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澳深度合作背景下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2023-11-05沈子杰赵亚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29期
关键词:跨境课程体系校企

沈子杰 赵亚杰

[摘 要]珠澳联合引领作用正在推动粤澳合作走向深水区,两地传统贸易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跨境电商领域已经成为两地合作的重点。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作为深化粤澳产教融合的创新载体,对两地行业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构建路径,促进粤澳专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解决人才供给和企业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已成为两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立足粤澳深度合作背景,根据粤澳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基于“政、校、企、行”耦合视角构建高质量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与课程质量动态评价体系。通过分析现阶段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为高质量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 词]粤澳深度合作;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3)29-0073-08

一、引言

粤澳合作持续深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支持粤澳两地多领域合作,建设高品质消费品交易产业生态、打造中葡国际贸易中心和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推动传统跨境贸易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制度叠加优势明显,对粤澳两地跨境电商行业发展形成了充足的政策支持,诸多澳门企业开始进军珠澳跨境工业区和粤澳深度合作区,促进了粤澳跨境电商行业蓬勃发展”。粤澳跨境电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高涨,但就当前两地人才供需现状而言,跨境电商行业在逐步向价值链高端、产业链终端转移的过程中,行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问题难以消弭,专门培养粤澳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院校较少,培养过程固化,无法满足粤澳两地跨境电商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上述问题如何解决已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此背景下,广东省高职院校通过携手粤澳地区战略性支柱型新兴产业集群与区域龙头跨境电商企业,共同建设现代化产业学院,通过主动与粤澳两地行业协会、澳门企业进行交流以促进教育资源市场化,构建适合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课程体系与动态课程调整机制,为整合区域产业教育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提供了指引。为了能够有效助力粤澳两地协同培养高质量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型人才,促进澳门经济转型发展以及专业人才培养与粤澳产业需求精准对接,通过产业学院这一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探索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路径,已经成为提升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效果的关键因素和重要质量保障。粤澳深度合作背景下,通过研究产业学院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路径并从中取得相关教改研究成果,对于促进产业学院在“教—学—做—进”四位一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汲取宝贵教改实践经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走深走实和打造粤澳跨境电商技术技能服务高地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二、粤澳深度合作背景对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构建提出的新要求

(一)课程体系改革背景

自2019年以来,粤澳合作便迈入快车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等多个文件强调,要发挥珠澳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支持横琴为澳门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提供支撑,构建高质量跨境消费品交易产业生态,推动粤澳传统贸易的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粤澳两地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展趋势也对跨境电商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粤澳两地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迅速,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类型发生变化,人才需求趋势不再局限于粤澳传统外贸业务能力,开始重视人才的平台开发能力、网络营销能力、平台视觉设计与运营能力、粤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能力、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能力等相关能力素质,并对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更高标准。传统跨境电商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批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流水线模式已不合时宜且愈发难以满足现阶段跨境电商行业多元化、细分化、差异化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鉴于此,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通过携手新兴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企业,深度嵌入“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打造模塊化课程体系等手段,逐步形成了以培育产业、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现代化高质量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促进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的多维度建设与发展,深度服务跨境电商全产业链;通过以课程为载体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能力与商务数据分析思维的高素质粤澳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改革要求

1.课程体系构建应服务粤澳跨境电商产业需求

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充分了解粤澳两地跨境电商企业在员工岗位方面所提出的新需求,廓清企业技能需求边界,结合本地区跨境电商行业技术发展和行业新业态,匹配粤澳战略性支柱产业链和创新链需求,合理构建课程体系。经问卷调查、调研访谈粤澳两地跨境电商企业并结合文本挖掘法,按照职业能力等级进行分类,本文详细统计了粤澳跨境电商企业所急需的核心技能,具体见表1所示。鉴于此,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设置应始终围绕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在不同能力层级急需的核心技能,全面融入产业前沿发展所体现出的动态信息与跨境电商新技术项目所衍生出的潜在需求,通过两地协同开发适应新时代跨境电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模块化课程组,打造具有澳门特色、粤澳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促进两地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集群需求侧紧密匹配。与此同时,课程设置要紧扣发展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态度培养,为粤澳跨境电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保障条件,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培育新思路,深度服务珠澳战略性支柱型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需要。

2.课程体系构建应匹配粤澳跨境电商产业集群

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构建,应能够促进跨境电商产业要素和产业学院教育要素深度结合,提升产业学院对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和公共服务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产业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能够促进课程结构和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的有效对接,使产业学院课程体系的设置,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路径等方面为服务粤澳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产业学院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当从教育资源和粤澳跨境电商产业资源的深度融合入手,融入粤澳跨境电商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等创新要素,适应跨境电商专业知识和必备技能的跨产业、跨学科应用趋势,确保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跨境电商产业岗位需求、职业标准、行业生产过程高效匹配,使产业学院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实践成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跨境电商人才提供相应的支持,深度服务大湾区尤其是推进粤澳两地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跨境电商数字化转型升级。

3.课程体系构建应体现粤澳两地“政校企行”多方联动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等多个政策文件强调,复合型粤澳跨境电商实战人才的培养目标仅依靠学校单一育人主体难以实现,因此要打破一方独占,促多元共治,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支持培育多元产教融合型企业。在此背景下,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应进一步体现其应有的跨界联动属性,持续拓展“校企”合作主体范畴,通过粤澳“政、校、企、行”多方联动合作,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粤澳校企命运共同体,搭建“政、校、企、行”耦合育人机制,持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及教学组织管理,通过多方联动与校企共建模块化课程组,构建强有力且有效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这既是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主动适应新业态、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进行多方资源整合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措施,也是促进粤澳跨境电商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进行有效对接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通过粤澳“政、校、企、行”多方联动打造的课程体系的设定还能实现政府、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行业兼职教师与学生的多维度交互式沟通,充分兼顾到跨境电商产业链全生命周期和产业交叉联动属性,促进人力资源对接与信息共享,及时发现粤澳两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能够快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动态调整与协同创新机制,推进粤澳两地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粤澳深度合作背景下构建高质量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

(一)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基础能力课程模块

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基础能力模块课程设置,以传统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体,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民族自信,加深学生对粤澳跨境电商产业细分领域的认知和学生对粤澳跨境电商理论与方法的理解。产业学院“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政类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澳门文化与中华文明等,这类课程是用以保证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然要求,通过巧妙融入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逐步帮助学生提升诚信经营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法制意识;“专业基础课”则包括商务数据统计与分析基础、粤澳跨境电商与直播营销基础、会计学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等,这类课程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密切相关,是同跨境电商行业核心能力培养直接联系的基础类课程。在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专业基础课程中,会计学基础、电子商务基础等课程归属于专业理论基础课,而粤澳跨境电商与直播营销基础、人工智能与跨境电商基础等课程归属于专业技术基础课。具体课程设置可见文末图1所示。

2.构建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核心能力课程模块

核心能力课程模块的设定则要梳理清晰区域内跨境电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态势与核心技能点,根据跨境电商业务实际运营操作过程当中紧缺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相应的课程。

第一,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核心能力课程模块的构建,应细分为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与配套实训课程体系的构建。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应将课程体系设计与粤澳跨境电商岗位新需求、职业标准、职业技能、行业岗位工作方案深度对接,融入跨境电商产业链新技能、新规范,从而使粤澳跨境电商产业新技术和新标准动态、持续地纳入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设置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协同政府、企业、行业指导委员会等多元主体一道,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并共建重点实施教材,如跨境电商B2B实务、粤澳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新媒体营销海外版等。

第二,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核心能力课程模块的构建应深度对接职业能力等级证书。通过结合跨境電商发展趋势与专业建设内涵,基于粤澳深度合作背景开展全方位跨境电商专业课程基础资源研制与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模块在完成跨境电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的配置基础上深度对接高质量职业能力等级标准,通过优选一批包括有Python程序开发、智能物流仓储运维等高度匹配粤澳跨境电商产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打造能够高效对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综合能力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核心能力模块化课程组,使产业学院能够形成一套与模块化课程组相适应的“1+X”证书体系。表2为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模块化课程组,课程内容通过深度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来量化学生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为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形成了完整科学的基础课程体系,保证了产业学院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可持续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与此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若考取与课程对接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级及以上),则可以申请置换或免修课程,获得相应学分。

第三,在核心能力模块化课程的构建上,要能够发挥产业学院多学科专业叠加优势与企业实践优势。首先,结合跨境电商产业学院的全面课改要求与职业技能需求,通过“模块分工、能力渐进、技术引领”,建设粤澳跨境电商运营模块、粤澳跨境电商数据模块、粤澳跨境电商综服模块;其次,鉴于粤澳跨境电商领域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实操表现要求日趋严格,产业学院实训课程模块需要基于真实企业经营项目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等载体,构建粤澳跨境电商实战模块,通过校企多元开发实操项目课程资源,使企业经营项目合理转化为教学项目,引入实践环节以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应有的实践性特征。通过订单班、项目班跟岗训练和基于虚拟仿真的岗位实践环境,将企业核心技术应用持续转化为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合作企业跨境电商企业账号为学生开展真实的跨境电商实践教学,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讲解项目实战知识。但需要注意的两点是,一是在构建校内实践实训课程的过程中,要确保项目实操环境真实贴合实际工作场景与职业能力的需求,帮助学生形成真实职业环境体验,使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操作可靠性得到有效提升。二是构建校外实训课程中,应使学生在充分感受真实职场氛围和工作环境中,将校外实训项目转化为专业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实践经验、综合素质得到有效增强。

3.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拓展能力模块

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按照“就业、创业、升学、留学”等若干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设置“拓展能力模块”,满足学生兴趣与个性化发展需求,结合粤澳两地产业合作实际情况,设置跨境电商技能项目班课程包、企业订单班课程包、创新创业班课程包、升学教学班课程包和留学教学班课程包。产业学院协同粤澳企业、政府、行业协会,通过师资与资源共享的方式联合培养学生,帮助学生达成创业、升学、技能提升等目标。具体可见文末图1所示,产业学院拓展能力模块对有创业、就业意向的学生统一安排项目班、订单班、创新创业班课程包。而对有升学、留学需求的学生则统一集中在假期安排到项目班、订单班中学习,在完成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实践课程学时要求后,留出充裕的时间安排实施升学、留学教学班课程,助力学生升学、留学等目标的实现。

(二)基于需求导向的产业学院课程质量动态评价体系构建

学术界对于课程体系质量评价的界定具有普适性。质量一词多用于衡量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评价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某种能力属性,在职业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于课程体系质量管理“高标准发展”的特征评估。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设定要顺应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要以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制定可持续性且兼具科学性的产业学院课程质量动态评价体系。加强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检验工作,是保障产业学院高质量课程体系与模块化课程组实施效果,是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培养实操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

因此,在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何精准地檢验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设置对于学员的培养效果,持续优化产业学院模块化课程组质量评价体系,根据粤澳两地产业实际需求,动态调整模块化课程组已变得极其重要。鉴于此,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应秉持全面质量管理的质量优先发展观,继续贯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等设计理念,并在原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情况评价与职业技能大赛参与度评价基础上,拓展融入学习成果评价、粤澳企业满意度评价、社会综合服务贡献度评价、对接职业岗位工作深度评价等多样化指标,实现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双元联动,综合评估现有模块化课程组支撑下的学生培养效果,不断提炼科学、高效的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核心课程要素,实现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间顺畅传导与三要素实践创新。在评估过程中,科学规范地测度学生综合素质得分、企业留岗率、大赛获奖率等指标是保障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与有效性的关键。此外,在构建多维度课程质量动态评价体系过程中,要坚持课程质量评价和课程体系调整修正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行业发展动态对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考核模式进行创新,针对跨境电商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效果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合理调整课程架构与模块化课程组,提升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质量动态评价体系,也不能忽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对于学生职业操守、实践创新、社会服务能力、思想道德素养等指标的评估。总而言之,产业学院课程质量动态评价体系应在不断的总结与改进中给出精准、公正的评估结果,保障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如图2所示。

最后,为保证产业学院课程质量动态评价体系的可持续性,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应制定课程质量年度实施报告制度与课程实施效果制度,定期面向社会发布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教学实施报告、产业学院课程问题诊改结果报告等文件,逐步形成政府、行业协会、粤澳跨境电商类企业、行业指导委员会、区域双高院校、参培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模块化课程质量动态评价机制。同时,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应支持教育机构、行业专家定期参与模块课程组的评估与研讨工作,分析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的指标完成情况,从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质量评价结果中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针对现阶段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传导连续性优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四、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建设现存问题与纾困建议

(一)问题分析

1.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数字经济背景下粤澳两地智能制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产等跨境电商产业新动态逐步形成,成为跨境电商新经济增长极。粤澳跨境电商产业人才需求趋向多元化,衍生出了大量新型外贸业务、新技术(如区块链技术)和新贸易规则,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愈发难以匹配粤澳跨境电商产业新需求,难以跟上产业技术发展水平。一方面,传统粤澳跨境电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类型多属粤澳贸易专员,对于粤澳跨境电商发展中所涉及的前沿物流绩效技术、外贸供应链管理、新型平台运营手段、公司财务等管理水平重视不足,基于需求导向的动态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也尚未建立,无法监控课程实施效果并动态调整课程;另一方面,传统粤澳跨境电商课程设置较为重视跨境电商与外贸流程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下数字贸易对于数据分析与挖掘、外贸数字营销策略的需求,由此导致粤澳跨境电商产业无法形成及时有效的人才匹配,造成跨境电商人才需求与供给痛点频现,影响粤澳两地跨境电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后,由于传统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的更新时效慢,课程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偏离,人才的培养容易走入固化培养、虚假培育、低效供给的误区,为满足共性传统业务需求而急功近利培养出大量不符合粤澳实际需求的“脱钩”人才,从长远发展来看不利于粤澳两地跨境电商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学院校企合作不紧密致使实战课程效果不佳

当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校企合作驱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并未完全凸显。跨境电商实战模块是产业学院课程体系中的核心模块,也是确保学生实操能力匹配市场需求的重要抓手,然而,在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由于产业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利益需求存在差异,粤澳校企合作体系不紧密的现象较为突出,具体体现在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合作以及内部管理效率不高,企业不敢冒险投入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合而不融、融而不深,导致项目实战课程实施效果不理想。虽然产业学院合作模式可以帮助企业直接筛选人才,为学校解决就业压力问题,为跨境电商产业培养复合型人才,但是这种合作模式的合作期限相对短暂,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机会特别是校企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加之政策支持与扶持不够,使得在这种合作模式下粤澳两地企业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始终存在着过重的工作负担,导致企业的各类费用高昂,加上缺乏高收益回报,致使合作企业逐渐丧失合作的内生性动力;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投入,学生实践学习随意性大,致使实际教学环节与实际业务衔接不牢靠,实战模块课程的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

3.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设置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

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设置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传统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当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应对粤港澳大湾区内新技术(如云计算技术)、新贸易规则(如粤澳两地消费市场治理)持续涌现的必备素质。针对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路径设置,在课程体系设置中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并到企业“做中学”,为学生创造了可以动手的开放性学习空间,从而实现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形式包括课内、课外创新实践课程与跨境电商校内、校外实战课程等,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虽通过建立校内、校外实践基地,通过校内、校外实战型课程,组织学生到对口澳门企业实习,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课程课时的设置中往往会存在企业实践项目被压缩的情况,有些产业学院甚至全部用仿真模拟软件或机构实训软件代替企业真实商业实训课程,这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实践素养的提高。

(二)纾困策略

1.校企协同优化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产业学院课程设置应具有前瞻性,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应通过政校企行共建实用性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应精准对接跨境电商产业后端(技术、研发)—中端(电商平台要素生产匹配)—前端(线上销售与线下服务)三级就业岗位。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应当树立正确的高等技能型人才教育理念,明确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科学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使产业学院课程体系设置体现出应有的科学性、市场性以及综合性特征,利用好高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应用企业实践情境,构建并实施全面的育训一体化课程体系,培养出能应对瞬息万变的粤澳经济环境和商业发展格局的复合型人才。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粤澳跨境电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必须在不断摸索和改革中进行,根据市场变化与基于需求导向的产业學院课程质量动态评价体系,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对不适用粤澳两地实情的课程内容及时进行改进,对响应市场新需求的新增课程内容适时更替。这就要求企业、学院均要熟悉行业情况,洞察行业前沿发展趋势,有较为深刻的行业深耕;同时,学校与企业要共同对多种市场情景进行情景分析与发展预测,根据实际情况精准调整课程体系,确保企业成长与人才成长的双赢局面,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满足粤澳深度合作背景下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

2.产业学院紧跟政策导向,调动校企合作积极性

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发展需要紧密对接粤澳两地产业需求,充分兼顾校企双方互惠发展,按照产业需求精准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解决因校企合作不紧密导致的实战化项目课程实施效果不佳的问题。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地方支持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促进作用,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助力校企联手打造人力资源品牌,提升企业层面的合作积极性;通过拓展校企合作渠道,“扩大紧缺要素资源供给,构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推进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互惠双赢、共同成长”。具体来看,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牵头组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利用财政补贴支持以及加大政策吸引等路径,提升粤澳企业合作积极性,推动企业和学校加深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渐进式加大财政、职称、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鼓励高职院校科技助力地方企业,稳步提升高职院校的可辨识能力,通过校企资源共建、共享,打造粤澳校企命运共同体,分阶段性教学步骤使学生达到用人单位的预期,利用好基础能力课程模块提升学生的诚信意识,通过满足企业期望和教育质量感知,从根源为企业提供校企合作内生动力,减少企业对人才流失的担忧;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寻求粤澳跨境电商产业链发展空间,拓宽市场范围,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校企协同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要“持续提高产业学院在校企多元协同育人、服务社会、项目协作与成果效益转化等相关领域的决策灵活性”。如图3。

3.打造多渠道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下的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课程的授课方式较为固化,应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产业学院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全方位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实现,以实践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带动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实施效果的整体提升。在产业学院运行过程中,首先,应定期组织学生去珠澳跨境工业园区的粤澳跨境电商企业、供应链企业、通关物流企业、海关等单位进行访问学习,让学生逐步了解这些单位所从事的业务领域和跨境电商操作流程,产生对于学习的内生动力。其次,在普通理论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围绕粤澳商贸实际情境、技术规范化操作进行课程演练,通过课程设计并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全仿真式课程,师生共同模拟完成产业学院理论课程学习。再次,要与合作企业保持良好校企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校外订单班、校内项目班形式,在真实粤澳商贸环境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建立高质量粤澳跨境电商虚拟仿真实训室,通过沙盘模拟让学生可在全时段进行虚拟仿真实操,贴合真实商业情景培养学生技术。需要注意的是,实战课程的高效实施需要合理地分配学生在校企合作学习中的培训时间,保障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以及技能大赛制度的保质保量落实,通过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时间,对学生实践学习进行集中安排,帮助学生在粤澳跨境电商企业磨炼技能。通过上述手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如图4。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粤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课程体系的科学建设,对于促进粤澳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在粤澳协同背景下,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应当尽快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与粤澳市场需求不匹配、校企合作不紧密致使实战课程效果不佳以及课程体系设置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以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质量,培养出实践能力强,“德、能、勤、技”兼备且能够迅速适应粤澳跨境电商岗位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校企协同优化课程体系、产业学院紧跟国家及地区政策导向、政校企行四方联合培养、打造多渠道实践教学课程等举措,实现课程体系的动态优化策略,培育更多具备高水平、高质量的复合型电子商务跨境人才,为粤澳产业学院赋能粤澳两地经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左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产业学院建设探析:以珠澳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2, 43(29):6-10.

[2]廖润东.高职院校“八位一体、三段式”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11):37-40.

[3]贾晔.高职财经商贸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8):89-91.

[4]槐福乐,常熙蕾.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内涵与实践路径[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3,25(2):71-77.

[5]王亚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校众创空间的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24):72-77.

[6]云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1(24):107-112.

[7]刘锦峰,贺鑫.产业学院: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新途径:以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9,291(3):96-104.

[8]张华,柯丽菲,陈红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跨境电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11):17-21.

[9]李晓琳,赵斌.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协同发展 提升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竞争力[J].宏观经济管理,2023, 475(5):46-52.

[10]杨国强,朱炜,陆卫国.区域产业学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21(11):42-47.

[11]郭湘宇,周海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命运共同体评价体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3(5):73-78.

猜你喜欢

跨境课程体系校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跨境直投再“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