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播种期到苗期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2023-11-09陈波
陈波
(五河县朱顶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安徽 五河 233300)
小麦播种期至苗期,若管理不当,极易发生病虫草害,进而导致出现缺苗断垄、弱苗、病苗等现象,威胁小麦的安全生产。小麦播种期至苗期,虽是病虫草害的高发时期,但同时也是病虫草害防治的最佳时期,因此农户要提高防治意识,从源头上控制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提高小麦出苗率和全苗率,促进壮苗的培育,保证小麦安全、稳定生产。
1 小麦播种期至苗期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1 纹枯病
纹枯病是小麦播种期至苗期主要病害之一,也被称为小眼斑病。该病以危害根茎、叶鞘为主,叶鞘发病后,会出现淡黄色的斑点,然后不断扩大成点状病斑,后期幼苗逐渐猝倒死亡。小麦茎秆发病后,会出现烂茎现象,病斑表面出现白色的霉状物,后期霉状物变为黄褐色。根系受害后,小麦茎秆呈褐色,后期病苗死亡。小麦纹枯病属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喙角担菌,主要在土壤、病残体当中生存,温湿度适宜时病原菌快速生长,20℃~25℃环境下该病发病率明显升高,若春季雨水多,栽培密度过大,麦苗徒长,常年连作,滥用未经腐熟的粪肥,则发病症状严重[1]。
小麦纹枯病防治技术如下:科学选种,优先选用抗纹枯病的优良品种,并且要保证种子的纯度、净度以及水分含量符合质量标准;合理控制好小麦播种时间、密度以及播种量,营造适宜的田间环境;及时清沟排水,降低麦田土壤湿度,减少致病菌滋生繁殖;重视药剂拌种,播种前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可降低苗期纹枯病发生率;发生病害后,可交替喷施50%甲基立枯灵300 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5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
1.2 全蚀病
全蚀病在小麦播种期至苗期也有着极高的发病率,该病属根部病害,会对小麦根系、茎基部1 ~2 节造成较大的危害。受害的小麦根系短而少,发黑腐烂,将茎基部1 ~2节叶鞘剥去后可发现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膏药状,湿度过大时叶鞘出现小黑点,干旱时根系发黑。小麦全蚀病的病菌主要经土壤、种子以及粪肥等传播,相比较而言,连作田、水浇地、低肥力地块的发病率更高,若小麦播种时间过早,亦会增加发病率及发病症状[2]。
小麦全蚀病防治技术如下:做好田间病残体的清理工作,将其统一带出麦田并烧毁处理;优先和玉米等作物实行2 ~3 年轮作倒茬,减少田间致病菌残留;控制好播种时间,适当晚播,降低病菌入侵的概率;加强施肥管理,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少施氮肥,禁施未经腐熟发酵的农家肥;重病区应在播种前用多菌灵等对土壤进行消毒;重视药剂拌种工作,建议使用立克莠等药剂拌种、包衣,可显著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发生病害后,可用25%戊唑醇40 g 兑水150 kg 喷淋灌根。
1.3 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属真菌性病害,病菌会对小麦根系造成较大的危害,近地端和地下茎结位置出现黑色的病斑,受害的植株根系逐渐腐烂,叶片发黄枯萎,最终死亡。小麦根腐病是一种能在土壤中传播的病害,致病菌主要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温湿度适宜时快速繁殖,然后随风雨传播。相比较而言,重茬地、滥用肥料的地块发病率更高,若小麦种子携带病菌,再加上苗期降雨多,发病率高达100%。
小麦根腐病防治技术如下: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种,优选抗根腐病的品种;重视播种前整地、施肥工作,为小麦生长营造适宜的环境;加强栽培管理,保证播种时间和栽培密度适宜;做好小麦田间管理,包括施肥、浇水等,促进壮苗的培育;合理选用药剂拌种,建议用三唑酮、戊唑醇等药剂拌种,可显著降低根腐病的发生率;发生病害后,可交替喷施5%井冈霉素水剂1000 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3]。
1.4 锈病
小麦锈病,也被称为黄疸病,在小麦播种期至苗期的发病率极高。小麦锈病主要包括三种,其一是条绣病,会对小麦叶片、茎秆造成较大的危害,受害部位初期出现褪绿斑点,夏季出现鲜黄色粉疱,冬季出现条状疱斑[4]。其二是叶锈病,受害部位同样出现褪绿斑以及红褐色的粉疱,发病后期叶背出现椭圆形的冬孢子堆。其三是秆锈病,会对小麦茎秆、叶鞘造成较大的危害,患病部位出现红色椭圆形的斑点。小麦栽培时,若频繁遭遇结露、降雾、下雨天气,则小麦锈病发病率升高,若所选用的小麦品种抗性差,播种时间过早,则发病后症状严重。
小麦锈病防治技术如下:结合当地小麦锈病流行规律选用抗锈病小麦品种;重发病田应坚持和玉米等作物轮作倒茬3 年以上;控制播种时间,适当晚播;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工作,建议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做好浇水排水工作,营造适宜的土壤湿度环境;加强施肥管理,合理控制好氮磷钾肥的比例,禁止滥用肥料;发生病害后,可交替喷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
1.5 蚜虫
蚜虫在小麦播种期至苗期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小麦受害后轻则减产,重则绝收。小麦出苗后,蚜虫即可开始危害,其主要群集在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吸食汁液,受害的部位会出现黄色的斑点,生长发育停滞,后期小麦逐渐枯萎死亡。
小麦蚜虫防治技术如下:播种前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建议用27%酷拉斯悬浮种衣剂,按药、种比1 ∶300 进行拌种,可降低苗期蚜虫病虫害发生率;重视土壤处理,播种前或播种时撒施8%吡虫啉颗粒剂,对蚜虫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重视对自然天敌的保护和利用,如:瓢虫、蜘蛛均是蚜虫的天敌,将其释放在田间可控制麦蚜数量;密切监测害虫情况,蚜虫数量较多时,及时喷施5%吡虫啉乳油1000 倍液、5%高效氯氰菊酯2000 倍液,每间隔1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5]。
1.6 灰飞虱
小麦播种期至苗期,灰飞虱的危害较大,无论是灰飞虱成虫还是若虫,均通过刺吸小麦叶片汁液的方式对小麦造成危害,受害的小麦植株大量丧失汁液进而枯黄。灰飞虱在采食时,会排出蜜露,进而形成霉菌。此外,灰飞虱亦可是小麦病毒病、纹枯病等多种病害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做好灰飞虱防治工作意义重大。
小麦灰飞虱防治技术要点如下:科学选种,优先选用抗(耐)虫小麦品种;重视水肥管理工作,及时浇水排水,合理追肥,增施磷钾肥和腐熟有机肥,少施氮肥,创造不利于灰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提高生物防治意识,发挥出瓢虫、寄生蜂、蜘蛛等天敌的作用,从而有效抑制灰飞虱等害虫;害虫数量较多时,可交替喷施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1400 倍液和2.5%扑虱蚜可湿性粉剂300 倍液,每间隔1 周喷药1 次,连续喷药2 ~3 次。
1.7 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
地下害虫的发生会对播种期至苗期小麦的生长产生极大的危害。小麦地下害虫主要包括三种,其一是蛴螬,该害虫喜食小麦种子及根、块根、块茎、幼苗等,常常会导致小麦出现缺苗断垄的现象。其二是蝼蛄,该害虫喜食刚出苗的麦种以及其根部、幼苗等,受害的嫩苗根茎呈丝缕状,后期小麦植株逐渐失水枯死。其三是金针虫,该害虫主要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导致种子无法正常发芽,有的可危害主根,导致幼苗枯死。
小麦地下害虫防治技术要点如下:播种前做好选地整地工作,深翻晾晒土壤,杀灭土壤中部分虫卵,同时清理干净田间的病残株和枝叶、杂草;坚持轮作倒茬3 年以上,禁止重茬;播种前增施腐熟有机肥,为小麦出苗奠定有利基础,减轻地下害虫的危害;重发病田应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建议在耕地前将3%辛硫磷颗粒剂均匀撒施在地面,然后随耕地翻入土中,杀灭地下害虫;重视药剂拌种工作,建议用40%甲基异柳磷乳油拌种,农药、水、种子按照1 ∶100 ∶1000 的比例均匀拌种,拌种后堆闷6 小时,最后摊晾播种,可显著降低小麦地下害虫发生率;地下害虫数量较多且死苗率达到3%时,可配制毒饵诱杀,每667 m2用50%二嗪磷乳油250 mL 兑水1.5 kg,然后拌入玉米粕10 kg,将其配制成毒玉米粕,傍晚顺垄撒施,可有效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每667 m2用40%甲基异柳磷或50%辛硫磷乳油0.5 kg 兑水750 kg 顺垄浇施,防治地下害虫的效果显著[6]。
2 小麦播种期至苗期草害防治措施
小麦播种期至苗期,杂草会和小麦植株的生长争夺水分及养分,影响小麦壮苗的培育。同时,如果田间杂草多,则会为各类害虫提供栖息、繁殖的环境,增加小麦病虫害的发生率,因此做好小麦草害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小麦草害防治技术要点如下:
2.1 坚持综合防控
防治小麦杂草时,要提高综合防控意识,充分发挥出深耕除草、轮作休耕、覆盖除草等技术的优势,有效降低小麦田间杂草数量,减轻除草压力。
2.2 坚持治早治小
杂草在小麦出苗期、幼苗期最为脆弱,此时杂草逐渐开始和小麦争夺水分和养分,农户可结合小麦栽培模式以及土壤墒情,在小麦播种后至出苗前实施土壤封闭处理,常用封闭除草剂为:绿麦隆、异丙隆、乙草胺、苄嘧磺隆、噻吩磺隆等,对禾本科杂草及阔叶类杂草均可起到不错的防治效果。
2.3 坚持减量增效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背景下,在给小麦除草时应提高绿色除草意识,积极应用除草剂减量增效技术,合理选用除草剂并轮换使用,坚持对靶选药、适量施药,禁止滥用除草剂,应掌握除草剂使用方法,控制除草剂使用量,防止产生药害,确保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保证小麦品质。
2.4 非化学控草技术
科学选种,认真检查麦种中是否混有毒麦、节节麦、野燕麦等杂草种子,若有杂草种子则要及时剔除掉;做好农业管理工作,重点做好田园清洁、轮作倒茬、合理密植等各项工作,降低伴生杂草危害;重视土壤整理工作,深翻晾晒土壤,并施加充足的基肥,从而促进壮苗的培育,提升小麦对杂草的竞争力;做好浇水排水工作,保持适宜的湿度环境,降低杂草基数;提高生态防治技术应用意识,可通过覆盖稻草和秸秆的方式,控制杂草出苗率[7]。
2.5 化学控草技术
使用化学除草剂是目前防治小麦杂草最为简单、有效的方法,但若化学除草剂使用不当,不仅会威胁小麦的安全生长,而且极易造成环境污染,所以保证化学除草剂的合理应用非常关键。在不同的区域、地块、季节,所采用的杂草化除策略不同、除草剂品种也不同,只有合理选用除草剂,制定完善的化学除草策略,方可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例如:炔草酸、精恶唑禾草灵等除草剂可防除野燕麦、看麦娘等杂草;甲基二磺隆、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等除草剂可防除节节麦、雀麦等杂草;双氟磺草胺、唑草酮、苯磺隆等除草剂可防除猪殃殃、打碗花、米蒿等阔叶杂草[8]。需注意,喷施化学除草剂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控制药剂用量,禁止随意增减药量。喷药时应先取少量水并倒入原药充分搅拌后,再倒入加满水的喷雾器中进行喷雾。喷药时应保持均匀性,避免出现重复喷药或漏喷的现象,避免出现药害。要控制好喷药时间,冬前化学除草最好在小麦3 叶期或杂草2 叶期且温度超过5℃~10℃时喷施,禁止在低温、有风、雨雪天气及寒流来临前喷药。要提高轮换用药意识,结合麦田除草剂种类,在合理选用除草剂的基础之上轮换使用有效的除草剂,防止杂草产生耐药性,禁止长期使用某一种除草剂,避免影响麦田除草效果[9]。此外,在喷施除草剂时,农户要认真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工作,戴好口罩,禁止将皮肤裸露在外,要顺风喷药,禁止逆风喷药,避免大量农药污染皮肤。喷药后应及时做好皮肤清洁工作,避免农药危害人体健康。喷雾器使用后,应进行清洗,避免后期使用时对其他作物造成药害。
3 结语
综上所述,小麦播种期至苗期是病虫草害高发时期,对小麦生长影响巨大。农户要充分意识到小麦播种期至苗期病虫草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小麦播种期至苗期病虫草害类型及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的防治措施,明确病虫草害防治技术要点,提升小麦病虫草害防治效果,为小麦安全生产奠定有利的基础,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