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2023-10-31狄文慧康玉环

成才之路 2023年29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狄文慧 康玉环

摘要:高校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场所,在铸牢教育方面已取得巨大成果,拥有丰富经验。当下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高校需积极应对挑战,更好地开展铸牢教育。高校需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积极应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挑战,坚持正确的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环境,推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进程,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关键词: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049-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一般项目“西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与践行成效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批准号:21VSZ137)、西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般课题“西藏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当下我国正处于“两个大局”,社会环境复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铸牢进程有时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阻碍。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着一些挑战,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这些挑战,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梁启超先生提出的。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说法已逐渐被各族人民认同。在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进程中,在全国各族人民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了,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的情感归属与认可。中华民族共同体包含着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群体,这些群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价值、情感和心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心理过程或意识、一种民族观、一种国家认同。”[2]在长期的交融中,中华各民族必定形成共同的心理,对自己长期生活的国家产生认同,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意识包含中华民族的危机感、尊严感、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3]

要实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就必须在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在铸牢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很多高校已经将铸牢教育常态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个人或集体形成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本体的认知、情感、评价和认同等层层深入的心理活动的总和。”[4]高校从理论知识教育到情感认同教育再到行为塑造教育,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提高教育的实效,在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1.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接班人,对其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能增强接班人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从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最终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其与各民族之间是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增强大学生对自身属于中华民族这一共同体的认可,让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并学会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准则与其他各民族友好相处。大学生在接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能够系统化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进一步增强对国家的认同,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5]高校开展铸牢教育就是让大学生对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理论认知和实践认知学习,在拥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后,从心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认同,并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2.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生。事实表明,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华民族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为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高校办学提供了经济支撑。高校帮助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使大学生认识到只有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才能实现各个民族的发展,只有祖国强大,各个地区才能稳定发展,从而做到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先。这样,大学生就会感激党中央和国家对社会发展、人民幸福所付出的一切,增强爱国主义意识,之后也能紧紧跟随党中央的脚步,高度落实党中央的方针政策,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增强大学生的“五个认同”

要“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6]“五个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铸牢目的之一与衡量铸牢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对国情有更深刻的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国家观,自觉维护祖国的统一,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各民族的大学生汇聚在高校之中,高校对其进行教育可以使各民族大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各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与本民族、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能够做到与其他各民族人民平等和谐相处,共同铸造团结和谐的新时代。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文化底蕴,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其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并运用文化这一纽带加强与其他民族的联系,促进社会进步。另外,铸牢教育还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使大学生在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向党中央靠拢,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还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他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道路。

三、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

1.多元文化对部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产生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化迅速推进,信息流通速度加快,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形成多元文化发展态势。多元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但其中一些不良文化所包含的风险不容忽视,会对一些是非辨别能力不强、“三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带来一定的冲击,这给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一定的阻碍。

2.大学生个性发展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正处于从家庭“管教”到校园“自由”的时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度与接受度极高,处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敢于尝试新事物,容易受外在环境的干扰。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十分鲜明,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质量都较高,在精神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对枯燥、强制性的教育具有厌烦的情绪。另外,高校中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受不同成长环境的影响,在性格和行为习惯上会体现出各自的特征。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受自身民族风俗习惯及地域特征的影响,其思想观念可能与其他学生存在一定差异,这需要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铸牢教育。

3.互联网迅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也给大学生正确思想与行为的养成带来了挑战。互联网具有国际性、开放性、实时性等特点,网络中的信息有时良莠不齐,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中的虚假信息、负面信息有时缺少辨别能力,甚至会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对自身正确思想与行为的养成造成阻碍。

4.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方法单一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学生,但不可忽视的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往往理论性较强。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所开展的理论课程教学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不利于大学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情感认知和行为表现。

四、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1.坚持正确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坚持正确方向。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能否坚持正确的方向,关乎铸牢教育工作的成败。坚持正确的方向,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时,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方向[7]。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我们必须维护其核心领导地位,始终听党话、跟党走。高校要在党的领导下办学,按照国家规定落实教学任务。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合格新时代大学生。

(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体现我国核心精神追求的价值观,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价值观会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相同的文化历史底蕴,它从三个层面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产生引领作用,其中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会增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谐社会的要求利于形成团结和谐的民族关系、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个人发展的要求能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大学生参与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因此,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领悟其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入脑入心。

2.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在弘扬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点,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动,如诵读经典书籍比赛、毛笔书法比赛、诗词歌赋阅读比赛等,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喜爱之情,增强其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是以各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凝结着56个民族的文化精髓,其所体现的包容开放精神有助于增强民族团结,能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3.坚持以学生为本,创新教育方法

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必须从大学生的立场、需求和角度出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在思想及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忽视这些差异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巨大阻碍。因此,高校要注意大学生之间的群体差异乃至个体差异,营造适合所有大学生的校园环境,致力于培养所有大学生,并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求同存异”,使大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应避免使用传统灌输式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并从大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利用其熟悉的文化进行教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同时,教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理论教育的同时,不忽视实践活动教育,帮助大学生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认知转化为情感认知与行为活动。

4.营造良好的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环境

(1)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鉴于在校大学生来自全国不同的民族和地区,高校必须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经常性地举办集体活动,进行集体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学校可以在校园中利用展板、宣传栏对相关理论、标语、先进人物事迹等进行积极宣传,营造浓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园氛围。还可以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大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知识的动力。同时,各科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向大学生讲解有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理论和案例。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大学生的家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基础性优势。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最基础、最持久的教育方式,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家长要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营造良好的家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家庭教育[8]。同时,还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3)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提升育人效果,社会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环境,让大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相应的氛围。社会各方面要通过张贴和悬挂宣传标语的方式,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大环境,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同时,社会领域除了要营造良好的氛围来对大学生进行隐性教育外,还应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为大学生营造更高水平的经济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让大学生享受到更美好的生活,发自内心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认同。

(4)营造良好的互联网环境。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最常用的媒介,然而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国家要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的管理,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互联网法律法规普及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培养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帮助其坚定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三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9],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2]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40(12):24-30.

[3]郎维伟,黎雪,黄钰.中国共產党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04):11-20.

[4]青觉,王敏.认知、情感与人格: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政治心理建构[J].民族教育研究,2021(06):26-36.

[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6]本报评论员.始终坚持党的治藏方略不动摇———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N].西藏日报(汉),2015-08-30(01).

[7]马小婷,王瑜.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分层与优化策略[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3):154-161.

[8]白红梅,张金恩,韩萍.家庭教育的新视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中国民族教育,2023,(01):15-18.

[9]邹雷,霍苗,李婷婷,谢瑾峰.“互联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应用研究[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1,23(02):101-105.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Di Wenhui, Kang Yuhuan

(School of Marxism, Tibet University,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Lhasa 850000,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lace to strengthen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universities have achieved tremendous results and rich experience in 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t present, China is in a "two big picture" situation,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actively respond to challenges and better carry out solid education. Universities need to 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implications of cultiv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in cultiv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correct direction, 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enhance cultural identity, adhere to student-centered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for schools, families, society, and the internet, promote the overall process of strengthening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outstanding talents of the era who are worthy of the great task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ies;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 core socialist values; cultural confidence;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