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助推新文科建设的路径研究

2023-11-03韩玲

传播与版权 2023年20期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新文科学术期刊

韩玲

[摘要]新文科建设是新时代高校的新使命新任务,其必须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为服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文科建设推进过程中,必须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己任,从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始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及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传播渠道建设等方面着力,助推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期刊;新文科;哲学社会科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置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全局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这为推动新文科建设,加快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同时也对新文科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人文社科期刊作为刊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是传播社会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推进新文科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笔者认为,立足新时代,准确把握新文科建设的使命任务,正确认识人文社科期刊在新文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深入分析新文科建设为其带来的新机遇,并探讨人文社科期刊推进新文科建设的实践路径,对推动我国高等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术期刊与新文科建设关系研究现状

自2018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新文科”概念以来,学界涌现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特别是自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四新”建设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以来,新文科建设相关研究发文量呈爆发式增长。学者们围绕新文科的意义及内涵、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展开热烈讨论,对促进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起到了积极作用。综合现有研究来看,新文科建设尽管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还有待提升。此外,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新文科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还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2]。关于学术期刊建设相关方面的研究,此前,学者们纷纷围绕期刊的栏目建设、编辑队伍建设、数字化发展、国际化发展等展开讨论。在“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后,学界、出版界也掀起了研究探讨学科建设与学术期刊發展两者关系的热潮。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关注学术期刊与新文科建设两者的关系。杨文欢提出,在新文科建设中,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要充分发挥“以刊集文”的多领域综合协同性、“以刊促学”的专题化交叉融合性、“以刊辅教”的快周期创新时效性等媒介优势[3];张天舒认为,学术期刊要在新文科建设中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同时应根据学科发展调整期刊结构、完善期刊评价体系[4]。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应着力打造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编辑人才队伍。邹小勇等指出,编辑学者化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在要求[5];罗永平指出,期刊编辑在新文科建设中扮演着多元化角色[6];牟怡认为,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科期刊编辑应深化守正创新理念、拓展交叉融合知识、增强数字协同能力[7]。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充分重视新文科建设和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已经有学者关注学术期刊在推进新文科建设中的作用,但是研究还不够深入。特别是针对当前学术期刊推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方面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问题上,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基于此,文章将根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高等教育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深刻理解新文科建设的时代使命,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特别是人文社科期刊在新文科建设中新的角色定位和面临的机遇,探索其助力新文科建设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助力。

二、新文科的时代使命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及其重大意义,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迫切需要通过体系变革加快创新发展。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文科门类占学科门类的三分之二,文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学生数分别占专业种类和在校学生数的半壁江山,文科教育振兴关乎高等教育振兴。这就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打造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国学派,大力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这是新时代赋予新文科的使命与任务[8]。

三、新文科建设赋予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既反映了党和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殷切期待,也使哲学社会科学界学者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为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代人文社科期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文社科期刊作为开展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和交流的媒介,不仅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状况和学术研究水平,还担负着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人才的光荣使命,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以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为根本任务,助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是要集中呈现中国知识体系的自主性质,要完成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的转型,其关键在于坚持原创、对接传统、面向中国经验[9]。

在实现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化”转型过程中,人文社科期刊理应以高度理性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将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为办刊的根本任务,聚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关注文科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重点难点问题。人文社科期刊要刊载最具标志性、前瞻性、创新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引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立足中国实际,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不断推进文科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教学创新、实践创新,提高国际办刊水平,加强中外学术交流,增强国际话语权,向世界传播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传递中国声音。

(二)发挥育人优势和功能,推动构建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学术期刊除了具有刊登学术研究成果的功能,还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学术期刊的受众是广大师生及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立德树人的天然属性。其栏目设置、选题策划、价值立场等对期刊作者、读者都具有引导作用,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青年大学生更是影响深远。《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这既赋予了文科教育新的使命,也对人文社科期刊提出新要求。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坚持以质选稿,以期为优秀人才成长提供优良学术环境;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胸怀“国之大者”,瞄准国家亟须的关键领域,充分发挥其媒介优势,以刊集文、以刊促学、以刊辅教,助力打造文科教育的“中国范式”,走好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为建设世界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关键支撑。

四、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推进新文科建设的践行路径

目前,全国高等文科教育领域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投身新文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文科建设星火燎原之势已然形成。随着新文科建设逐步深入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功能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方式等诸多方面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为人文社科期刊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但同时,这也对人文社科期刊的编辑出版和传播等带来了新的挑战,亟须进行相应调整和变革。

(一)主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

在推进新文科建设走深走实的进程中,人文社科期刊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及时跟进学习,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术期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文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比如,《文史哲》作为我国高校文科学术期刊的一面旗帜,其编辑始终围绕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重大热点问题和重大活动,积极策划、组织、实施和创新主题出版活动。2021年以来,该期刊刊发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精神的系列文章;开设《文明互鉴与中国道路》《唯物史观与现代学术》专栏,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开展“公私德之辨”为题的学术争鸣讨论,阐释中国道路等,引发学界广泛关注与好评。再如,《新文科理论与实践》期刊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新文科专题刊物,自创刊以来,积极承担推动全国新文科建设学术交流与研究的责任,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高等文科教育的新部署新要求。2022年,其推出《深入学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专欄,聚焦新文科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二)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始创新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也是新文科建设的题中之义。人文社科期刊要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展开合作,着力打破学科壁垒,在跨学科、多领域融合中应用新思维、新方法来拓展新的知识空间,引导学者由“学科性”学术研究转向“问题性”学术研究。人文社科期刊应立足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用中国范式阐释中国问题,塑造中国品格,打造中国学派,助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年来积极发挥综合学术期刊优势,内容从学科综合转向问题导向,陆续推出《国际区域合作与中国发展》《法律与政策实证研究》《智能社会的挑战与应对》等栏目,通过聚集多学科领域学者围绕重大现实问题或学术热点问题进行研讨并寻求应对之策,探索出了一条特色化办刊道路。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中构筑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基础。人文社科期刊要坚定文化自信,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增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自觉性,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律性认识,深入理解中华文明,阐释好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阐明中国道路的文化底蕴,为赓续中华文脉做出贡献。

(四)强化人才支撑

人文社科期刊要加强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编辑选题策划和内容把关能力,提高市场竞争意识和智媒素养,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水平复合型编辑人才。人文社科期刊要加强作者队伍、审稿专家队伍建设,激发优秀人才学术兴趣以及发现和培育学术人才。正如《文史哲》所坚持的“扶植小人物,延揽大学者”的办刊传统,其在为优秀学者提供展示平台的同时,也为期刊立足学界储备力量。人文社科期刊要推动构建文科人才自主培养体系,通过充分借助主办高校特色学科优势,加强与高校师生互动打造实践交流平台,形成刊校良性互动、协同育人格局,助力培养具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人才。

(五)加强传播渠道建设

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充分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加强宣传,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拓展传播范围。目前,尽管多数期刊都已经通过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但是多数推文都是照搬纸刊文章,未根据读者线上阅读习惯进行调整,故传播效果十分有限。未来,人文社科期刊还应针对读者群人员类别、阅读习惯等信息认真分析,通过设计个性化版式、精简文章内容等多种方式提升阅读量和关注度。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期刊要推进国际化办刊,拓展海外平台建设,发挥好纽带作用,加强与世界学术对话,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做出应有贡献。

五、结语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文社科期刊肩负着繁荣学术研究、培养学术新人的光荣使命,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人文社科期刊只有正确认识其在当前以新文科建设为主轴的背景下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准确把握自身使命任务,找准高质量建设的着力点,才能为实现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凝聚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黄凯南,苗滋坤.2022年新文科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3(01):109-123,128.

[3]杨文欢.综合性文科学术期刊推动新文科建设的路径研究[J].出版广角,2021(23):66-70.

[4]张天舒.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社科期刊发展探析[J].中国出版,2022(12):41-44.

[5]邹小勇,段思怡,冷怀明.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需要“编辑学者化”[J].科技与出版,2022(02):68-72.

[6]罗永平.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编辑思维转型及实践进路[J].科技与出版,2022(05):70-74.

[7]牟怡.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社科期刊编辑的核心能力及其提升路径[J].科技与出版,2023(08):69-75.

[8]吴岩.中国式现代化与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22(11):21-29.

[9]王学典.中国知识体系建构:从“特色”到“自主”[J].新文科理论与实践,2022(02):11-12,123.

猜你喜欢

哲学社会科学新文科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研究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形势与新进路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如何繁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高职院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和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