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学的瓶颈分析与路径探索
2023-11-04于续明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301600
于续明 (天津市静海区瀛海学校 301600)
课程思政是现代化教育“大思政”理念的具体实践与深化,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为主要模式,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通过精准挖掘教学环节中的各类思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行为,实现对学生思政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随着新时期课程思政活动的深入实施,如何检视与破解高中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面临的各种复杂性问题,构建“体教融合”“以体育人”的顶层设计,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全面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素养,目前已经成为高中体育在学科融合方面的最新研究内容。
一、“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学实施中的瓶颈分析
1.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亟待强化
目前,高中体育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的教育仍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几点:一是部分教师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并没有全面落实课程思政教学,一味地强调体育专业知识的分析和讲解;二是部分教师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体育教育意识淡薄,对于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进体育教育缺乏深层次探索,导致高中体育教育多停留在基础知识教学上,学生虽然可以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但对体育精神的了解并不够深入,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体育育人功能的有效发挥;三是一些教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多是生搬硬套其他学科思政教学的经验和案例,不仅无法真正体现出体育课程思政的独特学科优势和学科特点,甚至还直接造成高中体育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陷入“貌合神离”、流于形式的教学窘境。由此可见,一线高中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仍亟待进一步进行加强、落实。
2.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存在问题,课程思政评价标准亟待完善
如今,高中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还正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多数体育教学活动仍然以体育技能为主,因此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考核制度,而且目前已有的体育工作方案、体育课程监管与评价,往往都很难科学、有效地体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力度,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一方面是部分高中体育课程思政评价机制缺乏严格的监督与落实。尽管课程思政教育在高中已经启动教育教学改革方案,但也存在个别学校重视度不足的情况。在体育教学顶层建设上,部分学校并没有开展任何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考核评价工作,不但直接造成考核机制的严重缺失,而且还间接导致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始终处于难以推进的局面;另一方面是部分高中缺乏严谨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标准。因缺乏评价标准而导致体育教师课程目标定位不准,是目前高中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一项突出问题。在此情况下,高中体育教师往往更倾向于研究、评价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方面的缺失,从而忽略了关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工作。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体育教学的路径探索
1.加强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全新格局
体育教学是一种具备明显立德树人作用的教育形态,“育智”“育体”“育心”是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策略和有效载体。在开展高中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时,学校应以体育教学特征为基础,打造以体育品德为依托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思政铸魂,体育育人”相融合的教育机制,充分发挥“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作为育人主旨,紧紧抓住体育品德这一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学校应创设课程思政教学专项机构,从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设计应用到教学过程呈现,从方案的起草到每项制度的保障到最后落实,为高中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提供“一条龙”服务,全面加强体育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此外,学校还应构建立体化、网格化的体育课程思政课程体系,搭建“互联网+体育课程思政”学习平台,推进信息化教育技术在体育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使用,让体育课程思政从原本零散的、个体化育人行为,转型为系统的、具体的、自觉的育人行为,打造课程思政教育育人的新模式、新格局。
2.更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师资团队建设
为全面开展高中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践行“四位一体”和“五位并举”的培养目标,学校应积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全面更新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创建“自学、导学、辩学、践学”相结合的培训学习机制,鼓励教师积极结合相关文件精神,仔细研读课程大纲,利用互联网学习、专题培训、专家讲座等方式,强化个人的思政理论基础,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使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做到强身健体与育人功能并重。第二,建立精干过硬的体育教师队伍。通过搭建思政强、业务精、纪律严的体育教师团队,组建跨学科、跨部门的课程思政教育团队,开展比学赶超的教育案例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实现课程思政教育“输入动力”与“输出知识”的同频共振。第三,积极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打造“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长效机制,使课程思政育人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体育教师的价值认同和思政素养,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以此来使课程思政教育的渗透实效更加显著,助推高中学生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更好的发展进步。
3.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在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实践中,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式和教育元素的启发性、示范性、引领性尤为重要。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应积极做到:一是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增加师生间的交流频率,确保自身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快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情况;二是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使用差异化教学方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调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实施相关教学活动;三是教师应积极创设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计划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介入体育学习,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四是高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立足“学生中心”和“思政导向”,结合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挖掘体育课程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借此培育内心丰盈的体育学生,激发体育育人的新生活力。
例如,在进行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时,教师可从体育时事和热门比赛信息进行挖掘,对当下的社会热点事件或比赛进行讨论,以冬奥会中我国奥运健儿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等典型素材为教学资源,通过社会热点的整合与学生的思想情况相结合,来宣传爱国主义情怀,引起学生强烈共鸣,以便准确发现学生思想疑惑,实现社会热点向制度自信理性的升华,提高体育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或通过体育活动中小腿骨折、脚踝扭伤等实际案例,指导学生了解运动技巧的重要性,并在此教学环节中融入不怕困难、坚持就是胜利等思想,确保学生可以在活动参与中获得更多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充分渲染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政思想,养成良好的意识行为。
4.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同步推进知识传授与方向指引
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创建与完善,是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学校应积极打造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以“价值导向”为教学依据,秉承全面、客观的教学评价,针对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活动进行针对性评估;其次,学校应以符合学科特点与德育功能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指标,并适时摒弃不规范的教学评价标准;再次,学校应制定一定的奖罚方案,定期评价、奖励、表彰课程思政教学优秀团队或个人,监督并激发体育教师投身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健体育魂”功能;最后,学校应构建教师自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指标考核活动,注重过程评价而非结果评价,贯彻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原则,详细记录学生在各个阶段的体育品德变化,使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协同育人。
例如,在进行田径能力测试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评价内容:自我评价。教师可在训练前通过弘扬优秀运动员的事迹,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鼓励学生定下发展目标,并于结束训练后,针对学生进行田径能力测试,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预设发展目标与实际训练效果,进行训练状态、训练积极性等方面的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在进行小组模式的田径训练时,如接力跑等团队协作类的体育活动,教师可鼓励组内成员在默契配合度、集体荣誉感、个人贡献值等方面进行互相评价,不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公平、公正规则意识。教师评价。教师可结合自信自强、不言放弃、持之以恒等优秀体育品德,从学生的训练情况中系统地观察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具体情况,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引导学生将有关体育课程实施的建议、问题,反馈给教师,让教师能够借助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达到全面提升高中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质量的目的。
三、结语
课程思政理念渗透于高中体育教学,符合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是培育拥有健康体魄、具有家国情怀、具备崇高素养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为深层次推进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发展,全面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优势,教育界应积极强化体育课程思政顶层设计,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全新格局,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意识,加强课程思政师资队伍建构,健全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同步推进知识传授与方向指引,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育方法,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全面优化高中体育的教学质量,进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创造出更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