛盾有着支配作用,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在党的历史上,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国内)主要矛盾有过三次历史性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述表明: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已进入新的更高境界。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存在着互作用关系。前者受后者的推动和制约,后者受到前者的反作用(通过信息传播、舆论力量即舆论引导的力量和舆论监督形成的力量,提供新闻精品力作以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而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反作用)。在优化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必须解决以下重要问题: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进一步提高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整体水平;在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方面花大力气,消除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美好精神需要方面的障碍性因素。为解决这些问题,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须进行努力,政府机构部门和社会各方也须努力并形成合力。

【关键词】新闻传播 新闻传播业 社会主要矛盾 双向作用 关系优化处理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3)2-022-09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2.003

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野中,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根本上讲即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往往表现为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1]人类社会的各阶段都存在社会主要矛盾,这是常态。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余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重要成功经验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2]正确认识、判断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事关党和人民事业顺利发展和免受挫折,意义十分重大。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生活中的历史和现实存在。完整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包括新闻信息的采集、加工、传播,所形成的新闻舆论直接影响社会公众的心理层面和精神层面,对社会生活产生正面或负面的作用;新闻传播业是由新闻舆论工作者、新闻媒体机构、各类涉及新闻信息传播的平台型新媒体机构及其所拥有的媒介和从业者等共同构成的一种行业,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新闻传播多指称活动,新闻传播业则指称行业,是两个关系紧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与社会主要矛盾间存在的互作用关系是双向的。研究上述互作用关系,对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良性发展和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的健康推进都至关重要。遗憾的是,研究者对此尚未予以足够重视,研究成果甚少。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索,为引起更多后续研究而抛砖引玉。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及其转化轨迹

社会主要矛盾有着特定内涵,是一个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矛盾,对其他矛盾有着支配作用。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

1. 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任何国度、任何时代都存在着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和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矛盾的表现方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和国民党反动派间的激烈的斗争(阶级矛盾);日寇入侵期间,又表现为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之间的激烈的斗争(民族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在“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国内的社会主要矛盾仍是阶级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间的矛盾)。但在“三大改造”完成以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阶级矛盾不再是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人民需要与人民的需要能不能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成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也即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已有所改变。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对待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态度,不是希望它消失(事实上也不可能消失),更不能使之对立严重、趋于激化,而是使矛盾的两个方面良性互动,并产生正向效应,不断跃升到更高层次,并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这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优化处理。

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开创了先例: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准确判断,且坚持以人民提出需要及需要满足程度为标准进行考量。

社会主要矛盾具体包括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人民的需要(这是矛盾中的需求一方);另一方面是社会在满足人民需要方面所能提供的条件(这是矛盾中的供给一方)。两者间的矛盾呈现五种状态:一是人民较低的需要(主要是温饱等解决基本生存问题的物质需要)都得不到满足,其结果必然是民心不稳、社会动荡;二是人民较低的需要能得到满足(基本生存问题在大部分地区大致得到解决),其结果是人们缺乏满足感,渴望改变现状;三是人民较高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其结果是人们对现状并不满意,人心思变;四是人民较高的需要得到满足,其结果是人们获得了一定的满足感,期待新的、更美好的生活;五是人民的生活需要达到了更高境界(且还在日益增长),美好的生活需要得到部分满足但没有得到全部满足,原因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种状况还将持续下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有所改變,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也就得以提升;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长,在此情势下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状况。因此,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矛盾方面之间仍存在着矛盾,不过在此期间呈现出了螺旋形上升态势。

社会矛盾多种多样,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八大召开之前,关于国内(社会)主要矛盾通常表述为阶级矛盾,这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实际情况。其时,帝国主义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国内的敌对势力还很猖獗。但在“镇反”(镇压反革命)、“肃反”(肃清反革命)运动以后,敌对阶级的力量被有力打击。特别是“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牢固确立。因此,果断终止以阶级矛盾为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与实践,这是相当明智的。党的八大以后,社会主要矛盾总是被认定为由矛盾的两个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人民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人民的需要尚不能得到满足。如果人民的需要在一定情况下得到了满足,并不意味着两个方面之间就不存在矛盾了,人民总是会提出新的需要(这是合情合理的),因此两个方面的矛盾始终存在,它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2. 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轨迹

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体现了党从政治上和大局上所作出的判断。判断是根据社会现实审慎作出的,不是主观随意作出的。而对于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主要矛盾所留下的转化轨迹。

(1)党的八大政治报告首次以人民要求和需要及其不能得到满足为国内主要矛盾的内容。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和党的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对国内主要矛盾的政治判断是首次表述:“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4]之所以作出上述判断,客观上是“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经基本上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上建立”。[5]党的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已完成,阶级矛盾已不再成为国内主要矛盾;二是有过几千年存在历史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终结,由于阶级剥削制度已寿终正寝,与之紧密联系的阶级矛盾自然也就失去了其社会主要矛盾的地位;三是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上建立起来。这和“三大改造”完成前的情况大不一样,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更是有着天壤之别。可以这样说:以新中国成立前的状况来判断党的八大时期的国内主要矛盾,显然是不恰当的;以“三大改造”完成前的思维定式来判断“三大改造”完成后的国内主要矛盾,当然也是很不合适的。

党的八大政治报告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表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这是人民期望中的国家发展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是人民需要同需要得不到满足间的矛盾。人民的需要成为考察国内主要矛盾最重要的依据和最主要的指标。

(2)社会主要矛盾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延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重新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以阶级斗争为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工程。此后举行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如下表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6]社会主要矛盾被置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背景下进行观照。矛盾的主要方面被认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矛盾的另一方面则为“落后的社会生产”。相比于党的八大政治报告中的表述,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總体坚持社会主要矛盾说,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则坚持需要说),但也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将矛盾的主要方面归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言简意赅,用“需要”涵盖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且用“日益增长”来厘定“物质文化需要”的内涵,合乎实际情况又相当严谨准确。二是将矛盾的另一方面归为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不相适应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在表述的变化中体现了顺应矛盾内涵变化的事实,反映了认识上的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体现了新时代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气息。

(3)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相对于此前的两次表述,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7]较此前的两次表述,继承在于:坚持社会(国内)主要矛盾说,坚持人民需要说。发展在于:将社会主要矛盾置于新时代的坐标系上进行考察,表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点和时代气息。内容上彰显如下新的特点:一是将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以“美好”来界定,表明矛盾的主要方面已进入新的更高境界;二是将矛盾的另一方面确定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是一种符合客观实际的新的提法,指明在新时代处理社会主要矛盾须在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方面进行持续努力;三是揭示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转换、变化),体现了认知和理念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表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得到了重申。

二、社会主要矛盾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

社会主要矛盾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间存在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

1. 对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所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认知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其主要方面——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人民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8]可见,人们吃、喝、住、穿,作为物质生活需要,是基本层次的需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是精神层次的需要。人民基本层次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无精神层面需要的满足可言;人民精神层面需要的满足,是建立在基本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与人民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间接相关,与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直接相关。说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与人民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间接相关,是因为无论是作为活动还是行业,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都不可能解决人民物质层面需要的问题;但又并不是完全无关,往往可通过对人民的精神层面发生作用,然后影响其对物质层面需要的把握。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在物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凭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改变艰难困苦的物质境况,延安时期大生产运动中奋战于南泥湾的三五九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2. 就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对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的作用作论析

(1)社会主要矛盾对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的推动作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上文所提及的转化。在此情势下,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其中就包含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各条战线、各方面的要求;对矛盾的另一个方面(社会发展)也提出相应的要求。无论如何,这些都是一种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在促使相关主体确立正确发展理念、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扩造健康舆论生态等方面有所体现。再则,促使精神产品生产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方面的情况有所改观。明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短板所在,针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想方设法改变现状,为对此进行的改进努力创造条件。

对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而言,社会主要矛盾对它的推动作用,来自矛盾的主要方面——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生活需要是美好的(已进入了相对于以前更高的层次),且是在美好的内涵方面不断提升的。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美好的物质生活需要和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两个方面。由人民提出美好精神生活需要,能对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产生推动作用(这是一种正向激励式的推动作用);美好的生活需要包括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因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而得不到满足或充分满足,也能产生推动作用(这是一种反向倒逼式的推动作用)。前一种,是直接性的推动作用;后一种,是间接性的推动作用。

(2)社会主要矛盾对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的制约作用。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制约,这是正常现象。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存在于特定社会之中,受制于该社会的社会主要矛盾(受其支配、由其决定)。制约作用可分为积极性的和消极性的两种。如果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不断增长的生活需要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特别是得到主政者、管理者的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举措,这时的制约作用就是积极性的制约作用;如果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长期处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态,或长期只是在低水平上运行和互相作用,那么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受到社会主要矛盾的消极性的制约,不可能在高水准状态中运动、发展。

3. 就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反作用作探讨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对社会主要矛盾既有直接作用,又有间接作用。作用方式中离不开如下几个关键词:信息(提供信息)、舆论(形成体现正能量的舆论,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和建设性的舆论监督)、传播(传播所生产的新闻产品)、服务(为社会提供媒介应该提供和能够提供的服务)。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相当程度上通过媒介化治理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反作用。媒介化治理是媒介借助自己的特长参与社会治理,是社会治理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当今时代已至万物皆媒地步,全民受到媒介的极大影响。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其作用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方面、各层面。对于社会治理的各种方式,媒介也会以自己的方式施加影响。

(1)通过媒介传播信息作用于社会主要矛盾。知晓和掌握有关信息特别是重要的政务信息和公共信息,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知情权是完整的人权的重要构成部分。如果人们长期处于对重要信息不知情的状态之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长期存在,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就无从谈起。

对于真实的、高质量的、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的需求,是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一種重要且永远不会枯竭和停止的需求。媒介负有传播达到这种高要求的信息的责任。毫无疑问,传播信息是媒介的天职。但应在什么时候传播什么信息、应该怎样有效传播信息,还是很有讲究的。传播真实的信息,信息的真实性是其确有价值和确能体现正能量的必备条件。为此,须对所传播的信息的真实性高度负责,为确保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不懈努力(包括多源求证、反复核查、自觉纠错等),防止传播不实信息乃至虚假信息,不参与谣言的传播和扩散。传播的信息是高质量的信息,是去粗取精后留存的信息,是经过精加工而成的信息,不是杂凑的、芜杂的信息。传播的是具有高附加值的信息,能满足传播对象获利(获得广义的利益)、增智(增长知识和智慧)、止损(减少和制止损失)、娱乐(健康的娱乐消遣)等多方面的需要。公众对于信息的高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有利于优化处理社会主要矛盾。与此相反,传播不真实的、虽真实却没有或无甚价值的、体现了错误导向和负能量的信息,则不可能满足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也不利于优化处理社会主要矛盾。

新闻传播业以新闻信息传播和新闻舆论传播为己任。虽然信息社会中不乏信息甚至已达到信息爆炸地步,但人们任何时候都有着对于优质信息的旺盛需求。杂乱无序、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使人不胜其烦,从中“淘金”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离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相去甚远。对繁杂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将经过精心挑选的信息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这是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应担起的神圣责任。新闻传播业以自己生产和传播的新闻产品,满足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要有“为读者当新闻秘书、替读者选新闻精品”的理念和情怀。“当新闻秘书”“选新闻精品”,不仅是进行二次传播的文摘类或电讯类媒体的使命,也应是刊播原创新闻作品的媒体的追求。以当广大受众的“新闻秘书”的角色进行自我定位,在新闻生产的一开始就把服务对象——受众的需求放在很高的位置上,尽心尽责为之提供新闻和信息服务,使他们满意。“选新闻精品”的工作,是在刊播之前完成的。在新闻采访写作(制作)的过程中,按精品力作的要求精心生产/制作,在此基础上精挑细选用于刊播的新闻产品。

(2)通过媒介形成的舆论力量作用于社会主要矛盾。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以新闻舆论工作为己任。新闻舆论工作要用正面舆论影响公众,通过舆论引导作用于社会主要矛盾,使之得到优化处理。新闻舆论工作者知道应该怎样通过舆论的力量使人心趋于“向”和“聚”、避免“背”和“散”,并为之进行切实努力。这是社会主要矛盾优化处理所需要的。

一是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社会舆论。社会舆论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三个地带。第一个是红色地带,主要是主流媒体和网上正面力量构成的,这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决不能丢了。第二个是黑色地带,主要是网上和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构成的,还包括各种敌对势力制造的舆论,这不是主流,但其影响不可低估。第三个是灰色地带,处于红色地带和黑色地带之间。对不同地带,要采取不同策略。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9]黑色地带的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颠覆诋毁,对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构成破坏性影响,甚至会使之走向反面;灰色地带的舆论,会使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带上消极成分,蒙上阴影;只有红色地带的舆论,才是与人民美好的生活需要高度吻合的,应该弘扬。抵制黑色地带舆论,转化灰色地带舆论,坚守红色地带舆论,这是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社会舆论的目标和对策,也是社会主要矛盾优化处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正确的导向引导社会舆论,是媒介化治理的重要使命之一。须留意观察、潜心研究在哪些方面进行舆论引导,发现并抓住其中的关键点。其实,在正确认知社会主要矛盾方面,也需进行舆论引导,须通过舆论引导在全社会(不限于主政者、管理者、新闻媒体负责人及新闻舆论工作者)确立如下正确理念。

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理念。正是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互相作用,在一个重要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社会方才呈现出生机和活力。

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矛盾中占主要地位、主导地位的理念。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社会矛盾,没有社会矛盾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只有少数的几种矛盾,而是存在着诸多形形色色的矛盾。在社会的诸多矛盾中,社会主要矛盾无疑是发挥主导作用的矛盾。在社会主要矛盾得到优化处理的情况下,为数不少的其他社会矛盾便迎刃而解。就此而论,“牵牛要牵牛鼻子”,要把优化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放在优先位置上。

社会主要矛盾并非一成不变的理念。在不同历史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社会的发展不断演进的。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在不断发展和转化的。

把握好、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有赖于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理念。把握好、处理好社会主要矛盾,不仅是主政者、管理者的事,也是新闻媒体负责人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事,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责任为此出力并形成合力。

如果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看问题,那么可以说,新闻媒体承担着与方方面面相联系的艰巨繁重的引导任务。“新闻传媒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审察新条件下的新发展,既引导各级党委和政府因势利导,与时俱进,无畏应对,有效作为;又引导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献计献策,团结奋斗,不断进展;同时还要敏锐地察觉与应对各种国际事件和涉华事件,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反对各种势力对我国的干扰和挑衅。”[10]以上诸点,都是新闻媒体介入优化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行列应该做的事情。

二是借助于舆论监督的力量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健康运行。舆论的相当一部分力量是通过舆论监督实现的。舆论监督通过舆论将监督对象损害公众利益和与社会前进方向背道而驰的丑行劣迹公之于众,进行批评、谴责、鞭挞,使之感受到强大的舆论压力,而不敢恣肆妄为。舆论监督是媒介化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媒介化治理中,如果没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无可取代的作用,那么这样的媒介化治理是有欠缺的,实际上是缺失、丢弃了其相当一部分重要功能。

在优化处理社会主要矛盾过程中,舆论监督发挥作用有很大空间,童兵指出:“要将罔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对于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懒政无为的部门、干部和公务员列为舆论监督的重点。”[10]一部分政府机构部门、干部和公务员,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置若罔闻,视若无睹,不仅如此,也还不思如何改变经济社会及相关方面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状况,以懒政、惰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待之。这些机构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是舆论监督的重点对象。

除此以外,凡有碍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主体行为和社会现象,也都应是舆论监督的对象。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须被尊重、维护、满足。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无视、亵渎、引偏方向,都是不许可的。宜通过舆论监督,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

(3)通过提供新闻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反作用。这是直接性的反作用,同时也处于媒介化治理的范畴之中,且在狭义的新闻传播业范围内。新闻传播业是生产和传播新闻产品的行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相当一部分是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最直接的方式,是为人民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这与多个领域、多个界别如文学艺术界、文化娱乐界等有关,新闻传播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军。

为满足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呈现在广大受众面前的新闻作品,不能是导向错误之作,也不应是粗制滥造之作,应是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堪称精品的作品。

有思想,应该是思想新锐、见解精辟,独特见解具有洞穿力、富于启迪性。其对立面是无思想、无见解,思想苍白,人云亦云,让人不敢恭维。

任仲平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前夕发表的长篇评论,见解深刻、笔锋犀利,形成了相當强的思想穿透力:“当今时代,在一些人那里,利益的考量大过道义的召唤,责任被稀释,理想被解构,信仰被放逐,很多人染上空虚、自私的‘现代病。人与人的联系变得稀疏,流动社会呈现出原子化的趋势。然而,那些无私的奉献却让人看到,责任依然闪耀、奉献依然崇高。抗震救灾,就着浑水吃泡面却毫无难色;卫国戍边,用牙咬开冻成冰块的牛奶充饥;抗洪大堤上‘最美睡姿,火灾现场中‘最美逆行,长江浊流里‘最美潜游……革命军人身上的英雄气、人民情,在利益与个人之外,为时代打开另一个精神的维度,让人看到个体的命运和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相连时,人生的境界将会多么宽广,人生的价值将会多么充实。”[11]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时代很多人患上了“现代病”,出现了种种症状,这是在为一些人号脉;道明革命军人的各种各样的英雄壮举,凸显了其英雄气、人民情,这就打开了另一精神维度;指明个体的命运和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相连时,人生境界将会何等宽广、人生价值将会何等充实,这就为治疗“现代病”开出了良药。

有温度,意为作品中有暖意、有大爱,折射出社会生活中的暖色调(这与对腐败和丑恶的现象进行舆论监督并不矛盾),能深深打动人心。

载于《工人日报》的通讯《“见字如面”23年》,写的是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一个普通的铁路员工家庭的故事。夫妻俩,一人值乘往东行驶的北京列车,一个值乘向西行驶的乌鲁木齐列车,每隔3周才能见上一面。见面成为一家三口的奢望。不得已,只能用留言的方式求取“见字如面”的效果。这样的留言日记一写就是23年。在很多时候,三人只能相约在火车站站台见面。“全忠,2月14日,咱们一家三口站台上见。”写下这段留言的是妻子任亚娟,是武威南车队队长。丈夫李全忠,是同客运段宁波车队副队长。两人虽然属同一个单位,但在家里见面的机会极少。23年中,用了12本日记本,写了6 820多条留言,累计达24万余字。在通讯《“见字如面”23年》中,记者通过一对铁路员工、平凡夫妻23年共同写下的家庭日记,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了一对夫妻这些年中聚少离多、牵肠挂肚的平凡故事。在饱含深情的叙事中,“见字如面”的纯情家风得以凸显,真挚、丰沛的情感得以感人。“那种独特的情感交流方式,质朴无华的亲情之美、家庭之美、人性之美和劳动者的温暖情怀,带给读者久违的感动。”[12]《“见字如面”23年》何以感人?应该说,与其中的温度不无关系。

《新华每日电讯》关于“燃灯校长”张桂梅的报道,是该报乃至新华社2020年最有传播力的人物报道之一,被赞为“石头人看了也要流泪”。张桂梅帮1 600多名女生走出深山,其言其行其心,感人至深,让人叹为观止。这是一个被连续追踪报道13年的典型。2007年,张桂梅穿破洞牛仔裤参加党的十七大的报道刊发在《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她的故事一夜传遍全国。在13年中,记者多次报道她的事迹。2021年高考前夕,又挖出张桂梅病危时要求预支丧葬费给学生用等独家感人故事,并创造了“燃灯校长”这个称谓。[13]读者读着这样的报道,不由得被“燃灯校长”对学生倾注的大爱及其体现了大爱的思想行为、精神品格深深感染、感动,心灵受到洗礼、得到陶冶,感受到人心之美、人情之美、生活之美,能加深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理解。

有品质,则显现出作品很高的质地和品位。体现了正确舆论导向的新闻作品,让受众如沐春风,既得到精良的新闻信息,又获得一定的精神享受,实现了双重满足,从而心悦诚服地受影响、被引导。消息《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 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14]报道了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的新闻事实。细细品味,能感受到其中的亮点。所报道的事实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双喜临门。唯其是全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通了公路,就有了很高的新闻价值;唯其是这样的建制村车路双通,就更具有新闻价值。对新闻事实的叙事可谓绘声绘色,在讲故事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此类新闻作品,很好地满足了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体现了舆论监督功能的新闻作品,扶正祛邪、激浊扬清、鞭挞丑恶,毋庸置疑地释放了正能量,体现出很高的反思性价值,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舆论引导,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弘扬了正气,满足了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

三、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参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优化处理,会面临一些问题。有些应以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为主,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些则应由政府进行多方协调、予以统筹解决。

1. 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进一步提高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整体水平

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一方,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在社会的各方面都有所体现。从领域角度看,各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从行业角度看,各行各业相互之间和行业内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从地域角度看,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等。而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也不例外。“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的存在,就是与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紧密关联的信息技术领域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

“数字鸿沟”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使用者能力的悬殊,表现在对信息获得、加工及对传播技术掌握、运用能力上的差别,与受物质条件和文化程度及年龄等因素的制约密切相关。它已成为一部分人群实现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障碍之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些老年人平时不使用也不会用智能手机,因无法提供建康码、行程码而致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相当不便。这是“信息鸿沟”存在且起着不好作用的典型案例。物质条件的制约,表现为一部分人群受制于低经济收入,至今仍未能使用智能手机,因经济拮据而享受不到网络宽带服务,也无法获得移动互联服务;一部分边远地区,网络信号未能稳定覆盖,导致这些地区的居民尚未达到从数字化中享受美好精神生活的水平。文化程度较低的一部分人群,在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美好精神生活方面也受到了限制。老年人群在数字技术使用方面普遍存在着心理障碍,对此类技术不乐意采用或使用上存在一定困难。

上述问题与信息传播及其技术密切相关。但要解决以上问题,不是靠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本身的努力就能济事的,有赖于政府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有力的措施。如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做到网络信号全面无死角地覆盖;降低智能手机价格和网络使用资费,让人人都用得起智能手机、宽带和移动互联。对老年人在“数字鸿沟”面前遭遇的困境,通过志愿者提供的人性化服务帮忙解决一部分问题,除此之外要重视对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辅导培训。总之,从进一步提高人民美好精神生活的整体水平的角度和高度,致力于缩小和消除“数字鸿沟”。

2. 在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方面花大力气

客观地说,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对应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情况,在短时间内不会消失。然而这不能成为不愿意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上下功夫、花力气的理由。

由于种种原因,各地区、各方面的发展不可能绝对平衡,十分充分。在同一个地区,在同一个时间段内看起来发展相对比较平衡、比较充分了,而到了下一个时间段,相对平衡被打破后,发展又显得不那么充分了,出现了新的不平衡。虽然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呈现为螺旋形上升的总体趋势,但在一个时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现象客观存在。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如相应主体的发展观比较狭隘、保守、封闭、陈旧,缺乏对发展的全局性和高瞻远瞩的战略思考、科学布局;发展方式较为简单、粗放,且停留在较低水平,因而与人民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发展机制和结构不甚合理,存在着明显短板和种种弊端等。

重要的问题是:负责任、有担当,着眼于当下,努力改变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状,优先解决现实中的突出问题、拖后腿之所在,优先解决人民呼声特别强烈的痛点难题,如教育公平、民生保障等。

3. 消除满足人民更高层次美好精神需要的障碍性因素

社会主要矛盾中,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优化处理,须注意减少和消除在满足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方面的阻碍性因素。这些阻碍性因素,相当一部分并不是来自社会主要矛盾的另一个方面——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而来自一部分主政者、管理者,来自一部分新闻媒体负责人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对此,应予以充分关注。

来自一部分主政者、管理者的阻碍性因素包括:对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有所忽视,在相当程度上不如对经济如GDP那么重视,也远低于对政绩的重视程度,还没有将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放到应有的高度和优先级;因懒政、惰政的缘故,造成在满足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方面该作为而不作为、该有大作为而没有大作为;满足于作表面文章,大轰大嗡,讲究造势而不讲究实效;疏于对满足人民美好的精神生活需要的规律的探索,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不消除这些阻碍性因素,人民的美好精神需要就难以在高层次上得到满足。

举例来说,近年来,“精致的形式主义”很有市场。如果对此不予以足够的重视,就有碍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有这样一幅新闻图片:一位市场管理人员蹲在菜摊前拉起直线,测量菜农的菜品是否摆放整齐。新闻图片刊发后引发热议。《新华日报》评论理论部相关记者编辑敏锐地意识到,对“精致的形式主义”这种形式主义的新变种应有所警惕,于是写就了新闻评论《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文章标题一语中的,深刻揭示了事情的本质:说到底,“精致的形式主义”依然是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重过程不重结果、只看表面热闹不看实际效果的典型,是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该评论对“精致的形式主义”新特点的概括相当准确:用“美颜”进行精心包装,似乎很“新鲜”,乍一看“不违和”,但通常“不经看”;往往打着“精细管理”“绣花功夫”的幌子,如果不琢磨,还真让人以为是作风细致;“精致的形式主义”也下了功夫,可功夫却没下在“啃硬骨头”、抓落实上,而是下在了搞形式创新、作表面文章、摆“花架子”工程上。[15]作者敏锐地察觉到某些城市管理者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所存在的阻礙性因素,论析了“精致的形式主义”之本质,对消除此类障碍发挥了应有作用。消除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所存在的阻碍性因素,需要更多这样鞭辟入里的新闻作品。

来自一部分新闻媒体负责人和新闻舆论工作者的阻碍性因素包括:对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与社会主要矛盾关系的优化处理,尚缺乏理性自觉,处于被动应对状态,显得比较盲目或存在偏颇。认知偏颇如反正社会主要矛盾始终存在,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消除,因此再努力都难见成效,不竭尽全力也无妨。行为偏颇如某些新闻媒体或平台型媒介的广告宣传存在导向偏差乃至错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背道而驰;未能杜绝不实报道和虚假新闻,由此产生了恶劣影响;一些平台型媒介上侮辱英烈之事时有发生。从2002年开始,《新闻记者》杂志每年第1期刊出关于上一年度的国内十大假新闻的专稿(2013年后改为刊登年度虚假新闻研究报告)。对上一年度的虚假新闻典型案例进行梳理、列述、分析,具备了三种功能:仔细剖析虚假新闻的成因,深入总结虚假新闻的教训,系统保存专项研究的资料。这实际上也是从一个方面勉力清除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阻碍性因素。

对新闻传播/新闻传播业与社会主要矛盾间的关系及其优化处理进行研究,这是一个重大命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也有很多的研究内容,有待专家学者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鹏颖. 在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中把握历史主动[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4):5-12.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30.

[3] 毛泽东. 矛盾论[M]//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4]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 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24.

[5]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EB/OL].[2022-12-20].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68/64560/65452/4442002.html.

[6]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EB/OL].[2008-06-22].http://www.gov.cn/test/2008-06/23/content_1024934_5.htm.

[7]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8] 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M]//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6.

[9]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0-31.

[10] 童兵.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揭示和新闻舆论工作的应对[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8-12.

[11] 任仲平. 引领复兴的胜利之光——写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N]. 人民日报,2017-07-29(6).

[12]《“见字如面”23年》作品采编过程简介[EB/OL].[2022-12-20].http://www.pingjiang.zgjx.cn/ NewsAwardingSys/ WksPublicsubmittedAction/todetails.do?id=8a899010636315a40163666d629801cb.

[13] 庞明广,严勇,陈欣波.“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N]. 新华每日电讯,2020-07-10(13).

[14] 梁现瑞,王眉灵,王代强. 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 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N]. 四川日报,2020-07-01(7).

[15] 劉庆传,颜云霞. 警惕“精致的形式主义”[N]. 新华日报,2020-10-12(3).

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ws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Industry and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DING Bo-qua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s the dominant contradiction in a society, which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dealing with other contradictions. It has a specific connota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CPC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re have been three diachronic expressions about the principal social (domestic) contradiction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points out and 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reiterates tha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entered a new era and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and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This statement shows that the principal aspect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in the new era has entered a new and higher realm. There is a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ews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industry with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society. The former is driven and constrained by the latter; the latter is counteracted by the former (specifically: counteracting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through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i.e., the power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the power formed by public opinion supervision, and the provision of high-quality masterpieces of journalism to meet people's needs for a better spiritual life). In the process of optimally dealing with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issues must be addressed: narrowing and eliminating the digital divide and further improving the overall level of people's good spiritual life; putting great efforts in changing the unbalanced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eliminating the obstructive factors in meeting people's higher level of good spiritual need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efforts of the news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industry,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the other forces in the society must also make efforts and form joint fronts.

Key words: news communication;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dustry;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of society;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optimization processing

猜你喜欢

社会主要矛盾新闻传播
聚焦着力点 学懂弄通十九大精神
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何处
正确认识中国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
“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三重价值
认识新时代 创造新辉煌
我国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研究
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