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2023-10-28王伦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

王伦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城乡一体化建设背景下提出的重点战略,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基础,探讨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落实问题,意在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执行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所具备的重要价值,并进一步研究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途径。通过分析可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的推进,需通过发展生产力要素、发挥城市对乡村振兴支持作用、体现基层人民群众重要力量,达到依托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055-04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国家发展建设的宏观战略,也是乡村地区发展创新的重要依托。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开展,需要结合乡村地区实际情况,以及乡村地区建设宏观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发动人民群众基层力量、提升乡村地区区域生产力为主要手段,实现乡村振兴。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落实,也需结合时代背景以及理论指导进行综合分析,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执行落实时取得预期效果。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要点内容分析

(一)关于城乡关系产生动因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强调城市与乡村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关系,其是具有系统性的社会物质结构。城市和乡村在历史发展和变迁中,也属于动态性概念。在相关理论中,城市的产生与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力不断发展有紧密关系。而城乡之间对立关系的产生与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紧密相关,这是城乡关系需要有效协调解决的内在动因[1]。不同时代的城乡关系主要矛盾存在典型差异,需结合时代背景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其中的具体问题。城市和乡村系统中各自功能的有效发挥、两者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通过有效的协调分析、合理的资源配置得到保障。

(二)關于城乡分离对立思想的论述

城乡分离对立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因主要是社会分工逐步细化与差异化。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由于社会分工差异,出现区域分割状态。分离后,资本会逐步向城市环境与城市群体集中,城市逐步形成统治乡村的态势。这种统治关系,导致城乡出现对立状态。而从根源上来讲,资本主义发展是城乡对立关系形成的主要因素。关于城乡分离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居民群体会出现阶级划分[2]。这种阶级划分以社会分工生产工具划分为基础。二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生产力发展。因此,只有推行落实公有制,才能消除城乡之间日益对立与尖锐的矛盾,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三)关于城乡协调发展路径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提出了对城乡关系协调发展基本路径的初步设想,其强调的发展路径要点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 废除私有制。通过废除私有制,消除城乡基本差别,为城乡融合奠定基础,解决城乡分割实际问题。2. 实现农村地区城市化发展目标。乡村地区发展需逐步向城市化方向贴近和转变,这也符合现阶段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当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一体化模式时,社会基本结构也会同步发生变化。城市与乡村同处于一个社会体系与环境中时,有利于缩小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消除发展中的阻力和壁垒,为城市支撑乡村发展、乡村借鉴城市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3. 通过城乡统筹,实现产业独立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强调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也可在统筹发展过程中实现有机结合。在城乡发展过程中,这是具有可行性、可靠性和科学性的路径。另外,在城乡协调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链条上的技术方法、劳动力都能够实现城乡区域的融合与协调,这能够为乡村地区发展、城市地区人力资源充足性保障提供重要支持。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从宏观社会发展角度上来说,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传统格局以城乡格局为基本结构。而农业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三农问题是执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相关战略与措施,也正是针对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3]。具体实践过程中,治理三农问题是实践工作的开展目标。社会发展现阶段,三农问题更加关注农业发展是否强盛,农村环境建设是否优美,农民富强目标是否达成三方面要点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这种理论背景和宏观发展要求。因此,乡村振兴政策要求的落实,能够为实践中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思路,有利于确保乡村振兴,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城乡一体化建设问题奠定重要基础。从基层农民群众和农村地区建设来说,乡村振兴也为其区域发展建设带来了重要动力,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有利于实现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目标

城乡融合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的长期发展中虽具有显著提升,但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在改革落实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和问题[4]。城乡虽然在机体结构上实现了融合发展,但发展平衡性不足,发展过程中存在多种矛盾问题,都是制约整个社会稳步推进发展的重要原因。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的重要建设任务。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乡村发展传统情况下处在附属提升的位置。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后,这种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现象逐步凸显出来。基于此,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保持双方面发展平衡状态,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重要支持的前提条件。作为基层农民群众,只有在实践方面感受到乡村发展带来的变化,享受到乡村发展的成果,才能够更好地助力乡村发展,更好贯彻城乡融合政策,落实执行相关工作,配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目标要求。

(三)有利于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人民在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充分保障,才能确保在一系列工作开展中发动人民力量,体现人民利益、保护人民利益,为人民提供所需的服务支持。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落实而言,人民群众既是战略的服务实施对象,也是战略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因此,本着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推进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客观上的适宜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内核,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原则[5]。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农民群众、城市居民都是为人民服务实践工作开展的主要对象。因此,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需要本着为人民服务的这一宗旨,从基层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需要农村地区基层群众配合的具体工作任务以及城市方面提供的支撑资源素材进行全面分析,以全面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全面维持基层群众生活状态稳定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落实执行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例如精准扶贫战略以及乡村地区技术人才引进战略等属于针对乡村地区实际问题和农民群众实际问题提出解决策略的重要举措,也是乡村振兴实践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体现。在基层工作落实开展中,只有结合实际落实好乡村振兴工作,才能体现出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立场,才能确保基层实践工作落实开展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和有效的执行保障[6]。

三、立足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一)把握发展生产力要素

发展生产力要素主要是指,从实际出发,结合生产力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基本模式以及技术要求,引进先进技术科学方法,为提升生产力发展状态、提高生产力发展质量提供支持和帮助。具体来说,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推进落实乡村振兴工作,需要把握的发展生产力要素的工作要点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 积极引入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帮助。新技术是突破城乡发展地位和限制的重要因素。另外,技术支持能够促进城市和乡村地区的信息技术沟通。无论是农业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提升以及城乡发展状态的平衡,都需要以技术作为支持。乡村地区基层工作者应当结合不同乡村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和技术需求进行综合分析,积极引入先进技术,为科技兴农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2. 引进优秀人力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针对性支持。人力资源是智力维度的资源支持,主要强调通过优惠政策的颁布,为提升人力资源引进力度与质量提供帮助。只有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够稳定为乡村地区发展建设提供服务,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乡村地区的振兴。同时,人才带来的匹配资源以及创造的价值,也能够长效性地在乡村地区发展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3. 实现经营发展模式规模化扩充。在推进落实基本农业生产项目的过程中,要逐步实现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为社会生产关系逐步向高层次方向演化提供便利条件。为了给规模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持,政府部门也需要同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为基层农村的区域发展提供动力保障。

(二)发挥城市对乡村振兴的支持作用

城市对乡村发展的支持作用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处在相对较高层次的发展环境和发展阶段。乡村地区之所以与城市地区产生客观差异,与乡村地区农民群众思想开放度不足、技术与创新思想方法引进力度不足紧密相关。另外,城市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多方面资源条件、多方面先进技术与思想。对于乡村地区建设来说,城市建设形成的优势条件、体现出有效经验都值得借鉴。只有通过模仿和借鉴,才能更好地为两者融合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另外,在城镇化背景下,城市的多项资源条件、良好生活环境也会更好地吸引农村地区富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也有利于帮助农村地区实现利用城市环境进行基层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另外,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历史环境也能够为农村地区自身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只要城市通过信息互通、人才推广、技术支撑为乡村地区发展提供多元化动力支持,就能够促使城市地区发展同时带动地区发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进的思想和创新发展思路也能够为基层农民群众思想的开放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为乡村地区资源的引入和城市地区城乡发展条件的借鉴奠定基礎。产业发展模式下,城乡相互带动、相互融合的发展状态体现出城乡发展长期保持着一种和谐稳定的关系,这是最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平衡城市与乡村发展关系的科学路径。

(三)发挥基层人民群众重要力量

基层人民群众的重要力量强调,当为人民服务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基础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核心任务时,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更需要充分利用基层群众的力量为乡村振兴工作的落实发挥动力保障作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挥人民群众重要力量的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 结合实际,打通城乡发展通道,实现城乡地区各类要素的全面互动流通,为城乡人口流动、城乡地区人力资源补充与融合提供便利条件。例如,乡村地区农民群众可通过进入城市寻求工作机会实现农民群众市民化进程的推进。另外,城市地区建设,应当针对现阶段农民群众大批量进入城市务工这一实际发展趋势,切实考虑和解决农民群众的城市住房问题、城市就业问题、城市教育问题以及医疗保障问题。通过政策干预措施为取得更好的人民群众生活保障效果提供支持和帮助。但同时,也应当结合现阶段的社会发展实际以及乡村地区发展实际,改进空心村问题,实现乡村地区基层群众或专业人才向故乡回流这一目标,为促进城市地区发展和乡村地区发展的平衡状态,提升乡村发展有效性与持续性提供重要支持。2. 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角度实现城乡均等化。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同样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公共领域的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现城乡体系的同步,一定程度将城市资源向乡村倾斜和输送,实现城乡建设中的资源共享。通过公共服务体系全方位建设,为城乡协同发展提供重要支持。3. 针对乡村地区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为农民增收、农民产业发展的创新与转变提供支持和保障。同时,这一工作的实践也需要基础资源和政府宏观政策同步发挥作用,以为区域经济发展,农民群众工作开展提供支持和帮助。4. 针对乡村治理工作引入现代化技术方法,构建更加先进、更加具有灵活性的乡村地区治理制度和治理体系,为乡村地区治理工作的落实开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这也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体现乡村振兴实践价值的重要保障性措施。

四、结语

综合实践分析可知,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通过宏观调控、技术引进、资源支持、人员支持等多方面路径达到预期目标。乡村振兴是一项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需基层工作者、政府部门、当地组织管理人员结合不同乡村地区的基础发展条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进行合理的规划定位,并结合实际运用多方面资源,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落实,为农村地区和城市的协同有效平衡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甜甜.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促进尉氏县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J]. 山西农经,2022(18):67-69.

[2] 宋智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农村就业创业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2022,2(18):98-100.

[3] 周红梅,王小松.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西农类院校大学生服务乡村意愿调查研究[J]. 河南农业,2022(27):42-46.

[4] 杨茂原.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江西省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 旅游纵览,2022(18):182-184.

[5] 申雯雯. 乡村振兴战略下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对策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2022,47(09):165-169.

[6] 吴洁. 乡村振兴战略下肇庆乡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治理研究[J]. 艺术教育,2022(09):96-99.

(荐稿人:马进军,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