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PPPS模型的医生与病人理论课教学
2023-10-26袁齐宏于宏妍辛悦张春梅孙昌梅
袁齐宏 于宏妍 辛悦 张春梅 孙昌梅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3.14.114
摘 要 BOPPPS模型的核心要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学生全方面地参与学习,而不是单纯地听讲;二是及时获取学生反馈,以便对随后的教学活动进行调整。这一点对于医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因此,BOPPPS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医学课程教学之中。然而,BOPPPS模型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理论内容过于抽象且缺乏直观性等。其次,对教师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过程。对医生与病人理论课中BOPPPS模型的应用进行探索。
关键词 BOPPPS;医生与病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4-0114-04
Teaching of Doctors and Patients Theory Classes
Based on BOPPPS Model//YUAN Qihong, YU Hongyan,
XIN Yue, ZHANG Chunmei, SUN Changmei
0 引言
医生与病人是临床各门课的基础,其课程内容是各科医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是在医生与病人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习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仅仅是听众。教师在限定的课时内,无论是重点知识还是外围知识都要靠大量PPT放映来灌输,而学生常常无法消化。教师对学生反馈的信息不能及时掌握,对学生接受程度缺乏认识。这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綜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多参与教学活动?怎样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求知欲望?怎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参与式学习、主动学习对于增强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我们认为,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1 BOPPPS模型介绍
BOPPPS模型起源于加拿大教师技能培训体系(CAT),在北美高校教师中备受推崇。经过20多年的发展,BOPPPS在美国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模型在教学理念上以目标为主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课堂教学过程模块化分解。BOPPPS教学模型是依据人类注意力仅能保持15 min左右这一自然规律,把课堂教学内容切割成若干个15 min左右的教学小单元。每个小单元都有明确的教学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运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BOPPPS模型由6个部分组成: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
assessment)、总结(Summary)。
1)导入。在导入阶段,可以通过提问、视频、图片和案例研究等形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更快走进核心教学内容。
2)目标。目标阶段是指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能清楚地抓住学习重点。学生在一节课45 min内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很难,如果不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程度,就无法深入学习所学内容,也无法有效地进行其他方面的活动。教师必须根据不同学科特点来制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目标要尽量清晰,切忌笼统,以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本节课的重点。
3)前测。教师在这一阶段可采用问卷、小测验、问题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调整教学重点。
4)参与式学习。这一环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高学生参与度。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指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评价。鼓励学生运用探究、发现等思维方式建构知识、提出多种假设、把现在学习的东西和自己了解的东西连接起来、多进行思考和互动交流等。这样做能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性、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达到既定学习目标,实现师生互动式的真实学习效果。
5)后测。有针对性地估测(含课堂后评价)学
生是否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既可以用选择题也可以用简答题来估测,以便及时给学生反馈信息,便于教学设计改进提高。
6)总结。应开设总结课程,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融合。在小结时可突出学习目标、教学或技能要点。教师可以总结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下次课堂教学形成新的预期与要求。
上述6个教学组成单元英文首字母“B”“O”“P”
“P”“P”“S”组合起来就是“BOPPPS”。该模式
(以上6个单元连贯形成高效完整的课堂过程)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Benjamin Bloom提出来的。它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BOPPPS模型模拟真实的课堂教学操作流程,以
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凸显各个要素对执行过程的影响。与传统教学设计相比,BOPPPS模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式学习,更关注学生的持续反馈[1]。BOPPPS模型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建构起完整的教学过程与理论框架;可以为新教师的培养提供特殊的教学训练模式,可以针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提供新的培训思路与理论指导;现已成为加拿大高等教育教师培训与课堂教学的规范模式。我国也已引入BOPPPS教学模式,并进行相关培训及推广,尤其是微课堂教学受到广泛重视和关注。总的来说,结合我国高校特色,加强BOPPPS教学模式研究及运用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主要研究BOPPPS教学法在医生与病人这门课程中的教学应用,以开发出适合本校的医生与病人课程的教学系统。该系统对教师有一定的要求,比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应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良好的沟通技巧。同时,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本研究旨在通过“主导”和“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实验研究对象为齐齐哈尔医学院2019级8个班的本科专业学生,他们分别来自临床医学、儿科学、全科等不同专业。
2 BOPPPS模型下有效课堂教学设计
开展医生与病人的集体备课和对带教教师BOP-
PPS教学过程的培训并考查执行此过程的教学情况。以医生与病人这门课的症状学这一部分为例:弄清患者各症状的产生及演变过程,这对医学生从事临床工作至关重要,这是因为患者的情绪产生于他们的病理生理基础之上,而对于病情的反映又为其他检查所无法取代。一旦这些患者出现各种症状,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甚至危及生命。而这种现象又往往被医务人员所忽视。如果没有及时地认识到这一点,将给医疗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因此,弄清患者的种种症状,对于及早发现疾病和诊断疾病是十分重要的。下面笔者具体介绍基于BOPPPS模型的教学设计。
2.1 B(导入)
以介绍临床案例的方式,介绍课堂内容。捕捉病例的典型临床表现,伴随症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叙述皮肤黏膜出血这一常见症状时介绍了病例:
病人女性,25岁。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近4个月,加重一周后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指标均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既往史不详。否认有类似疾病家族史。1周以前无诱因流清涕,咳嗽并伴有发烧,体温约38 ℃,服用头孢类藥物3天后好转,就诊两天前洗浴时见四肢散布大小不等红色斑疹,今因红色斑疹显著增多伴阵发性脐周疼痛就诊。体检:肢体皮肤见密集、大小不等、略高出皮肤红色斑丘疹,有的融合成片,按压时不褪色,下肢较重。辅助检查:血常规显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正常。
由此病例引出皮肤黏膜出血的概念,并展示了紫癜、血肿及鼻出血的照片,希望能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了解,从而加快对相关内容的掌握,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沉浸感。教师着重阐述了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并将临床案例引入课堂。以引起学生对核心教学内容的重视。
2.2 O(目标)
2.2.1 知识目标
让学生认识常见症状,掌握症状产生的原因、机制和临床意义。
2.2.2 能力目标
讲述常见症状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以及问诊要点等,促使学生认识症状分析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谨的临床思维。
2.2.3 情感态度目标
调动学生对症状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目标在于提供明确的抓住重点的学习要点。由于学生不可能在长达45 min的课堂中始终保持注意力集中,所以首先要界定学习目标。这节课的目标是:着重掌握皮肤黏膜出血概念和发生机制,了解临床表现、伴随症状,并熟悉问诊注意事项。教师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方向,对学生将学到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学习及学得如何心中
有数。
2.3 P(前测)
摸底可以通过问卷、考试、作业、提问乃至讨论等各种形式进行,目的是正确把握学生知识基础及课堂上所要教学的内容,根据课程目标需要及学生情况适时调整讲课思路。本课程的预评估是为了测试学生对皮肤黏膜出血的认识水平,并提出问题:皮肤黏膜出血为何发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困难?这些困难有什么特点?怎样克服?教师应该如何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难题?该学科知识点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2.4 P(参与式学习)
教师可以采用播放临床案例视频或启发式教学,也可以进行课堂测试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翻转课堂法、情景教学法等。为提高学习效果和达成学习目标,应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一个闭环,即围绕学习目标进行每一个实践环节。将理论和实际相联系,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本课程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环节。通过播放幻灯片和血管图片,让学生了解血管壁中血液的成分(如血小板、红细胞等)是如何从呈固态变成液态的,以及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生理及病理上的改变,从而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然后介绍血管壁功能异常、血小板异常、凝血功能异常和皮肤黏膜出血等常见的临床表现。进行导入部分病例分析:
1)病人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口服抗炎药物;
2)全身及四肢皮肤有典型的红色斑疹或过敏性紫癜斑丘疹等。
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疑问。
1)血液系统常见疾病(包括血液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且容易误诊,如何提高诊断率?
2)根据上诉两项可高度疑诊过敏性紫癜的存在,但是需要进一步作以下检查才能明确其诊断。
3)血常规检测中的血小板计数是判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还是过敏性紫癜的重要指标之一,可进一步进行血小板功能和凝血相关检测。
综上患者诊断为过敏性紫癜。教师能随机应变,灵活应用多种教学媒体与资源,并善于运用多种合理教学策略,营造宽松生动的学习氛围,促使更多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观看临床案例视频或课堂测试等方式加深条文记忆和理解,加强书本知识和临床之间的联系。
【病例介绍】患者女,46岁,以“心悸”为主诉入院。既往无心脏疾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者。体格检查示心肺正常。针对教师提问,对常见症状和临床之间关联性进行深入分析,并给出可能诊断。
2.5 P(后测)
可以用选择题或者简答题来考查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课后设计教学内容反馈信息表进行教学。这种形式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依据;结合案例分析,进行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本课课后评估既包括随堂测试(以A型/X型选择题为主),课后问答题:
1)皮肤黏膜出血临床表现?
2)皮肤黏膜出血主要原因是什么?
3)瘀点、紫癜、瘀斑和血肿有何不同?
又包括课下评价(通过提问收集信息最后解决问题能力;学生讨论和提问能力;学生独立调阅信息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即时反馈。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检测,以了解学生在这节课中的学习效果能否实现课堂上设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可以用考试的形式来复习刚刚讲授过的重难点知识、了解听课效果、查找不足,可以巩固所学内容。
2.6 S(总结)
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知识点或者技能要点进行归纳,对授课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进一步夯实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归纳和类比分析等方式将所学知识梳理归类。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归纳课堂内容,复习学习重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预告下一课时教学内容,提出下一课堂教学应做好的准备。本节课中教师对常见症状的把握,对症状的成因、产生机理和临床意义等内容进行高度归纳,学生反思课堂内容。
3 结束语
在医生与病人的课堂教学中,基于BOPPPS
模型的教學设计通过明确的教学环节,提高了课堂效率。具体实施时,不应机械地套用,要领悟本质,逐渐形成并完善适合医生与病人课程的教学设计[2]。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方面:将医生与病人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疾病诊断等多个角度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与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同时也能及时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信息,从而加深对相关临床学科内在关联的认识。
将BOPPPS模型应用于临床科研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医学科研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提高其临床技能,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其对医患关系的认识。
4 参考文献
[1] Pattison P, Day R. Instruction Skills Workshop(ISW)
Handbook for Participants[M].Vancouver, The Ins-
truction Skills Workshop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mmittee,2006.
[2] 李荣杰,熊靓男.基于BOPPPS模型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教学设计[J].创新教育研究,2020,8(1):55-61.
项目来源:齐齐哈尔医学院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临床教学实证研究专项项目”(编号:QYZX20220110)。
作者简介:袁齐宏、于宏妍、张春梅、孙昌梅、辛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