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原红色文创设计策略与案例研究

2023-10-27杨纯

美与时代·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案例分析文化自信

摘  要:在文化自信的视角下,红色革命文化是构成中国各区域文化体系的三大要素之一。立足中原,红色文化是构成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聚焦中原文化中的红色资源,探讨其创造性转化的方法策略,将经典的中原红色基因融入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中,以特色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证其设计路径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倡导关注中原红色文化输出,强化文创产业是推动地域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媒介和载体的认知。

关键词:文化自信;中原红色文化;设计转化;案例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思维及文创产品研究”(2021CYS058)研究成果。

中原文化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以河南为核心,向黄河中下游地区逐层辐射。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百年中原同样贡献了丰富的文化经典,在中原传统文化基因的影响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孕育出了颇具地域特色的中原红色革命文化。要想呈现完整的中原文化风貌,展示中原软实力,中原红色文化主题尤为重要。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原红色文化概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总书记阐述的文化自信,指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怀与高度的自信。

一直以来,中原文化被赋予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文化自信的内涵中同时包括了中国红色革命文化,它是人民自信自强必不可少的部分。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后的文化发展不能忽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革命精神的文化成果,中原红色文化则是在中原地区开创革命根据地斗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崭新文化体系。从“将军县”新县到“小延安”竹沟,从二七大罢工到淮海战役,从杨靖宇、吉鸿昌到焦裕禄,无论在近代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原大地一直红旗高扬。这里曾涌现过伟大的革命志士和经典事迹,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立下功劳。它们带着浓厚的中原气质,继承了中原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影响着每一代中原人,甚至是全国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中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离不开红色中原这一篇章,探索中原红色文化符号的转化与发展是中原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

二、中原红色文化元素的设计策略

(一)梳理文化符号

展现中原红色文化形态,首先要进行文化内容和对应符号的梳理。与传统文化相比,革命文化在时间维度相对集中、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长河里,涌现出众多先进典型,形成新老接续的红色阵容。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原地区参与打破旧世界的革命斗争,二七大罢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彭雪枫抗战、跃进大别山等均是中原革命过程中留下的经典符号;1949-1978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原大地积极响应建设新家园的号召,涌现出开凿红旗渠、焦裕禄事迹等极具中原地域特色的革命精神符号;1978年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水利工程、铁路枢纽、中原商战等举措成为中原地区革命文化的延续,谱写了中原人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奋斗精神。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原革命文化也是遍地涌现、连片辐射。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是均表现出差异化的具体内容、主题鲜明的文化符号,但在不同表现形态的背后都是始终如一、一脉相承的红色精神特质,这些内容可以单一或叠加作为文创设计的切入点。

(二)突出文化特质

中原红色革命文化蕴含了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和一致性,同时也突出了中原特有的精神气质。中原地区因为时代条件、地理方位、人员主体有明确的本土特征,所表现出的革命精神也有较强的地域特色,例如经典的中原红色文化符号:红旗渠。作为革命精神的一种具体形态,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延续和实践。它的特殊性在于从历史条件上看,河南安阳林州市(原林县)因地质和气候双重作用导致长期严重缺水,人民对水和生的渴望是被这片土地“逼”出来的,这是其主动进行革命性活动的源动力;实践主体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纪律性相对不强的广大农民。正是这种独特的地域气质和时代烙印,才造就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奋斗不息”的自信。抓住中原地域的文化特质是进一步转化中原红色文化的有效方法。

(三)聚焦时代语言

在进行设计之前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当下受众认可的语言。此处的语言是广义的交流工具,包含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行为语言等,它像是打开受众理解层面的钥匙,稍有偏差,就难以达到理想的共振。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时代语言的更迭越来越快,长则两三年,短则数月,文化语言和流行风尚也会发生变化。虽然语言变化有连续性,但也警示了设计师要时刻关注当下认同的语言表达。

优秀的文化表征需要以当下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播。如近两年河南卫视推出的《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其大受欢迎的缘由和汉服圈的扩大、新国潮的兴起、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分不开。视觉语言相通,产品认可度才有保障,从而才能真正做到为文化赋能。举例说,若受众群体是18-25岁的青年人,那么剧本杀、密室逃脱就是非常適合的行为语言交流方式。针对这样的人群,设计者可以尝试把特色的中原红色资源往上述语言形式上嫁接,用受众喜爱的行为语言体会红色精神。聚焦不同群体所关注的语言,可以增加文化载体的差异化,为下一步实施方法扩宽道路。

(四)创新设计方法

当文化落实在创意产品时,一方面在服务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以美学浸润的方式提升民众的文化认知。 针对“如何呈现文化”这种复杂问题,选择和使用恰当的设计方法和表达方式是关键。设计师将设计思想通过图示、文案、模型、动画等形式准确地表达出来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要做的具体内容。

所有的设计都是从概念开始,直至最后完成,设计师要做一系列决策,其中包含图形形状、大小、纹理、色彩、语言形式等每一个元素。先立意,明确概念后再根据概念的特点和表达点去寻找、选择、加工、组织。根据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原地区的特色形态,作者将转化红色文创的主要方法列为三个,分别是叙事设计法、打散与重组、象征符号具象化。下文即通过三则经典案例论述中原红色文化设计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案例研究

(一)红色中原的叙事表达——红旗渠文创

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旗渠考察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红旗渠精神能够不断得以传承创新,和其浓厚的中原特色密不可分。但大众多处于识渠却不识渠之由来的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讲好红旗渠故事,传播好红旗渠精神,将其文化符号进行大众易接受的创造性转化。

红旗渠精神的背后是十年修渠的奋斗史,想要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文化脉络,选择如“青年洞”之类的单一地标不足以体现其完整性,这时可选用一种设计方法——叙事设计法。叙事性设计法是用讲故事的方法来体现设计产品的文化内涵特征,让消费者达到心灵的共鸣。要展现文创产品中的故事,需要充分挖掘产品的文化背景,可以是特殊的产地、非遗文化、历史渊源、优良工艺、严格的制作过程,也可以是设计者用独特的设计语言表达情怀,通过故事的关键节点和受众进行理解层面的共情。红旗渠的历史脉络系统且清晰,非常适合做叙事性的表达。

因红旗渠文旅的兴起,文创产业也随之发展,红旗渠景区的文创产品势必将成为宣传红旗渠精神的有效载体。《红旗渠故事》系列文创是2023年“中国好创意大赛”的全国一等奖作品。文创为了充分展现修渠的全过程,采用叙事手法将红旗渠十年的修建分为六个重要节点,它们由时间和人物两条线同时推进,分别是号召修渠、引漳入林;开山凿壁、隧通青年;渠水袭击、万众抢险;马灯引路、照亮曙光;铁姑娘队、抡锤打钎;引水通渠、造福后辈(如图1)。为了使故事更加丰满,还在每个节点选择三至五个小故事场景将主旨串联起来,近景远景穿插,让观者在一个画面中看到时间的流动、空间的转移、人物的变化。然后通过六张竖版长插画的形式,运用传统报纸插画和新国风插画融合的设计语言呈现文创的基础插画部分。

由插画向文创产品过渡需要恰当的载体,设计者需思考主题与何内容或物质有紧密关联。红旗渠是由水开始的故事,是人对生命的渴望,也是贯穿始终的主旨,那么“水”就可以成为红旗渠文化传播的载体之一。瓶装水是景区内必不可少的商品,设计者将插画融入瓶装水的包装设计中,推出红旗渠主题系列饮用水,游览者在喝水时就能阅读红旗渠故事,起到“饮水思源”的共情效应,深刻理解今日在此饮水与数十年前艰苦创业、奋斗不息的林县人息息相关。除此之外在红旗渠风景区的整体视觉设计上也可以通过叙事插画的加入进行提升,从门票上就可以直接读懂红旗渠精神的由来,美观精致的同时也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起到后续持续传播的作用(如图2)。

用故事呈现文化,让故事承载文化。有不少红色文化主题,很难用一个或几个文化符号去诠释其内涵,那么可尝试叙事手法,将文化主题做故事性呈现,保留更豐富的文化内容。《红旗渠故事》系列文创准确提炼并表达了中原基因的红色文化形态,是发扬中原红色文化、做好革命精神推广转化的优质案例。

(二)中原红色文化的重组与互动——郭亮村文创

近些年国家提倡红色文化文旅融合,中原地区也不例外。但每处红色资源的意识形态和风土人情都不尽相同,豫北大气磅礴,豫南秀美灵动,当地文化与革命精神缠绕,形成了一个个个性鲜明的红色地标。新乡辉县郭亮村就是一个具有红色基因的特色乡村。起初它的红色精神体现在“十三勇士战太行”——修建太行山1250米挂壁公路的事迹上。之后由于公路打开了山门,独具特色的太行红色岩石地貌成为了著名影视剧拍摄地,《清凉寺钟声》《战争角落》等多部红色影视作品在此拍摄。影视带动流量,随后郭亮村自然成为中原地区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与此同时,悬崖公路的特殊形态和山体独特的结构引来了全国各地的画家和学生考察写生,如今的郭亮村已然成为全国知名的采风基地。

郭亮村红色资源丰富且具有特色,如何通过设计转化郭亮村的红色形态,首先要将郭亮的发展拆分成三个节点:修建挂壁公路——红色影视基地——采风基地。三者源自不同时期,却能串联郭亮村因革命精神而发展的脉络。开发文创可通过设计构成中打散重组的方法来呈现,提炼三个节点的经典符号,并将它们以合理化的方式重组呈现红色文化。

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中的国赛金奖作品《“玩转郭亮”红色文创设计》,就较好地将郭亮各时期的文化特色进行了融合。挂壁公路修建的过程和造型是郭亮村红色文化的具象形态,红色岩石和公路便成为第一节点的储备元素;影视方面选取《举起手来》等几个经典电影的主人公形象,对其重新塑造作为第二节点的设计内容;第三节点也是现阶段持续发展的采风产业,抓住经典打卡点,串起游玩线路是这一阶段视觉转化的重点。初看三者似乎关联不大,想要将不同时期的符号合理重组不易做到。但如果产品背景是虚拟化的,那重组就成为了可能。此类产品多以互动形式为主,包含桌游棋牌、沉浸式剧本杀、情景再现游戏等,作品选择了“红色征程”桌面游戏和“太行迷踪”剧本杀两种载体,在重新创作的故事中将三重经典符号相结合。桌游的故事背景选定开凿公路时期,游戏任务与同时期农村建设相关,人物设定选用第二节点的经典影视IP形象,而游戏的受众群体正是现阶段采风基地中的青年学生(如图3)。剧本杀则是借助影视主题,提取经典人物形象,经杜撰后结合郭亮村各景点进行沉浸式游戏体验,此受众扩展至旅游人群(如图4)。传播“新愚公移山”的革命精神,对应红色影视拍摄的功能属性。利用旅游采风产业的联动效应,“玩转郭亮”文创在虚拟的背景下将文化符号重组,并采用受众互动的方式传递红色知识,浸润革命文化,此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其受众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意识。

(三)中原红色精神的具象转化——信阳红产品包装

信阳是中原红色资源的聚集地,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其中著名的“将军县”新县身居大别山腹地,是鄂豫皖边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蕴含着厚重的红色文化。而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阳毛尖是当地的特色产品。当红色资源遇上地域特产,就擦出了火花。一直以来信阳将书写中原红色文化作为使命,倡导“以红带绿,以绿托红”,以红色文化为龙头,文旅文创紧密融合。能作为城市名片的信阳茶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载体。

信阳毛尖本属绿茶类,直到2009年开始开发红茶加工,并起了一个厚重而响亮的名字——信阳红。在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建设的背景下,借助信阳的中原特色红色精神,落实在红茶特产这个出口上,两个“红”字一语双关,为红色中原找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象载体。将抽象的精神象征和与之相关联的具象实物进行对接,做视、听、触等感觉的类比,正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方法。

呈现信阳红的品牌文化要带着中原的厚重、红色的基调和可靠的品质。信阳本土茶品牌——文新推出了一款“中原一号”信阳红礼品茶(如图5),其准确抓住了红、厚、精这三个特点。红茶包装由中国香港设计师陈幼坚设计,礼盒外形酷似一块红砖,呼应了一句革命时期的经典老话——“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由得让消费者将红色革命与信阳红茶联系起来。盒面上的金属“一”字坚毅又精致,是“中原一号”品牌符号的外化,也是对极致品质的肯定。打开礼盒,茶叶内包装盒选用了砖红色的抽象图案,渐变的方形结构穿插形成构成之美。尽管没有具体的图案联想,但其通过形状、纹理、色彩等视觉语言营造出极具现代感的红色意境,符合当下消费者的审美观。此包装设计重点突出了信阳红的象征意义,通过创造合适的形式和形象,将中原红色概念具体化、符号化,使之成为承载概念的形象载体,准确传达红色意向。以上设计方法实则是象征精神具体物化的过程,可在區域特产类产品中尝试运用,将其与文化主题捆绑,起到文化共情效果。

四、结语

经上述三则案例研究,中原红色文化作为革命文化在地域的呈现,要把握好红色主题,提炼地域风土,通过选对沟通语言和设计方法做好红色符号的转化。文化自信自强是时代的使命,为了提醒一代又一代国人不忘革命历史,坚守奋斗精神,红色文化需要持续且稳定的输出。时代给了文化创意施展的机会,河南立足中原,辐射全国,要把握住文旅文创蓬勃发展的时机,借创造性设计展现中原特色的红色文化风貌,为红色文旅开发高质量的宣传载体,将中原红色精神传递给更多人,增强国人的文化自觉性与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EB/OL].[2022-10-16].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16/content_5718819.htm.

[2]马福运.红旗渠精神的再认识[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4):111-118.

[3]王晓予.中原地域文化元素的创新设计案例研究[J].装饰,2020(5):112-115.

[4]王乃琦,刚强.新媒体时代文创产品叙事模型研究——以故宫文创产品为例[J].出版广角,2020(18):68-70.

[5]万菁,欧俊.湖湘文化视域下的非遗文化传承和红色文创产品设计创新[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3(4):84-89.

作者简介:杨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案例分析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微信公众号的运营模式研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