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成效文本的课程改革建设与实施

2023-10-26马世博韩景元魏素娜李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4期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

马世博 韩景元 魏素娜 李辉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3.14.103

摘  要  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单元,是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培养的关键。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迫切要求高校对课程进行改革与调整。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在全校范围内实施“成效为本”的教学改革,将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进行一致性建构。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调整培养方案,重塑课程目标,构建学生、教师、课程中心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业考核制度。

关键词  成效为本;教学改革;学习共同体;课程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4-0103-05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Outcomes Orientation//MA Shi-

bo, HAN Jingyuan, WEI Suna, LI Hui

0  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变革与社会的进步,高

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的主体越来越多样化,

如何保证高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面

临的关键问题[1]。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

主阵地,大学教育越来越倾向于课程的变革,越来

越关注教学效果。为了深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

涵式发展,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提高人才培

养质量,教育部举措频出:从2017年的精品在线

开放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到“新三类”一

流课程;2018年,“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首次

被正式写入教育部的文件;2019年10月31日,教育部正式发布《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一流本科课程(金课)的建设内容和要求作了明确的阐述,要求课程需以目标为导向、提升能力、改革方法、科学评价[2]。

国内外高校和教师从事课程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和关注学生学习成效研究的步伐一直没有停止。其中“成效为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模式,20世纪90年代就在美国很多州推行,备受世界教育系统的青睐,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等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近些年“成效为本”模式由学者引入中国,在国内学者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逐渐应用于高等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3]。安徽工程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成都大学等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应用“成效为本”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6]。

“成效为本”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期望,设计预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效,依据最终学习成效反向设计与之匹配的教学过程,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与学活动,并设计学习成效评价标准对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估[7]。因此,为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成效的一致性,本文提出将教学目标(预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学习环境(师生共同体)、学习评价(成效)进行一致性建构,在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课程中进行探索、改革與实施,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学一致性,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成效为本的课程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职责是熟练掌握课程内容并清楚地讲给学生,学生走进课堂、认真听讲、做好记录、装入头脑,然后按需取用,学业测评为教学结束后区分学生能力强弱的工具[8]。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如何接受和处理课程内容,理解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体现和关注。没有明确学生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如何应用的预期学习成效,缺乏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多样化学生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境构建和多元化过程学业评价的一致性建构。

1.1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评价体系的一致性建构

“成效为本”的课程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预先设定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通过多元评价预期成效是否达成,进而改进实施。因此,教学模式需改变传统教学的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习”,转为“学生学习→怎样教→教什么。学习目标描述学生从课程中应该收获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课程学习活动应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致力于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评价的目的则是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以“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的一致性逻辑为基础,通过设立明确、详细的课程目标,设置多元化、层次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完善一致性评价体系,实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建构,并在课堂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以帮助教师分析学习活动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定位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效。

1.2  学生、教师、平台学习共同体构建

传统课堂的情景,难以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形成科学和系统的教、学、评过程的一致性。学生、教师、平台(网络)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可打破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创设多维、动态、活跃、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情境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是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实现学习目标的组织者,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和主动的探索者。通过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达成预期的学习成效,促进成员全面发展。

1.3  创新方法、关注成效、科学评价

教学方法应以提升教学效果和达成学习成效为目的,设计并强化功能性预期成效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强调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课堂、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有效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网络和电子等现代信息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线下线上融合,合理安排学时设置,根据授课内容适当调整学生自学和课下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以激发学习动力和关注学习成效为着力点完善过程评价体系,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多元化、过程化考核,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或任务评价方式。

2  构建与实施

基于前述教学模式分析,河北科技大学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成效,围绕解决“学什么,怎样教、怎样评”的课程教学的本质问题,实施如图1所示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评价一致性建构的教学过程,构建学生、教师、课程中心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为“学习环境”,在课程教学中具体开展。基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坚持学生中心,成效为本,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环境、评价体系的一致性建构,依据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通过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进实施教学过程,辅助课程中心的教学管理和数据系统分析,深度融合线下課堂与线下课堂,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实现学生、教师、平台协作促进、持续改进,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以达成教学目标及成效。

2.1  教学目标重构:教学一致性建构

2020年河北科技大学围绕“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办学宗旨,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结合新工科、新文科建设要求,适应新高考改革,进行了新一轮的本科培养方案修订,见图2。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体系,完善了课程结构。根据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更新了教学内容,修订了课程大纲,重塑了课程教学目标。各专业及课程深度落实“学生中心、需求导向、持续改进,成效为本”的课程育人理念,通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的重构,完善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内容。

2.2  学习环境创设:构建学生、教师、课程中心学习共同体

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学生、教师、平台的学习共同体共建,河北科技大学基于超星公司“一平三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校内课程中心,如图3所示。校内课程中心为师生提供了全面的网络辅助教学功能和学习功能。运行两年,全校80%的课程上线,90%以上的师生通过课程中心开展线上、线下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其在时间、空间和情景上的优势,改变传统的单一教授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教师、平台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达成预期成效,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课堂学习。教师以学生学习效果和个性发展为中心配置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安排教学活动,优化教学组织设计和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灵活应用形成性评价,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发挥了重要的教学保障作用。

2.3  教学活动设计

围绕教学目标,基于课程中心等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在全校范围推行讨论式、参与式、启发式、案例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和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支持利用线上开放课程开展教学,通过线下线上融合,合理安排学时设置,根据授课内容适当调整学生自学和课下学习,充分发挥课程中心、慕课平台等现代信息教学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通过改革教学活动设计推动了教学过程模式创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年内,近500名教师利用优质平台课程资源开展信息化教学(见图4),700余门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混合式教学,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46门、校级一流课程130门。

2.4  学业测评改革

为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强化教师教学过程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河北科技大学出台了《本科生课程考核和成绩评定管理办法》(见图5),鼓励教研室、课程群(组)和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课堂要求探索、设计其他行之有效的过程性考核项目、考核内容及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项目可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表现、平时作业、综合作业、团队作业、阶段测验、期中考试、论文报告、案例分析、课程实验等;每2次课应有1项次的考核作为形成性评价,以改进教学设计,平时成绩最高可占60%。并在大学英语、化工原理等基础课开展了教考分离试点工作,经过近两个周期的建设与实施,效果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效提升了学校的学风、考风。

3  结束语

课程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最基本单元,在整个育人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成效为本”的课程教学将教学成效与目标及评价等系统结合,突出学生主体,遵循教、学、评的一致性。本文以河北科技大学为例,在课程中实施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一致性建构的“成效为本”的教育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  面向学生学习成效,全面重构课程教学

落实“学生中心、需求导向、持续改进,成效为本”的课程深度育人理念,通过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的重构,完善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及内容。

3.2  基于“学生中心,成效为本”,对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习环境、学习评价进行一致性建构

面向未来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更为重要的是面向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强调的是学生思维、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本文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和线下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成效为本的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开展一系列相关的教与学活动,建构教、学及评价的一致性。

3.3  基于教学环境,构建教师、学生、平台三位一体学习共同体

传统课堂的情景,难以实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破,难以形成科学和系统的教、学、评过程的一致性。本文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线上教学平台,构建学生、教师、平台三位一体的学习共同体。发挥其在时间、空间和情境上的作用和优势,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教师、平台共同完成学习目标,达成预期成效,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课堂学习。

4  参考文献

[1] 张铭凯.高校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蕴、价值追求与

实践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2(3):30-35.

[2]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A/OL].(2019-

10-24)[2019-11-11].https://www.gov.cn/gongbao/co

ntent/2020/content_5480494.htm?ivk_sa=1023197a.

[3] 徐爱农.成效为本法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

教学论坛,2015(3):207-209.

[4] 龚本刚,桂云苗.基于成效为本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实践课程体系设计[J].高教学刊,2018(24):157-159.

[5] 邵朝友,韩文杰.“教—学—评”一致性何以可能:形

成性评价课堂技术及其应用[J].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0(3):15-19,40.

[6] 赵荣.基于OBTL的教学改革初探[J].计算机产品与流

通,2018(5):209.

[7] Biggs J, Tang C.卓越的大学教学:建构教与学的一致

性[M].王颖,丁妍,高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19.

[8] 张帆.以学评教为重点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课堂教学评价

体系实践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00):92-93.

项目来源:国家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探索与实践”(E-ZYJG

20200211);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成效為本的教与学一致性建构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实施”(202101062003);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成效为本的新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施”(2021GJJG190)。

作者简介:马世博,河北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工学博士,教授;韩景元,河北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教授;魏素娜,助理研究员;李辉,副教授。

猜你喜欢

学习共同体教学改革
学习共同体视域下高中生物课堂的“问题教学”
基于QQ群学习共同体的MOOC学习支持研究
基于“微信群”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
翻转课堂中“学习共同体”构建初探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