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2023-11-04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255000
管 磊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实验小学 255000)
深度学习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一种学习模式,它更加重视教学的开放性和关联性,能够促进学生全面锻炼和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教师要积极探索深度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思考深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深度学习的优化开展。
一、用精细化教学问题, 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开展
层次性和目的性也是核心问题的重要特征,在教学中,教师要设置精细化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目的性主要体现在设计课前回顾的目的、课中深入学习的目的以及课后检测的目的这三个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点前,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一方面是加深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是在新旧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降低新知识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课中围绕难点知识设置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让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和学习的状态,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拓展和延伸,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检测要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真实水平设计组合性问题,通过问题串设置难度梯度。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从而调整优化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检,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从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进一步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例如,有一枚直径2cm 的硬币,如果以硬币直径长度为对角线长度画一个正方形,那么正方形面积为多少? 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熟悉正方形对角线性质,根据正方形边长和对角线关系求出正方形边长,或者将正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计算三角形面积得出正方形面积。但以学生目前能力很难快速找到答案。为此,教师可以将题目进行拆分,引导学生解题思路,从而找到有效解题途径,提高解题效率。
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促使学生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主动探究,需要教师提高教学的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多鼓励学生提问,加强学生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促进其开展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此外,在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时,教师要设计能够推动深度学习开展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借助自身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指引下进行深度学习。教师要真正做到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用深度学习推动课堂教学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一)”时,教师可在导学案中加入阿拉伯数字、汉字和图片等多种元素,引导学生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边玩边想”的学习活动:每小组有10片花瓣,每个小组分别拿出一部分花瓣,花瓣数量作为算式的加数或减数,然后各小组分别列出算式进行计算,比一比哪个小组计算速度最快,答案准确率最高。枯燥的算术问题因为花朵的出现,变得生动有趣,能够起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作用。
三、注重数学思想渗透, 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数学知识概念的学习只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数学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遇到的问题,使学生正确把握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因此,教师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在解答数学问题时,我们经常会使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将空间和数量两种概念相结合,不仅可以使问题具象化和生动化,降低题目难度,也能活跃思维。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例如,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长方形菜地其中一面靠墙,而它的宽为8米,如果要用篱笆将菜地其它几面围起来需要用到25米长的篱笆,那么菜地的面积为多少?”为了解答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出菜地的平面图形,将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在图形上标注出来,通过图形观察明确数量关系,从而列出方程式,快速求解出问题的答案。
四、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促进全体学生深度学习
学生个体差异决定了教学方式的不同,深度学习要坚持因材施教基本原则,教师要将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成上、中、下三个等级,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例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适当降低习题难度,以基础题目为主;对于中等层次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其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能力突出的学生要以综合习题为主,将前后知识关联起来,帮助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在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前提下,促进全体学生有效开展深度学习。
例如,在学习“升和毫升”时,针对学生个性情况,教师可制定三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第一阶段,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容量单位的知识点,明确升和毫升的区别;第二阶段,掌握升和毫升所代表的具体含义,明确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第三阶段,培养学生空间量化观念,将实际生活和所学知识进行关联,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体现数学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引入生活化事例,比较一些外观相近的饮料瓶,观察它们的容量大小,思考容量单位还在生活哪些方面得以应用,不同场景下使用的容量单位又有哪些不同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探究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容量观念的培养,将其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在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五、深入剖析教材内容, 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体系
深度学习依然是围绕教材展开的,为此,教师要研读教材内容和挖掘其内涵,梳理知识内容,实现知识架构的构建与完善。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要点才能找到教学正确的着力点,要研读教材并剖析教材重点内容,实现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衔接,把握学生学习思维,了解学生真实学习需求。这样才能实现深度学习的根本目标。
例如,在教学“认识方程”这部分内容时,很多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这一数学概念。基于此,教师要先带领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明确方程表达的意义,引导学生建立等量关系意识,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答方程的方法和技巧。在整理常用等量关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思维导图重新划分知识点,让学生掌握建模方法,使用比较和分析等方式理解常用等量关系的含义,构建完善知识结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预留自主思考和探究的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将所学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知识理解的难度,还有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学生在以后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形成长久记忆。数学知识的运用对学生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包括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空间能力等,教师要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将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享受数学学习带来的乐趣。
六、积极开展实践训练, 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度学习
知识的深度理解需要在实践应用中实现。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训练,在实践练习中将数学知识融入知识结构中,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深度巩固和深化拓展。知识应用可以让学生从书本知识的狭小空间中解脱出来,不再局限于单个课时知识,而是将前后知识进行深度融合。一方面,能够实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巩固,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另一方面,实践练习也是对多梯度问题的探究,这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为了提高实践练习成果,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形式,如思维训练、知识训练、操作训练、书面训练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分别设计三个练习内容:猜一猜、算一算、闯一闯。“猜一猜”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心算能力,如已知三角形其中两个角大小,猜测另一个角的大小;“算一算”是锻炼学生计算能力,如已知等腰三角形一个角度数,计算出另外两个角是多少度数;“闯一闯”是锻炼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如列举多个多边形,计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度数。多样化的实践练习,可以实现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内涵,在实践中促进其深度学习开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还要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有效开展深度学习,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打造轻松愉快的学习课堂,让学生自发参与到活动中,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究,实现深度学习,从而掌握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