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艺考生德育策略
2023-11-04吉登娜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528300
吉登娜 (广东省中山市濠头中学 528300)
中国艺术教育有悠久的历史。
夏朝产生了正式的学校,西周《礼记》提出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公元178年,专门研习诗赋、小说、绘画、书法的鸿都门学出现。宋徽宗时期,设立“画学”专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家美术学院。清末,图画课进入了学生课堂。1956 年,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制定教学大纲,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初级中学图画教学大纲(草案)》,此后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经历了多次改革与变化,直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里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通过以美育人,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美术学习,学会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提出和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美术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核心素养要求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它还包括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方法和态度),以满足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能力,具体划分为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个领域,包括了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和健康生活这六个方面。
一、互相关联且相辅相成的美术与德育
德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表明了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自我成长,“德”意或延伸为心里美。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也提出:“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阐明了美术的德育功能。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提出“成教化,助人论”观点,直接把美术和德育紧密结合在一起,美术提升为道德与性情的陶冶。民国时期,王国维先生曾倡议以美术慰藉人心,以美术避免由于精神空虚而导致的颓废和堕落;鲁迅先生更是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在他的《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到:“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相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以上种种,表明美术与德育密不可分的关系。
高中美术教学与德育工作互相影响,因此,高中美术艺考生的德育教育亦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号召下,高中美术专业教学中的德育,应该是有机地与审美教育相结合,有意识地使学生能识读美术作品、图形或影像,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文化资源。要欣赏美术作品中的各种“美”,必须懂得美术作品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从生活中大量收集素材,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与生活美,取材既源于生活又高于自然美与生活美。艺术作品里含有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感受,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多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美术作品,在学生学习美术作品时,恰如其分、适应情境地融入德育,以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方式,通过艺术专业教学方式,推动学习优秀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状态,乐观健康心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重要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用艺术来陶冶情操,提升品质,向往美好,建立健全人格。
二、高中艺考生的品德教育
高中艺考生是通过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考取美术专业高等院校,其学习内容与普通高中美术教学内容略有不同,素描、色彩、速写是高考美术的必考科目,学习和理解核心素养要求中的“美术专业知识、美术表现技法、传统与现代媒材、技术和美术语言创造视觉形象”。
绘画作品具有可视性,是艺术家运用造型语言,由色彩、明暗、线条、形体等组成。点线面是素描和速写的主要表现手法,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造型能力,是一切绘画艺术和设计课程的基础。多种多样、千姿百态的形体结构,和谐运用明暗色调刻画细节与营造氛围,任何一幅素描与速写都由无数的点线面组合而成。法国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曾说:“如果线条是诉诸心灵的,色彩是诉诸感觉的,那你就应该先画线条,等到心灵得到磨练之后,它才能把色彩导向一条合理的道路。”色彩亦是高考美术的必考科目之一,常规的色彩教学一般为水粉教学,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和描绘技法,水粉画善于表现物体块面感,具有覆盖性,易于修改,学习色彩规律和调配各种颜色,提高色彩审美和修养尤为重要。
美术艺考生专业学习注重体验和实践,需要经过长期反复专业训练,提高整体布局能力,起稿构图,提炼取舍,用笔用色,探索和研究不一样的技法、力度、速度、不同的材质和工具所产生不同质感与美感的视觉效果。临摹和鉴赏国内外优秀的美术作品,通过训练,结合写生,扎实专业的基本功,再把所学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创造中。中西艺术家都十分重视画面的传情达意,作品中蕴涵着艺术家的人生态度、情感意趣和审美理想。
高中阶段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紧跟核心素养的要求,专业考试渐渐取消单考,加重文化比例等考试要求的调整,优化新高考下艺考生的德育培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洞察、认知与创造能力,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与人文情怀,扩展学生文化视野,多学习和接触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能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和观念,解读文化背景,学习美术技法,体会作品背后的故事与情感,触类旁通。积极参与优秀文化传承,能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在生活中发现和寻找美,利用美术教育的德育功能,充分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
三、紧跟核心素养要求, 全方位开展美术德育教学
当今的艺考生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美术知识和技能,可能会涉及其他学科或非学科的知识技能,或情感态度,或方法媒介,以解决问题为先导,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美术为主体的综合学习,最终形成以解决问题为价值取向的综合能力和行为品格。
教师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优化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时,抛锚式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解决这个任务,探究新的解决方式,进行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研究,在发现总结中,掌握重难点知识。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安排,学习能力较强和基础较好的同学,难点掌握度可以适当多深入一些。结合学生个人特点,有的学生造型能力强,有的学生色彩感觉好,有的学生画面表现大胆,有的同学喜欢追求细节刻画,教师应该鼓励其扬长避短,指导学生运用所学技能参加美术比赛,根据主题进行头脑风暴,可以多学科、多维度拓展学习,在实践中形成创意思维。开展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在校内等场所搭建专业展示平台,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指导学生激发和调动自己精神力量,促进学生自我训练、自我监督、自我检查,点燃自我学习内驱力。正确评价美术作业,评价角度以过程性和发展性、多元化、激励和导向为主,安排学生之间小组自评与互评,通过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欣赏与评价,增加相互交流机会,激励建立正能量,传递好品质。美术也可以与班会结合,开展新艺考生考试要求的相关讲座,组建班级文化,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创建良好学习氛围,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建立起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力。
教师要丰富知识储备,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与科研能力。鲁迅先生曾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以辅道德以为治”,教师把爱国情怀、高尚品质融入美术教学方方面面,才能提升德育水平。
四、教育需要以理服人, 也需要以情感人
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教学,坚持以“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树立尊重平等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与孩子之间平等的地位。爱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把教师对学生的爱,细化到每一个工作环节,教师的表扬与鼓励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陶行知先生曾寄语全国教师“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的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教育者应充分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尊重本身即是德育。在教育时,教师真诚的赞美和严格的鞭策并不矛盾,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才最关键。用独立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尽力满足学生学习、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学会赞赏和欣赏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特别是在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信心的时候,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亦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尽量多多鼓励学生,但凡有一点点进步,在全班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起学习自信心,增强学习热情。在实际行动中,教师换位思考,以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更好地理解孩子们的诉求。这样,爱与关心才能落到实处。观察与分析不同孩子的心理特征和发展模式,建立理解和包容才更能够和谐相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育人过程中都需要心平气和,静待花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努力做到以美育美,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