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新思路

2023-11-03张润阳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媒体

张润阳

[摘要]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文明遗产,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价值。在新媒体时代,随着数字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多元化,历史文化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文章以《唐宫夜宴》为例,分析新媒体语境下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条件,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历史文化资源的创新尝试,《唐宫夜宴》从科技赋能故事架构创编、老故事与新时代相结合、新媒体助推历史文化资源传播方面进行有益探索,有助于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与传播。历史文化资源要在新媒体时代把握机遇,获得更好的活化发展,必须挖掘文化新内涵,构筑时代新面貌,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巧用科技手段,创新历史文化资源当代表达形式;加强媒介融合,增强历史文化资源多元传播生命力。

[关键词]新媒体;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文化;《唐宫夜宴》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创造和使用的各种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的总和[1]。我国具有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富含精神文化要素,综合展现华夏文明的精神气质与文化价值。然而,当前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仍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价值和有效利用,突破“圈内着急,圈外懵懂”的发展窘境,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5G的发展,新媒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严肃、静穆的历史文化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活化传播提供新的发展。

《唐宫夜宴》作为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作品,自播出以来广受赞誉,引发强烈反响,入选“2021年十大年度国家IP”,这正是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在新媒体背景下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市场实践。文章以《唐宫夜宴》为例,探究新媒体背景下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语境下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条件

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文明遗产,具有特殊功能和重要价值,与文明发展一脉相承,对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亲和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时代,科技迅猛发展,信息飞速传播,以科技为载体、新媒体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文化输出成为大势所趋。

(一)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文化需要

一方面,在以往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先进和落后的文化价值评判体系中,我国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误解,这不利于民族自信心的确立,甚至使民族文化认同受到冲击。随着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文化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对外交往程度的加深,我国文化面向世界“走出去”成为必然,这就需要客观看待中外文化,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助力国家发展和文化建设。

另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的时间见证,记录着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和发展史,能够跨越时空,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纽带[2]。基于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岁月,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富含精神文化要素,蕴含中华民族发展和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我国文化“根”之所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也就是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对培养民族意识、激发爱国情感、促进民族团结、引领道德向善等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坚持文化理性,确立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二)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政策保障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凝结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民族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就是继承与发扬我国历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这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黨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国家站位、主动服务大局,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和传播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发挥文物资源独特优势,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大力推进让文物活起来”的各项要求与举措,为各地各部门保护文物、盘活文物资源做出具体指示,以期“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的科技支撑

当前,科技的发展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让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落到实处,带来更多发展可能性。

第一,信息交换速率的提升与媒介技术的升级迭代,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提供了多元化的传播形态、工具和平台,丰富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传播途径和内容,使静态的历史文化资源依托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和5G技术等生成精准的大众画像,为大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展示和媒介选择。

第二,数媒技术是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其能够打破时空界限,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媒介内容范式与新媒介内容范式相融合,丰富内容表达,通过多媒体向大众进行展示,与大众进行互动,从而盘活文物资源,发挥滋养大众心灵的作用。科技的发展对历史文化资源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数字技术等科技的广泛应用,能促使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大众,向智能交互、视听融合的方向发展,延续文化生命力[3]。

二、新媒体背景下历史文化资源《唐宫夜宴》的创新尝试

《唐宫夜宴》作为“2021年十大年度国家IP”,是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一次成功创编。

(一)科技赋能故事架构创编

当前,科技赋能有利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全面展示和传播,经由数字转化与逻辑重构,历史文化资源既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偏好,以更鲜活、灵动的方式展现,丰富大众视觉体验,又有助于彰显历史感,凸显文化内涵。

《唐宫夜宴》的创作灵感来自河南博物院的馆藏《隋代乐舞俑》,编创者以该乐舞俑为主要参考,创编舞蹈作品,并将莲鹤方壶、妇好鸮尊、簪花仕女图、贾湖骨笛等文物利用VR屏显技术搬上节目舞台。《唐宫夜宴》运用光影捕捉、全息舞台投影、数字化等电视技术,以舞蹈的形式将历史文物进行串联、展示和充分融合,通过舞蹈精准展示和特写乐舞俑的神态,让观众感受到彼时的大唐文化、礼俗仪态、服饰妆造,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熏陶、感染,仿佛于贾湖骨笛奏响的悠扬乐音中感受到历史文化资源的内蕴与智慧,从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可见,科技赋能故事架构创编,可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场景表现方式,增强观众别样的视觉感受,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资源背后的历史底蕴,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老故事与新时代相结合

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以史为鉴可以知未来。《唐宫夜宴》融合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明皇幸蜀图》《千里江山图》等珍贵历史文物,生动刻画盛唐的女子赴宫廷宴会表演所发生的故事,以古典舞的形式呈现故事情节,符合当下大众的审美情趣,让历史文化资源极具视觉美感。

笔者认为,《唐宫夜宴》廣受赞誉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将千年历史文明浓缩的精华与舞者灵动轻巧的舞姿交相辉映,既彰显深厚渊博的历史,又凸显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多角度地呈现我国历史文化,使观众通过舞蹈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感悟历史文化。在该节目舞蹈上,姿态高雅的古典舞以轻松的方式呈现,打破古典舞在观众心中高不可及的固有印象,创新审美范式,令人耳目一新。在该节目舞台上,舞者身着唐风舞裙,面贴花钿斜红,仪态丰腴,尽显盛唐风范,其中调侃等生活动作被巧妙地融入舞蹈细节,形神兼备,真实又不失谐趣,契合人们审美的古典意趣,充满编创者的巧思,是编创者在历史文化中寻根溯源,力求将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当代艺术表达。这种老故事与新时代相结合的方式,巧妙融合了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与古典舞当代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新时代的历史文化价值。可见,《唐宫夜宴》的破圈传播得益于找准民族文化命脉,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将观众带进内化于舞蹈的历史文化帘卷[4],全方位展示历史文化内蕴。

(三)新媒体助推历史文化资源传播

在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媒体等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借助技术实现合力,促使《唐宫夜宴》形成文化IP,实现现象级传播。可见,打造文化IP的方式可为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提供方向和参考。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信息传播门槛降低,传播效率提升,相关各方应抓住发展机遇,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创新表达方式,加强与大众的交流与互动,使历史文化资源减少历史积淀的厚重感,应势破圈,从而实现活化与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唐宫夜宴》自播出一周后,微博浏览量近5000万,微博相关话题讨论量达到10.5亿,抖音相关短视频观看量超过2亿,引发长尾效应。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在当前的传播环境中,直播平台与移动终端设备使大众的欣赏自由度更高、选择更为多样[5]。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唐宫夜宴》引发大众热烈讨论,相关舞蹈解析、图文评论、视频截取、表情包制作等呈现多样化传播,满足大众多元化的体验需求。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该节目播出后,相关博主针对《唐宫夜宴》的审美、艺术、技术、文化等进行内容解析,如:专业舞蹈博主分享自身复刻的舞姿;美妆博主复刻舞者的妆容、造型、服饰等。这体现了新媒体助推历史文化资源传播,大众对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认同,《唐宫夜宴》成为一场大众与历史文化的双向奔赴。

三、新媒体时代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新路径

历史文化资源记录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信息高速传播,数字科技迅猛发展,大众的生活节奏加快、文娱选择日渐多样,信息传播和接受习惯发生改变,历史文化资源从传统走向现代,既迎来发展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历史文化资源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是需要各界思考的文化发展课题,《唐宫夜宴》的破圈传播或可给予一些启示,帮助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

(一)坚定文化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文化资源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当前,坚定文化自信,理性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不盲从外来文化,也不小看自身文化,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信息高速传播,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盛行,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历久弥新,助力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发挥滋养人们精神的积极作用,成为人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本,是值得多方主体思考的课题。在当前文化多元的环境下,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元素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焕新内容与形式可为历史文化资源构筑时代新面貌,挖掘文化新内涵,注入现代化发展气息。这也可唤醒大众对中华民族审美认知的反思,使大众形成在当前多元文化冲击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的文化自觉[7],进而助力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历史文化的当代表达。

(二)巧用科技手段,创新历史文化资源当代表达形式

在新媒体时代,创新传播方式是历史文化资源活化的内在诉求,也是现实需要。

第一,科技手段进行技术创编,可助力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采集、信息储存、效果展示和创意传播,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当代表达。《唐宫夜宴》最大的创编亮点在于将科技、文化和艺术进行巧妙融合,用新方式讲述老故事,取得超乎预料的传播效果。第二,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方式与现代数字媒体艺术相结合,可丰富历史故事的细节,让历史文化资源不再局限于博物馆或其他教育场所,而在电视、电影、舞台、短视频等平台上实现多元的视觉表现和呈现方式。第三,历史文化资源的传统面貌可通过场景展示、现代设计等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真实呈现,让大众从被动欣赏转向主动参与展示,从而更好地实现传播和文化教育的效果。《唐宫夜宴》的破圈传播从侧面说明,在当前的文化传播与大众审美中,只有创新表达形式,历史文化资源才能获得大众的一致认可。

(三)加强媒介融合,增强历史文化资源多元传播生命力

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传播已从单个媒介传播发展到多平台、多终端的互联共通,媒介融合与多元化的传播手段提升了信息的传播力,扩大了信息的傳播范围,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可以说,媒介融合已成为当前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新媒体技术等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编和活化,打造全媒体矩阵,实现多方综合发力,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拓展新媒体传播覆盖面,已成为历史文化资源传播的连续行为。这具体表现为:打造集网站、App、抖音、微博等于一体的专业历史文化资源网络传播平台,开设数字文化、历史演变、精神文化、作品展示等板块,搭建经典作品集锦库、传统文化展示库等。

自新媒体技术应用以来,历史文化资源在传播方面取得显著的效果。2017年,央视纪录片《国家宝藏》是国家文物走向荧幕的成功实践,收获各个年龄层大众的喜爱。2018年,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将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和诗以歌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2021年,电视剧《觉醒年代》重现革命先烈的峥嵘岁月,彰显红色革命与文化,获得高收视率。2022年,央视春晚节目《只此青绿》也是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媒介融合获得广泛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这展示了历史文化资源与媒介融合的优势,以舞蹈、音乐、纪录片、短视频等多元传播形式,创新故事讲述方式,增强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文化资源承载中华文明的传承,肩负记录民族历史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使命,只有不断地挖掘文化新内涵,构筑时代新面貌,注入新时代气息,才能永葆生命和活力。当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资源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发展带来新思路,历史文化资源只有拥抱数字科技,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唐宫夜宴》从科技赋能故事架构创编、老故事与新时代相结合、新媒体助推历史文化资源传播方面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进行了有益探索,不仅丰富了历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而且丰富了传播手段,为历史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活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董雪梅.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以济南市为个案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2]李凤亮.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到文明创新: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文化贡献探赜[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04):53-61,158.

[3]樊传果,孙梓萍.人工智能赋能下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J].传媒观察,2021(08):68-73.

[4]金浩,尤佳悦.古典也流行:从破壁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说起[J].四川戏剧,2021(06):9-13.

[5]宗祖盼,刘欣雨.线上演播:舞台艺术数字化传播的新思路[J].艺术传播研究,2023(01):114-128.

[6]倪红.新媒体时代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新思路:以粤剧电影《白蛇传·情》为例[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5):100-105.

[7]吕洋洋.文博活化 传统再生:舞蹈《唐宫夜宴》的舞台呈现与审美认同[J].四川戏剧,2022(03):149-151.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新媒体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