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探赜

2023-10-31裴帅

成才之路 2023年29期
关键词:教学组织教育观念大思政

裴帅

摘要:分析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意义和课程思政能力的内涵,聚焦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对于引起高校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视,找到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紧随时代发展要求与政策方针导向,引导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对教学规律的探索,完善教学组织管理与协同,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以此促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提升,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思政;课程思政能力;高校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规律;教学组织

中图分类号:G421;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06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思政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机制研究”(编号:SZ2237)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要想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课程思政能力。尤其在课程思政不断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全过程、系统化、协同化思政育人能力的教师队伍更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1]。高校要把课程思政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把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紧密结合起来,完善相应机制体制,切实发挥各学科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使高校教师能够做好课程思政,为课程思政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

一、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意义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创举,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对以文化人、立德树人、打造立体化思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深挖潜隐性教学内容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均蕴含着一定的思政教育元素,这些思政教育元素潜隐分散于教材各章节和教学各环节。尤其在专业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更为突出。专业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便能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学目标,深度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育德”“育人”的价值意蕴,并将其穿插于教学过程,精准讲授给学生,进而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教师要从知识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三个方面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并潜移默化地加以运用,帮助学生完成专业课程知识学习和技能积累的同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专业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便能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等途径,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人文素养培养的融会贯通,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完美统一。在教学目标方面,教师要满足大学生发展诉求及学科逻辑内涵的统一要求,确保大学生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修养、强烈的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等[3]。在教学过程方面,教师要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情境,从课程思政的理念与路径、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与教学方法创新等角度,找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实现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要具有整体教学理念,时刻牢记“立德树人”使命,积极应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氛围,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融合方式。

3.发挥课程思政的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专业课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思政能力,便能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全过程、全角度、全方位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营造正向、积极的教育氛围,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让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例如,人文类专业课程可以挖掘其中的人文教育元素、典型人物事迹及价值观念等,为思政教育提供贴近现实的案例[4]。理工类专业课程知识体系虽然并未明显体现出思政教育内容,但其学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所展示出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也非常值得挖掘[5]。农学类专业课程可以结合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三农”情怀。医学类专业课程则可以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注重学生医术与个人修养的同步提升。

二、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内涵

1.教学体系设计能力

教学体系设计首先要厘清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做好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应适度、灵活,不能要求每一处知识点都必须进行思政教育,避免课程思政陷入形式主义[6]。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应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形成师生相长、内外相通、思创融合的多层次及多维度育人体系。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另一方面凝练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育人元素,巧妙设计多角度、多途径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并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效的精准把握和监测。

2.知识体系构建能力

知识体系构建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课程思政能力,就必须对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精心设计,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元素,促进知识传递与思政教育的紧密衔接。教师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时,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从历史文化、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等方面深度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教学时做到政治上有高度、思想上有深度、知识上有广度,增强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时代性和引领性[7]。二是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的节点问题。教师应当细化专业知识教学节点,恰当进行思政教育元素的切入,最大程度地保持專业课程教学逻辑的完整性,不能喧宾夺主。

3.价值体系塑造能力

专业课程承担着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任务,因此,专业课教师除了要具备知识体系构建能力外,还要具备价值体系塑造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认识到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类型的教学岗位,无论从事哪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有机融入教学,并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价值体系塑造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大学生实施价值引领。

三、当前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主体,只有具备良好的课程思政能力,才能结合课程知识,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部分专业课教师存在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课程思政能力不足的问题。首先,部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蜻蜓点水,草率备课授课,没有对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挖掘、详细讲解和灵活运用,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部分教师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没能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升。

2.单纯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缺乏思想价值引领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要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传授实现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层面的引领,使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自身价值意识的塑造与行为的改进。然而,部分教师单纯注重讲解思政理论知识,没有在思想价值层面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所讲授的教学内容难以从内心深处触动学生,更谈不上对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

3.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发展,缺乏同步性教学效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地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才能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的思想正向引导作用。受教材内容更新、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政教育元素未能及时有效地体现在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这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通常会对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产生深刻影响,但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并未多元化、深层次地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思政建设,一些教师也很少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广课程思政“第二课堂”。

4.教学协同程度不高,同心圆作用发挥不足

要想使课程思政教学取得实质性的育人功效,教师就不能在教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硬性穿插思政内容,而要在知识和价值引领层面对思政教育元素进行融合渗透与深入解析。高校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统一的教学组织框架下,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协同完成,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通常是由专业课教师独自完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其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很难确保思政理论的完整性及价值引领作用的发挥,严重影响了课程思政整体育人效果的达成[8]。

四、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讲清楚,还要努力创新教学方法,打造课程思政“金课”,达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两性一度”要求,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注重观念更新,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素养

高校要进一步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性,凝聚课程思政建设的共识,有效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岗前培训、专题培训、专题研讨、集体备课等多种措施,循序渐进地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首先,高校要加强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使其正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认识到课程思政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明白自身在教学过程中所承担的育人职责,以及自身言行对学生的重要影响作用,从而自觉规范个人言行。其次,高校要加大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构建思政教育知识体系,掌握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方法,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在教学时可以更准确、更详细地讲述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实现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的全方位培育,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成效。最后,高校要从制度建設的角度入手,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正向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考核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指标,使评价考核能够真正促进课程思政的发展,促使教师更积极主动地开展课程思政。

2.探索教育规律,推动课程思政价值引领

课程思政要想取得实质性成效,必须打好知识传授这一基础。教师需要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进行融合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实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把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突出专业逻辑性,更要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打造课程思政“金课”,让授课既专业又有生命力,实现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引领。这就需要教师围绕思想政治理论基本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善于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普遍性问题,以问题为出发点,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9]。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转变为生动、活跃的互动教学,开展课堂辩论、学术研究沙龙、即时演讲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教师还可以采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与本地先进模范人物进行座谈等方式,拓展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教师只有积极开展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增强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才能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价值观塑造,最终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同步的教学效果。

3.紧随时代步伐,实现课程思政与时俱进

课程思政的开展,不仅要确保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与价值引领的前沿性,还要有学术层面的“逻辑性”,又要有生动性和穿透力,紧随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适应新时代要求,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其“魅力指数”。首先,高校需要成立课程思政教研小组,吸收本校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统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研判。其次,高校要从优化课程教学入手,结合已有教学方案,建立动态教学调整机制,适时加入课程思政教研小组的研究成果,确保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相一致、相吻合。最后,教师要树立现代化信息教学意识,大胆进行教学方式的突破,求新求变,做到引人入胜。教师既要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又要了解学生、时代和社会的需求,借助微信公众号、微信群,以及抖音、快手等媒体工具,丰富思政教育的途径。要在坚持恰当、自然渗透思政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时政热点话题,积极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在大学生高度认知、认同中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赋予其正能量,增进师生双方情感认同,提升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教学的影响力与渗透力,让“学术逻辑”与“需求逻辑”完美结合。

4.強化教学组织,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为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性、科学性、系统性“一体化”育人格局,高校必须构建特色化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打造教师、高校、社会、网络思政教育课堂,促进思政教育课堂知识、校园文化、社会力量、网络资源等教学资源的交互融通,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耦合联动,共筑协同育人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提升育人效果。首先,高校应立足于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征,以教学研究小组为基本单元加强对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等与思政教育相关的教育者的整合,力求构建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课程教学团队。其次,应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研小组实践研究作用,将教材整合重塑作为切入点,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编写有效融入课程思政主题的特色化教材,突出课程思政教学基本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以便于指导专业课教师精准化开展课程思政教学[10]。最后,要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途径,推动各类学科教师之间围绕思想政治教学内容,开展多元化教学互动交流,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结语

总之,课程思政的实施,为高校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展望未来,高校应当在“大思政”协作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以促进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为目标,将课程思政理念根植于教师职业责任之中,并通过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完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开展,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更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闾春飞.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5):107-112.

[2]万爱莲,刘晶晶.教师教育者课程思政自觉的逻辑意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4(02):104-110.

[3]何声望.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01):69-72.

[4]杨鸿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文科”课程思政的融合路径探索[J].文教资料,2021(34):63-66.

[5]张斌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共同体的生成与建构[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06): 112-119.

[6]陈鹏,陈荣卓.高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22(08):139-145.

[7]王琳.多措并举打造“四位一体”课程思政育人模式[J].山东教育, 2020(04):32-33.

[8]赵俊亚.以“课程思政”为依托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0,30(05):34-36.

[9]周新胜,李璐.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7):50-52.

[10]陈淑丽.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机制[J].教学与研究,2021(03):89-95.

Exploration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Curriculum

Pei Shuai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136000, China)

Abstract: Analyzing the significance of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ies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urriculum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ies, focusing on the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university teachers curriculu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rousing the attention of university teachers to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ies and finding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enhance them. Universities should closely follow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nd policy guidelines, guide teachers to update their concepts, strengthen the exploration of teaching laws, improve teaching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build a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system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ies in courses and better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Key words: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bilities; university teachers; educational concepts; teachinglaws;teachingorganization

猜你喜欢

教学组织教育观念大思政
谈教师课堂教学的组织技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如何提高女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浅析初中英语教育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唱响教学三部曲,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