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构建

2023-10-26田昕乔爱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3年14期
关键词:协作学习深度学习翻转课堂

田昕 乔爱玲

DOI:10.3969/j.issn.1671-489X.2023.14.060

摘  要  目前高校翻转课堂存在设计形式化、学习者积极性差、教师胜任力低的问题。在深度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的指导下,构建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对模型中深度学习设计要义作出具体阐释,以教学系统设计翻转课堂作为案例对模型的应用进行示范,为优化高校翻转课堂提供帮助。

关键词  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系统设计;知识地图;协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3)14-0060-05

Construc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Instructio-

nal Design Model Under Concept of Deep Lear-ning//TIAN Xin, QIAO Ailing

0  引言

翻转课堂作为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化课程开展模式,在国内高校的应用已经从井喷期进入思考期。目前,很多高校的翻转课堂存在一定的问题。

1)设计形式化。教师以“翻转”为名轻视教学活动设计。研究表明,有53.7%的学习者表示翻转课堂没有使用最新案例、知识,学习者难以运用知识和理解知识[1]。

2)学习者学习积极性差。高校学习者难以对翻转课堂产生兴趣,多数以拿学分为目的,自控力差,在线下小组讨论的活动中不能融入集体,经常出现因没有认真完成线上自主学习,在线下活动中对复杂问题的解决很吃力的情况[2]。

3)教师胜任力低。翻转课堂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信息化素养,但很多教师缺乏对翻转课堂本质与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出现翻转盲从性、功利性等现象[3]。高校肩负着培养综合人才的责任,深度学习理念为解决目前高校翻转课堂的问题提供了路径。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使高校学习者在翻转课堂学习中实现从浅层学习到深度学习的转变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1  深度学习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

基础

1.1  深度学习理念

美国学者Marton等[4]在1976年提出了淺层学

习和深度学习概念。何玲等[5]定义的深度学习为在

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

运用深度学习理念设计高校翻转课堂,需要密切关注学习者发现、探索知识的过程,关键在于促使学习者在翻转课堂的各个环节积极主动地有效

学习。

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6]。深度学习的目标是实现学习者深层次的意义建构,而协作与会话是其中的重要途径,情境作为先决条件在深度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7]。深度学习培养学习者的高阶思维,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深度学习教学设计模型注重创设引发学习者深度思考的真实问题情境,在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等教学策略的引导下,设计高阶能力塑造的协作学习活动,组织学习者协调、利用资源走向深层次的学习。

1.3  元认知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Flavell认为,元认知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8]。深度学习和元认知能力发展相互促进,深度学习中学习者利用元认知策略进行自我监调,进入高阶能力的生成状态,掌握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元认知运用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目标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则是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基础上追求对策略性知识的进一步深化[9]。

1.4  期望价值理论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动机的强化和维持是重中之重。期望价值理论中价值是个体对行为结果的意义或重要性的主观判断,期望价值影响着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结

果[10]。在期望价值理论的指导下,学习者直接感受学习课程、付出努力得到的学习结果的价值,激发其对课程学习的高度热情,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维持深度学习动机。

2  深度学习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的

构建

本研究在深度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如

图1所示。

2.1  自我学习评价前测

林崇德[11]在思维的三棱结构中指出,思维的品

质是思维发展评价的依据之一,思维的非认知因素从情感、动机、态度等方面补充完善思维能力的发

展。自我学习评价对学习者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思维品质的非认知因素进行测试,分别在课前、期中和期末阶段进行测试,促进学习者自我审查,发展学习者元认知能力,并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

2.2  课程导入阶段

前期课前导入环节以期望价值理论为基础设计能够引起学习者求知欲的任务,可以通过提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职业发展资源,让学习者进行调研、成功案例分析活动等,深化对课程价值的认识。除此之外,课程导入环节的问题设计,需要适应学习者的认知基础,并触发其对新知识学习的信心和探索欲。

2.3  呈现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

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中,深度学习中的教学目标首先关注学习者的低阶能力,即对基础性知识的充分理解,而后推进至高阶能力的培养,聚焦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能力,设计发展学习者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与高阶思维的深层目标。除此之外,在呈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呈现评价标准,在引导学习者向着目标进入学习的同时,依照评价标准规范和校正学习过程。

2.4  呈现任务导航与知识地图

一方面,在开始学习活动之前,向学习者呈现任务导航,和问题导向的浅层知识地图。其中,任務的呈现形式可以利用流程图、思维导图进行可视化,帮助学习者在进入学习之前对所要完成的任务有系统性的了解。另一方面,知识地图以问题的形式梳理基础性、概念性的知识,学习者可以利用知识地图进行自我检测,为深度学习活动的参与奠定基础。任务导航与知识地图结合,为学习者发展元认知能力提供工具,促进其学习计划能力、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的养成。

2.5  活动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张萍教授[12]认为,学习者在掌握基本概念和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在课堂上深度讨论,进入高层次思考。学习活动的设计重视低阶能力向高阶能力的过渡。为了避免“重深度、轻浅层”的现象,本模型将浅层知识的学习重心放在线上自主学习部分,将深度学习聚焦在线下协作学习活动。

线上自主学习阶段,本模型希望利用交互技术,在教学视频中嵌入测试,学习者只有完成测试后,才能够进入下一段视频或下一个任务点的学习,以便学习者集中观看视频的注意力,及时对知识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如有技术保障可加入视频弹幕,增强社会临场感;线上讨论题目的设计以经验性、贴近实际生活的主题分享为主,促进学习者参与讨论。

将促进学习者高阶思维发展的复杂问题研讨主要放在线下部分。线下活动首先呈现还原真实事件的问题情境,之后提供资源,设计协作学习任务。如果是广度问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辩论的形式汇集小组观点,关注学习者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深度问题可以通过搭建学习支架、提供资源案例、方案设计、构建流程图或思维导图等方式,将问题解决思路进行可视化表征,帮助学习者明晰知识内容的逻辑顺序关系,归纳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

2.6  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贯穿深度学习的始终,除了自我前测,

模型中的学习评价还包括基于平台的学习数据统计,和协作学习中组内与组间评价。平台数据统计监督学习者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组内互评以鼓励学习者参与协作为目的,组间评价以学习成果评价为目的,在组间竞争的过程中促进学习共同体的进步。评价维度的设计参考2010年美国休利特基金会发布的深度学习研究战略计划中明确的深度学习所培养的能力,包括掌握核心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和学习毅力六个方面[13],并结合具体的学习活动内容灵活调整。

3  深度学习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的

案例示范

本文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教学系统设计为案例,对深度学习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的应用进行示范。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型课程,课程目前依托师星学堂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在立足培养学习者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与教师的重要课程。

3.1  课程导入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导入环节包括教学设计职业探索和案例分析两个部分,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包括:金牌教学设计师采访视频、教学设计师职业发展调研报告、优秀教师国家一等奖教学案例、学习记录单。学习记录单问题设计如表1所示。

3.2  教学目标与课程评价标准呈现

根据低阶能力培养基础上注重学习者高阶能力培养的原则,结合三维目标对教学系统设计的课程目标进行设计。

1)知识与技能:知道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要素,理解不同教学模式、策略、方法的含义、区别和联系,分析学习者特征,设计教学目标,评价学习成果,创造学习环境,设计完整的教学设计方案。

2)过程与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认识,在学习中自我监督、自我反省,通过协作学习掌握合作技巧,具备发现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能够提出批判性、创新性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备优化教与学的过程、改进教学的价值观,使学生具有协作学习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学习的使命感,具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创新意识。

在课程目标呈现的同时呈现课程总体评价标准及权重分配,如表2所示。

3.3  任务清单与知识地图

以教学系统设计第六章“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任务清单和知识地图为例,如图2所示。阴影部分为需要学习者完成的任务以及经验化的线上讨论问题等,其余部分为问题化的知识地图。

3.4  线下协作学习活动与评价

以教学系统设计第六章“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为例,设计“协作学习策略”线下活动,活动为一个一线教师遇到组织协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求助的情境,而学习者需要组成专家组设计讲座。任务情境、问题支架如表3所示。

3.5  学习评价

对深度学习理念下翻转课堂的自我学习评价,协作学习活动的评价类型、评价维度和基本要点进行设计,如表4所示。

4  结束语

本研究在深度学习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元认知理论、期望价值理论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模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以引导学习者进入深度学习状态,促进高阶能力培养为目的。深度学习与我国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相吻合,为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类型课程作灵活调整,根据学校的技术条件综合分析,注重个性化教学。深度学习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打磨,翻转课堂是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混合式教学的重要形式,未来研究需要不断跟踪最新技术,在设计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细化、落实到更多不同类型的真实教学场景中。

5  参考文献

[1] 张晓瑜.大学英语教学中采用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证研

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3):138-

141.

[2] 秦超,王昕.地方民族高校大學习者“慕课+翻转课堂”

混合式学习的质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

38(7):150-154.

[3] 王永花,李春燕,殷旭彪.高校教师翻转课堂胜任力现

状与对策研究:基于S校一线实践教师的调研[J].高教

探索,2019(11):33-37.

[4] MARTON F, S?LJ? R. 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In

Learning (I): 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

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1):4-11.

[5] 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

2005(5):29-30.

[6] 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

育杂志,2011,29(2):11-18.

[7] 李璇律,田莉.建构主义视域下的深度学习[J].教学与

管理,2019(12):1-4.

[8] 贲爱玲.元认知理论指导下的反思型教师教育[D].南

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

[9] 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

[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21.

[10] Wigfield A. Expectancy-value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development alperspective[J].Edu-

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994,6(1):49-78.

[11] 林崇德.我的心理学观:聚焦思维结构的智力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26-137,460-468,276-292.

[12] 张萍.基于翻转课堂的同伴教学法:原理方法实践[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7:66-67.

[13]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Deeper

Learning Strategic Plan Summary Education Program

[R].Menlo Park 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

tion,2012.

项目来源: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数据驱动的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立项编号:CDAA21048)。

作者简介:田昕,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乔爱玲,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猜你喜欢

协作学习深度学习翻转课堂
云计算环境下协作学习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项目教学法在《微机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独立学院“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