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路径

2023-11-05文玲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核心素养语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 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研究逐渐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方向。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本文在分析核心素养的概念及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核心素养的四个层面,提出了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渗透文学知识、创设真实情境、立足多元角度、提供丰富活动。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4-0030-03

2022年4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增加了许多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作为语文教学的指向标,新课标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1为课程理念之一,因此,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本文正是以此为契机,探讨如何在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从目标方向和价值追求的变迁来看,经历了从“双基”(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與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再到核心素养三个阶段。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经济水平和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课程目标逐渐由学科知识转向学科育人价值,从目标理念上真正实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核心素养是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是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最强音,学习的最终目的永远是人本身的发展。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2,这一概念强调学生从学习中获得发展。义务教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强调四个维度的共同发展。“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当今世界素质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这也对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与课堂教学密不可分,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审视自身的教学实践。针对新课标提出的课程目标,如何准确理解教材,突破以往单篇教学、知识教学的困境,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当前语文教师需要直面的问题。下面笔者将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渗透文学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的教学通常是将知识通过书本和文字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这一做法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信息、掌握应试要点,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便捷、快速的习得方法。然而学生对这些知识是否真的感兴趣?语文教学是否只能局限于教材知识?这样的教学能否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笔者以为不然。

新课标指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3。语文是母语教育,语文教学需要传授给学生的,应当包含带有中华民族独特标志的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本民族深厚的文化基因。“实施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在传递民族精神,传递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优良内容的结晶,是在学生心中栽种中华民族文化的根。”4因此,实施语文教学,最根本的应当是文化教学,而非单一的知识教学。

四年级这一学段的学生或多或少已经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本知识教学之外,尝试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的文化知识。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墨梅》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以此为引,在对“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一诗句进行讲解时,列举学生熟知的有关“梅花”的诗句,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让他们感受古人对于梅花的钟爱,理解“诗人们不断抬高梅花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梅花寂寞野处、抗寒早芳等特征演绎其高尚的意义,从而使梅花意象逐步具有了人格情操的象征意蕴”5。梅花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蕴含着古人对于梅花精神品格的夸奖与赞同,寄托了古人自身的人生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内涵。至此又进一步向学生阐释,许多景物其实都被诗人赋予了自身的情感,成为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意象,如明月、莲花、柳树等。

通过拓展和渗透相关文学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使学生真正明白自己的‘文化所自、血脉所流、生命所之,才能培养学生融进中华文化这个文明体中的文化意识和民族意识,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6。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在拓展和渗透文学知识时,主要以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为目的。此外,中华文化范围宽广,教师可通过古诗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文学作品渗透革命文化,通过当代文学作品渗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创设真实情境,加强语言运用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它的最终落脚点在于运用。然而在当下的诸多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目前学校教育的问题之一,就在于未能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建立学习和当下生活的关联,产生学习的意义。”7而新课标也对这一现象作出了指示,通过语言运用,学生“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8。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真实情境至关重要。

真实情境下的语文教学可以将单元课文串联起来,确定一个核心主题,围绕主题对课文进行分析、整合,最终通过多种具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提升素养。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中的《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都与乡村生活有关,表达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三月桃花水》描绘了美好三月的春水,而习作又指向学生熟悉的周边景物和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一单元的核心主题确定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创设在真实情境下的相关实践活动,设置“感受美”“聆听美”“表达美”三项任务。

整个单元的任务设计层层递进,在“感受美”这一任务中,先让学生找寻生活中充满乐趣的地方,让他们走进这个地方,并进行细致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接着学生带着对大自然和生活中美的感知,进行第一单元的课文学习,说明课文中的乡村和景物美在何处,拉近学生与作者、课文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有进一步体会。在“聆听美”这一任务中,创建班级留声吧,让每个学生都发布自己的朗读作品;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寻找更多与大自然相关的美文并在班级内举办朗诵会,通过聆听优美的文章诵读,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在“表达美”这一任务中,先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我喜欢的一处地方”主题演讲,激活学生的言语智慧, 为之后的习作部分打下基础,同时也能训练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让学生针对“我的乐园”这一主题进行创作,最后将优秀习作置于班级美文吧供其他学生欣赏。

“核心素养是学生经历一系列具有不同主题或需求的现实情境或任务后,通过不断综合相关领域的知识、方法或观念,不断探索实践而建立起来的心智灵活性。”9语文教学需要创设真实情境下的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有可能产生的任务,进而推动学生各项能力得以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不应停留在书本知识营造的单一语境之中,而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适应真实生活的语言运用情境,进而培养他们在真实世界中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

(三)立足多元角度,提升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10,对于学生语文学科的思维能力发展来说,“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的训练也即思维的训练”[11。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学生应当通过对语言进行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进而提升自己语言运用的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大量的阅读实践证明,善用比较的学生一般概念清晰,分析深入,判斷正确,记忆深刻,联想丰富,思维活跃。”12“而群文阅读需要求同探异,既有聚合思维的一面,也有发散思维的一面。”[13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引入以比较为核心的群文阅读教学模式,势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猫》《母鸡》《白鹅》这三篇课文均与动物有关,且都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因此可将这三篇课文进行比较。例如,同样写动物,《猫》和《白鹅》都运用了明贬实褒、说反话的手法,而《母鸡》的着重点则在于作者对于母鸡态度的前后变化;此外,三篇课文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动作描写,语言幽默,将动物的可爱生动形象地展示在读者眼前。通过三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学生能够很容易发现和掌握阅读规律,也能够找到将动物描写得生动有趣的方法。而这对于学生完成本单元的习作“我的动物朋友”来说,肯定大有裨益。

群文阅读能够整合多篇有关联的文章,它“既有聚合思维的一面,也有发散思维的一面”14,对于发展学生的各项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言,有着不容小觑的优势。

(四)提供丰富活动,推动审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人的培养,聚焦的关键能力和品格都是内隐的,要实现这一核心素养,需要借助“文学阅读与鉴赏、文学交流与创作、梳理与探究等文学学习活动”15。因此,要想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及的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提供丰富的审美活动,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开展默读、齐读、讨论、辩论、演讲、表演等多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感受与理解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中表现美和创造美;通过开展课本剧表演、辩论比赛、影视欣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高雅情趣,让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16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小英雄雨来》为例,因为本篇文章篇幅较长,所以笔者在授课前先让学生以画漫画的形式将文章的主要内容展示出来,梳理文本;然后让学生反复多次朗读人物语言,进而让他们感受到军官的凶恶与雨来的坚强不屈;接着,让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雨来与军官斗争的场景,以便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最后,笔者设计了“你想对雨来说些什么”的口语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对于雨来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对于革命文化也有了进一步地理解。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尽可能兼顾四种素养的同步发展,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文玲,华中师范大学宝安附属学校,广东 深圳 518126)

参考文献:

[1][2][3][8][1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4][6] 胡向东.语文核心素养在高考中的考查原则与路径[J].中国考试,2017(7):58-65.

[5]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117-123.

[7][9] 杨向东.关于核心素养若干概念和命题的辨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10):48-59.

[11][12][13][14] 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15] 吴欣歆.探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J].中国教师,2016(9):39-43.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核心素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强化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