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2018-06-05李伟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传统文化机制

摘 要 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再次得到彰显。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学会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大量积极的思想,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有效载体,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政教育十分有意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育人,着重探索以融入思政教育为重点,以融入校园文化认知为载体,以融入文化育人体系为目标的思政育人效果机制。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思政育人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基,是先进文化的来源。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年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散发着艺术的魅力,独具民族特色,独特的文化影响着民族性格的养成,直接影响和规范着人们的日常行为。因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十分重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意义。”这对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说,极有启发意义。因为从思想性和政治性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在逻辑一致。思政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在自我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感染人,潛移默化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探索出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提高思政育人效果的机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易经》解说“文”字曰:“物相杂,故曰文。”“物相杂”就是事物错综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形成“文”。“化”又有转化和演化之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总成果。正如梁漱溟先生所云,“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本文所言的中华传统文化乃是狭义的文化,即“俗常以文字、文学、思想、学术、教育、出版等为文化”。笔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从古至今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具有民族特点的物化成果和精神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不仅是四书五经、经史子集,更特指包含着大量先进的思想价值观念,经过历史的洗礼仍然熠熠生辉的精华。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界多有论述。张岱年先生说:“中国优秀文化的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这类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阐扬。”罗豪才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下一统的国家观、人伦和谐的社会观、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勤俭耐劳的生活观等为主要特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外,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独立人格精神、爱国精神也是学者关注的焦点。概而言之,笔者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具备的特征主要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崇德尚义的人文精神、科学民主的现代精神。

可以说,传统优秀文化包含着大量的先进思想价值观念,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评价标准;“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格物致知”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关系。传统优秀文化非常重要,值得当代所有人的重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有效载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大量积极的思想,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人的价值追求,从本质上而言,二者是相通的。二者的目标都是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只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才能引导广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要求大家“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引导和培育广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有效载体,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育人机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方法路径又是极为重要的关键要素。笔者采用调查与归纳的方法,从学生的职业发展、日常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探索以融入思政教育为重点,以融入校园文化认知为载体,以融入文化育人体系为目标的思政育人效果机制。

3.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高校思政理论课需要丰富的教育内容,二者有着很强的相关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素材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高校思政理论课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二者相得益彰。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整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高校思政理论课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也是提高思政理论课有效性的重要保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不仅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路径,而且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选择。

合理融入,科学构想。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并不是说每个章节和知识点都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而是根据章节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和有说服力的语句、以及生动的案例,巧妙合理地融入教学的环节当中,正如上海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施索华所言,“试着把政治这把盐,放在了生活和文化这碗汤里”。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发言、大家共同探讨的授课模式,让每个学生融入到思政教学过程中。其次,根据条件,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计划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走访文化景点,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达到优化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此外,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需求,运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拓展融入工作的视域与范畴。思政育人并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思政教学,思政教师需要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全程体现传统文化元素,不是将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生搬硬套,而是力求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的结合点。例如,可以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融合起来。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立德树人与开放融合。丰富渠道、改变模式,注重内部与外部的联动,将开放发展理念与立德树人相结合。从教育方式上,要坚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带领学生走访校史馆等场所,将学校杰出人物的案例融人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教学和实践育人功能。从阵地管理上, 要坚持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联动,在有效利用学校主阵地基础上,适当引入社会上的文化资源,丰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挖掘优秀家风、家规相关案例,开展普及教育。从吸纳范围上,要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在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同时,重视国际优秀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

3.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体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体系,应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仅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还要进一步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为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提供平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首先,增加人文社科的课程比重,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各校根据实际和学生们的需求,适当增加人文社科的课程比重。同时,按照学校课程体系,分层次设立传统文化综合课程,比如设立设置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在基础性课程中,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直观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心灵得到体验,情感得到深华。在拓展性课程中,引导学生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进行独立性思考,并以实地考察传统文化的形式,结合学科课题的探究,以走访调研报告的形式呈现学习的效果。

其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的相关性,坚持战略导向和问题导向,着力构建思政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系统设计、加强部门联动、聚集专家名師,做好思想政治理论示范课程建设,努力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另一方面,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落实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程的要求,开放相关专业课、选修课、辅修课,了解学生群体需求,提高教学针对性。

第三,注重党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党团建设活动的重要内容,在团日活动的基础上,学校划拨专项经费,为党支部开展党日活动提供经费保障;此外,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体验。高校应在每年的暑假和寒假都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在本科社会实践占学分的基础上,重视硕士、博士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将硕博士的社会实践纳入学分考核体系。

3.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认知

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活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高校德育环境。

首先,精心打造具有古典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从硬件方面而言,高校通过遴选一批代表传统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运用于学校建筑、雕塑、文化长廊等公共空间,打造具有古典文化特色校园。利用学校的校史馆、图书馆和档案馆,深入挖掘校史中的人物典型,通过实物展览和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在这些场所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比如通过在图书馆举办写春联活动,营造文化书香的校园环境。

其次,整合现有资源,搭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载体。各高校可以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定期开展校园文化节、龙舟比赛、汉学讲堂、礼仪表演、文化沙龙、演讲比赛等活动,针对不同的受教育群体,将传统文化与娱乐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大学生喜欢的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主题演讲、专题报告,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清明节的祭祖与感恩、端午节纪念屈原,感受其爱国的情怀、中秋节的团圆与伦理常情、重阳节的敬老与尊老等。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发挥网络文化的导向作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蓬勃发展,尤其是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思考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要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一载体,积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文化中,充分发挥好现代化信息载体的传承作用。通过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网站”,利用校园BBS论坛开展传统文化的专题讨论。以网络文化工作室为平台,利用微博、微信,尤其是校园微信公众号,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体悟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比如推送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将诸如《诗经》中的经典语句进行推送,再现传统文化的风采,让广大青年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总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培养大学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提高思政育人的效果。

基金项目:课题项目: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创新研究课题(思政专项)“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育人机制”(项目编号:2017SZC007)。

作者简介:李伟(1987——),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讲师。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

[2] 张岱年.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变[N].光明日报,1996-05-04.

[3] 罗豪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04).

[4]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5] 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Z].中国德育,2014-03-28.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传统文化机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