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在逻辑和现实价值研究

2023-11-12赵珊珊王炎平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现实价值内在逻辑

赵珊珊 王炎平

摘  要:中國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46组伟大精神具有“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特点,体现了“共性与个性、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内在逻辑。其立足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能够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推进美好生活的全面建设,能够滋养党和国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红色灵魂。聚焦于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蕴含着应然的人生道路。能够树立崇高理想、奋争德才兼备、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才可谓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在逻辑;现实价值;现代化;新时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30-0161-04

2021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并予以发布,包含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丝路精神”等。这46组伟大精神贯穿于“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形成了内容完整、脉络清晰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精神财富。

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在逻辑

(一)共性与个性的交融,突出理想信念的持守

“共性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一致性,而个性则使精神谱系呈现出众彩纷呈、丰富多样的表现样态。”[1]首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46组伟大精神具有共性,集中表现为“四个伟大”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作为一个完整体系的民族特征,印证了谱系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谱系中的46组伟大精神各具不同的时代特征。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冲锋陷阵、抛洒热血,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主线,孕育了开天辟地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集中表现为改天换地的建设精神,“忘我劳动、艰苦创业”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概括;翻天覆地的改革精神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是该年代的理想与信念;“新时代的共产党人”继往开来、独树一帜,创造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日新月异。总之,中国共产党人相继完成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历史性飞跃,“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是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精准概括。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开拓进取同频共振,铸就了不同的伟大精神,究其根本,都蕴含着相同的理想信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自我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与发展形象印证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2]。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端“伟大建党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实践,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建立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十月革命伟大实践的双重指导。二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形成了关于“党和国家”的新认识,发现了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获得新知,不断加以实践,得以成功。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的本质,为工人发声,体现了“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成立中国共产党,取得多次革命战争的胜利,体现了“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农民运动遭到怀疑时,毛主席进行实地调研,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指出“敌人的薄弱势力在农村”,体现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与认知的循环往复中逐渐找寻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中形成了“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多种伟大精神。三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这一实践主体,每一次实践与认知的循环往复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创新、实事求是的自我革命精神,这是党的优良作风与光荣传统,也是党百年繁荣发展的秘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不断增添新内容的动力与基石。

(三)历史与现实兼顾,突出坚定的人民立场

前人的足迹给后人以启示。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史始终坚定地人民立场是国家发展的成功秘诀。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3]张思德同志在1944年陕北安塞县的山中完成烧炭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这位中共中央警备团战士不幸牺牲。他的经历充分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体现在党和党所领导的队伍一切工作之中,体现在党和党所领导的队伍每一个成员的工作之中,不管是领袖还是士兵,不管是打仗还是烧炭,或是做任何其他工作,都是在为人民服务”[4]。“张思德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是“为人民服务”的写照,是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表达。历史与现实交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坚持“人民立场”的深切嘱托。脱贫攻坚精神中的“不负人民”、企业家精神中的“服务人民”、“三牛”精神中的“为民服务”等,均体现了现实与历史的统一,人民的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方向。

(四)守正与创新统一,突出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5]何谓“守正”?“君子独处守正,不桡众枉”(《汉书》)。从源头上理清、从根本上整顿,以求彻底解决问题,其中还包含着较强的自觉性。对马克思主义、伟大建党精神的坚守与传承,将精神自觉外化为共产党人的日常行动体现了“谱系”的“守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得以丰富和发展不全是自动生成的,还依靠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历史主动性进行创造的实践自觉,自觉信仰、自觉践行、自觉发展、自觉传播。1990年,江泽民同志概括了“老西藏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这一精神继承和发扬了不忘初心、坚守理想、勇于奋斗、牺牲奉献的伟大建党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非凡的“战斗力”创建新中国,又在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增加“特别能团结”这一内涵自觉发展为25个字,传诵至今。伟大精神的内涵亦可“创新”发展,不是“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推动伟大精神的完善和丰富。

二、立足全体人民共同追求的現实价值

(一)促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推进美好生活的全面建设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的“应然状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着差距,生产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生产关系还需不断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许多亟待协调发展的方面。就精神生活与物质基础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而言,人们已经结束了从前“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却依然经常抱怨,这体现出对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符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即缺少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融合,缺乏“被认可”的感觉,导致精神空虚,也是精神生活匮乏的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告诉人们,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建设国家和贡献社会中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从而被社会所需,像雷锋、张思德、焦裕禄、“塞罕坝绿洲”的建设者、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一样,为国人所知,为后人所传。有了榜样,就有了方向,就产生了富足精神生活的一种方法,美好生活的建设就有了抓手。

“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6],人作为建设美好生活的主体,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必然会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美好生活涵盖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当人们身处于美好生活的建设中,问题不可避免,如何解决问题,人的精神底蕴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其决定了人在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时如何坚持下去。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克服困难,创造“奇迹”,美好生活才能“建成”。

(二)“滋养”党和国家,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红色”灵魂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气吞山河、壮美悠长。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生成,百年画卷徐徐展开,一个个甘于奉献的英雄人物、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跃然纸上。有的从上海嘉兴的红船中走来,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有的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走来,形成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闯新路,依靠群众,英勇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有的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走来,形成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抗美援朝精神;有的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走来,形成了“敢闯、敢冒、敢试、敢为人先、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特区精神;有的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来,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等。这些伟大精神无不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滋养着新中国的繁荣与富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克敌制胜、战胜困难险阻、化险为夷的重要法宝,是中国共产党永不变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强大兴盛的红色基因”[7]。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贯穿于新中国的成立、建设与发展至今,伴随国家的成长。脱贫攻坚战争在2021年取得全面胜利,奋斗目标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5]是其本质要求。这短短的一句话“人民”一词就出现了三次,“人”出现了六次,发展为人民、过程靠人民、人民共享成果,可见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走不同道路的决心,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人民至上”的理念,传承了“红色血脉”。

三、聚焦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价值

(一)立大志:激发新时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

何为大志?“位卑未敢忘忧国”是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运用的古代典籍。新时代大学生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方,都有自己的价值,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也因此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在用自己的独特的方式报效祖国,这就是崇高理想。立大志的原因是何?“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8]立大志,就有了目标,进而有勇气、有耐心、有决心、有恒心,自然会做到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指引和激励长征一路向前的关键”。大志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激发和滋养新时代大学生“大志”的可靠来源。领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其蕴含的伟大精神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水,永不衰竭,激发新时代的大学生向不同时代的“英雄”看齐,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相融。“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9]不同时代崇高理想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核心理念始终如一。

(二)明大德、成大才:鞭策新时代大学生“德才兼备”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奋斗史诗,每一种伟大精神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承载着“主人公”的智慧才干、精神风貌,这些“伟大精神”催人奋进,指引方向,时刻劝勉着新时代大学生要做“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0]。《礼记·大学》指出家国安定的前提条件是自我完善,自我完善包括“德”与“才”两个部分。“德”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无德则无底线,有可能伤天害理、无恶不作。具备诚信、负责、友善等品质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是完成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大德”则是站在国家和人民角度的美好品质,如雷锋精神。有“德”还要有“才”,新时代大学生应掌握高强本领,格物致知,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客观规律,掌握高强本领。

(三)担大任:劝勉新时代大学生勇担民族复兴大任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青年誓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依然铿锵有力地在耳边环绕。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梦想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人民,而新时代大学生是最有朝气和活力的先锋力量,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就读懂了不同时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领悟精神,担当大任。“50后”“60后”的老一辈人经历了“吃不饱穿不暖”到“顿顿都有肉”的改变,“70后”“80后”迎着改革的浪潮“富起来”,“90后”“00后”正在奋斗的路上,向着美好生活的全面前进,向着更高目标迈进。如今这些目标已经一一实现,不同时代的青年付出了很多努力,贡献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与热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精神,勇敢、无畏、奋斗、奉献等都能给予当今新时代大学生得以前进的动力,让当今大学生有勇气走出新时代属于自己的路,实现这一代人应实现的目标。新时代,大学生要依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正确指引,追寻先辈足迹,续写“谱系”的英雄故事,积极投身到建功新时代的实践中,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用青春告白祖国。

参考文献:

[1] 于安龙.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辩证逻辑论析[J]. 道德与文明,2023(01):26-35.

[2]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3] 毛泽东.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

[4] 戴焰军.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解码——读毛泽东《为人民服务》[J]. 党课参考,2021(04):107-112.

[5] 本书编写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 孙熙国,张梧.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样学[M]. 北京:研究出版社,2021.

[7] 邓国军.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发展、核心要义与传承弘扬[J]. 理论建设,2021,37(05):1-8.

[8] 格言联璧[M]. 马天祥,译. 北京:中华书局,2020.

[9] 流沙河. 流沙河诗集[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0] 礼记·大学[M]. 胡平生,张萌,译. 北京:中华书局,2017.

(责任编辑:陈华康)

基金项目:本文系株洲市社科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内在逻辑和现实价值研究”(项目编号:ZZSK202210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赵珊珊(1995—),女,硕士,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伦理学;王炎平(1979 —),女,硕士,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现实价值内在逻辑
生命教育视域下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
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力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战略 思维能力的培育
解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的当代价值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卢卡奇物化理论对中国当代启示
浅析洛克的有限政府思想
新媒体在高职生政治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