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渝地区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贡献

2023-11-12苟安经严琼芳梁馨月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革命精神

苟安经 严琼芳 梁馨月

摘  要: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伟大的中国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这个精神谱系之中,一些革命精神孕育于川渝大地上发生的壮烈的实践斗争,优秀的巴蜀儿女承载着这些精神,为祖国繁荣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也有一些革命精神的产生不局限于特定区域,但川渝地区及其人民对其形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改变了巴蜀文化的面貌,使巴蜀文化在继承神奇、神秘和神妙的特征后,更具备了神圣的品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川渝地区人民务必把革命先辈创造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川渝地区;巴蜀文化;革命精神;精神谱系

中图分类号:D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169-04

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数十项伟大的革命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1]。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2021年9月,中宣部发布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共46项。这里所讲的“伟大精神”与“革命精神”同义。46项革命精神大致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建党精神”,为其他各项革命精神的总源头。第二至第五部分,分为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共梳理确认45项革命精神。“1+45”项革命精神形成众星拱月之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川渝人民将川渝地区变为一片红色的热土,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因此,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中,蕴含着不少川渝元素。百年来,川渝的千山万水为这些具有川渝元素的革命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环境条件,对发生于川渝大地上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活动为其形成提供了扎实的实践基础,一代代优秀的巴蜀儿女用自己的拼搏、奉献、甚至牺牲担当起革命精神的创造主体和实践主体。

一、优秀巴蜀儿女用非凡人生书写伟大精神

(一)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川籍无产阶级革命家诠释建党精神

川渝地区地灵人杰,革命志士前赴后继。先有江油县人王右木于1920年冬在成都建立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并受党中央委派在川建党,后来集中涌现出邓小平、朱德、刘伯承、陈毅、聂荣臻、罗瑞卿等一批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革命先辈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义无反顾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邓小平“三落三起”,把党和国家这艘巨轮拨引到正确的航道。中国人都熟悉邓小平的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2]朱德放弃了国民党的高官厚禄,毅然投奔中国共产党,几次挽救党和军队于危难。作为八路军的总司令,他亲赴太行山抗日战场一线,与敌直接交锋,让人敬佩。刘伯承被人称作“军神”,经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部过程,功勋卓著,为人处世却十分谦逊。他说:“我自己的一生,如果有一点点成就,那就是党和毛主席的领导所给我的。离开党,像我们这些人,都不会搞出什么名堂来。”[3]陈毅多才多艺、坦荡无私、爱憎分明,诗篇《梅岭三章》《青松》是他的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感人至深。罗瑞卿经历若干重大复杂严峻的斗争,始终保持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毛泽东不止一次说过:“罗长子在我身边,天塌下来,有他顶着。”“罗长子往我身边一站,我就感到十分放心。”[4]字字句句饱含着伟大统帅对人民军队将军的高度称赞和信任。

川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生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时势造英雄,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始终秉持伟大建党精神是他们成为一代伟人、成就一番伟业的决定性因素。他们事迹和功勋深刻地感染着广大党员、战士和人民群众,持续地鼓舞和鞭策着亿万巴蜀儿女。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四川人催生张思德精神

在46项革命精神中,唯一一项以四川人命名的精神就是张思德精神。这是四川人的骄傲!张思德,四川仪陇县人,1933年参加红军,经历过长征。延安时期,为中共中央警备团的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而牺牲。毛泽东在其追悼会上作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著名讲演,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等党员、战士身上体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正是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所在。为人民服务而牺牲,这样的牺牲重于泰山。张思德精神不但清晰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指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三)大后方用大贡献共筑抗战精神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四川人民积极响应我们党全民抗战的主张,为抗战作出了非凡贡献。在抗战期间,四川(包括西康省)提供兵源近300万人,出川将士伤亡人数共64万余人。“共征用了500万民工,修公路、造轮船、修机场和各种军事交通工程,支援軍事运输、军粮调拨,对抗战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四川还负担了国家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和大后方粮食供应总数的三分之一。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在题为《感谢四川人民》的社论中,充分肯定四川是“这个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族战争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称赞四川人民“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汗!”,伟大抗战精神的旗帜上,鲜艳地写着“四川”的名字。

(四)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儿女打出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战争打败了不可一世的美帝国主义,打出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与全国各地人民一样,川渝人民踊跃参军、捐资捐物、开足马力生产以支援抗美援朝战争[6]。其中,来自四川的两名英雄战士,堪称抗美援朝英雄儿女的代表。一是来自现在四川省中江县的黄继光,二是来自现在重庆市铜梁区的邱少云。黄继光,在战役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堵住敌人的机枪眼,为战友的冲锋向前赢得宝贵机会。邱少云,作为一名侦察兵,为了不暴露志愿军的军事行动,匍匐在草丛中一动不动坚如磐石,任由敌军投下的燃烧弹燃起的火焰将自己吞噬。这两位战斗英雄不仅为人民军队军旗增添了最靓的色彩,也为抗美援朝精神加入了厚实的川渝元素。

(五)山沟沟里的爱国科学家迸发“两弹一星”精神

“两弹一星”是国家的剑和盾。一穷二白的家底,加上外国严密封锁技术,使得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异常艰辛。党中央战略决策,川籍元帅聂荣臻领衔指挥部署,若干科学家和参研人员隐姓埋名,落户于偏僻的山沟沟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以世界上少有的高效率成功研制国之重器。成功的背后蕴藏着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四川为“两弹一星”研制作出了重大贡献。位于四川梓潼县的“两弹城”仍能为人们述说这一段让国人扬眉吐气的历史。

二、川渝大地伟大实践斗争孕育伟大精神

(一)夺泸定翻雪山过草地升华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最高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成为鼓励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7]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四川境内走过的路程最长,经历的艰苦最多(如爬雪山过草地),党中央在四川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取得的军事胜利最多,四川人民(包含彝族和藏族同胞)给予红军长征的支持也最多。四川对长征而言,既是险境,又是福地,因而,长征精神深深地烙上了四川印记。

(二)黑暗中的灯塔点亮红岩精神

红岩精神是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以周恩来同志为代表的南方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初期的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位于重庆的“红岩村”,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此设立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这是公开的机构。为隐瞒战线,党在此设立中共中央南方局。一明一暗领导对国统区的统战工作、外交工作和对敌斗争工作。周恩来、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工作过,红岩村自然而然就成了黑暗中的一座灯塔。“红岩精神,永放光芒”。红岩精神表现为: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从内容上观察,红岩精神较之其他革命精神具有一定独特之处,因为其产生于独特的环境和独特的使命与斗争之中。

(三)二郎山上的筑路人铸就“两路”精神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和青海等省各族人民以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了十一万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建成了总长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在“世界屋脊”创造了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铸就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兩路”精神。一代代交通人秉承传统,以路为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两路”精神,为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边疆治理大局中,“两路”精神将继续实现其价值。

(四)制度与人文双重优势诞生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让人刻骨铭心。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抗震救灾最辉煌的篇章,由此诞生了抗震救灾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这二十四个字蕴含的内容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文明厚重的人文精神的双重优势。没有谁喜欢和期待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抗震救灾精神永远不能被遗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抗震救灾精神应成为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一种智慧和一种力量。

(五)伟大革命精神之花在川渝大地盛开

除了以上几项代表性的革命精神外,在川渝大地的伟大实践中,在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身上,还闪烁着种种革命精神的光芒。老区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三牛”精神、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丝路精神等革命精神都在川渝大地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群众基础。它们不为川渝地区所独有,却各有川渝的精彩表现。

比如改革开放精神。川渝虽处西南一隅,交通不便,但川渝人民骨子里蕴含着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四川多地农村几乎与安徽省小岗村同期探索分田到户的改革,广汉市的向阳公社在改革开放开始后全国第一个撤人民公社建乡人民政府,都江堰机械厂是全国第一家在《人民日报》打广告的企业。四川省和重庆市在经济建设中表现不俗,成绩超越了一些沿海省份和多数中西部省份。在改革开放精神的引领和激励下,川渝人民不断改革创新。

比如脱贫攻坚精神。川西高原和盆周山区均为老少边穷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悬崖村就是一个生动案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川渝两地干部和群众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作风,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与全国各地一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一道迈入了新时代。

此外,还有一些已经获得较广泛的共识但暂未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革命精神,特色亦十分鲜明,价值不可轻视。比如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三线建设”精神不断激励中华儿女谱写新篇章。

三、革命精神为巴蜀文化植入红色基因

(一)巴蜀文化因革命精神而神圣

川渝地区是巴蜀文化的地理承载空间。巴蜀文化具有“三神”特征,即以九寨沟、剑门关、峨眉山等为代表的神奇的自然环境及景观;以三星堆文化为代表的神秘的古蜀文化;由移民社会大熔炉造就的神妙的人文精神世界。这是川渝地区传统文化的底色。百年来,亿万川渝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胸怀伟大梦想,围绕伟大事业,投身伟大斗争,取得伟大成就,川渝大地沧海桑田,其区域文化结构和内容也发生重构,根本性变化就是我们党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成为巴蜀文化新的主旋律,尤其是川渝地区贡献出的革命精神成为这个主旋律中的一个个强烈音符。革命精神提升巴蜀文化的精神品格,扬弃其中的封闭、惰性和内斗的糟粕,巴蜀文化的特征从“三神”升华为“四神”,即“神奇、神秘、神妙和神圣”。神圣的革命精神会助力巴蜀文化走向全国,走向未来。

(二)革命精神成为巴蜀文化重要资源

文化承载着育人的重大作用,革命精神是其中的主心骨[8]。从川渝两地近年来的情况观察,重走长征路线的干部多了,到渣滓洞、白公馆、小平故居、朱德故居、“两弹城”等革命精神承载地观瞻的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多了。革命精神是一个地区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革命精神的文化要素是真实的人在真实的实践斗争中形成的,真实是其根本性质。因此,在运用革命精神文化要素、红色文化资源来开展文化建设时,要把社会效益、政治要求放在首位。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艺术手法再现历史,重现情景,其目的是把现在的受众带入一个与历史比较接近的情境中,有助于已经跨越了时空的受众理解和感受革命精神,从中汲取精神的力量,真正达到激励人、教育人、感染人和武装人的效果。要把以革命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与自然山水文化、民俗文化区分开来,各归其位,各展其用。川渝地区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两地及其干部群众有责任守护好这些精神旗帜,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谱写全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程波,彭雪容.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及价值意蕴[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學版),2023,29(03):250-26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邓小平(1949—1974年)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 韦钦云. 刘伯承的领导风格[J]. 领导科学,1989(11):29-30.

[4] 于长治. “大警卫员”罗瑞卿[J]. 党史文苑,1999(04):9-12.

[5] 段渝. 抗战时期的四川[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5.

[6] 唐文根,蔡丽华. 抗美援朝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现代商贸工业,2023,44(03):165-167.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8.

[8] 岳庆英,陈义红. 高校红色文化育人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2023,9(12):28-31.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资助项目“川渝地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形成的贡献研究”(项目编号:SLQ2 020SB-01)。

作者简介:苟安经(1974—),男,博士,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严琼芳(1976—),女,本科,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管理和文化建设;梁馨月(1987—),女,硕士,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革命精神
西柏坡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研究
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弘扬与发展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民族精神升华之影响
对南梁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分析
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革命精神培育中的应用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论赣南苏区美术文化在苏区革命精神的呈现
传承革命先辈精神 创小班化教育特色
论太平天国语文教材体现的革命精神及其局限
大庆精神的传播方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