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型资助视域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路径探究

2023-10-30赵家瑶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综合素质

赵家瑶

摘 要:伴随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对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综合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学生自身、家庭环境、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导致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需要立足大数据时代,从转换视角、建构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探索发展型资助的新路径,提高发展型资助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综合素质;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34

0 引言

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资助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扶贫的重要意义,并要求将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从而切断贫困代际传递。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类别多样,如对口单招生源、高考生源、中职生源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其成长环境、家庭条件等多方面影響,往往呈现缺乏自信、不善沟通、性格内向等特征,造成综合素质能力不足。现阶段,关于综合素质提升的研究主要面向全体普通学生,没有面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群体的细化指标,针对性不足;而且现有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方案等,理论成果多于实践成果,定性多于定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仍有改善空间。而综合素质内涵与发展型资助所提倡的理念高度契合,以此研究发展型资助问题,可以摆脱“知识本位”的禁锢,更能回归资助育人本质。

1 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必要性

1.1 贯彻执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政策的要求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指出,“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首先,应当加大力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的核心技能,不断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便于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发展。

其次,由于我国处于“后扶贫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关键。防止脱贫学生返贫需要激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在个人发展动力,运用精准帮扶政策,不仅有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播,开放教育机会,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而且对于有助于提高教育效率,促进深层次的教育公平。

1.2 保障型资助理念转化为发展型资助理念的要求

近年来,伴随国家、高校各项资助政策日趋完善,逐步将保障型资助过渡为发展型资助,发展型资助理念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建立从国家、学校到社会以及学生四个层面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个人成长性发展,以期完成“扶困”“扶智”“扶志”的融合。基于上述资助育人工作面临的新背景,有学者提出构建经济资助、心理辅导、精神帮扶、学业指导、能力提升“五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聚焦发展型资助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制定多元、特色、有效的个性化发展型资助措施,积蓄发展力量,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逐步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长效培养与发展机制十分重要。

1.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进行人才培养。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视角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和实现条件作出深刻解释。教育是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他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迫切需要提高综合能力、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的学生群体,应当运用“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多层次、全方位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开发其潜能,促使学生通过社会主义教育,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实现自己的身体、思想、能力、个性全面而丰富地发展。

2 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偏弱的原因

2.1 学生身心特点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未达到普通本科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以及中职和对口招生的学生,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自我要求松懈,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与此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容易出现心理承受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胆小怯懦、人际关系敏感矛盾等常见心理,导致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少地参与校园活动以及社会实践活动,更难成为学生干部,难以进行综合素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造成其综合素质偏弱。

2.2 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因长期经济困难,往往关注能够迅速变现的事宜,对外界其他事务兴趣度较低,并且缺少了解新鲜事物、开阔视野的机遇,常常会出现信心不足、容易偏激、成就动机相对较强等性格特点。由于多数经济困难学生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或是单亲、离异、低保、重病等家庭,面临物质生活匮乏的窘境。这些父母往往无暇顾及孩子教育,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和学习氛围的制约,难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致使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偏弱。

2.3 资助工作不完备

目前,现有的高校资助工作基本上已经实现保障型资助,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困,但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就业能力、专业理论水平等方面来看,平均水平较低,距实现扶智与扶志、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还有一定差距。此外,资助工作者自身素质、对受助学生教育管理及其长期关注追踪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资助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及发展型资助工作的体系架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2.4 教育资源不均衡

经统计,来自农村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较高,由于农村地区或者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群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造成辍学现象频发。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学校硬件等方面参差不齐,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严重影响农村教育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致使城乡差距加大。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享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进一步阻碍农村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培养。

3 提升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路径

3.1 数据赋能,实现精准监测帮扶

数据赋能,一方面,收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进行精准监测。基于大学生全面发展规划的测评数据,主要包括包含德育、美育、劳育文明素质分值、以智育为核心的职业素养分值、包含体育和心理的身心发展分值,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诊断,利用大数据技术平台反馈的诊断报告,及时制定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根据数据进行动态调整,并根据诊断报告逐个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特点,有助于发现学生在学习、心理、生活等不同维度的具体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帮扶,挖掘学生潜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另一方面,运用网络新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教育,实现精准帮扶。如根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同监测数据,针对性地进行网文、音视频等推送,构筑线上资助咨询平台,让资助触手可及。

3.2 拓展途径,提高资助育人实效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性格内向、不善表达、缺乏自信等,应通过采取多方面的举措和途径来帮助他们战胜自我,全方位增强综合素质,如担任学生干部、参与各类团学活动、青志协活动、双创教育、学科技能竞赛等。为切实提高资助育人的实效有以下方面:

第一,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类活动、竞选和比赛等,帮助其走出去,逐步建立自信,努力实现零掉队。

第二,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各类活动和比赛中的表现,通过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适时开展相关指导,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多方面的技能,满足个性需求,促进全面发展。

第三,在活动和比赛中,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校园生活,真正融入并享受校园生活;同时,在活动和比赛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将来能够通过工作解决自身困难、服务社会。

3.3 全程陪伴,持续强化长效机制

全程的资助育人,强调在资助工作中,育人主体应当全程参与到学生的大学生涯之中,时刻关注资助对象的思想状况,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享受同样的资源,并对其进行全程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有以下方面:

首先,自学生入学起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如大学生全面发展规划册等,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足迹,做好大学生涯指导。

其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档案,实时记录帮扶措施(如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奖助学金等),不同措施的效果以及具体谈心谈话内容,谈话过程做到换位思考、感情移入。

最后,通过多方互动、整体联动,关注学生就业情况,并对其就业给予指导。通过全程陪伴、全程育人,有助于帮助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各个阶段的表现,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时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行干预,进而强化长效育人机制。

3.4 凝聚力量,形成强大育人合力

强大的育人合力,需要全员的参与,即在政府的引导下,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协同育人。

(1)学校方面,调动所有教师,整合多类教育资源,分别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同时加强学生干部和信息员工作培训,辅导员适时进行宿舍和班级走访,观察学生日常表现,如遇特殊情况及时开展谈心谈话,从而班长学生在身心健康、思想积极向上的基础上,掌握专业技能和培养个人特长,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家庭方面,密切进行家校联系,了解学生家庭实际困难,做好沟通配合,更加用心负责,避免学生本人自尊心强,遇到困难不反馈的情况发生。

(3)政府方面,为学校办学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持,不断完善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做好服务工作。

(4)社会方面,通过就业实习拓展就业机会,设立企业奖助学金,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受助走向自助。在具体工作中,运用多方力量,有助于改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解决多个层面的困惑。

3.5 转换视角,创新资助育人模式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会重点关注其经济困难,忽略可能由此带来的其他问题,只有全方位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各方面的情况,关注其学习、心理、生活等多个视角,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维度的指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出现学业、心理、就业、人际、生活适应等各方面的问题,应当对应聘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员進行指导,如课业指导、心理指导、就业指导等。此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感恩、励志教育等资助主题类的活动,宣传资助政策和获助学生多元发展的优秀事迹,选聘资助大使,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歧视知觉,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弹性得分,增强其主观幸福感,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探索“团学实践+学工帮扶”创新模式,进而逐步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协同发展,增强综合素质,缓解经济困难,做到化“失”为“善”,精准帮扶,培养成为国家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全能型人才。

4 结语

发展型资助视角下,更加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成长时的特殊需求,量体裁衣,因材施教,真正保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提升综合素质助力全面发展,实现成才理想。探究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路径,不仅凸显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实关怀,而且有助于优化资助举措、深化发展型资助理论,推动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此外,发展型资助与和综合素质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细化综合素质相关理论研究、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3]谢元海,马会勤,梁胜男,等.后扶贫时代的职业教育反贫困行动路向:人才,技术与文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5):7680.

[4]李义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4):6870.

[5]胡娟.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时代使命[EB/OL].(20170713).https://news.gmw.cn/2021-07/13/content_34988918.htm.

[6]平措达杰.浅谈资源不均衡对基层教育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21):253254.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综合素质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基于实证分析的数据挖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识别过程中的应用探索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公益服务意识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