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2017-04-13张美蓉

校园英语·上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笔译英语翻译

【摘要】在进行英语翻译时,最常见的问题应该就是译文到底应该靠近目的语还是源语,在不同的翻译情境下应该有不同的答案。本文通过对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在笔译过程中,译者常常更加靠近目的语,但是在口译实践中,译者更加靠近目的语。本文通过对此进行对比分析,提出相悖之处,并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关键词】英语翻译 源语 笔译

众所周知,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随着我国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高,与各个国家的交往不断深入,英语翻译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桥梁作用,受到我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翻译活动,是一种语言转换过程,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源语,即译出语,目的语,即译入语,将这两者进行“形”和“意”的转换。关于翻译的理论,我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严复先生提出的“译事三难:信、达、雅”,这看似简单的三个理论标准,对我国近现代翻译理论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奠基作用。但是在当时,翻译活动主要是文章的翻译,即笔译,因此这个理论更适合对笔译活动进行指导,具有一定的偏向性。随着翻译实践活动的深入,翻译究竟该靠近源语还是目的语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有的人认为应该靠近源语,因为文章中的原文不是可以单独拆分的一句句话,具有整体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只有靠近源语,才能保留文章的精髓。如果靠近目的语,整个文章就会黯然失色,失掉它原来的味道,而且这样也会让读者养成惰性,无法理解异国文化。但是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叶子南教授认为在翻译时不应该为了保留源语文化就以牺牲译入语表达习惯为代价,这种译法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产生许多读者无法正常理解的句子,如果真的想学习外域文化,可以通过学习外语、阅读原文的方式,即翻译应当向译入语靠近。

不同学者具有不同观点,但是通过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在英译汉的笔译过程中应该向汉语靠近,比如拿英语中的被动语气进行举例:The thing are known by us all.如果按照靠近源语翻译,则是“这件事被我们大家所知”,可以看出如果按照英语习惯进行翻译,不但生硬毫无美感,而且也不符合汉语习惯,如果按照汉语习惯进行翻译,“这件事我们大家都知道”,生硬不合时宜的被动语态被消化了,读者也更加容易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笔译过程中应当更加靠近目的语,那么在口译过程中是否也应当遵循这一原则呢?笔译没有严格的时间要求,译者有充足的时间斟酌用词,但是口译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和口语性,口译是一种快速有效的语言转换,具有更强的实践性。我国关于口译的研究相比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进行探索,而西方在二战后的50年代,口译活动就开始大范围出现并被研究。我国目前普遍接受的口译理论是法国的释意学派理论,该理論认为“口译不仅仅是听懂语言,而是理解语言然后再用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传达给别人。”译者承担了沟通的桥梁的作用,译者通过自己的理解然后再按照别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传达。那么口译活动应该在靠近源语和目的语的问题上该如何选择呢?

本文从《实口译》一书中选取示例:Our aim is to coordinate our efforts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to integrate the activities of the donors.如果靠近中文:我们的目的是竭尽全力,并协调好其他捐赠国的活动,靠近英文:我们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努力,并统合其他捐赠者的活动。从以上翻译对比可以看出:靠近中文翻译虽然更加流畅,但是在和英语原文的语气、轻重乃至含义都有所偏差。在口译活动中,尤其是在生意谈判等国际活动交往中,表达的语气的轻重等细节都会影响对双方的态度的判断,如果整个过程都按照靠近汉语的方式进行翻译,俗话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原来微不足道的差异最后往往会积少成多,量变导致质变,造成翻译和原文产生很大出入。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口译活动中应该选择更加靠近源语的翻译方式。分析到这里,可以得出以下翻译理论:笔译倾向于目的语、口译倾向于源语,两者显然相悖。那么到底该如何进行选择呢?

首先回到翻译的“信、达、雅”三个基本理论,其中的“雅”是当时士人推崇的古雅之体,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已赋予了它不同的含义,现在的雅是指在文体风格上贴近原文,但是在译文上贴近译入语语言的雅。就是说最高标准的翻译既不能丢失原文的风味,但是在语言上也不能生硬牵强。

口译和笔译虽然都是翻译活动,但是两者存在的显著的区别是无法忽视的,无论是在时间地点以及翻译特点。口译活动中,译者必须要快速反应,并且独立的一次性的进行翻译,在最短的时间内要进行流畅准确的翻译。但是笔译对译者没有如此严苛的要求,译者可以仔细推敲、查阅资料、询问他人,可以最大程度的遵照“信、达、雅”原则,因此通常笔译的译文常常十分准确,并且风采飞扬。那么我们文中所论述的口译选择靠近源语是不是就违背了翻译的原则呢?其实不然,只是口译活动因为时间和场合的限制,有时候只能完成前两个标准,即“忠实、通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译者个人翻译特点、目标读者的能力限制以及翻译任务和要求的不同,笔译和口译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导致了两者在翻译实践中选择的不同。表面上看是相悖的,实则相规,都是译者力求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发挥最好的翻译效果,实现桥梁沟通的功能,因此无论是哪种翻译形式,译者都应认真对待,选择最完美的方式。

参考文献:

[1]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和实践[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张美蓉(1981.10-),女,汉族,湖北荆州人,文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翻译。

猜你喜欢

笔译英语翻译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数字化时代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基于“工作坊+语料库建构”的混合式高职笔译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新形势下再议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概述
旅游英语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AnalysisofSymbolismintheAndTheMountainsEchoed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探析
英语翻译中的笔译要点研究
Hemingway—The Spokesman of“Lost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