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价值、诉求及路径

2023-11-04王浩宇张云婷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浩宇 张云婷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挑战杯”金种子培育项目“‘强师计划推动下中小学高质量师资供需均衡状况研究”(编号:22JYKA01)。

摘  要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应有之义。数字化作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不仅实现了为教育赋能,还推动了教育的重塑与变革。根据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的变化、教育公平需求的转向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要创建教育数字治理运行机制,涵养学生数智学习素养,开展数字驱动教师教育,构筑教育数字共享生态,从而推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6-0021-03

一、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然价值

(一)推动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

数字化应用推动基础教育公共资源服务更加公平化和均衡化,为我国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教育数字化具有四大特征,即个性化、交互化、动态化、共享化[1],为教育教学提供多种可能性,如数字技术的代际更迭,使得教学模式逐步由传统板书模式转向线上媒介化;借助虚拟实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传统知识习得模式,提升教学趣味性,让学生在更为真实且生动的模拟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虚拟班级、实验室、校园等各类衍生产品也将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进一步推动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在教育数字化进程中,若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便能精准化解决教育公平难题,高效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实现交互式、情景式学习

数字化教育呈现出身心沉浸性、时空交互性、领域构想性等特点,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般的沉浸式情感体验,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在学习过程中,个体学习动机可划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两个方面。其中,内部动机主要来自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满意度以及愉悦感。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教师能在有限的物理条件下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具身认知,实现教育主体由感官沉浸到全然、全方位、泛在化沉浸的转变,提升学生思维的参与感与体验感。依托人机交互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角色及多场域选择机会,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有助于促进学生将虚拟情境知识应用到真实生活情境中,提升學生迁移运用知识的意识、水平。

(三)促进教育公平化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系统内适应与外适应的统一体,包括教育要素、教育结构、教育质量、教育效益等多方面的整体性发展。教育公平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内在价值追求,罗尔斯将基础教育公平分为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大维度。横向公平强调教育发展起点、过程及结果的均等化,而纵向公平则强调教育教学质量的差异化,以满足学习者需求。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强制性和普惠性使其在横向公平上有了大幅提升,但纵向上的教育公平问题却愈发凸显,如城市积聚垄断优质教育资源,导致偏远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出现边缘化问题。数字化教育对基础教育公平发展有着巨大促进作用,体现在依托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技术,建构以学生发展需要的智能时空,如虚拟课堂、虚拟社区等,为偏远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实资源保障,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二、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

(一)教育治理:由静态化转向动态化

教育治理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需要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等多主体协同发力来实现,而数据系统集成技术则成为教育治理形态由静态化转向动态化的重要抓手。各教育治理主体通过数据转化与计量进行动态关联,形成时空互动、协同治理的共同体,以“智治”来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善治”目标。动态化教育治理诉求体现在两方面:其一,通过探析教育数据间的关联性来量化教育治理模型,明确计量、精准定性,从而提升治理过程的精准性、透明度与预见性[2];其二,整合教育数据与共享信息,打破信息壁垒,推进教育治理系统整合,实现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流程规范化、业务处理协同化[3],进而打造教育治理新样态,实现教育治理的及时感知、精准预测与高效运行,不断推进治理过程的协同化、智能化与规范化,提升教育治理实效性。以高质量教育治理为目标,以教育数字化为支撑,积极推进大数据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实现动态化教育治理的题中之意。

(二)学生学习:由标准化走向个性化

虚拟学习环境成为培育学生创新智慧的新动能[4],实现学习过程由既定的“他适应”转向拟真化的“自适应”,打破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促使教育内容、规则与流程真正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基于数字画像、多模态模拟学习,动态分析个体学情,提供实时预警和过程可视化支持,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精准评价与及时调整。二是数字化赋能实现教与学超越单一学科、单一场景和单一空间,扩大学习范围与边界,使得教与学更加趋于真实、强调个性。三是侧重对学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精准评价学习实况与情感体验,协助教师实施自适应性教学,以个性化教学模式实现“因需导学”。

(三)教师教育: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内求

日益成熟的数字化技术不仅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精准资源服务,还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提供了新路径。教师教育的数字化集中体现在数据意识、数据知识、数据能力及数据伦理四维度[5],其发展指向集中体现在四方面:一是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学质量改善;二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三是增进教育利益相关者交流,促进教育系统改善;四是优化教育生态技术,加速传统教育变革。借助数字化的思想和技术赋能,教师教育会逐渐实现重塑与重构,教师教育方式会由过去“漫灌式”转向“滴灌式”,推动教师追求卓越发展[6]。

(四)学校建设:由区域化转向共享化

教育3.0时代呼唤未来学校新形态,鼓励教育管理者用数字思维、系统思维来推进未来学校建设,创新教育应用场景。数字化赋能下的未来学校主要有以下新特征:一是学校教育生态得到重构。数字化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未来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化、细粒度数字资源深耕化、教育媒介传播数字化、资源链接广泛化和资源利用高效化。二是教育服務实现精准个性化。未来学校关注学生差异化发展所需的环境、资源、活动、工具与服务,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实现因材施教教育理念。三是高度重视教育网络信息安全。未来学校重视教育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制建设,以确保开放化校园空间的网络安全与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

三、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发展的应用路径

(一)治理赋能:创建教育数字治理与智能信息技术运行机制

教育治理数字化可重塑传统教育治理的理念、结构与机制。依托数据系统集成手段,搭建教育治理全方位、多层次精准监测平台,进行信息靶向搜集、智能分析与及时反馈,能有效推动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进程,提升教育数字治理主体的自适应力。

其一,优化教育数字治理策略。教育治理主体要将高质量发展作为基础教育数字治理的根本指向,精准识别数据信息、分析教育治理真实样态,持续优化技术工具同教育政策工具的适配性,以实现教育治理决策过程与结果的科学化与理性化。其二,协同教育数字治理要素。教育治理主体要根据教育治理的实然样态,厘定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治理应用的适用范畴,同时规范教育数字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以及各要素间的内在关系,优化并重构教育数字治理流程与秩序。其三,重塑教育数字治理理性。教育治理主体要兼顾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双重价值取向,确保技术治理手段与治理逻辑规则的自洽,以实现治理过程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

(二)素养赋智:涵养学生数智素养,实现个性化自适应学习

“人的发展是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系统的制高点”[7],着力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成为涵养学生数智素养的关键点。在大数据支持下,教师可以实现动态采集学生学习数据,识别学习需求,推荐差异化学习内容,优化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自适应学习支持,满足学生差异化学习需求。为此,一要依托信息技术分析学生差异性需求,深度追踪并精准分析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习输入输出、学习迁移应用成效等情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二要综合培育学生数智素养,如数据媒介素养、数据分析素养、数据安全素养、数据伦理素养等[8],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以及多场域应用数字技术的意识与能力。三要拓展学生数字化学习的时空与视野,大力推广STEAM教育课程,如人工智能、编程课程进入中小学课堂,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抽象难题以及数据习得、数据分析应用、数据创新以及数据交流能力,让学生能获取高质量、个性化的沉浸式学习体验。

(三)培训赋效:开展数字驱动培训,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

教师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达成学校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教师教育作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关键途径,应努力实现教师教育范式从漫灌到滴灌、从泛在化到精准化的变革,帮助教师逐渐在认知、能力、思维以及文化价值观等方面适应数字化带给教育的新变化。

教师教育机构要通过定制化的分层分类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如开发一批提升教师数据素养的精品课程,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9],把教育信息技术内容融入国家培训、省级培训和区域性培训中,逐步形成培养教师数据素养的课程体系,帮助教师高效运用数字资源与智能应用工具获取、分析教学过程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四)资源赋值:构筑教育数字生态,建设智能未来学校

坚持教育数字化公益属性,打造一体化智能学校教育环境,需要实现教育过程、教育资源两方面的深度数字化。学校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减少区域不平等与阶级固化现象,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协同化、高质量发展。[10]

在教育过程方面,学校要着重探索面向基础教育的数字化教育应用场景,如设计与数字信息相关的课程等配套教材,开发与课程教学融合的智能工具,实现更高效、更智慧的“教”与“学”。另外,学校应建立智能教学评价体系,及时收集、分析师生双方需求信息,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教学反馈即时化、教学效果可视化。在教育资源方面,学校应构建数字资源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实现数字教育生态资源的生成、创新与共享。同时,学校要借助数字化技术重构教育模式,打造支撑规模化、高质量教育的数字环境新生态,如创设教育终端标准,整合学校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与创作共同体,筑牢优质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库,构建数字化、高质量基础教育的环境新生态。

(王浩宇 张云婷,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广州 510631)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数字化转型:转什么,怎么转[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3):1-11.

[2]徐蕊玥,梁昊楠,周琴.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国际经验与未来展望[J].数字教育,2021(3):21-26.

[3]余胜泉,刘恩睿.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J].电化教育研究,2022(1):16-23,62.

[4]王星,刘革平,农李巧,等.智慧课堂赋能学生智慧的培育机制:内在机理、结构要素与联通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1(8):26-34.

[5]刘雅馨,杨现民,李新,田雪松.大数据时代教师数据素养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8(2):109-116.

[6]杨欣.人工智能助力教研变革的价值与逻辑[J].电化教育研究,2020(11):27-32,86.

[7]王民.数字教育资源生态化建设和共享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43.

[8]张恩铭,盛群力.培育学习者的数字素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数字素养框架》及其评估建议报告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9(6):58-65.

[9]林秀清,杨现民,李新.中小学教师数据素养的发展路径与培养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0(1):59-65.

[10]吕建强,许艳丽.5G赋能数字时代的教育公平刍议[J].中国电化教育,2021(5):18-26.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赋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