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五育并举”,提升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
2023-11-05陈宇杨佳祥
陈宇 杨佳祥
[摘 要]“五育并举”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和战略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必须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大学生职业素养协调发展。从目前高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学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视度不足,相关教学体系不完善,导致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不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不占优势。对此,从“五育并举”及职业素养概述、目前高职大学生“五育并举”育人现状、“五育并举”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 词]“五育并举”;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173-04
目前,高新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国家新产业发展需要这些高新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必须深化改革,不断突破创新,坚持“五育并举”,促进人才全面发展。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是简单地进行素质教育改革,而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发展的综合性课题,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实现专业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五育并举”及职业素养概述
(一)“五育并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何实现教育五个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共同发展的教育体系[1]。德、智、体、美、劳五项教育目标全面发展,对于培养新时代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五育融合”是培养优秀社会主义缔造者和实践者的重要途径,与立德树人、以德育人的宗旨相一致。可见,“五育并举”并不是德育(比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智育(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体育(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体力,增强体质,培养意志力)、美育(培养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劳育(培养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应该注重这五种教育的互动融合,但同时它们又相互独立。任何“五育并举”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去其他四种教育,要实现“五教合一”,就必须找到原本割裂的交集和统一,避免教育形式碎片化,提升综合育人成效[2]。
对于“五育并举”在综合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研究者认为,主要因素是德育,需要按照其内在逻辑来保证五项教育目标的一一落实。但这样的概念不可避免地相互矛盾,事实上,“五育并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样重要且必要,是实现全面融合目标的关键。“五育并举”的教学融合是必要的,每种教育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目标,但都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要抓住特点,创造教育的平衡。推动文化产业管理“五育”融合,必须坚持以德育为先,以智育为本,以体育、美育和劳育为贯穿。新时代,“五育”整合应该遵循这个方向。可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目标是密切相关的,每一类教育的推进、活动和发展方式都在不断变化,各自的方向和发展机制也应不断变化。因此,必须朝着“五育”结合、促进“五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方向做好工作。
(二)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的内在规范和要求以及在职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理想和人生信念、职业兴趣和态度、职业职责和纪律、职业技能和能力,也包含了从事相关职业的技艺、职业设计和创造力,结合特定职业的情感、规范、能力和水平[3]。
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特征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项。从职業素质的特征和表现来看,职业素质可分为显性职业素质和隐性职业素质。从管理角度来看,素质冰山理论认为,个人素质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知识和技能的表达占主导,是冰山漂浮在水面上的部分,而动机、态度、责任等因素处于冰山的底层,隐藏在水面下。对于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职业素质的高低似乎没有比较明确的评价结果,但主要是指学生形象、学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在专业考试中看到。隐藏在冰山之下的职业素质被称为隐性职业素养,它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它是隐藏的、看不见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显性职业素养是隐性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大部分的职业素养都不是直观可见的,而隐性的职业素养决定并支撑着显性职业素养[4]。可见,职业素养的培养对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要关注内外兼施,确保学生内外在的职业素养都能过硬,才能更好地应对岗位竞争压力。
二、高职院校“五育并举”育人现状
目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育人实践中,学校未能真正落实办学初衷的育人以德育为先,以智育为本,以体育、美育和劳育为贯穿的教育宗旨,以及德艺兼备、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而是将育人重点放在学生专业成绩提升上,注重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教学方面围绕就业导向,突出学生的能力本位,这也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育人的主要特点。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只是简单地认为高职教育要突出能力教育,将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同等看待,在实践育人过程中侧重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培养缺乏重视,很难实现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5]。
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将课内教学、校外实践作为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关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一些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将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一些高职院校过于看重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导致学生素质教育滞后,这些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三、“五育并举”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对策
(一)强化德育渗透,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育
首先,在立德树人目标下,高职院校应积极响应企业工作生活的标准和需求,更新课程开发和教学。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时,必须深入把握其中的思想政治因素。在规划各高职学习课程的教学任务时,必须认真熟悉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领域的教学要求实施课程教学。要将课程的教育目标与教育部门和组织的要求相结合,形成教育目标的内容和思想育人架构[6]。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启迪和讲授思想政治内容时,必须始终坚持政治思想引领。作为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严格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效结合起来。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学习,帮助学生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本源、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逐步融入未来社会。
其次,在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思想政治要素时,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职业课程的教学中,还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态度上。由于地域特征、教育背景和发展历史的差异,不同职业院校有着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教育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了学校的管理理念,而且对学生的思想精神教育具有特殊的作用。在专业教育机构中生活和学习的学生,将校园文化中潜藏的各种思想政治因素吸收到他们所看到、听到的教育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发展目标。例如,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成立的各种社团,可以通过宣传口号、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过程中强化正确的思想和信念[7]。也可以通过校训、校歌的实践学习,鼓励学生体验高等教育学生校园文化的特点,在高等职业理想信念的引领下,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努力适应时代要求,奋发图强,增强信念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后,高职教育要充分保证课程教学中思政要素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影响,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化德育实践教学目标。对此,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各类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实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发展职业素质。学校和教师围绕不同专业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引导高职学生积极参加当代作家的文学讲座,让学生参加小说写作比赛或选择不限制学校主干科目的实践活动。也可以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英雄之家或敬老院、参观红色根据地、参观博物馆,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推进高职立德树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强化智育工作创新,促进人才专业实力增强
智育是“五育并举”的关键一环,对于专业人才的综合岗位竞争力影响较大。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中,智力水平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就业范围和深度,对于他们的职业生涯影响较大。高职院校在育人过程中,要重视智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将不断深化为进一步提高职业高等教育质量和效率,必须着力构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全面推进职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践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始终把学生就业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教育改革的方向,主动联系企业了解社会需求,研究监测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深化校企合作,协调配合[8]。
这些都需要不断更新职业课程教学,促进课程与专业标准衔接,构建职业课程体系,更好地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机构有前校后厂、企业来校、培训期等。比如,积极探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和企业深化合作,开放资源交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准备课程教材,开展教育研究,创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为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协同合作,共同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推动实施高质量教育工程。
(三)重视体育教育,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深化“五育并举”,高职院校要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体育课程地位,使体育教学的范围从单纯的体育运动转向以体育运动为中心,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人格等方面发展,适应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在相关院校实施体育教育课程创新实践。此外,还要创建系统化、规范化的体育课程体系,保证相关体育教育训练课程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学生开展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学生,需要对体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仅要通过学校体育课程的考核,还要了解这门课程对自己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影响,并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学校的体育课程,以培养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念,促进自身体质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同时体育教育也是对学生意志力培养锻炼的过程,这对于他们职业素养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能够让他们在岗位工作中坚持不懈、努力突破。如增加体育课程选修项目,构建体育课内外活动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实践锻炼机会,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科目进行训练,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确保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此外,教师应结合相关院校实际情况,不断优化和完善教学内容,并合理实施。要科学建设课程,优化体育课程的时间和内容,确保体育课程质量,使之系统化、规范化,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需求。在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中,要注重学科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提升体育锻炼效果。
(四)深化美育,培養审美能力
美育是提高审美能力、塑造人的意识、培养高尚情感的精神教育。学院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更新教学模式,丰富艺术活动,落实志愿服务,在“美体验”中推进学生“美”的教育。对此,高职院校要基于课堂、校园课、社会课的教学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强化美育实践,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例如,相关高职院校可以积极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组织开展校园歌唱比赛、欢乐文化之夜、图片展、装饰画展、包装设计展等活动,不定期在校园内宣传好人好事,通过活动组织促进文化美育发挥积极影响。通过积极开展美育工作,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以优秀的、积极健康的文化影响人、塑造人,促进学生品学兼优,这对于他们的职业素养是很好的加分项。
对于职业学校教育来说,美育也是“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及相关教学人员应探讨美育的建设与改革,构建美育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帮助学生理解美教育、体验美、创造美,是美育的终极目标。对此,学校要加强美育基地和工作室建设,为培养学生能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创作美育作品。要拓宽渠道,加强美育师资力量,建设一支过硬的美育师资队伍。此外,进一步探索美育经费保障,引入预算绩效管理,创建校际虚拟教研室,支持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实施跨院系共建资源和学校。还要进一步规划学生作品数字化平台建设,尽可能保存和管理学生作品,定期举办美育作品展览,让学生在美的浸润下获得满足感和成功感。加强美术教材建设,提高美术课程建设水平,这是高职院校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美育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学校只有凝练美育工作的开展定位和特点,构建美育课程体系,打造美育实践体验活动,才能打造多元化发展的美育工作新模式,支撑学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实现。
(五)注重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在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意见》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两个文件,将它们作为建设学校劳动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依据,设计一套符合学校办学、学生发展,能够深度融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因此,职业院校要重视劳动教育,明晰劳动教育的时代背景,明确劳动教育重在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要建好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做好做优顶层设计、加强教学研究、强化师资保障;要统筹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中;要抓好劳动教育改革,按照课程目标建立考核评价体系。要通过劳动课程学习,把学生培养成真正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深化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改革,高职院校要提升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视度,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等,让劳动教育价值得以发挥和更好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的,要在学生群体中进行劳动精神的弘扬,让数字时代的职业院校生能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光荣的道理,在实际行动中能够做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例如,组织高职学生在入学前开展校园美化活动,共同在校园内进行除草、打扫卫生等活动,有组织地让学生做些在学校允许范围内力所能及的整理、修理、布置等活动。甚至是校外的一些合适场所的义务劳动或者有效地对养老院、孤儿院、独居老人、留守儿童等进行帮扶劳动等。也可以将这类活动作为定期的学生素质考核项目之一,安排学生会进行评分,为评优评奖提供依据。高职院校要通过积极开展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的活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生活技能等,这些技能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有一定的帮助,也是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之一。
因此,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让学生真正将劳动教育作为自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劳动中锻炼学生品质和素养,提升身体素质,激励学生进行劳动创造。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突出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多渠道拓展实践场所,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和第二课堂活动。此外,还应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密切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并依托实习实训等实践体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四、总结
新时期,高职院校要促进学生职业素养有效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深化育人改革和创新工作,促进“五育并举”对于全面提升人才综合素养、促进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在育人实践中,要着重从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多管齐下,才能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高.五育并举视域下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职业素养培育与实践[J].畅谈,2022(23):238-240.
[2]李丽珠.高职院校“五育融通”的路径与实踐效果分析:以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与文明素质养成学分认定和转换为例[J].畅谈,2023(5):80-82.
[3]李冠文,夏梦滢.新时代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育人实践路径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2(19):157-160.
[4]黄丽,刘学文.整合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五育并举构建高职学生教育教学模式[J].鄂州大学学报,2022, 29(5):69-71.
[5]薛伟,张玺.“五育并举”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以M市三所职业院校为例[J].灌篮,2022(24):63-65.
[6]谭容杰,黄德胜.“五育并举”视角下医药卫生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探索:以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2,40(23):11-14.
[7]侯晓华,王群.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育路径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5):54-57.
[8]王久成.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研究:以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22, 2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