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同关帝庙建筑结构小析

2023-11-07胡学忠

关键词:角柱关帝庙大殿

胡学忠

(大同市辽金文化艺术博物院,山西 大同 037000)

大同关帝庙地处大同市平城区古城东南隅,东临都司街,西临稍竹巷,北临翠花宫,南靠大庙角街,关帝庙在当地亦俗称“大庙”。关帝庙大殿始建于元代,距今有约700 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元代木结构建筑中极为珍贵的实物遗存,尤其是关帝庙大殿的结构原状保持之完整,殿内壁画保存完好,神龛雕刻精细,玲珑剔透。春秋楼内木雕关公坐像比例适度,雄健威武及神龛简洁大方,都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央文物局会同清华、北大等古建教授组成雁北文物考察团来同考察,认定雁同地区有两座元代建筑,一座是浑源的永安寺,另一座就是大同的关帝庙。2013年3月5日大同关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关帝庙历代修缮情况

关帝庙究竟建于何时,已无考。据清道光年间的《大同县志》载:元朝敕降封号,原有紫石小碣,现已不存。明清均有修葺。[1](P55)庙内现存有碑刻9 通,其中和关帝庙相关的碑刻有4 通。从现存碑刻中可以略见关帝庙的历代修缮情况: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重修义勇圣贤庙记》(图1)记录了明代,代藩各府将军中尉等及代藩广灵潞城昌化合川宁津乐昌王府将军中尉等捐资维修关帝庙的情形。这一举措是明朝万历时期上层社会崇尚关公精神和弘扬忠义仁勇的实例。同时,东侧游廊墙上的明万历年间谒忠勇武安王庙诗六首(图2),是为明万历时任钦差巡抚大同地方替理军务督察院右命都御史井陉霍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用6 首诗对关公精神忠义仁勇的细部阐释。这从侧面应证了霍鹏追求忠肝义胆爱国忧民的大爱情怀。[2]

图1 《重修义勇圣贤庙记》大殿东壁

图2 谒忠勇武安王庙诗六首

乾隆二年(1737 年)《关帝庙新建饗殿雘后牌坊碑》详细记录了乾隆二年(1737 年)知府屠嘉正、知县李伯馦捐资增建饗殿及彩绘后牌坊之事宜,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关公文化传承与发扬是极为重视的。(图3)详细记录了乾隆二年(1737 年)知府屠嘉正、知县李伯馦捐资增建饗殿及彩绘后牌坊之事宜,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关公文化传承与发扬是极为重视的。

图3 关帝庙新建饗殿雘後牌坊碑

道光九年(1829)《重修关帝庙碑记》,(图4)碑中记载大同府崇拜奉祀关帝的庙宇特别多,但唯有鼓楼东街大庙角之关帝庙最为久远。道光年间关帝庙的修葺从道光8 年(1828 年)二月开始到道光9 年(1829 年)七月完工。工程将要完工唯恐资金不够,怕影响竣工,粮厅有姓张之人将自己的俸禄折合二十四貫钱捐上,安抚干活人的心情,于是大家都纷纷解囊,共捐一千五百金,有补葺正房五间,启圣祠三间,东西配房各三间,两廊各五间。其他建筑也一并整修一新,整个关帝庙浑然一体。按照官式作法制钟一口,选于八月吉日开光祭祀,钟声浑厚而深远。

图4 重修关帝庙碑记

二、关帝庙建筑现状及寺院布局

关帝庙现格局布局合理,疏密紧凑。

(一)关帝庙庙外建筑 关帝庙庙外建筑主要有戏台和石旗杆。

1.戏台

戏台建于清代道光二十二年(1843 年)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前台长9.70m,宽6.12m,高1.85m;后台长8.60m,宽3.52m;勾连搭式单体建筑,其前为卷棚歇山顶,后为硬山顶。前置匾额,匾上的“癸卯”年号据考证是1843年道光二十二年重修或重建。上书阳刻“演真楼”。庙前的戏台是为了给庙中供奉的神献戏而专门修建的。大同关帝庙在元代初建时就建有戏台,规模宏大,造型极佳的戏台,经历了600多个风雨春秋后,在1959 年时被拆除。据说大同关帝庙元代戏台是大同盛演元杂剧的产物。现在看到的这座戏台是由皇城街迁建的,是原九龙壁前建于清代的酬龙祈雨戏台。

2.石旗杆

在古代科举制度的封建社会中,如果有人通过科举考试获得成功,除了在祠堂大门或大厅悬挂进士、金榜等牌匾外,还应在祠堂或屋前竖立石旗杆。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物区别,旗杆的高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文官雕刷子或笔锋,武官狮子。关帝庙山门坐落在高1.05m 的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悬山顶。关帝庙山门前,左右两侧竖有明清时期的高大的黑石旗杆,旗杆高10.085m,材质为玄武岩,旗杆从下至上分别由基础砌石、夹杆石、宝盖、旗杆、旗斗与最上方笔锋组成。上部装饰为元宝斗,中部为莲花斗,旗斗相望,直插云汉。上刻“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楹联。关帝庙旗杆建造工艺精湛、造型端庄、雕刻精美、保存完好、寓意深远、实属罕见,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艺术创造力,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和完美的艺术价值。石旗杆很好的移植了中国木质结构的特点、风格与类型,将木质结构融于石雕技艺之中,彼此渗透,各取其宜。这对研究认识山西清代旗杆雕刻风格、内容、布局等都具有较大价值。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掖门,掖门两侧的砖雕影壁上,刻有“忠、义、仁、勇”四个大字,提纲挈领地揭示了关公文化的精神内涵。山门前置黑色玄武岩雌雄石狮一对,基座高0.76m 宽0.6m,长0.9m。狮身高1.07m,宽0.5m长1m。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二)关帝庙庙内建筑 关帝庙庙内建筑以中轴线分别为山门、钟鼓楼、过殿、东西配殿(名将祠)、大殿、左右回廊、奶奶殿、财神殿、春秋楼。西轴线由北向南,依次为结义堂、武侯祠、邀月亭。

山门为重新恢复的现代仿古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顶。关帝庙钟楼、鼓楼及过殿为重新恢复的现代仿古建筑,其钟鼓楼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钟楼上面匾额刻有“春风”,鼓楼上面匾额刻有“时雨”。过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其梁架结构为五檩大式前廊式双坡悬山顶,前悬匾额,上书“气贯长虹”。

东西配殿(名将祠)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其梁架结构为六檩大式前廊式双坡悬山顶。两侧连廊为硬山顶,面阔十三间,进深一间。连廊后墙为砖雕镂空花窗,自南向北十一间处另各出抱厦一间,后墙辟门以通东、西跨院。

奶奶殿及财神殿均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其梁架结构为六檩大式前廊式双坡悬山顶。

春秋楼通高14.6 米,分上下两层,殿顶为单檐歇山顶。平面为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副阶周匝,上层匾额书“春秋楼”,下层匾额上书“道观古今”。二层保存有清代神龛,上书“嘉庆四年”题记,神龛内供奉着早期木质关公坐像。结义堂殿身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其梁架结构为八檩大式周匝式双坡卷棚歇山顶。武侯祠为六檩大式双坡卷棚悬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

邀月亭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其梁架结构为六檩大式双坡卷棚歇山顶,前置卷棚歇山顶抱厦一间,檐柱下设美人靠,简洁大方。

三、关帝庙大殿

(一)材契之制 宋代《营造法式》中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3](P70-71)古代早期建造房屋时都以材为基础的模数制,按其所用材的大小分为八个等级,视房屋等级大小而选择相对应的材高,关帝庙大殿所用材广200mm,厚145mm。按宋代一尺相当于现今30-32cm之间(但以31.84cm 较为常见)换算,折合成宋尺后约为材广六寸二分,厚四寸五分。与《营造法式》中所规定的五等材(材广六寸六分,厚四寸四分)基本相近,亦符合《营造法式》中“五等材所用之处为殿小三间,厅堂大三间则用之的规定。”[3](P71)

(二)平面 大殿面阔三间约15.18m,进深六椽(三间)约12.07m。于殿前月台之上置清代献殿,通面阔三间约11.81m,通进深两间约5.54m。梁架结构为六檩大式单檐卷棚歇山顶。大殿按早期建筑做法来讲,殿身面阔三间应设四柱,进深三间应设四柱,所以大殿应共设柱16 根,而现大殿内柱网设柱采用辽金时期常用的减柱法,共设柱14 根,减少前排金柱两根。此做法使殿内空间增大,便于参拜等活动使用。

(三)台基 大殿台基由台明和月台及踏步三部分组成,台基整体平面呈“凸”字形,台明东西宽18.84m,南北长16m,高0.8m。月台东西宽14.66m,南北长6.6m,高0.65m。月台前置4阶踏步,台明后置5阶踏步。台基上除压檐石外均以方砖海墁。

(四)柱子 按照《营造法式》卷五《柱》规定:凡立柱,并令柱首微收向内,柱脚微出向外,谓之侧脚。每屋正面,谓柱首东西相向者,随柱之长,每一尺,即侧脚一分;若侧面,谓柱首南北相向者,每长一尺侧脚八厘;至角柱,其首相向,各依本法,如长短不定,随此加减。“至角,则随间数生起角柱。若十三间殿堂,则角柱比平柱高一尺二寸(平柱谓当心间两柱也,自平柱叠进向角,渐次生起,令势圆和。入逐间大小不同,即随意加减,他皆仿此)十一间生高一尺,九间生高11 寸,七间生高六寸,五间生高四寸,三间生高两寸”。[3](P116-167)

大殿之柱均有收分与侧脚,柱头卷杀,角柱较平柱生起明显。平柱高约4350mm,西侧角柱高约4420mm,角柱比平柱高约70mm,角柱比平柱高约2寸2 分,略大于三间升2 寸规定。柱下置有柱础,角柱下柱础为素平,平柱与金柱下为覆盆式柱础。从造型观察分析,础石当为元代遗构。檐柱径40cm,檐柱径与柱高比为1:11,金柱径50cm,金柱径与柱高比为1:11.76。

《营造法式》卷五“大木作制度二”规定:凡用柱之制......下檐柱虽长,不越间之广。[3](P114-115)这句话的意思是檐柱的高度不得超过当心间面阔的宽度。大殿当心间面宽约5.4m,远大于柱高,亦符合《营造法式》中的规定。

(五)梁架 早期建筑梁架结构中分为殿阁式(殿堂式)与厅堂式,判断一座建筑是哪种结构形式是以不含副阶为前提,观其内外柱是否同高为依据,[4]据上所述关帝庙大殿金柱为约5.880m 明显高于檐柱。据此可判断其为厅堂式建筑,其梁架形制因大殿采用了减柱法,故此为六架椽屋前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大殿正面三间各施清式六抹格扇门六道(为2001 年按清代风格仿制)。大殿柱头之上施阑额,阑额上施普柏枋,其截面呈“T”字形。普柏枋上施铺作层,前侧铺作层与金柱之间施四椽栿两道,后侧铺作层与金柱间施乳栿,在四椽栿靠近金柱端一侧下施蝉肚式绰幕,在乳栿上的中部即为下平槫垂直投影处施驼峰,驼峰上承攀间与金柱柱头攀间和第二层四椽栿上的下平槫垂直投影处的攀间共同承托第三道四椽栿,此四椽栿栿头两端做抹斜处理,其坡度与檐椽坡度略有不同,而此四椽栿之上于前后平槫垂直投影处各置驼峰,驼峰之上,又承攀间,用以共同承托平梁,平梁之上中部施以蜀柱与角背,蜀柱之上置丁华抹颏栱,在其上为脊枋与脊槫,脊枋两侧各置叉手,叉手与丁华抹颏栱之间为浅咬合关系,而叉手与丁华抹颏栱之间的咬合关系是判断一座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而关帝庙大殿的此结点做法,亦符合早期做法。[5]此殿除平梁上施两道叉手之外,其余梁栿间未施以托脚。也根据侧脚、升起及斗拱补间铺作及柱头铺作做法大梁以下构架与善华寺三圣殿梁架非常相似,应与五架梁上构架为两个时期组成。

(六)铺作 关帝庙殿身所用铺作共计30朵,分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三种(不含殿内神龛小木作上的明代斗栱)。转角铺作形制特别,正身两面各出五铺作单杪单下昂计心造重栱。而在转角铺作45°方向上出角华栱,形成六铺作单杪双下昂。此铺作最为特别之处为第一跳角华拱之上所承的平盘斗,其形制并非晋北地区常见的四边形平盘斗,而为五边形平盘斗。此种做法则常用在山西省晋东南地区的早期建筑中。[6]柱头铺作昂出头均为假梁头做琴面昂。补间铺作为真昂琴面昂。

(七)屋顶 大殿琉璃屋面为明代遗存,屋顶形制为单檐九脊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面,并以孔雀蓝色琉璃瓦进行剪边,其中以绿色琉璃瓦排成菱形图案。两端置以鸱吻,鸱吻高2.28m。正脊高0.7m 屋脊由琉璃脊筒拼接而成,居中置宝顶,殿顶脊兽、仙人小跑等构件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琉璃制品中的佳作。

结语

大同关帝庙实为晋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元代遗构,随经历代修葺,但其整体依旧存有元代遗风。其与常见的元代遗构有很大的区别,其不似其它元代遗构遍用自然材,而是对梁栿等构件进行了处理。此种做法在元代当时较为少见,因此关帝庙大殿对业内研究元代建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例。

猜你喜欢

角柱关帝庙大殿
全铝集装箱关键结构件的优化分析
控制混凝土角柱外墙垂直度难点与对策分析
福建东山关帝庙
砂梨棚网架搭建技术
故宫三大殿之火
故宫三大殿探秘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山东章丘兴国寺大殿考
武当山·紫霄大殿
运城解州关帝庙牌坊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