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疑难词的概念参照点解读模式与应用
2023-11-07张小红于万锁
张小红,于万锁
(1.晋中学院外语系,山西 晋中 030600;2.太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理解是翻译过程的起始阶段,对翻译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经验的译者在翻译前都会在理解方面下足功夫。而许多翻译新手往往意识不到翻译过程中理解的重要性,经常一拿到原文就立马动手翻译,或边读边译,结果译文往往由于理解不充分而出现错译。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是,翻译新手不知道充分利用英译汉源语语篇中的一些熟悉词汇和表达,以推测出语篇中个别疑难词语或表达的含义,尤其是多义词、语篇中为了避免重复而使用的同一对象的指称词语以及直译无法为读者所理解的比喻性表达。因此,心理上亟需一种实用的翻译解读理论来指导其翻译理解阶段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目前对翻译解读阶段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研究思路。第一种为语言研究思路。在该派研究中,杨立信是最早对英汉翻译理解阶段进行研究的学者。他举例说明了正确理解原文的不易,指出了不能正确理解原文的原因,如没理清句子结构、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没掌握习语和词组的意思等。[1](P21-23)他还就如何正确理解原文,提出了一些个人经验。[1](P24)而有的学者则结合案例,从词语和句子层面探讨了正确理解原文的重要性及如何正确理解原文。如卢思源以大量“熟词生义”的词语和语句为例,说明了根据上下文透彻理解词、句对于精准表达的重要性。[2]杨玲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演示了通过连接词断句法和动词断句法,以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长难句的操作步骤。[3]这些学者让我们认识到翻译理解的重要性与复杂性。不过,此类研究大都从词、句层面进行分析,很少涉及语篇层面。第二种为言外知识研究思路。有的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基于隐喻翻译来构建理论模型和实验设计,描述隐喻对译者理解源语时产生的影响,并基于这些描述探讨了语言隐喻对源语理解过程的影响是否会因翻译方向不同而产生差异。[4]然而该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容易受文本难度和译者翻译能力的影响。还有学者研究了“移情”能力、个人经验、心理体验等,对翻译理解的重要性。[5]不过,语言外知识来自于翻译之外,主要靠个人努力来获得,虽是语篇解读所需要的一种重要知识,但语篇解读还需要其他非言外知识。
鉴于学界目前还缺乏切实可行的翻译理论来解决翻译理解阶段所存在的词语理解的“疑难杂症”问题,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Langacker 的“概念参照点模式”[6]予以改造,提出一个“翻译疑难词语的概念参照点解读模式”,来解决此类词语的理解问题。
二、概念参照点模式及其相关研究
Langacker 于1993 年在《参照点构式》(Reference-Point Constructions)一文中,将“概念参照点模式”正式应用于对语言的各种结构的研究之中。[6]该模式认为,认知主体在认知事物时,会在特定的认知领地内选取一个最易感知的实体作为参照点,来定位或解释认知领地内的目标实体。如图1所示:
图1 概念参照点模式示意图
图中的C 代表认知主体(conceptualizer),R 代表参照点(reference point),D 代表领地(dominion),T 代表目标(target),虚线箭头代表思维路径(mental path)。该图传递的意思是,认知主体C 为了认知图中难以直接通达的目标实体T,不得不在领地D 内选取最易感知的实体R作为参照点,然后沿着图中的思维路径,对目标实体T的特点进行定位或解释。
概念参照点理论提出后,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比如,Van Hoek 用概念参照点模式分析了句子层面的照应现象。[7](P107-131)黄曙光将概念参照点理论和Van Hoek 的参照点选择原则相结合,分析了语篇中的代词回指机制。[8]文旭、熊荣敏采用概念参照点理论,探讨了人们如何利用空间指示的手势、象征及回指用法,以减少交际障碍。[9]王义娜则以概念参照点模式为指导,探讨了语篇中分布的指称词语的心理认知过程。[10]这些研究多是从发话人的角度进行的。于万锁从受话人的角度,将概念参照点模式应用于单句和超单句语篇解读之中,对理论进行了推进,创造性地提出了单参照点解读模式和多参照点解读模式,以指导语篇解读过程。[11]于万锁、于倩还针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解读语篇中存在的话题词语的盲目性,将概念参照点模式引入到阅读理解中,提出了“以突显话题词语为参照的语篇解读模式”。[12](P125)由此可见,概念参照点模式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已经推进到了语篇解读之中。鉴于翻译的理解阶段就是阅读和理解原文的阶段,和阅读理解有着十分相似之处,本研究尝试将概念参照点模式再往前推进一步,引入到英汉翻译理解阶段。针对翻译理解阶段的特点,我们对Langacker 的概念参照点模式略加改造,提出一个“翻译疑难词的概念参照点解读模式”,用以指导翻译阶段的疑难词的理解问题。
三、以多个意义明确词语为参照点的翻译疑难词解读模式
语篇的构成离不开词汇。“词汇在文章中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彼此之间形成了网络关系。”[13](P16)那么,英译汉源语篇中疑难词的附近必然会出现一些与之相关的、意义明确的话题词语,共同形成该语篇的话题词汇链。译者对这些词语的熟悉程度不同,对于高频词汇,译者可以完全确定其含义;对于拿不准意思的词汇和低频词汇,译者理解会存在困难或完全理解不了。由此可见,因为词义学习的先后顺序、词汇使用的频率不同,译者对词语的认知状态会存在差异。鉴于疑难词语附近的话题词语意义相互关联,再加上译者对这些词语存在认知差异,译者利用语篇中熟悉的话题词语来推测疑难词的意思成为可行之举。此外,由于两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不同,有些疑难词(比如比喻性表达)不能参照字面意义进行直译,因为其表达的意象在译入语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意象与之替换。在这种情况下,译者依旧可以利用语篇中的熟悉话题词语来推测,只不过推测的过程更加复杂罢了。也就是说,他不得不调用大脑中储存的相关文化经验、生活经验等背景知识,再经过一系列认知加工过程才能达到正确解读的目的。
如果将概念参照点模式运用于英译汉源语篇中疑难词的解读中,考虑到对应关系,应该将图1 中Langacker 概念参照点模式中的符号和含义做一些修改。比如,将原来的认知主体(conceptualizer)改为译者(translator),将领地(dominion)改为翻译解读领地(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dominion),将译者能明确认知的参照点(reference point)改为翻译参照词语(translation reference words),再将原模式中需要定位和解释的目标实体(target)改为疑难词(ambiguity),代表译者要攻克的疑难词语。由于翻译实践材料几乎均为语篇,所以意义明确的参照词语往往超过一个,因此翻译参照点就变成了由几个意义明确的词语组成的集合(TRW1+TRW2…TRWn)。据此,我们提出了“以多个意义明确词语为参照点的翻译疑难词解读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翻译疑难词的概念参照点解读模式
图2 中,T 代表译者,TID 大椭圆代表翻译解读领地,是指译者从英译汉源语篇中提取出来的参照词语和疑难词而在其头脑中组成的认知领地。大椭圆中包括两个小椭圆,较大的小椭圆内部的符号TRW代表着从英译汉源语篇中提取出来的意义明确的参照词语,其中的TRW1、TRW2…TRWn 表示该类词语数目不定。较小椭圆Ax代表译者列为待解读的目标疑难词。也即,译者难以理解、需要做特殊处理的词语。图中的虚线即为译者应该采取的合理思维路径(mental path)。译者沿着图中虚线所示的解读思路,在疑难词A 的附近选定多个意义明确的词语作为参照点,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的意义的共性特点C(commonality)推测出疑难词的意思。
四、翻译疑难词的概念参照点解读模式的应用演示
(一)多义词的解读步骤演示 英语词汇的语义非常灵活,词的含义广,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因为词义学习的先后顺序、使用的频率不同,学习者通常首先习得的是多义词的典型词义,然后是次典型词义,最后是其它的非典型词义。[14]鉴于此,在英汉翻译解读阶段,译者在翻译某一疑难词时,如果按头脑中储存的典型词义翻译行不通,就可以选取翻译语篇中几个意义明确的词语作为参照点来推测该疑难词的次典型词义或其它非典型词义:
例1:Xenotransplantation, as such animal-to-human donations are known,has had a surprisingly long history.Unfortunately almost all attempts have been miserable failures.Science only learnt why in the 1940s with the discovery of rejection.When human organs are transferred from person to person, the immune system attacks and destroys what it sees as a foreign substance.[15](P43)
作为普通词汇,“rejection”的典型词义是“拒绝”,但若翻译为“拒绝”,在该语境中行不通。我们可以先提取出该语篇中一些意义明确且与疑难词互相关联的词语作为参照词语,在头脑中组成认知领地。然后,根据这些词语的共同特点,再借助认知领地内的相关背景知识,推测出“rejection”的准确含义。该语篇中意义明确的参照词语有“xenotransplantation、animal-to-human donations、human organs、transferred from person to person、immune system、foreign substance”。这些词语可以在我们的头脑中激活一个认知领地。以“多个意义明确词语为参照点的英译汉源语篇中疑难词的解读模式”为指导,我们发现,这些意义明确的参照词语全部与医学领域的“器官移植”相关。由此可推知,“rejection”的含义不是其典型词义“拒绝”。根据参照点词语与目标词语具有相似性的解读思路,我们推测,领地中的“rejection”指移植手术后发生的“排异反应”。经查阅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发现,“rejection”一词除了“拒绝;退回;剔除;摈弃,废弃,厌弃;剔除物,废弃物,呕出物”之外,确有“排斥,排异反应”之意,[16](P1661)且该词义与参照词语的意义相关,符合语境含义,因此确定“rejection”在该语篇中的意思是“排异反应”。
上段翻译材料属于科技文体,即叶子南所说的硬文本。[17]除了硬文本,翻译疑难词语的概念参照点解读模式同样也适用于软文本中歧义词语的解读。请看下文:
例2:During the brutal years of his imprisonment on Robben Island, thanks to his own patience, humor and capacity for forgiveness, Nelson Mandela seemed freer behind bars than the men who kept him there, locked up as they were in their own self-demeaning prejudices.Indeed, his warders were among those who came to admire him most.[17](P20)
如果按照词语的典型词义理解的话,上述语篇中的难解词“bar”的意思是“(木、金属等的)条;(长方或椭圆形的)块”。[16](P138)但是,如果将这些意思放在bar所在的语境中都讲不通。为准确理解该词语的意义,我们必须得从语篇中提取出意义明确的参照词语,如“imprisonment、the men who kept him there、locked up”和“warders”等。这些词语能激活我们头脑中的认知领地,然后调用认知领地内的背景知识,以解读本段的主题。经分析,本段主要介绍曼德拉的牢狱经历,即曼德拉被看守关押在罗德岛的狱中。文中拿曼德拉和看守作比较,认为曼德拉(behind bars)要比关押他的守卫(the man who kept him there)更自由。从这些意义明确的参照点词语中,可以推测出“behind bars”应为“身陷囹圄或在狱中”之意。
(二)同一指称对象的不同指称词语的解读步骤演示 除了一词多义,英译汉源语篇中的疑难词还有指称同一对象的词语,这些词语在语篇中先后出现,形成一条共指链。这种词汇衔接手段在翻译语篇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但译者常常因为忽视英语这种“千变万化”的特点,造成理解阶段的失误。
例 3:Scientists have made a breakthrough in the treatment for acne.The Daily Mail of London reported a vaccine which promises to halt a key cause of the unsightly and painful condition could be available within as little as 5 years.The breakthrough approach is a departure from current treatments, which mostly rely on antibiotics to“blitz”the bacteria that cause spots.[18](P99)
语篇中“spot”的典型词义为“斑点,地点”,直译不符合语境。为了推测出该词的含义,我们从语篇中提取出意义明确的词语,作为参照词语。这类词语在语篇中形成了两条词汇链,一条与“青春痘”有关,如:acne(青春痘)、the unsightly and painful condition(难看且痛苦的青春痘);另一条和“青春痘的治疗(方法)”有关,如:the treatment、a vaccine(疫苗)、antibiotics(抗生素)、to“blitz”the bacteria(杀灭细菌)。文中意义明确的词语“vaccine”和“antibiotics”都指治疗青春痘的方法,因此由“antibiotics”可以消灭引起“spots”的细菌,即可推测出“spots”也指青春痘。将“the treatment for acne、a vaccine to halt a key cause of the unsightly and painful condition”以及“antibiotics to blitz the bacterial that cause spots”放一起不难发现,后面的“acne、condition”和“spots”其实都是指称同一对象——青春痘的词语。我们通过分析参照词语的共性,推测出了疑难词“spot”的准确含义。由此可以推知,当某个名词按其典型意义翻译行不通时,译者应该考虑该单词是否是语篇中某个实意名词的替换表达。
例4:If current trends continue, by 2048 overfishing will have destroyed most commercially important populations of saltwater fish.Ecologists applauded the work.But among fisheries management scientists, reactions ranged from skepticism to fury over many called an alarmist report.[18](P92)
该翻译语篇中的疑难词为“work”,因为词典中所有的词义用在此处都不合适。鉴于“work”一词前有个定冠词“the”,由此限定性名词短语可推知,“work”可能指上述语篇中的第一句话“If current trends continue,by 2048 overfishing will have destroyed most commercially important populations of saltwater fish.(如果任由过度捕捞而不加制止的话,到2048年,一些具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咸水鱼类将会消失殆尽。)”。此外,从意义明确的词语“ecologists”和“fisheries management scientists”,以及这两类人对同一份report的不同反映:前者“applauded”(拍手称赞),后者“reactions ranged from skepticism to fury”(反应不一),可进一步推知该段落的第一句话与报告之间有关联,属于报告中的内容,即报告中一句带有警告作用的话语。结合这些意义明确的参照词语,我们确定“work”的语境意义一定是“这一警告”,该意义用来概括翻译篇段中的第一句话的总体意思。
(三)比喻性表达的解读步骤演示 比喻性表达也是翻译实践中的一个难题。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源语中比喻性表达所利用的文化经验和关联语义有时会与译入语有所不同,直译无法为读者所理解,这时也可以用“多个意义明确词语为参照点的英译汉源语篇中疑难词的解读模式”为指导,推测这类疑难表达的含义。
例5:Most of Morocco is so desolate that no wild animal bigger than a hare can live on it.Huge areas which were once covered with forest have turned into a treeless waste where the soil is exactly like broken-up brick.Nevertheless a good deal of it is cultivated, with frightful labor.Everything is done by hand.Long lines of women,bent double like inverted capital Ls, work their way slowly across the fields, tearing up the prickly weeds with their hands.[19](P20-21)
对于不熟悉西方修辞性表达习惯的译者来说,语篇中“long lines of women, bent double like inverted capital Ls”的认知难度极大,其中的“bent double like inverted capital Ls”这一表达尤难解读,因此可将此表达作为解读目标给予重点关注。语篇中两类意义明确的参照词语,如:“Morocco、desolate、huge areas、forest、treeless、waste、soil”和“cultivated、labor、done by hand、work their way、fields、tearing up the prickly weeds with their hands”等,表明这个语篇在结构上主要由两个语篇块组成:第一语篇块从“most of Morocco”开始,到“exactly like broken-up brick”结束,描写摩洛哥“荒野”和“田野”的荒凉景象;第二语篇块从“nevertheless”开始至语篇结束。块内意义明确的参照词语有:cultivated、labor、done by hand、work their way、fields、tearing up the prickly weeds with their hands等,这些词语激活了我们头脑内部认知领地的范畴知识——“女农田中徒手拔草”——这一概念。领地内的目标词语“long lines of women, bent double like inverted capital Ls”里边包含着明喻标记性词语“like”。“like”前面的词语属于本体,描写妇女弯腰的程度,其后的简短部分属于喻体,是把女弄弯腰劳作的状态比喻成倒立的大写字母L,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折弯的幅度大。“腰弯得厉害”应该就是目标词语“bent double like inverted capital Ls”在该领地中所要传递的修辞意义。这个意义是我们提取语篇中的参照词语、修辞标记性词语“like”,再调用认知领地内预先储存的修辞知识和农民在地里徒手除草的背景知识,经过分析、概括、比较、推理等思维加工程序,才挖掘出来的隐含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