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棚油豆角种植技术要点
2023-11-09李春艳
李春艳
(山东省菏泽市单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单县 274300)
油豆角是一种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高的蔬菜,其蛋白质干物质含量>20%,含有人体所必须的18 种氨基酸,以赖氨酸含量最高。此外,它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微量元素,营养价值较高,经常食用油豆角具有平衡膳食的作用。油豆角广泛种植于我国东北地区,近些年,山东地区也开始扩大种植规模。单县地区李新庄镇油豆角种植已经形成产业化优势,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油豆角规模化种植的背景下,李新庄镇还延长产业链,开展油豆角深加工,将油豆角制成豆角干销售,销售至全国各地,有效平衡了产能高峰时油豆角的销售问题。李新庄镇油豆角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对于周边地区油豆角种植具有示范性意义。单县地区油豆角栽培以温室大棚为主,温室大棚种植油豆角的关键在于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确保油豆角的品质。研究大棚油豆角种植技术对于提高油豆角种植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育苗
1.1 育苗准备
采用10 cm×10 cm 的营养钵或苗盘育苗。营养土由田园土、高温杀菌的鸡粪或优质有机肥按照2 ∶1 的比例配置而成,每立方米营养土中混入0.7 kg 三元复合肥。将营养土装入营养钵或苗盘,每穴下种3 ~4 粒,下种深度为10 cm,再在其上覆盖厚度为2 cm 的营养土。播种前对育苗地做扣棚处理,或直接在大棚内育苗,以保证育苗期温度适宜。播前要求育苗环境日间温度维持在30℃左右,夜间温度维持在25℃左右[1]。
1.2 苗期管理
1.2.1温度控制
下种后日间温度维持在25℃~28℃,夜间温度维持在20℃。出苗后待叶片完全舒展开,日间温度可调控至20℃~22℃,夜间温度可调控至14℃~16℃。幼苗生长出第一片真叶时日间温度维持在20℃~25℃,夜间温度维持在15℃~20℃。苗龄20 ~25 天,幼苗生长出3 ~4 片真叶时可安排定植。定植前1 周应开窗通风,逐渐降低棚内温度进行炼苗处理,使温度维持在5℃~15℃。对于温度,务必要全天候监测,防止温度过高或过低。
1.2.2水分控制
播前对营养钵或苗盘浇透水处理,待水分完全下渗后再行播种。播后需要根据苗床的状态进行喷洒灌溉,控制好水分,防止苗床过湿或过干。定植前1 周应停止浇水。
2 定植
2.1 定植前准备
定植前对土地做翻耕整理,并提前1 个月做扣棚处理。土地翻耕前施足底肥。底肥按照每667 m2优质有机肥或高温杀菌的农家腐熟肥5000 kg、草木灰150 kg、过磷酸钙15 kg 的用量施入。然后整理出宽度为55 ~60 cm、高度为20 cm 的垄行,上以地膜覆盖。在定植前3 天浇足底水。
2.2 定植
定植时间可错开安排,以错开上市时间。春季定植时间可安排在3 月上旬至4 月下旬,秋季定植可安排在12月上旬至1 月下旬。定植前温室大棚内气温需要稳定在15℃左右,地下10 cm 以上的土壤地温需要稳定在12℃以上。一切准备就绪后开始定植,每穴定植2 ~3 株油豆角,定植株距为40 ~50 cm。在初花期,应喷施3%超敏蛋白2000 倍液,在初果期喷施5%氨基寡糖素水剂1000 倍液,预防花荚掉落[2]。
3 大棚管理
3.1 温度控制
定植后缓苗期大棚内的日间温度需维持在25℃~30℃,夜间温度需维持在20℃~25℃。缓苗后可按照每日1℃的速度逐渐地调低温度,将日间温度维持在25℃~28℃,夜间温度维持在20℃~22℃,并适当地放顶风。当植株株高生长至1.5 米时,将日间温度逐渐调整至20℃~25℃,夜间温度逐渐调整至15℃~20℃。在第一次采收结束后,开始通边风、底风,并需要适当地加大通风量,增加通风时间。
3.2 水分控制
定植后轻浇缓苗水,将土壤湿度维持在55%~65%。后期根据土壤状态适时浇水,土壤湿度适宜时无须浇水。花期则根据植株生长状态进行微灌。浇水时应避免浇湿花荚。豆角中部花序结荚时再进行微灌。抽蔓后至花荚期田间持水量以70%~80%为宜。管理人员要密切观察土壤水分状态,根据湿度状态适时补水。
3.3 肥分管理
油豆角喜肥但不耐肥,肥分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施足底肥,适时追肥;②增施磷肥、钾肥,因需补氮肥;③先控后促,防止植株徒长和早衰。理论上要求开花前少施肥,花后多施肥,结荚期重施肥。一般追肥安排在开花后进行,最少追施两次,以根外施肥为主,适时补充叶面肥。首次追肥以磷酸二铵10 kg、硝酸铵20 kg 根外追肥;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采收完成后,根外追施大豆专用肥。采收期间可每间隔7 ~10 天,以0.2%磷酸二氢钾+0.03%钼酸铵液进行叶面喷施补肥。
3.4 通风管理
定植后缓苗期间无需通风,缓苗后根据棚内温度适时开窗通风。前期以通顶风为主,通风时间较短。后期逐渐加开底风、侧风,加大通风量。通风时间根据棚内温度、湿度调整,以满足油豆角各个生长阶段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花荚期温度和湿度过高容易导致落荚,需要严格控制温湿度,此时期棚内日间温度以20℃为宜,夜间温度以15℃为宜,棚内相对湿度以75%为宜。
3.5 其他管理
3.5.1中耕除草、培土
定植缓苗后需要适时安排中耕除草、培土工作,之后每间隔10 天安排一次中耕松土、培土,以促进油豆角根系发育。
3.5.2植株管理
当苗株生长出5 ~6 片真叶时应及时安排搭架。架子设置为“人”字型,架高为2 ~2.5 m,在距离植株基部10 ~15 cm 的位置插入一根杆,将两侧的两根杆交叉绑扎,在植株中上部五分之四的位置交叉放置横杆并绑紧。当苗株主蔓生长出第一花序,侧蔓生长至3 ~4 cm 时,需要做整枝摘心处理:将下部发生较早的侧枝保留10 节,其余部分摘除;中部侧枝保留5 ~7 节,其余部分摘除;上部侧枝保留2 ~3 节,其余部分摘除;当主蔓生长至1.5 ~1.6 m 时,做打顶摘心处理。植株抽蔓后轻轻引蔓。在植株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其生长状态调整枝叶,及时摘除老叶、黄叶及密叶,保持植株间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3]。
3.6 病虫害防治
3.6.1常见的病虫害
油豆角常见的病虫害有锈病、炭疽病、细菌性疫病、灰霉病、白粉病、蚜虫、红蜘蛛、白粉虱等。
(1)锈病:锈病从近地面处的叶片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主要危害叶片。前期表现为叶片上隆起圆形褐色小点,后发展为褐色且中央隆起的斑点,后期斑点布满整片叶片,造成叶片枯黄早落,影响光合作用。该病在高湿环境下发病率更高,在相对湿度>90%,温度为23℃~27℃的情况下发病率最高。油豆角在开花结荚期至采收中后期感染锈病的概率最高[4]。
(2)炭疽病:炭疽病可危害油豆角叶片、茎蔓、豆荚等部位,初发生于叶片背部,出现圆形褐色小斑,后发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褐色病斑,病变部位边缘呈现红褐色。茎蔓病变部位出现长条形斑块,初期为紫红色,病变部位凹陷或龟裂,后期病斑部位出现黑点。豆荚受害时出现与叶片受害部位相似的褐色斑点,病变部位在湿度较大时会溢出粉红色黏稠物。受害植株表现为停止生长,严重时死亡。该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偏施氮肥造成氮肥过量,以及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发病率更高。
(3)灰霉病: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自下而上发展。发病初期表现不明显,叶片两面呈现紫褐色斑点,后发展为1 ~2 cm 的圆形斑,边缘不明显,之后病斑部位生出密集的烟状霉,严重时可侵染茎蔓及豆荚,致使叶片早衰、缩小。该病多发生在温暖高湿的环境下及植株叶片较为密集的状态下,在连作地块发生率更高[5]。
(4)细菌性疫病:细菌性疫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茎和荚,可导致叶片褪绿、皱缩、变厚等问题。初期一般危害嫩叶,逐渐扩展至所有叶片,以丛生的形式发生,严重时波及植株的茎叶。该病的发生与种子、土壤是否带毒有关。当有病原菌或带毒残体存在时,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发病更快。发病后豆蚜等昆虫活动及人员田间作业时使得病株互相接触,都会造成病害的传播扩散。
(5)白粉病: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可侵染茎蔓、豆荚。初期病害表现为叶片背部出现黄褐色斑点,后发展为较大的紫褐色斑块,病变部位覆盖一层稀薄白粉,严重时布满整片叶片,致使叶片枯黄脱落。该病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发病率更高,特别是在露水过重或昼夜温差较大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发病率更高,以开花结荚至采收中后期易感率最高。
(6)蚜虫:蚜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叶、嫩茎、花、豆荚的汁液为生,可造成叶片蜷曲发黄,嫩豆荚变黄,阻碍植株生长发育。蚜虫寄生期间会分泌大量的蜜露,爬行过程中会造成灰霉病、细菌性疫病等一些以昆虫为媒介的病毒病、细菌病的传播扩散,造成油豆角大量减产。
3.6.2防治方法
油豆角的病虫害防治应该以预防为主,需要将农业防治措施贯穿于育苗及大棚管理的各个阶段,做好全面预防。在农业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配合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提高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对于发生程度偏重的病虫害,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及时用药措施来控制,防止病虫害蔓延扩散及对产量和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1)农业防治: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性较强的高产品种,并做好种子、土壤的消毒,科学合理地实施轮作。在播前配置好营养土,在定植前精细整地,保证底肥充足,培养壮苗,做好“前壮后促”管理。在育苗、定植后严格控制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根据油豆角种植技术规程进行通风。应该根据植株生长状态及时摘心疏叶,调整植株,改善采光、通风条件。日常管理中应仔细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虫害,及时摘除受害严重的叶片。对于受害严重的植株,应及时拔除,清除残体,防止病虫害传播扩散[6]。
(2)物理防治:在大棚的窗口设置防虫网,防止开窗通风时外源性害虫进入。在植株间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间距设置防虫网,阻隔虫害传播。根据大棚内发生虫害的特性,悬挂涂有机油的黄板、诱捕灯,诱杀害虫。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应定期或及时安排清洁工作,清除病株、残叶、病荚及残体,减少病源、虫源。
(3)生物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合适的生物农药,或放置害虫天敌的虫卵,利用生物天敌关系控制棚内虫口数量。
(4)药剂防治:对于传染性极强的病害、虫害,应及时采用药剂防治。在使用药剂时,应该注意选用安全性高、效果好、低毒或无毒的生物农药,注意多种药剂交替使用,安排好喷药间隔的时间及喷药与采收间隔的时间。在采收期应该选择无毒药剂喷施,并在采收前3 天停止喷药。选用药剂时,应注意细菌、病毒及害虫的药敏性特点,选择药敏性强的药剂喷施,以提高喷药防治的效果。
常见病害药剂的使用参考如下:对于锈病,在发病初期以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450 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雾防治2 ~3 次;对于炭疽病,在苗期和结荚期分别以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1 ~2 次;对于细菌性疫病,在播前可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10分钟,洗净后做催芽处理,在发病初期以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 倍液或1.5%植病灵乳剂1000 倍液或20%三氮唑核苷·铜·锌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喷雾防治2 ~3 次;对于灰霉病,在发病初期以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 倍液喷雾防治2 ~3次;对于白粉病,在发病前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1 ~2 次,发病后用36%硝苯菌酯乳油1500 倍液喷雾防治2 ~3 次;对于蚜虫,发生初期以20%啶虫脒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雾防治2 ~3 次。每次用药间隔时间为5 ~7 天[7]。
3.7 采收
油豆角生长至符合商品标准要求时应及时安排采收,以免豆苗变老。采收时用剪刀轻轻剪下豆荚,防止过分拽拉植株致使枝蔓损伤。
4 结语
综上所述,大棚油豆角种植的关键在于选育良种及做好苗期管理、田间管理,科学合理地防治病虫害。从播前整地、种子选用,以及播种育苗,到最后的大田管理,各个环节都应该服务于豆苗的健康生长与发育,为油豆角增产和提质打好基础。在管理上,需要根据其生育特点控制好各个发育期的温度、湿度,进行通风及养分管理,保证植株获取充足全面的养分,防止偏施氮肥。最后,要及时采收,保证油豆角采收品质符合商品标准,争取油豆角市场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