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下陕南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2023-10-30王肖睿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20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社会适应乡村振兴

王肖睿

摘 要:易地扶贫搬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乡村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重点帮扶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当前重点任务。当前,搬迁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陕南地区易地搬迁群众的居住方式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也改变了绝对贫困的情况,但也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易地搬迁户后续的生活生产方式、社会适应能力等仍然是移民在城镇社区生活中面临的一系列重难点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适应情况进行研究,找出影响搬迁户社会适应情况的原因,进而提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适应能力的建议。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的目标,不断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搬迁户更好地适应迁入地的生活。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乡村振兴;社会适应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0.007

1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已经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且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农村贫困户的生活被易地扶贫搬迁这一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和杰出成果深刻影响。

随着近些年来易地搬迁工程的持续实施,越来越多的群众搬迁进入到城镇新社区,这一举措既有效避免了偏远山区居住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又为搬迁群众提供了较好的生活环境与教育条件、较为先进的医疗保障,大大提高了移民自身的生活幸福指数。从乡村到城镇、从散居到聚居、从熟人社会到相对陌生的社会、从过疏化的村落共同体到过密化的城镇社区,易地搬迁群众生存的社会空间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居住空间虽得到极大改善,也改变了绝对贫困的状态,但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易地搬迁户对于生活方式、就业环境、社会融入等方面发生变化后能否适应仍然是移民在城镇社区中面临的一大问题。移民在相对陌生的城镇社会如何生存并适应下去等一系列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邻里之间的安定团结,更关乎我国能否实现“十四五”规划中强调的实现国家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基本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乡村振兴视域下,通过社会保障、经济收入、社区环境及人际关系4个方面对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适应问题进行调查,深入探究如何激发易地搬迁户内生动力,积极引导其思想转变,切实提高易地搬迁群众社会适应能力,真正做到“扶贫扶志”相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现实依据。

2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适应期间的三种过渡

2.1 产业过渡:农业向非农业的过渡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我国开发式扶贫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一项由政府主导的、具有减贫、生态保护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等多重目标的精准扶贫项目。近年来,在陕西南部地区的许多移民新村,随着国家生态扶贫移民战略的快速推进,易地扶贫移民大量涌入,导致迁入地的土地资源紧缺。“人多地少”现实迫使部分移民户选择外出务农以增加劳动收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在搬迁之前属于农业经济阶段,主要以务农、养殖方式养家糊口,而搬迁后,居住环境发生变化,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以什么为生”也发生了变化,原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归为集体,改变了“中国式小农经济”的生产基础。为了使搬迁群众脱贫后不再返贫,移民搬迁到新的安置点后,需要拓展生产空间,学习新的生产方式。易地扶贫搬迁这一重大举措不仅帮助千万农户完成了农业向非农业的转变,产业的转变和乡村城镇化的背景还给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点还是在于如何提升农户生计,即发展产业和推进就业方面的问题。2021年4月出台的《关于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指导意见》率先从就业和产业两方面给予指示,要求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强产业协作、丰富产品销售渠道。

2.2 身份过渡: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过渡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否在搬迁后尽快适应安置区的生产生活是移民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目标的关键。移民搬迁后,离开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乡,同许多原来并不熟悉的家庭生产生活在一起,原有的关系网破裂,容易造成对安置地社区的身份认同感降低。另外,移民搬迁后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移民在社区中的异质性、多样性增强,许多移民并不完全依靠社区中的资源生活,同其他村民或移民融合困难。对移民新社区的身份认同感不强,移民在新社区的凝聚力不够,给社区打造和维系移民之间健康团结的关系带来严峻的挑战。移民新社区的身份认同感可以增强移民或社区的向心力、凝聚力,形成一种特殊的依赖和归属。移民对自身身份认同感的程度,关乎移民在安置区的团结程度,身份认同感越强,移民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和谐文明的社区建设和基层社区的治理当中去,最大程度发挥基层民主自治的作用,有利于移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2.3 文化过渡:传统向现代化的过渡

中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差距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层面,还表现在生活方式、文明礼俗方面。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将中国关系整合界定为“差序格局”,之后便衍生出“人情社会”“熟人社会”等概念,这些都反映出基于血缘、亲缘关系的稳定生活。

易地搬迁群众进入到新的安置区之后,原有的关系网被打破,原有的认知被刷新,关系网急需重建。但往往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大众或社区对接人员正确引导的缺失及疏忽,不可避免地会使易地搬迁群众之间产生文化隔阂,往往存在于生活习惯、风俗习惯,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搬迁前,群众大多分散而居,一家一户之间距离相对较远,人们往往只与自己居住距离较近的人员来往,而搬迁后,群众被划分到了一起,在聚集性居住前期,大多数搬迁群众因为无法适应这种新模式,往往缺乏规则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意识和公共意识。相较于搬迁前农村的生活习惯,搬迁后城镇居住的生活习惯与之前大相径庭,搬迁群众在农村生活时,生活习惯较为随意,加上大多数群众文化素养有待提升,随之而来的卫生习惯问题、公共资源保护问题成为无法避免、急需解决的关键点。环境卫生方面,社区内时常出现垃圾随意丢弃、废弃物摆放杂乱无章、随意吐痰等现象;公共资源保护方面,在篮球场或乒乓球台上晾晒衣物、在楼下绿化区域种植蔬菜、公共设施占为己有等。搬迁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較低、爱护公共资源意识淡薄、思想转变较为困难,经常出现广场配套的健身器材、社区绿化草坪、护栏、共享单车等公共设施遭人为破坏的情况。

3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适应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对于搬迁户来说,“搬出来”不是问题,“住得稳”才是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需要通过发现搬迁户在安置点适应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不适应变为适应,才能有效解决搬迁户对生存发展的需求,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扶贫”。

3.1 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化发展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分散小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对接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依托,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陕南地区后续扶持产业发展还处于爬坡过坎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质量有待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带动就业能力不强。由于产业化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致使部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必须外出务工或待业在家,对于搬迁环境始终融入不进去,自身认同感降低。到目前为止,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企业经营方式粗放,整体实力不强,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规模化程度低,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结构不合理,加工企业多、流通企业少,初级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企业少;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待完善;融资难问题没有根本缓解等。移民搬迁后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活动较少,移民原有的生计方式不适应安置地区就业形势的需要,致使大部分移民对就业问题存在一定程度担忧和抵触,直接影响了移民的社会适应程度。

3.2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对较低

随着搬迁群众逐步融入安置社区生产生活,安置社区在红白喜事会、公墓、供暖供气、垃圾集中处理等方面建设需求日益紧迫,需加快解决。在搬迁前,政府大力进行政策宣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对安置区的生活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期待。群众认为易地搬迁可以享有一定的经济补贴,有助于生活水平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的社会服务供给直接影响到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政府的执行力和执行程度格外关键。如果政策执行存在疏忽或纰漏,搬迁就会给群众带来经济和生活的压力,进而使搬迁群众精神上出现相对剥夺感和精神焦虑,影响他们对于搬迁的期待值。进而,生活中的公共服务设施没有给易地搬迁群众带来方便,无法提升生活幸福感,不利于后续扶持工作的进展。

3.3 社区管理不完善,自我发展意识不足

易地扶贫搬迁户之前生活在偏远的山区,接收的信息相对滞后,陈旧思想在心里根深蒂固,加上知识有限,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落后,自我脱贫意识不足。同时扶贫搬迁户会形成一种从众效应,易地扶贫搬迁群众通常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而是靠自己的主观臆断,模仿他人的选择。他们对于生计资本认识有着严重偏差且自我发展意识不足。另外,移民自身“等安排、靠政府、要补助”的错误思想较为突出、陕南地区的易地移民来自山区,原先的生产方式单一,恋乡情节致使部分移民成为“钉子户”。经过政府动员后搬家安置到新的地方,但由于个体自身发展有限和产业化水平较低,部分移民在前期发展面临生产和生活上的压力。加上社区没有组织群众进行相应的劳动技能培训或培训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实质性的成效,也没有后续的跟进与反馈。这些经历使移民容易产生失望和抱怨的负面情绪,相应的社会适应性也很差。

4 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社会适应能力提升路径

搬迁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提高贫困地居民的基本生活、生产水平,最终使其达到“能发展、能致富”的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帮助移民找到使他们致贫的关键所在,助他们走上致富、增收、脱贫、奔小康的大道,才是扶贫工作的最终目的。

4.1 坚定不移发展产业,推动经济文化重建协同发展

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布局摆在乡村振兴的首位,加强就近就业保障。一方面千方百计稳住易地搬迁群众现有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加大安置区社区工厂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更多企业入驻发展,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鼓励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带动搬迁群众就近就业,不断提高收入水平。重点打造陕南地区现代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农特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数码纺织、新型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木耳食用菌、肉牛、茶叶等特色产业,打响“陕南茶叶”“陕南天麻”“陕南核桃”“岭南牛肉”等优势特色产品品牌。不断增强产业项目带动作用,健全与搬迁群众利益联结机制,使搬迁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受益。从社会方面来看,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消除社会偏见。利用现代媒体对大众的宣传导向作用,在网络、电视、纸质传媒上树立起公平的理念,使人们从心理上接纳移民,消除隔阂。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考虑移民进厂就业,承担其社会责任;原居民应该以包容、友好、平等的心态去对待移民。

4.2 提升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

实施安置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快配套建设安置区红白喜事会、公墓、供暖供气、垃圾集中处理等设施,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感。坚持党组织领导,各类群团组织、搬迁群众积极参与的安置社区管理体系,深入推进标准化社区管理模式落实落地落细,推进安置社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为搬迁群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让搬迁群众满意。社区应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和技能培训,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融入感,提升文化素养和个人素质,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要经常开展社区活动,增进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感情,了解居民生活上的合理需求,增强居民间的凝聚力与社会认同感,帮助移民尽快找到家的感觉。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比赛、传统节日会演等文艺活动,增进居民对彼此的文化了解。

4.3 破除“等靠要”思想,发挥移民自身主观能动性

在移民搬迁工作过程中,倡导移民主动响应社区号召,积极参与移民相关的工作。了解移民内心真正的需求,听取移民对搬迁工作的建议,鼓励移民积极参加社区开展的文化活动和生产技能的培训,提高生存技能,丰富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在行动上,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积极适应新的生产活动,脚踏实地,多留意或收集外界信息,主动地去寻求工作机会。在思想上,必须改变移民的传统观念,不过度依赖政府,提高道德素养,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形成积极乐观正能量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过度依赖政府。

5 结语

提高易地扶貧搬迁移民社会适应性,抑制返贫现象的产生,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既巩固了脱贫攻坚的成果,又使贫困人口在乡村振兴战略下跳出壁垒,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能够让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真正做到“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本文试图在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下以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例,对搬迁群众社会适应问题进行研究,在分析了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的3种过渡后,总结出当前陕南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坚定不移发展产业,保民生、促生计;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加强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内生动力等路径,以期能够丰富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马国芳,王晶.县域视角下西部地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02).

[3]邰秀君,鲁建杰.易地搬迁与生计重建:21世纪的黄土高原生态移民户[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20.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王雅芹,李素玲,严颖颖,等.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J].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6]陆春萍.农村易地扶贫搬迁户社会适应问题研究——以H安置点为例[J].山西农经,2022,(03).

[7]匡远配,纪玉昭.城镇安置模式下易地搬迁农民社会适应性研究——基于湖南省445个微观农户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23,24(01):5463.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社会适应乡村振兴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