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2023-10-28张辉石建斌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8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张辉 石建斌

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教育目标的有效实践途径。文章以“环境社会学”课程为例,探讨实施课程思政的思路和途径。基于环境社会学课程内容特点和教学实践,通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打磨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将思政内容融于“环境社会学”课程的具体探索实践,为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4-0153-04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政治思想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在高校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中,价值塑造是第一要务。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2]。专业课程教学作为高校课程思政的最主要依托,如何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针对性设计,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提升课程思政成效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美丽中国”从单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提升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高度[3],这就需要环境专业人才的大力支撑。“环境社会学”课程是高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的特色专业课及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是一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探索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可持续发展途径的专业课[4]。针对当前“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元素有限、思政案例亟须丰富与凝练等问题,本研究以“环境社会学”课程为例,分析环境社会学的课程特点,设计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通过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探讨思政教育与“环境社会学”课程教学的融合成效与改进模式。

一、“环境社会学”课程特点

环境社会学是20世纪下半叶在环境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引发的社会应对,强调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认知演化,寻求调控人类环境行为、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手段与途径。

面对学科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愈来愈多的高校在环境类、社会类等相关专业中开设了“环境社会学”课程,该课程具有“学科交叉性、知识综合性”的显著特点,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融合,强调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化之间的关系规律,其本身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观,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本质上的亲和性[5]。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政策体系改革加快,为“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时代发展契机。基于环境社会学视角讲述发展观念的演变过程,是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内心的有效途径。环境社会学与思政的紧密联系,使得思政建设在“环境社会学”课程中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

二、“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组织落实原则

(一)找准环境社会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实现融合的切入点

课程思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課程教学的有机融合。在具体融合的过程中,环境社会学课程由于与自然环境保护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可适当找到相应的思政教育切入点,以现阶段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宏观理念作为这部分课程在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要契机。从环境社会学课程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若能够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应用一部分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素材和资源,也会对这部分课程本身的教育效果和质量起到促进和支撑作用。只要教师在选择具体的切入点时,从课程教学的可操作性,课程教学的实践性,课程教学的思想引领作用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分析,就能够发挥出融合教学的积极作用,这将提升学生学习“环境社会学”课程的主观能动性,为后续的教学取得更加稳定、良好的效果提供支持。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组织落实课程教学融合过程

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是体现课程学习价值和实践活动参与价值的重要方法。尤其是一部分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及时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的融合教学开展做好充分准备。以解决问题为目标,推进落实具体的教学过程。课程教学融合本身就是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创新的有效路径。为了确保创新后的课程教学过程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教师除了要寻找科学的切入点,对课程教学的理论部分进行有效的分析研究外,还应当在实践教学组织落实的过程中,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为取得更好的融合教学效果提供帮助。针对学生在参与实践课程时的积极性不足的问题,需要教师通过思想上的教育与引领,使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主观意识发生有效转变,为教师进一步积极投入相关课程的融合教学提供支持和帮助。从学生的主观感受上来讲,当其感受到融合教学的方式能够解决其思想认知和实践尝试中的实际问题和障碍时,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学习理论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也会有所提升,最终获得良好的实践教育效果。

三、“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以课堂学习构建理论基础,探究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形成环境社会学立体知识结构支撑。通过充分挖掘“环境社会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让教师在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理想信念认同、科学探索精神和责任使命担当,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等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之中,将生态文明思想内化。

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思政建设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育人效果评估等多环节注重思政元素的渗透和设计。从学生关心的现实环境问题入手,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通过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将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前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政策和措施,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育人效果。

四、“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

(一)融合思政元素,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作为课程思政的基本载体,二者不应是孤立的机械组合,而应是“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整合,通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积极探索环境社会学理论知识与生态文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四个自信等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把家国情怀渗透到课程内容之中,达到在课堂教学中不动声色地融入思政元素的效果。

以环境伦理章节为例,将我国古代优秀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融入部分环境伦理课程中,例如老子提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跨越时代的价值,培养学生发自内心、能够产生共鸣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让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讲授环境伦理观念演变时,结合环境伦理从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的演变过程,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课程内容中,阐述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充分论证习近平总书记“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的科学论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责任担当。

在讲授环境问题的社会演变章节中,将不同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相应的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分析从农业文明敬畏自然到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再到生态文明尊重自然的理念转变,剖析当前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及本质,从而引入“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阐述人类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理解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急迫性和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把对自然的爱外化为自觉行动,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努力。

(二)改革教学环节,突出内容启发

为发挥课程育人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上需要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议题辩论、实践调研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程互动,增加课程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学生思考。在产生环境问题的社会原因章节,通过典型古文明衰亡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古文明衰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破坏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当代环境问题对人体健康、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充分阐释生态环境的经济与社会价值,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在讲授人口增长、科技发展、消费主义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翻转课堂、课堂辩论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掌握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进而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

(三)挖掘时政热点,强调内容时效

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特点[6],充分利用学生日益增加的学业需求和知识储备,确定思政元素融入的时间节点,如环境热点事件发生期间,挖掘时政热点与环境社会学中环境政策演变的契合点,如充分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江河情怀”、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理念,引发学生对相关环境社会学议题的关注与思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在讲授环境治理政策章节中,引入当前最为关注的气候谈判,理解我国承诺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地球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结合“美丽乡村”“脱贫攻坚战”实施过程中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的典型案例,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和爱国情怀。

(四)多元方式考核,提升育人成效

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评估,一方面有利于把握“课堂育人”的成效,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持续改进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在对“环境社会学”课程进行考核时,突破以单一专业维度进行考核评价的局限,转向专业知识、理想信念、社会责任等多维度评价方式,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如加强课程过程性考核,通过案例讨论、环境议题辩论、实践调研报告,既考核学生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又考核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布局的思考,利用课程思政学习效果的发挥空间,使学生真正“学深悟透,内化于心,以学促做,外化于行”。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结果,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总结与反思,重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顶层设计,形成持续改进方案,不断完善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提升课堂育人的成效。

五、“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充分挖掘“环境社会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效利用课堂育人载体,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显著提升。第一,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发表对环境问题、环境管理政策、生态文明等的认知与见解;第二,通过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如环境议题辩论、实践调研,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环境社会学专业知识与自身实际环境相结合,体会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领悟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内涵;第三,课程结束后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课程改革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表示充分肯定,认为专业知识与思政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让自身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脉络与课程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第四,通过分析课内外教学实践后学生的情感发展轨迹,发现课程思政有效激发了学生未来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由此可以看出,“环境社会学”课程思政改革效果显著。

六、结语

本研究以“環境社会学”课程为例,构建以“环境问题”为中心,以课程思政为引导的思政教学模式,通过准确挖掘环境社会学课程中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契合点,改革教学方式,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提升了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成效,培养了学生作为环保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 (2019-03-18). https://www.gov.cn/xinwen/2019-03/18/content_5374831.htm.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06-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4] 崔凤,唐国建. 环境社会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7-250.

[5] 吴金芳.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社会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高教学刊,2018(3):123-125.

[6] 陈立明,刘炳辉. 复兴一代:“95后”大学生的时代特性剖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07-116.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