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集成创新的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研究

2023-11-12刘燕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模式创新

摘  要:在高校思政育人模式中落实集成创新理念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水平、提高思政育人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然而目前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存在师资队伍质量不高、集成成效未充分发挥、集成创新不足、课上课下思政育人相割裂、教材有待优化等问题。根据此类问题,高校应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育人质量;构建完善评价机制,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建设集成模式,提升育人实效性;加速集成创新,强化综合素质;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形成良好氛围;研究教材,锁定专题。以此推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创新。

关键词:集成创新;思政育人;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023-04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应正视思政育人,使每个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正确的判断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突出现代化育人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要明确这一教育重点,融入集成式的创新教学理念,使每个学生能够端正自身的思想态度,提高创新的实效性。因此,基于集成创新的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可探索一条培养新时代人才新路径,为实现我国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一、集成创新在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中的意义

(一)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在集成创新的过程中,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要素进行合理的整合以及安排,并且突出各个要素之间的互补性,构成完整的系统网络之后在贯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高整体的教育水平。譬如,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将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融合。

(二)提高思政育人效果

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思政教育的实施情况,形成完整的整体各个要素,不仅要发挥自身的价值,还需要通过相互互补产生叠加的效果,进而实现“1+1>2”的目标。高校思政育人复杂,集成功能倍增效应可使高校思政育人目标顺利达成。例如,高校在思政育人过程中,将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文化熏陶有机整合,在统一育人目标下促进理论思想升华,在实践训练与理论熏陶相互融合下,使思政育人效果得以提升。

(三)促进学生发展

高校在进行育人工作中融合集成创新,是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是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1]。进行集成创新可转变传统思政育人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思政教育”,展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增强课堂趣味性,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综合素质发展。

二、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质量有待提升

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要提升思政育人教师队伍的质量。其一,当前思政教师队伍学科背景不同,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专业性训练的教师人数占比较高。其二,年轻教师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空间,才可成长为满足学生和时代需要的教师。其三,思政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培训工作需要进一步规范,才可促进思政教师迅速健康成长。鉴于此,必须全力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二)集成成效未充分发挥

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对分工和专业化重视程度较高,协同化程度不足。譬如,教育与管理模式并没有实现相互的协调,并且内部管理机制协调性不高,教育规模覆盖不广泛。此外,我国高校思政育人模式过于重视内部资源配置,各类互补性资源不足[2]。如,高校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未紧密结合,教育领域未得到全面创新。

(三)集成创新不足

当前高校思政育人的各种要素、资源和系统之间存在互相割裂状态,限制其系统性、整体性功能。从思政育人目标、内容和思想来看,因没有长期坚持的主线和重点,思政育人往往存在形式化,不能有效抓住重点。从理论联系实际来看,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创新未能准确掌握学生思想问题,故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中,思政育人价值未凸显,亦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此外,当前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與网络技术融合度不足,无法与思政育人内容相契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思政育人效果不尽人意。

(四)课上课下思政育人相割裂

传统思政育人课堂多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3]。其中,教育者的主观作用被无限放大,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教育形式单板固化,教育氛围沉闷枯燥,思政育人效果不显著。此外,思政育人仅仅依靠课堂是很难实现全面育人目的的,而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因此应利用课外时间,将思政育人工作与学生生活相结合,形成课上课下思政育人一体化效果。

(五)教材需进一步优化

教材需进一步优化也是当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思政教育时要以教材为主要的载体,并且教师还需要以教材中的内容密切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交流,不断调整现有的教育方案,具体讲解内容仍需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将现有思政育人教材转化为专题式教材。转化的基本原则是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惑点,以教材的关键点作为基本标准,最大限度地实现二者之间的深入融合,并且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关注教材的内容可行性,将理论和实践进行相互的协调,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材模式,结合实际教育情况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教材中的内容,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基于集成创新的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路径

(一)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应开展好培训工作。当前教师专业知识背景不同,学历水平不同,教学能力不同,学科方向存在差异,因此应从凝练学科方向、牢固学科基础、培养学科队伍角度出发,开展针对性的分众化培训。如建立区域培训重心、省级培训中心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开展分众化专题讲座,为教师提供学习机会。其次,还应注重实践类培训。实践类培训不应是简单的走出去看看,而是要督促思政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农村、社区和企业一线,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中国变化和世界发展,才能增加课堂真实性和吸引力,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最后,思政教师要紧随国家发展,坚定自身信仰和政治立场,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创新思政育人模式。还应不断加深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秉承公平正义原则,为学生树立榜样,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其树立团结意识。

(二)构建完善评价机制

高校思政育人模式建设需要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涵盖顶层设计与具体实施,是一项综合性评价,仍需进一步探究。针对目前高校思政育人模式改革阶段性成效,应加快“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育人评价机制建立。一方面,高校应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将学生的实际获得感作为目标,转变原有的评价机制和模式,在其中加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和获得等要素,将考核评价的多元化和人文性充分展现,引导教师通过学生实际获得感提升思政育人效果[4]。另一方面,应优化评价机制,转变以往数量化、指标化、客观评价与主观检验,综合利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动态性评价等方式构建科学、系统的思政育人评价指标体系,将目光聚焦教师业务评价和思政评价,激励教师尽快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在集成创新下推进思政育人模式改革。

(三)建设集成模式

集成模式主要包括集成体构建方式、功能、管理与路径等内容。在集成阶段,各类集成关系较为复杂,但仍可从行为、规模和组织方式入手构建,使集成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思政育人时效性。

1. 集成与管理行为

集成行为大体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互补性匹配,思政育人集成要通过多要素的互补,弥补单一要素在功能发挥方面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完成当前的集成目标。第二个方面是竞争激烈,主要是要使各个教育要素形成良性竞争的关系,并且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挖掘要素的潜能,快速达成当前的思政教育集成目标。第三个方面是协同合作模式,主要是确定思政集成的对象之后再发挥同向的作用,形成有机的整体,在各个管理要素实施和融合的过程中,要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以及运行方式,使基层管理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并且还需要密切主体认识以及学科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融合一体化的工作思路,形成完整的教育凝聚力。

2. 集成组织与规模

在基层组织与规模中,包含了不同的单元过程,通过各个层面要素之间的相互整合或者是重组的方式,消除各个要素之间的阻碍,形成特定的关系,进一步构成过程集合模式,提高整体效能。在多层次教育集成的过程中,要注重层次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融合,比如说在协同共享理念下形成动态网络集成之后,再进行各要素之间的强化开发,在集成规模方面要结合思政育人的类型以及要求划分不同的教育模块,更加针对性地实施对应的教育方案,提高整体的组织建设效果。在组织集成方面,由科学发展观引导在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地方间构建新型教育模式,完善教育标准化体系,促进学科发展,提升思政育人时效性。

(四)加速集成创新

在加速集成创新的过程中,高校要迎合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方向,构建良好的思政育人外部环境,并且还需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变化特点,融合创新工作思维,全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思政育人模式的改革。比如教育部门要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坚持与时俱进的工作原则,强化对学生主体意识的科学培育,并且还需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层次化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创新原有的工作理念以及方法,实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统一,不断改革原有的思政育人模式。在后续工作中,还需要立足于教育的本质激发主体的创造性,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将时代特点、国家现状等融进思政育人模式改革内容中,使育人内容体系更加完善,提升思政育人时效性。在网络时代下,需以网络技术为基础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加快教育资源共享的速度,实现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发展,优化现有的育人效果。

(五)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

其一,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思政育人一体化,由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共同共参与,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常用的网络学习平台有慕课、学习通等,教师利用平台授课,辅导员通过平台进行调研和评价工作,学生亦可利用平台随时随地学习。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间可统一教学目标、促进教学过程中互动及学生信息共享,专业教师、学生和辅导员之间能够及时沟通,且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5]。其二,要实现课内课外相衔接。在课堂上组建学习小组,活跃课堂氛围。在课外建立理论社团或开办课下举办读书交流会活动,聚集优秀人才,营造自学氛围。线上线下一体化与课内课外相连接为思政育人模式改革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思政育人改革打破时间限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在课堂教学外也应广泛体现。依托多样化的育人载体,使思政育人渗透于社会实践中,确保理论育人的说服力,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播思政理论知识。

(六)研究教材,锁定专题

构建和践行各门专题式教材过程中须遵循几项规则:一是现代性原则,既要正确认知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生日益提升的主体性及信息传播的迅速性和复杂性,也要根据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特点,构建社会功能和人文关怀双维度的思政育人目标。二是教育性原则,既要正视思政育人模式的独特性,又要将教育重点放在解决大学生群体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完善思政育人模式。三是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统一,应重视课程体系总体要求及每门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和内容,在专题设计的过程中,也要和其他课程进行有机的连接,形成完善的育人体系,并且还需要构建相互独立和相互支撑的系统化教育模式。四是要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要重视思政育人模式的基本规律和内在需求,专题内容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还应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以上四项原则只是构建和践行各门专题式教材的指导方针,在实际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备课的力量和作用,来提升思政育人理论教材的质量和水平。在此方面,高校应组织思政教师集中对教材进行深入剖析,并且对其中所出现的关键点和难点进行信息的记录,结合前期的调研以及案例,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规律,强化信息的整合,帮助学生解决思想方面的困惑。比如可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专题为主,解决学生在发展中社会要求和品德方面的差距问题,在具体研究时要以课程教育目的和现行教材为主要的依据,构建不同的专题教育模块,并且还需要将生活化问题融入教育开发中,优化现有的专题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凸显现代化的育人思路。在实际教学中,对专题育人内容体系作出具体规定,仅需将育人内容体系相统一,在实际思政育人模式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还需要将统一性和灵活性原则有机结合,比如学生往往忽略自身存在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准确把握问题式专题育人模式构建和教学,将学生面对的问题作为主线,将自身存在的问题作为支线。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认识自身问题,这样的思政育人工作要符合教学的原则性,亦要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真正让思政育人工作的理論教学在学生心中扎根。开展专题式育人工作,实现“教师针对讲解,学生高度共鸣”,充分落实教材的规范要求,以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结语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集成创新成为思政育人模式改革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形成新的教育优势,整体提升育人水平。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当前思政育人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对症下药,通过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完善评价机制、建设集成模式、加速集成创新、实现课上课下一体化及研究教材来提升思政育人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超. 治理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探析[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7):11-12 .

[2] 崔楚民. 固本夯基 集成创新 赋能育人新生态[J]. 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1):56-57.

[3] 郑军. 论治理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J]. 江苏高教,2020(02):107-112.

[4] 尚明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2021.

[5] 戴少娟. 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解构与系统集成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6):58-62.

(荐稿人:鲍日勤,衢州开放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开放大学“312”人才培养工程课题“基于集成创新的‘1+N思政育人模式探索”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燕(1984—),女,硕士,浙江开放大学江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模式创新
立德树人任务下学士导师制思政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高校现有思政育人机制工作改进探析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传统媒体全媒体转型之路研究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