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发展的策略探究

2023-11-09于明孙云云

课程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课程创新道德与法治小学

于明 孙云云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学高效性成为了教学的重要议题,特别是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这样高度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的科目,其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核心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10-0046-03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这事关党和民族的千秋伟业,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高效的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小学阶段的学生,敏感叛逆,很容易发生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关键,特别是新时代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只有不断地进行课程创新发展,找到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最优路径,才能实现立德树人长久的宏伟目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

处于小学学龄段的学生,正是进行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指引,能够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个人成长。在日常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为学生渗透遵纪守法、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样的思想,能够起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完成新课改中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正所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是首位。将小学道德与法治单独设立成科目,就是站在系统化、专业化的角度对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水平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习惯性的教学思想是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比学习更重要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就能够将教学的注意力转移到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上,使得小学教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现状分析

(一)理论和实践教学板块分配不均

现阶段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开展,仍然存在着依附于书本的情况,大多数教师更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忽视了道德与法治和学生实际生活的关联性,这样以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道德与法治在教师作为一个成人的角度会觉得是日常基础的内容,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就是非常模糊和难于理解的理论概念,仅仅进行书本内容的宣读,用理论解释理论,只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能真正地掌握道德与法治的素养,无法进行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也会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理论知识的讲解模式,大多数都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进行倾听,学生就会是被动的接收者的角色,重理论的教学形式会使学生容易失去兴趣,同时学生就会有很少的机会参与到课堂的互动中来,长此以往,影响师生关系的向好发展,也影响教师通过交流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很难得到学生的真实反馈,无法适当地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互动,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枯燥无味,影响教学成果的取得。

(二)教学方法固定且较为单一

小学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大任务是小升初,道德与法治科目并不参与到考试内容,因此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会将更多的时间分配给所谓的主流教学科目,同时受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时间的限制,以及教师、学生的教学学习思想的限制,目前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没有对课堂的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甚至会出现教学时间被挤压的情况。首先存在着旧药新汤的局面。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学目标有了转变,对于不同时代的学生的兴趣点、适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等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因时而变,借助与时俱进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手段,达到与学生学习需求的匹配。其次,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受到不同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和性格特征的影响,对道德与法治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兴趣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在完成传统统一的教学内容后,要积极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进行教学创新,寻找增强课堂自主性的教学手段,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发展的策略

(一)深入落实生活化教學方案

1.打造智慧化道德与法治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开展也提供了新的思路。积极引进智慧化的教学手段,不但能够丰富课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智慧化教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线上直播课程实现了跨时空、跨地域的教学资源共享,保证了小学道德与法治实际教学的顺利开展,通过多媒体设备中的音频、视频、动画等特效能够更直观地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的教学为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见识相对较少,对于民间艺术的种类和特色了解也不多,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很多机会能够近距离深入地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好智慧化的教学手段,找到不同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和作品,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在课上为学生播放,通过视频或者纪录片的讲解,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还可以借助教学平台的特效和对比工具等,进行细致的剖析和动态的展示,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让民间的艺术活起来,使课程能够更好地开展。

2.理论结合实践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设置,在帮助学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素质和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有更好的行为表现,能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成长为托起彩虹的年轻人。

以小学道德与法治《做聪明的消费者》一课的教学为例,这一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性消费,了解买东西的学问,杜绝浪费的发生。单单拿出“消费”这个名词,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合理”这样的词汇学生也很难掌握,因此教师就要通过场景的模拟,为学生拟定一个消费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模拟中,对消费的合理性进行理解和实践。笔者就设定了这样一个场景,假设教室就是一间超市,超市里有很多不同种类的物品,包括生活用品、厨房用品、玩具和文具等,教师会准备一些有关的教具,教师会给每个学生10元钱的纸币(用玩具币代替),让学生买一包5元的卫生纸,剩下的钱自由支配,选择几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商品选购。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购物选择,根据学生的消费选择教师就可以进行点评,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合理消费的内涵。

3.借助生活化问题,完成课堂引入

生活化教学,顾名思义就是使生活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得到有机结合,在学习中体会生活,在生活中实践知识。在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引入时,为学生提出生活化的问题,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眼球,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教材《我是独特的》一文为案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和认知不同的自己,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众不同的,要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自己,爱自己,增长自信。在课程开始之前,笔者是这样进行课堂引入的:在生活中,大家有遇到过和自己同名同姓的人吗?很多学生回答有。笔者接着提问:那大家是怎么区分的呢?没错,我们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这就是我们区别于别人的标志,并不是名字这样的标识能掩盖的。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觉得你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大家可以描述自己的外貌,可以描述自己的性格特征,尽可能说出自己的特征,让大家更好地记住你和认识你。通过这样的课堂引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解读,同时能够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

(二)积极探索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学生仅仅看成单独的个体,所谓班集体的内涵就是通过班级的组成,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更好地推动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有着更强的生活关联性,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构建生活场景,在交流互动中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應用,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跃课堂的氛围,在群体的合作中,也会有进行道德实践和评价的机会,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进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手段。

以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本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活离不开规则》的内容学习为例,小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到最多的就是学校的规章制度、八荣八耻等,但是学生对于其内涵以及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并不是很理解,对于社会上的其他法律性的和道德性的规则更是知道得不多,这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对不同规则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了解规则要达到的目的,规则实行的意义。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为了课堂秩序的稳定,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保证,进行小组的分配,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要有男生有女生,有优等生也有稍差的学生,保证小组整体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学生之间也能够进行互相帮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女生较为细致,男生较为灵活,可以进行互补。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讨论内容的记录,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在课堂上共同解决,这样关于规则的基本问题就可以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初步解决,筛选出重点难点内容,课上进行细致的学习,大大节省了课堂的教学时间,提高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说到底,教师只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在进行知识的传输后,并不能对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和跟踪反馈,关键还是要靠学生的自觉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仍然如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受到班级人数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做到百分百的关注,每个学生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对于个别的问题教师也不方便在课堂上进行逐一解答,更多的是以课堂上的大多数为准,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的设计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性的探究。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的《请到我的家乡来》这一章节的课堂教学为例,这篇课文全文围绕着“家乡”这个核心展开,旨在让学生发现自己家乡的独特之处,热爱自己的家乡,并且能够将自己的家乡介绍给更多的人,树立为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远大理想。但是由于不同学生对于家乡的认识,所见所闻和理解感悟都是不同的,将书本上或者是教师家长的理解灌输给学生是非常不正确的,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在课后,笔者就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看到的和想看到的家乡的样子,到课堂上进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法能够通过绘画得到很多好的表达,同时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更大的收获和感悟,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教学安排也会丰富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涵。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探索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更重要的是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相信通过社会各界教育人士的不断努力,一定能够使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获得更长足的进步和更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课堂的策略研究[A].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成都论坛论文集(一)[C].2022:606-611.

[2]白爱梅.新课改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33):73-75.

[3]曹秋.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3):146-148.

[4]郭树媛.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才智,2018(32):179-180.

[5]杨东菊.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探究式教学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6):46-48.

猜你喜欢

课程创新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创新途径探索
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改革与创新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创新性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