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河南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功效研究

2023-10-27王陶峰

美与时代·上 2023年9期
关键词:数字技术

摘  要:植根于万年农耕文明的庙会是非遗依存展演活化的主要舞台。河南庙会非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黄河文明基因的精华、气质、神韵。随着文旅融合国策的实施,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新时代河南庙会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动能。本文探讨数字技术在河南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中应用的实效性、实际价值及其创新性,以期为河南非遗数字文创产业升级、文旅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提供智力支撑。

关键词:数字技术;河南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兴文化工程项目(2022XWH253)阶段性研究成果。

河南是万年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早期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和主脉,是黄河文明、大运河文明的核心区,勤劳的河南人民创造了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称“非遗”),迄今仍滋养着中华儿女的心灵。非遗是植根于中原农耕文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技术、精神遗产,新时代在文旅融合国策下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传播挖掘庙会非遗中蕴含的中国人的信仰、民俗、精神世界的内涵,讲好河南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时代文旅融合和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实施,为进一步提升河南庙会非遗保护和传播提供新动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遗的系统性保护,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庙会是非遗展演依存活化的主要舞台,河南省国家省市级庙会非遗61项,全国知名庙会有浚县古庙会、淮阳太昊陵伏羲庙会、滑县道口火神庙会、安阳曲沟庙会、郑州城隍庙会、开封万岁山春节大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庙会非遗是最富有中原地区文化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展示黄河文化基因的平台,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非遗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炎黄儿女留下的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积淀着最为深沉的民族底色,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血脉、智慧、神韵和气质的基因。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活化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党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新兴的数字技术将为非遗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手段和路径。运用数字技术保护传播非遗,能以今入古,由实向虚,由静态入动态,让流传千年的非遗中蕴含的古风古意跨越时空联通历史和当下,融通国内和国外,打通线上和线下,实现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元统一。

文旅融合国家战略的实施给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提供新契机,能有效提升发挥非遗庙会文旅品牌的扩散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创收,助力乡村振兴,而新时代数字化传播技术手段为非遗保护、传播活化提供技术支撑。2000年后学术界对传统庙会的研究逐步深入,走出了单纯民俗学的狭隘领域,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者关注庙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庙会的历史渊源、功能体现、文化保护及其特色民俗活动、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方面。新时代文旅融合、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实施,从文旅融合的角度对庙会非遗保护的研究有两个趋势:一是从个案研究的角度以某个非遗类型为中心,研讨如何充分利用文化和旅游跨界深度融合,开展非遗保护与传播的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力量、非遗传承人、公众应采取的策略和途径。如宋俊华、白雪筱的《新时代非遗保护研究的路向选择》(《文化遗产》,2021年第1期);二是从文旅融合的概念切入,借鉴海内外文旅融合的实践经验,将非遗作为重要文化旅游资源推广的广阔前景,分析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如宋立中、宋璟的《印尼巴厘岛非遗保护与利用的二元结构及其启示》(《文化遗产》,2019年第1期);田磊的《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朱晓波的硕士论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播策略研究》;厉建梅的博士论文《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等。相较而言,实地调研数字技术在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消费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功效、非遗传承人对数字技术的认知情况、庙会非遗短视频的传播等关注不够。

从实践来看,目前数字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播中已经得到初步应用。许多文物旅游部门以及知名景点都已经开始有意识利用数字技术在文旅融合、观众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非遗消费场景中的巨大效应,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如数字光影技术、VR、AI人工智能等打造数字非遗、云上庙会等项目,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方面也已有所尝试,积累相关经验。然而,河南庙会非遺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则稍显迟滞,从笔者之前对几个主要庙会的实地调研和旅游体验来说,对数字技术的利用尚处在较为初级阶段。在文旅融合的推动下开展庙会非遗的数字化保护还面临诸多困境。究其原因,一则由于数字技术需要专业团队或公司运营,耗资巨大,加上这三年疫情对旅游的冲击,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负担,政府动力不足,缺乏资金聘请专业数字化团队进行全程策划;再则,中原庙会非遗大多在农村乡镇季节性礼仪节日期间展演,具有较强的时空限制,数字技术保护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具有特定的时效性。非遗展演者与传承者群体并非职业化的非遗从业者,他们在过年回家时节表演,等春节或庙会结束,就要背井离乡,奔赴城市打工,候鸟式的迁徙,这些客观条件都制约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深度挖掘。在运用新兴数字技术新媒体等传播非遗方面,则取得了新进展。伴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年轻人的风靡,许多乡村主播、非遗主播、吃播等制作拍摄非遗庙会短视频等,通过网络多种手段广泛传播庙会非遗。但也存在短视频质量良莠不齐、内容剪辑效果不佳等问题。

当前,新时代文旅融合国家战略实施对河南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功效如何、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河南庙会非遗保护中具体应用实践的现状、前景,数字技术在传播中原庙会非遗中蕴含的黄河文明精神基因的活化利用等课题等大多未曾深入研讨。这些课题都需要研究者将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在广泛深入田野庙会非遗展演的一线,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观看接受者、文旅部门等调查问卷,获取一手数据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深入调研总结经验,分析利弊。课题立足于对河南省知名庙会的实地调研和间接问卷调查的方法,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艺术人类学、传播学、旅游管理学、设计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在文旅融合国家战略的视域下和现代数字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利用传统节庆假日举办的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实效性及其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加快推进河南非遗文化保护政策的制定和有效实施,为河南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提供科学具有操作性的政策的制定,支持提供科学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一)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传承保护庙会非遗的深化和提升,是新时代国家、河南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重大需求和重要战略。

运用数字技术手段面向国内/全球年轻一代宣传科学保护非遗的观念与传播非遗知识,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我国新时代实现中国和平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的重大需求和重要文化战略。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心、各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庙会非遗中保留着中华民族许多上古遗风和传统民俗,庙会作为中华农耕文明的精华、中原文化的物质载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气息,对整合民间信仰、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秩序的生成,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国家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文旅融合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是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运用数字技术手段打造和提升河南非遗庙会品牌的线上和线下的影响力,实现河南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中原崛起。

利用传统节庆期间的消费热潮将河南省庙会打造为文旅融合的非遗品牌,有助于挖掘河南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强省的优势,增强区域竞争力和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优势。运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手段打造“河南省庙会非遗旅游月品牌”,用多种现代艺术语言和数字多媒体短视频手段更加形象具体地讲好河南人丰富多彩的故事,推动旅游与非遗深度融合发展落到实处,同时能够拓展非遗活化利用的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能力,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传承、发扬,丰富旅游文创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农民增收。运用多种数字技术和手段保护和传播庙会非遗,能够承续乡村文明传统,激活乡村文化遗产,凝聚村民主体意识,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力乡村文化\经济振兴,建设宜居美好乡村,促进共同富裕,实现中原崛起。

(三)探索文旅融合视域下,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庙会非遗原境、活化、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播提供新模式。

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是文旅融合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内容。文旅融合给非遗保护提供政策支持、文化资源,经济动力,为促进非遗文创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以虚拟仿真为代表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将给非遗保护实现“双创”提供技术支持。1.数字技术为非遗等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传承提供新方式。数字技术可以通过交互体验的形式满足公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让非遗在展示和利用的同时得到有效保护。通过虚拟空间技术、AR互动体验等手段,打造出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在虚拟空间中看到遗产的细节。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虚拟方式拼接、复制、修复被毁坏的文物,全方位多视角展现昔日非遗风貌。数字技术可以使非遗以全新的方式永久保存,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记忆。2.丰富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非遗文创产业破解保护与传承难题。数字技术的发展提升了文化生产力。文化遗产元素的应用,数字虚拟仿真技术能够推动文化产业突破各种介质、载体及时空界限,实现文化创意跨载体呈现、跨时空交互,为文化产业创造出新业态和新场景,同时拓展文化传播的边界和想象力。借助5G、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项目展示利用水平,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和形式,满足游客参观、互动、体验、学习需求。3.为非遗文化遗产在线上展示和广泛传播插上翅膀。数字技术在非遗展示和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时效性强,手段多样等特点。4.运用数字技术,集中智慧开发系列非遗文创产品,拓展非遗产业周邊消费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手段的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实现非遗文创产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非遗文创产品以更加多样的年轻化的姿态进入民众日常生活中,实现非遗增收。

(四)中原庙会非遗是黄河文明的结晶,对保护黄河流域非遗,为促进黄河流域非遗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提供河南经验。

河南庙会是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展示的舞台,非遗在黄河流域资源分布与特点、庙会与黄河流域非遗生态保护、庙会与黄河流域当代民众生活等都存在紧密联系。河南庙会非遗将成为展示传播黄河非遗的精神内涵、实践活力和时代价值的舞台。

三、主要观点

数字+非遗+旅游利用传统节庆假日的非遗庙会是新时代文旅融合探索保护活化非遗产业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传统节庆假日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庙会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重要的旅游和经济资源。利用节庆假日和数字技术开展非遗保护和宣传,效果可期。

“非遗+旅游+文创”庙会非遗文创产业的双创发展提供新契机。探索因地指引、灵活多样,探寻适合庙会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非遗与旅游业在融合发展可实现两个产业相互渗透。创新现存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顶层设计,打造乡村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高端品牌,构建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产业体系,完善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保障体系。文旅产业发展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创新力。依托非遗创业产业园区、非遗特色小镇、非遗演艺大舞台、非遗数字体验园等,以特色资源带动文创、旅游、演艺、会展等领域,融合发展,构建“文、旅、商、产”一体化跨界度假区,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和生态圈。

“非遗+旅游+科技”新型文旅业态数字化技术手段为非遗庙会保护与传播提供新机遇。技术升级是非遗与旅游业融合的创新力。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全息投影、声光电、多媒体等为代表的展陈互动技术为非遗旅游业创新提供新动能。不受时空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新技术为庙会非遗保护与传播赋能。

四、结语

在文旅融合视域下,运用数字技术手段将非遗庙会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深度融合,将知名庙会打造成河南、华北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品牌,反映中原文化、黄河文明、中华文明基因集中展示的大舞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数字技术助推文旅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非遗文创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进而推动河南非遗文化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黄隽.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带来了什么[N].光明日报,2022-06-08(13).

[2]宋俊华,白雪筱.新时代非遗保护研究的路向选择[J].文化遗产,2021(1):153-158.

[3]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几点思考[J].党政干部参考,2015(2):25-26

[4]宋立中,宋璟.印尼巴厘岛非遗保护与利用的二元结构及其启示[J].文化遗产,2019(1):9-19.

[5]田磊.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融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21(5):123-128.

[6]厉建梅.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与旅游品牌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7]朱晓波.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与传播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作者简介:王陶峰,博士,洛阳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安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数字技术
数字时代的工艺美术摄影
浅析数字技术在电力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论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