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育并举”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023-11-04陈丽华福建省泉州第十一中学3620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3年16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五育哲学

陈丽华 (福建省泉州第十一中学 362000)

高中阶段是学生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现代化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良好的技能,更要德才兼备、五育并举。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积极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培养,坚决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拥有优秀的思维分析能力、理解与判断力,形成高尚的品德以及良好的劳动技能、审美素养以及体育意识,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五育内涵及五育并举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五育并举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要以德育为首,育人先育德,坚决落实立德树人,以德铸魂,以智为源,以体为本,以美为蕴,以劳为基,将五育有机融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对当代中学生实施五育并举的教学策略,是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强化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使学生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和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二、“五育并举”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现状

1.对五育融合重要性

在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深刻认识到五育融合的重要性,不能只将关注重点放在德育和智育上,忽视与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一些教师并没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五育相关内容,只单纯结合思政教材开展德育与智育,教育目标狭窄,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阻碍了学生健全人格和高尚品德的形成。

2.教学模式稍显单一守旧

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一些教师依然采用单向灌输教学模式,由教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枯燥的理论知识,单一守旧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学生的知识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难以内化于心,形成自身素养,自然也不利于学生的五育和谐发展。

3.理论联系实际不足

“实践出真知”,学生光理解理论知识并不足够,还需要将知识在理解和吸收的基础上转化为能力与素养。这样一来,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最终落实在实际行动中,成为约束学生行为的良好准则。在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教学上,不仅未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更未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答实际问题,最终导致五育并举纸上谈兵,远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五育并举”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五育并举的教育指导方针,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体系的建立。通过五育的有机融合打造全新的教育实践形式,利用高中思政学科教育推进五育深度融合,用综合性、融通式的教学实践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活力与生命力,彰显思政教育全面的育人价值。

1.德育为首,强化价值引领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五育并举,德育为先,德育是育人的根基,更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石。因此,在五育并举的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结合教学内容实施德育渗透,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德育功能,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育引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哲学与文化》中“价值与价值观”教学为例,“什么是人的价值”“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部分内容都具有较大的德育价值,笔者结合当下时政热点,以“大山深处孩子的守梦人”——党的二十大代表刘秀祥的事迹作为切入点,开展了议题式教学,通过刘秀祥老师放弃高薪返乡帮助贫困学子、为家乡教育事业做贡献的事迹,不仅让学生思考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更让学生感悟刘老师乐观、助人的美德,舍小我成就大我的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刘老师的学生同样的人生选择,让学生领悟价值观是人生重要向导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通过学生讲述“身边的平凡英雄”,结合时代楷模故事,使美好的人和美好的品质可亲可感,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实际可行,学生在这些时代人物事迹中感受榜样的力量和道德的魅力,将德育理念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人格。

2.融入智育,激发学习热情

智育是五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其他四育相比,其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明晰的教学内容,是通过系统、规范的课堂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综合能力与素养提高。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政课重要的核心素养目标之一,如何把理论性与科学性结合,用科学论证理论,增强理论的可信度和魅力值,更需要精心设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精心挑选体现科学性的典型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真正感受到思政理论的正确性,用史实和事实说话,促进学生感悟理论之美、科学之美。

以《政治与法治》中“科学立法”教学为例,教师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从“学生收快递时感受到的喜悦”这个话题入手,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态度体验,使学生主动将个人生活观察、生活经验融入知识探究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探究生成知识、提升能力。笔者以“快递小哥”和福建快递业现状为话题,以2022年5月27日发布的《福建省邮政条例》立法修改为范例,设置议题“快递之痛,如何拯救”,通过设置真实情境,巧妙设置议题,将教学内容与议题有机融合,使知识在对议题的解决中自然生成;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国家科学立法实践,培养深度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国家科学立法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得到培养。通过启发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与情境之间的关联,教师巧妙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通过自然过渡与拓展知识,推动学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案例分析与探究中,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分析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3.融入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在常规认知中,一谈到体育素养,人们总觉得是体育课的教育任务,应该由体育教师来进行培养。体育是指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教师还要关注和发展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以及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在五育并举思想指引下的高中思政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科学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去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拥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在知识教育与体育的高度融合中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经济与社会》中“坚持新发展理念”教学为例,“绿色”发展理念跟学生比较贴近,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出行、用餐的一些习惯来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低碳出行、勤俭节约、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的好习惯。用思想意识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去约束自己行为,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4.融入美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五育中,美育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中思政教学中要立足教学内容,发挥学科优势去培养学生发现美、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从社会生活中去获得美的享受,并积极去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增强是非观和审美意识,提高品德修养,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同步发展。以《哲学与文化》中“追求智慧的学问”教学为例,哲学的起源部分围绕哲学智慧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联系展开,让学生懂得哲学智慧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哲学源于生活,可以引用不同哲学家对哲学及意义的解释,如柏拉图的《泰阿泰德》中说“因为惊奇,除了惊奇之外,哲学没有别的开端”,毕达哥拉斯说“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等,让学生感受思想之美,精神之美;哲学指导生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做人处事的智慧,从而切实体会到生活需要智慧,生活需要哲学,哲学带领人们感受真善美,使人们在享受美好人生的同时不断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我,使学生生成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同时提升审美素养。

5.融入劳动教育,体验劳动价值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劳动教育融入课堂,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魅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并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在《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践行社会责任 促进社会进步”中,探讨了劳动、就业、创业的问题,教师可收集劳动模范、优秀工匠和自主创业者的典型事迹,探究劳动的价值以及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意义,在《哲学与文化》“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一课中,呈现了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劳动和奉献的道理,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劳动价值的灌输等,教师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带领学生走进各行各业,去观察、体验不同的职业工作内容和岗位要求,深刻地体会劳动对个人、对社会的重要性,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领悟到劳动的价值,树立起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劳动素养。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五育哲学
五育并举,协同育人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菱的哲学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