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汉语与汉语方言中的高频副词“尽/侭着”

2023-11-07高再兰

关键词:官话例句现代汉语

高再兰

(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在清中期作品《红楼梦》[1](P582、786、620)中可以见到“尽/侭着”大量用作高频率副词。如:

(1)我也说过他几次,他牛心不听说,我也没那么大精神和他们尽着吵去,只好由他们去。(《红楼梦》第八十四回)

(2)宝钗不待说完,便道:“你醒醒儿吧,别侭着迷在里头。现在老爷太太就疼你一个人,老爷还吩咐叫你干功名长进呢。”(《红楼梦》第一一七回)

(3)所以我想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红楼梦》第九十回)

以上例句中的“尽/侭着”修饰持续动词“吵”“迷”“搁”等,语义上相当于普通话的“总是,老是”,为高频副词。现代汉语方言中也存在一系列“尽”加持续态标记构成的“尽”类高频义副词,如“尽自”“尽倒”“尽的”“尽哒”“尽个”“尽得”等,本文拟对近代汉语中高频副词“尽/侭着”的来源进行考证,以进一步弄清语言演变的规律与语言接触的事实。

一、近代汉语“侭/尽”与“着”的用法

(一)“尽”与“侭”的区别 要考察“尽/侭着”的来源,首先必须明确“尽/侭”与“着”的用法。从《汉字源流字典》[2](P231-232)与《古汉语大词典》[3](P835-836)释义来看,“侭”与“尽”具有明显的区别。“尽(jìn)”读去声,作动词表示:①完、竭;②终止;③达到极限或使之达到极限;④全部使出或用出。作副词表示:①全部、都。“侭(jǐn)”读上声,作动词表示:①任凭;②尽量;作副词表示:①老是。《现代汉语词典》[4](P677-679)与《古汉语大词典》释义基本一致。

《近代汉语大词典》[5](P954-955、958)对“尽”“侭”的解释与《古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不尽相同。“侭(jǐn)”释义为:①听凭、任由;②尽情、纵情;③全、竟。“尽(jìn)”释义为:①逊让;②任由、听凭;③尽量、充分;④揶揄。从该词典的解释来看,“侭(jǐn)”和“尽(jìn)”有相同的动词用法表示“听凭、任由”,相同的副词用法表示“尽量、尽情”,此外,“侭(jǐn)”还表示“全、竟”,这一用法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正相反。

近代汉语语料中“侭(jǐn)”和“尽(jìn)”的用法与《近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保持一致。“侭”和“尽”能作动词,表示“听凭、任由”,也都能作副词表示“全、都”或“尽量、尽情”。例句来自CCL语料库,如:

(4)一应合属公吏衙将,督军禁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水浒传》第二回)(此处“尽”表示“都”。)

(5)把他船舱的子儿盐,一包一包的,侭与搬到小船上。那两百只小船,都装满了。(《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此处“侭”表示“都”。)

(6)〔唱〕我这里或是典或是卖。侭着他言。由着他责。(《元曲选》)(此处“侭”表示“尽情,尽管”。)

(7)姨太太不知道他性子又可恶,吃了酒更弄性。有一日老太太高兴了,又尽着他吃,什么日子又不许他吃,何苦我白陪在里头(《红楼梦》第八回)(此处“尽”表示“尽情,尽管”。)

《近代汉语词典》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各种字典、词典释义的差异,不是词义的发展变化,而是《近代汉语词典》释义上的失误。因为现代汉语词典与古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具有一致性,近代汉语处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词典释义没有体现继承性。同时,我们对“尽”与“侭”的源流考察得知,在书写层面上,“尽(jǐn)”读上声时写作“侭”,但有时仍写作“尽”。也就是说,“侭”与“尽”互为通假字,这难免会对近代汉语作品造成一定混乱,导致词典归纳时的失误。

(二)“着”的用法“着”在近代汉语中也有两个,一个为助词,读作“zhe”,一个为动词,读作“zhuó”。作为时体助词的“着“zhe””,在唐代开始产生,宋代已经存在了(见《汉语史稿》[6](P357-361)、《近代汉语研究概况》[7](P144-145)),在近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或状态的持续,如:

(8)往凤姐儿处来。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红楼梦》第七回)

作为动词“着(zhuó)”,近代汉语中多表示“派”“叫/让”“被”等含义。如:

(9)〔正末云〕你来怎么。〔揚州奴云〕父亲着扬州奴请叔叔。不知有甚事。(《元曲选》)

(10)奶奶拜了四拜,转身见了这座金山,夸道:“人间金子,怎的有恁般赤色!只可惜点化得太大了,叫人不便移动。”杨春道:“多着些人来搬他家去,做个镇家之宝。”(《平妖传》第十三回)

(三)“侭/尽”与“着”线性组合方式 因为“侭/尽”用作副词与“着”用作助词时不能组配,因此“侭/尽”与“着”理论上有三种线性组合方式,一种“动词+助词”式:“侭/尽听凭/任由+着助词”,两种“副词+动词”式:“侭/尽全/都+着动词”与“侭/尽尽量/尽情+着动词”。第一种线性组合中“侭/尽”表示“听凭”“任由”,为泛动词,一般不带助动词“着”。从语料来看,我们也没有查到组合连用语料。因此,第一种“动词+助词”的线性组合方式不存在词汇化为高频副词“侭/尽着”的基础。再看“副词+动词”的两种线性组合方式。

(11)“此计大妙!”当日分拨了人马。次早起军,前到青州城下,四面尽着军马围住,擂鼓摇旗,呐喊搦战。(《水浒全传》第五十八回)

此处“尽”表示“全、都”,实为“尽”,为第二种线性组合。

(12)原来落水人吃不得热酒,刘公晓得这道数,教妈妈取酽酒略温一下,尽着少年痛饮,就取刘方的卧被,与他盖了。(《醒世恒言》第十卷)

此处“尽”表示“尽量、尽情”,实为“侭”,为第三种线性组合。

线性结构“侭/尽全/都+着动词”不能词汇化为高频副词“侭/尽着”,首先,语义不协调,“侭/尽全/都+着动词”表示“全/都让做某事”,“全/都”表示遍指,具有空间性,与高频副词义“总是、一直”表示时间性的语义相差甚远,而“侭/尽尽管/尽情+着动”的语义“尽情做某事”与高频副词义接近;其次,“侭/尽全/都+着动词”的连用在我们所收集的语料中出现很少,没有达到一定的使用频率。

线性结构“侭/尽尽量/尽情+着动”具备词汇化为副词“侭/尽着”的条件。我们考察了中央研究院近代汉语语料库元明清时期典型白话文十一种作品,即:元朝戏曲《元刊杂剧三十种》《关汉卿戏曲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明清白话小说《平妖传》《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红楼梦》十种,以及明代臧晋叔编的《元曲选》,共计十一种。另外还考察了清后期小说《儿女英雄传》《绿野仙踪》《官场现形记》《隋唐演义》等四种,获得语料情况如下:在元朝戏曲《元刊杂剧三十种》《关汉卿戏曲集》中没有找到“侭/尽+着”呈线性连用的例句,而在明代臧晋叔编的《元曲选》中找到了大量“侭/尽+着”线性连用的用例。另外,元末明初的《平妖传》《水浒传》,明中后期的《西游记》《金瓶梅》,明末清初的《醒世姻缘传》《儒林外史》等作品中都有大量“侭/尽+着”连用,但少见有“侭/尽+着”直接用作高频率副词。但清中后期作品《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小说中出现了“侭/尽+着”大量用作高频率副词。由此可以推测“侭/尽着”作为一个高频率副词大量使用的时间可能在清中后期。

二、“侭/尽尽管/尽情+着动”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从所收集到的语料来看,“侭/尽尽管/尽情+着动”线性连用主要出现于下列两种句法语境中:a.侭/尽+着动+代词(名)+动词(形);b.侭/尽+着动+动词。

(一)“侭/尽尽管/尽情+着动+代词(名)+动词(形)”该结构中“尽”表示“听凭、任由”,“着”表示“让、叫、使”等义。如:

(13)〔唱〕我这里或是典或是卖。侭着他言。由着他责。(《元曲选》)

(14)有几根古柏,房子也有三十四间,侭着圣姑拣中意的几间,关断了就是。(《平妖传》第十二回)

(15)我们大先生那里,二千答应下来答应不下來,尽着我去抗,横竖叫他代理这缺就是了。(《官场现形记》第三回)

该结构具有兼语式的句法语义特点。典型的兼语动词多为“使役动词”,如“叫、派、让”等。“着”表示“叫、派、让”等义。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一般为指人名词或代词,如例句(13)-(15)中“侭/尽”的宾语。

兼语句为连动句中的一种。众所周知,连动句中有两个动词核心,两个动词核心不稳定,会向着保留一个动词核心的常态变化。由于尾焦点的作用,语义重心分布在后一个连动项。根据时间一维性原则,前一连动项常常发生虚化。在“侭/尽+着+代词(名)+动词(形)”结构中,前一个连动项“侭/尽着NP”的虚化表现是动词“着”的宾语丢失,发展为“侭/尽+着+动词(形)”。

(二)“侭/尽+着+动词”此句法语境中,由于“侭/尽”后接的名词性宾语丢失,“侭/尽着”的性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先看例句:

(16)〔诗云〕有权有势侭着使。(《醒世姻缘》第一百回)

(17)那个常时过好日子时节,有衣裳尽(侭)着教他扎括,我一嗔也不嗔。(《醒世姻缘》第一百回)

(18)我可不是那鼓楼上小雀,耐惊耐怕的哩!脱不了你是待倒俺婆婆的几件妆奁,已是叫那贼老婆估倒的净了,剩下点子,大妗子你要,可尽(侭)着拿了去!俺待希罕哩么!(《醒世姻缘》第六十回)

以上例句中“侭/尽着”后丢失的宾语可以补出。如例(16)补上宾语为“有权有势侭着你/我使”。例(17)补出宾语为“有衣裳侭着你教他扎括”。例(18)补出宾语为“可侭着你拿了去”。丢失的宾语多为言谈语境中的听话者。

“着”失去宾语后,“侭/尽着”便出现在副词的句法位置,直接修饰动词,“侭/尽着”由“副词+弱动词”结构向副词“侭/尽着”转化。一旦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发生了,就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演变,如跨语素界限的融合[8],语音的磨损和语义上的重新分析。[9](P130-163)例句(16)-(18)中,由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导致了语义上的重新分析。“侭/尽着”的“尽管、尽情”义具有不加限制、放任自如的意思,与高频副词“总/一直”语义相通。

我们还发现一些例句既可理解为语气副词“尽管、尽量”,又可以理解为高频副词“总是、老是”。如:

(19)吟诗的尽(侭)着吟,写字的只管写,我们还要过那边见主人哩!(《孽海花(下)》)

(20)衣带又促急脱不下,把个脊梁侭着叫他烧,烧的比藤甲軍可憐多着。(《醒世姻缘》第九十七回)

(21)刘芳名说这块肉没骨头,好侭着啃,挑唆丫头的老子韩庐不告男人,单告狄奶奶童氏一个;刘芳名就做证儿。(《醒世姻缘》第八十一回)

例句(19)既可以理解为“吟诗的尽管吟”,也可以理解为“吟诗的一直吟”。例(20)既可以理解为“把个脊梁尽管叫他烧”,也可以理解为“把个脊梁一直叫他烧”。例(21)既可以理解为“好只管啃”,也可以理解为“好一直啃”,都具有两种理解。

下列例句中的“侭着”只能理解为高频率副词“总是,一直”。如:

(22)大爷同他在个铺子里吃饭喝酒,因为这当槽儿的尽(侭)着拿眼瞟蒋玉菡,大也就有了气了。(《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23)宝钗低头一想:“这话明是为黛玉了。但尽(侭)着叫他在外头,恐怕心邪了招出些花妖月姊來。”(《红楼梦》第一百零九回)

(24)李纨见天气不早了,也不肯尽(侭)着和他说话,只好点点头儿。(《红楼梦》第一百十九回)

例(22)-(24)与例(19)-(21)的不同在于,例(22)-(24)所陈述事件是一个否定事件或消极事件。如例(22)“有了气”、例(23)“恐怕”、例(24)否定词“不肯”等。在这种消极语境中,“侭/尽着”彻底虚化为一个高频率副词。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句法结构“侭/尽+着+动词”中,发生了句法语义的重新分析。句法的重新分析为由“副词+动词”重新分析为副词;语义上的重新分析为“尽管、尽量”的副词义重新分析为“总是、老是”的副词义。

语义上看,“尽管、尽情”与“总是、一直”有共同的语义基础。“尽情”做某事,意味着对该行为不加限制,包括行为的范围、持续的时间等。“尽管、尽情”作某事也意味着对所做事情的行为不加限制。动作结果的“量”也是动作行为“时”的一种表现,因此,它们共同的语义基础就是“不限”,允许动作行为持续时间的无线延伸,这也是“总是、一直”的语义基础。共同的语义基础是产生重新分析的重要条件。有些方言中“尽管”表示“总是”义。如《现代汉语词典》[4](P678)指出,“尽管”可以作副词,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有意见~提,不要客气。在方言中也可以作高频副词,表示“老是;总是”:有病早些治,尽管耽搁着也不好。

(三)“侭/尽着”的演变机制 高频副词“侭/尽着”的形成经历了以下的变化路径:副词+实义动词的短语→语法化(动词“着”弱化)→词汇化(随着“着”的虚化,“着”成为粘附于“侭/尽”的词内成分)。

语法化过程中,特定语境是催生语法化的重要前提。“侭/尽”最终由副词“尽管、尽情”演变为高频副词“总是、老是”,是在特定消极语境中发生的,该语境隐含着说话人的不耐烦的主观情绪。特定语境中的词汇化与语法化一旦发生,便会随着使用的扩展进一步类推到其它语境。

在由副词“侭/尽”加动词“着”演变为副词的过程中,既有语法化过程,也有词汇化过程,语法化发生在前,词汇化发生在后。当“着”失去宾语后,“着”的动作性也失去了,“侭/尽”本来是个副词,具有修饰“着”的功能,“着”的虚化使其变成一个附着成分失去独立性,于是词汇化就发生了。

三、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尽”类副词

(一)方言中“尽”类副词的分布 现代汉语方言中存在一系列近似于近代汉语“尽着”的高频率副词,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尽”类副词。下面来看具体分布如表1所示。文中的方言分区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10](P8-9)中对方言区的划分。材料主要来自《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11](P5101、5302)

表1 方言中“尽”类副词的分布

表中“紧”“尽”为同一个词,是不同方言区人们在记录时因选字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写法。从分布来看,“尽”类副词分布于七大方言区,官话区分布最广,无论是长江以北的北方官话还是长江流域的江淮官话和西南官话,都使用“尽”类高频义副词。另外,吴语区和湘语区也分布着“尽”类频率副词。

方言中的“尽”类副词的含义为“总是、老是”,与近代汉语“侭/尽着”一样,附带有表示动作重复太多,或动作延续的时间太长,令人厌烦的意思。

(二)“尽”类副词的特点 从所调查的方言区来看,“尽”类副词所涉及的副词有以下几个:尽着、尽子/尽自、尽哒、尽倒、尽个、尽得、尽底。“尽着、尽子/尽自”主要分布在北方方言区、晋语区;“尽哒”分布在湘方言区;“尽倒”分布在整个西南官话区以及江淮官话区,吴语区,分布区域较为广泛;“尽个”分布在鄂东方言区、“尽底”分布在江淮官话区。它们在分布上有一个特点:分布在官话区以及与官话密切接触的方言区。

在词形上,这几个“尽”类副词的词尾有一个共同特点:该词尾同时又为该方言中的持续标记。根据罗自群的研究,[12](P289-291)方言中的持续标记可以分为以下七类:声母为[tʂ][ts]类、声母为[t]类、声母为[n][l]类、零声母类、阳声韵类、“等紧稳”类、“住着著居”类、“起”类。“尽”类副词的词尾分别包含于持续标记的第一、二类中。“着、子、自”属于第一类,“哒、倒、底、得”属于第二类,“尽个”的词尾“个”不包含在罗自群所调查的持续标记中,但王培光、张惠英[13]通过调查论证了“个”可以表示持续。可见,“尽”类副词的词尾“着、子、自”“哒、倒、底、得”“个”都为方言中的持续标记。例句如下(例句没有注明的都来自《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着”“子/自”在北方官话区作持续标记的用法,如:他们争着抢着要上那儿去。(北京话);路不远,你走着去。(陕西西安);就冲子工作队来的。你就照子一千块钱花吧。我们都在这等子呢。(东北官话);他手里拿子一本书。(聊城话)

“哒”在湘方言中作持续标记的用法,如:你跟我倚哒。坐哒看书。(笔者调查)

“倒”在西南官话中作持续标记的用法,如:他说倒说倒就哭起来了。(成都话);围倒他要糖吃。(贵阳话)

“底”在江淮官话中作持续标记的用法,如:门口立底一大群人。(安庆话)(笔者调查)

“得”在晋语中作持续标记的用法,如:他点得灯做饭咧。

“个”在鄂东方言中作持续标记的用法,如:我正吃个饭。(黄冈话)(笔者调查)

以上方言中,官话方言区中的“尽”类副词是近代汉语高频义副词“侭/尽着”用法的延续,而非官话方言区的“尽”类高频副词是语言接触的结果。非官话区使用“尽”类高频副词的有吴方言区、湘方言区、晋语区,它们与官话区具有密切接触,接触中借用官话方言中的“尽着”,用该方言中的持续标记替换“着”,由此产生了方言中系列的“尽”加持续标记类高频副词。

四、结 语

本文结合汉语史语料与方言材料,论证了近代汉语中高频副词“侭着”的来源。近代汉语中的“尽着”为“副词+动词”进一步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实例。同时,方言中“尽”类副词的存在生动地说明了方言之间的接触影响。通过对“尽”类副词的演变的论证,我们更加相信,结合近代汉语与方言材料互相印证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官话例句现代汉语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好词好句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好词好句
征集官话易祛除官话难
北大版《现代汉语》增订本)出版
西南官话中古泥来母的今读类型与演变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