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与高校排球教学融合的优势及路径建构
2023-10-25邢凌云
邢凌云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互联网+模式下产生了多种形式的媒体形式。教育也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态势。“互联网+教育”的全新模式在当前环境下成为教育的主体形式。“慕课”作为互联网教育中的重要模式之一,與体育专业课程相结合,是传统体育技术课程历史上的一次飞跃,也是体育技术课程现代化的一种体现。以高校排球慕课设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法、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研究方式,分析排球课程特点与慕课特点相适应的聚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顶层设计方案,旨在为高校排球教学技术课的信息化助力,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慕课;高校排球课;融合发展
依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高校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和教学思路。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势必要加入到这一场教育变革之中。基于教育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网络平台打破了高校排球课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是整个学科资源具有开辟新型资源共享性,满足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学习需求。通过“慕课”的设计,让教育工作者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时长,增强了师生互动频率,利用微课程、移动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方式,凭借优异的实施成果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新路径,加速教育变革的进程。
1.慕课与高校排球教学融合理论基础
1.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身份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学生的学习脱离教师的完全掌控,转变为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辅助指导的学习模式。学生必须自主、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教师交流互动完成新的知识。在信息海量化的现阶段,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慕课的学习无论在教育工作者层面还是学习者层面,都营建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将现实学习情境尽可能地缩小,给予学生身处课堂学习的感受体验。高校排球慕课的融合,将慕课学习和已有的技术知识点相衔接,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一种状态,教师主要发挥其辅助指导作用,这极大地释放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2掌握学习基本原理
布鲁姆教育曾经表示,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学习时长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在于学习时长的差异性,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学习环境,促使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对知识的掌控和理解,掌握学习理论对于慕课的设计实施有着较强的指导意义。通常来说,一节慕课的时长基本在10-15分钟左右,每一节慕课会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剖析讲解,学生可以在课前学习慕课,也可以在课中进行参考,这个慕课的学习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的,还具有重复学习的一项功能,对于基础较差,学习薄弱的同学来说,能够反复学习琢磨,掌握知识点。在一节慕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进行自评和互评,并使用线上功能进行交流互动,教学效果因此得到反馈,在交流此过程中还可以邀请教师介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获取帮助。
1.3微型学习模式
在数字化学习之后产生的微型学习,是教育模式系统中的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微型学习模式主要指随时随地所发生的学习行为,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进行碎片化处理。微型学习模式利用碎片时间推进学习进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时间和空间对学习者的控制,借助微观资源来获取知识,是知识模块快,但是由于其持续性,并不损失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在慕课与高校排球教育相结合的大环境下,微型学习是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慕课的课程顶层设计要求这三方面:一方面是强调教学视频的时长,要以学习者能够快速领会为前提规划课程时间;第二是教学视频需要能够兼容各类终端;第三方面是平台要开设交流互动功能,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
2.高校排球慕课的设计原则
2.1针对性
各类运动都有其独有的特性,排球是三大球类之一,也是高校体育活动中球类运动的主要选项之一。我国女排团队就在国际球联中以优异的成绩占据着一席之地,排球运动中独特的运动魅力和观赏性适合不同阶段的人群欣赏、参与。随着高校对体育活动的重视,伴随着排球课程的迅猛发展,以排球特点为基础的体育课程进行课程改革及创新,按照难易程度可教学方式,围绕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示范,设计出优质的慕课课程,同时帮助教师快速提高教学水平,辅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排球技术。
2.2系统性
将慕课与高校排球课进行结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有清晰的思路和系统的规划,对于慕课课程的内容、时间、总体教学目标都要有科学的规划,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又完整统一,无论是总体筹划还是具体到每一届慕课,都不能使其脱离教学核心。以“扣球”技术慕课为例,根据学生的现有的扣球水平为基础,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过程中的各类教学方式,最后通过考核测评,对扣球难度和水平进行等级划分,从一而终围绕扣球技术为中心进行协调统一。
2.3实践性
基于与课程实践性相结合的要求,在明确排球的慕课课程顶层设计理论需求之后,必须切实以实际出发,依托教学活动对学生在课上的具体学习情况作指导。慕课的内容涉及与实际课程学习息息相关,脱离实际教学的慕课毫无意义。同时慕课作为教育辅助手段,强调其实际应用价值,如果对于课程教学没有实际推动作用,那么慕课就形同鸡肋,失去本身的意义。因此慕课与高校排球课相结合,要重视其实践性,促使慕课更好地服务于排球课,提高排球课程教学质量。
3.慕课制作的具体需求
3.1意识需求
制作慕课首先要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和实际水平,进行明确学习目标,我们已知高校排球类学习者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是排球课作为高校体育类活动的必修课之一,学生对其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并保持着一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第二是在排球课之前,学生基本没有过多接触过排球,对于排球运动存在一定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第三就是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不错,具备排球活动的身体素养基础。在已知学习者的这三方面特征后进行教学目标的规划,明确慕课的设计要凸显基本的动作表象,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扣球技能。最后就是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排球技术动作是比较多的,其中难易各有不同,例如扣球动作是相对复杂的一个动作,在慕课的设计中要对其动作进行分解,讲解要细致,对于容易出错的动作做出示范,明确纠正的方式。
3.2设施需求
这一部分是慕课的硬件设施准备工作,包括出镜运动员的选择、场地的选择和规划,场馆设施的安排,运动器材的选用、视频处理以及各类软件等等。最后所形成的慕课视频是课程的精华部分,因此在慕课的准备中不容得丝毫马虎懈怠。拍摄的运动员尽可能选择国家级运动员,确保动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场馆尽量选择标准化的教学馆,场地、灯光、设备等有保障,在拍摄的过程中选择摄像机、单反等专业拍摄设备,后期处理使用PS、PR等软件。
4.慕课与高校排球课融合的路径构建
4.1教学模式创新——混合教学模式
就高校排球课来说,教学内容包括排球活动相关理论、战术技巧以及排球训练技巧等等方面。对应着一部分的理论教学通过慕课的形式扩大教学范围,能够得到较好的知识传播效果。高校排球课质量、教师水平和水生体育素养与国家级排球运动来说不可同日而语,但专业的课程能够确保学生得到更优质的教学,避免体育活动中出现运动损伤。慕课的设计依托互联网,可以有着更丰富的资源,不必拘泥于高校内部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受制于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剪辑国家顶尖运动员的运动训练视频和比赛视频,运用案例分析向学生呈现更专业的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开展实践教学,通过足够的实践训练,达到排球水平的综合提升。经教师的专业指导,学生将慕课中的理论知识内化成技术行为,这一环节适当减弱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强化了技术指导工作。
4.2教育资源变革——海量信息资源
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慕课教学,以线上视频教学的形式进行排球课程授课,增添了许多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教学层面。例如重大赛事的介绍解说、顶级运动员的技术研究等,慕课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汇集更多地与教学有关的资源,更加直观、全面地向学生展示排球世界。教师在线下的动作分解仅限于课堂之上,且动作教学转瞬即逝,仅仅停留在学生脑海,但慕课汇聚优质资源,且提供反复观看功能,学生能够细细琢磨,通过慢放、暂停等采集动作要领,这无疑是更有利于学生规范动作的重要教育资源。并且通过观看不同类型运动员的运动技巧,掌握更多技术,结合自身身体素质条件和运动习惯,融会贯通,发现更适合自己的对标动作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排球技术。
4.3评价体系完善——多元考核方式
在慕课教学的应用之前,高校排球课的教学效果评价方式基本大同小异,单纯以学生对排球的掌握技能程度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推进,更提倡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考核的评价内容,尤其在慕课教学实施以后,评价要包含线上线下双课堂,确保评价体系的完善。线上慕课课程部分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自愿学习时长、线上作业完成度、线上测评结果的综合分析,教师根据一定的比例将线上评价部分纳入考核总成绩,由系统给出线上分值;线下课程教学部分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主观能动性,学习的进步速率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堆积能掌握不同水平的同学有各自不同的考核标准,对于学科的完成程度不着眼于纯技术层面。考核评价要以人为本。
4.4扩大教学目标——落实课程思政
就高校排球课而言,慕课吸收海量的教育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形式的局限,教师应利用好慕课特征,融入重大赛事回放、排球运动事迹、我国女排奋战历程。让学生深入理解体育精神和民族精神。在公平公正的规则之下,竞技体育彰显体育精神和人格素养,充满感召力和凝聚力,是信念、理想、节操、竞技知识、审美等为一体的标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排球慕课相结合,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通过赛事和体育引导学生的精神素养,探讨体育与爱国的紧密关系,深刻彰显“爱国不是形式?体育要讲精神”的道理。
4.5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水平
隨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学科的专业素质,还要接受更高的教育需求。慕课与高校排球课的相结合给现阶段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带来一次机遇和挑战,如果仍然故步自封,则会在教育改革中失去强有力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慕课是基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而形成的,在于高校排球课的应用中,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处理水平,因此培养专业的师资队伍,就要从互联网+教育能力方面进行着手,将多元化教学理念根植教师内心,不断完善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培训机会,确保教师能够胜任线上线下双渠道教学的混合教育模式。
5.慕课与高校排球教学融合注意事项
5.1要量体裁衣,不可脱离实际
慕课与高校教学融合目前虽然已经进入到广泛推广阶段,具有丰富的借鉴资源,但是高校排球课程的慕课教学更强调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和学习需求,不可盲目照搬教学案例,在实践过程中要确保学生能够适应慕课教学,顶层设计符合本校教育目标。针对班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在慕课内容的选择上,展示形式上,教学项目的选取上,要注意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避免由于盲目跟风本末倒置,浪费教育资源,损害学生的学习训练热情。
5.2要不断创新,不可固守传统
在面对教育改革的时候,要大胆创新,谨慎实践,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时,总是顾虑再三,顶层设计过程过于小心翼翼,完全缺失了教育改革的优势,习惯于依赖原有的教学方式去慢慢推进。当前慕课与教学的结合已经广泛应用,教育工作者必须大胆创新,迎合新时代青年人的学习需求。但要注意的是,创新不可随意,要结合学生实际,在大量的借鉴参考之后,进行有效的与时俱进。急不可固守传统被社会淘汰,也不可能盲目跟随随意设计。
5.3要有效利用,不可浪费资源
线上线下双渠道的混合教学模式,能够解决课程教学中的许多问题,突破教育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许多同学在排球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线上慕课的情景再现,反复分析问题,最终找到解决方案,通过线上连续性地学习,将宝贵的课堂时间用来实践和练习,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两个阵地的教学优势。因此要避免线上线下出现重复性教学,许多教师在慕课的设计中采用线下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不仅没有提升教学效率,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之感觉到厌烦,知识技能没有得到有效增长。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线上线下教学阵地的不同特点,尽可能地利用好教学资源,避免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促使线上与线下课程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6.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排球课的慕课设计原则要坚持以排球课的特征为设计基础,遵循慕课的针对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与实践课程相融合原则,达到统筹兼顾的效果。排球慕课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教学时长及内容。慕课的视频画面也应符合教学的规范化要求,画面清晰,动作解析规范,减少声音、灯光的影响,给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和标准的动作表象。排球慕课的课后检测也应符合教学实际,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调整教学策略,从多方面提高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守东. 高校体育专业排球慕课课程设计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0.DOI:10.
[2]丁海涛.慕课融入高校排球教学的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2):114-115.
[3]邵迎春. 论"慕课"在高校教学体系中的合理定位[J]. 2021(2017-4):96-100.
[4]李屹巍. "慕课与传统教学的对比及发展对策分析."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000.029(2017):180,174.
[5]方群, 朱战霞. 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有机融合的大学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