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运动训练中心理训练的价值分析

2023-10-25赵丹

体育风尚 2023年3期
关键词:心理训练运动训练价值

赵丹

摘要: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不可或缺,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发挥心理训练的作用以提高运动训练效果。论文阐释了高校运动训练中加强心理训练的作用,分析了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价值,论述了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内容体现及应用策略。

关键词:心理训练;运动训练;价值;应用

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如何提高运动训练效率是近些年高校体育课程重点关注的话题之一。心理训练通过改变受训者的心理状态,帮助受训者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运动状态,因此其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许多高校都把心理训练作为一种新的运动教学方法来实施。那么,高校运动训练中引入心理训练方式,究竟会有哪些明显作用和价值,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如何具体应用以及应用策略,这些都成了心理训练中常见的问题,为此,本文尝试进行分析探讨。

1高校运动训练中加强心理训练的作用

体育教师依据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运动训练中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对大学生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1.1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其心理状态有许多呈现方式,例如开心快乐、紧张恐惧、消极悲观等等,不同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的运动训练效果是不同的。通过心理训练,发现大学生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想法、身体情况、压力等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并找出合适的心理训练方法,让他们通过心理训练能实现自我调适、舒缓解压等,应对运动训练中强度较大、艰苦劳累、挑战和压力较大等问题。针对不良的心理状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避免因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身体上的健康问题。

1.2提高大学生的竞技状态

大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尤其是参加各类比赛时,竞技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比赛成绩。有的大学生在日常训练中非常刻苦,成绩也比较理想,然而在大型比赛中往往发挥失常,成绩不理想。分析其中原因,和大学生竞技状态不佳、心理素质较差有较大关系。通过心理训练,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训练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合理控制在各类比赛中心理活动的强度,避免过于兴奋、过于紧张或者没有信心。借助心理训练中学到的方法,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放松活动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合理控制好比赛动机,使竞技状态达到最佳。另一方面,心理训练可以挖掘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在运动训练中,针对性的心理训练可以帮助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让他们在意志品质、信念信心等方面树立较强的韧性,不断超越自己。

1.3提高大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运动水平

心理训练强调对大学生知觉的培养,而知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而影响到运动训练的效果。在运动训练中,教师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训练,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清不同体育项目的特征,把握好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要求,有助于学生深度知觉能力的提升,在运动中更好地提升运动技能。例如,足球训练中,辅之以心理训练,学生对球门距离、球的转向、球的滚动、球速等都的把握都会变好,可以让他们接触球时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再如,运动训练中,教会学生掌握放松疗法,让学生的身体状态恢复到最佳,训练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2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价值

上文分析表明,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有必要继续探讨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价值。

2.1功能价值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功能价值,主要体现在心理训练能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大学生在运动训练中要保持健康,既包括身体的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而心理健康能反过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借助心理训练,大学生在运动训练中不仅能意识到运动训练对身体健康的益处,也能把自己心理调试到最佳,促进身心健康。所以,心理训练能让大学生在训练和竞赛中树立良好的心态,积极适应运用训练的环境、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获得较好的训练效果和竞赛成绩。

2.2情感价值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情感价值,主要体现在心理训练能提高大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大学生在运动训练中,每个个体的对待运动训练的情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喜欢运动训练,因此对其抱有喜爱之情;有的人不喜欢运动,对其抱有厌恶之情;还有的人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运动训练,对其没有特殊的情感。同时,不同的大学生在不同时期,对待运动训练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可能会因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情绪影响而发生变化。在运动训练中加入心理训练,可以一定程度改变大学生对运动训练的情感,帮助他们端正态度,意识到运动训练的意义,然后控制好個人情感和行为,树立对运动训练的接受和热爱之情。通过情感价值的发挥,大学生对待运动训练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将会不断提高。

2.3教育价值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心理训练能帮助大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由于在运动训练中,大学生要面对许多困难和挫折,例如难以完成高强度训练,高难度动作难掌握,运动训练中出现受伤,与其他同学的竞技失败等等,这些都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如果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对运动训练和学生身体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而心理训练的导入,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学会心理问题解决技巧和方法,通过自身解压和放松,克服运动训练中的种种困难,走向成功。

2.4社交价值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社交价值,主要体现在心理训练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大学生的运动训练,主要是在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的,因此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学的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运动训练中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程度,增进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好运动训练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运动训练效果。在运动训练中,不同大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有的性格外向、喜欢和教师沟通,探讨训练中的问题,而有的性格内向、不愿意和教师沟通,因此教师难以全面了解这些学生的运动训练状态。心理训练可以一定程度改变性格内向学生的态度,让他们意识到及时和教师沟通的意义,意识到只有主动沟通交流才能提高自己的成绩,才能改进技术动作和训练方法。而在师生沟通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的社交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锻炼和提升,师生关系也就改善了。

3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内容体现及应用策略

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价值。那么,心理训练的内容如何具体体现在运动训练中呢?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应用要注意哪些事项?

3.1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内容体现

高校运动训练过程中,心理训练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注意力训练、意向训练和自我暗示训练等方面。

(1)注意力训练

无论是在日常的运用训练过程中,还是在比赛中,大学生的注意力都会对运动训练效果或比赛成绩带来极大的影响。心理训练的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注意力训练,让他们通过专业的心理训练,对运动训练本身更加专注,避免在训练过程中思想开小差、交头接耳、打闹等问题的出现;让他们在赛场上能聚精会神,对参加爱的体育竞赛项目做好心理准备和生理准备,自觉活动热身、调整气息等等,避免出现更多的瑕疵影响到比赛成绩。例如,在篮球的合作训练中,往往需要2位同学或多位同学一起配合完成,教师通过分组训练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传球、拆当、助攻等环节加强注意力训练,因为一旦某位同学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不能协作完成好训练任务。

(2)自我暗示训练

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激励法,属于心理训练的范畴。借助自我暗示训练,可以让大学生在运动训练或比赛中增强自信心,树立“我能行”“舍我其谁”等精神理念,积极投入到训练或赛场中。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心,对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心怀恐惧,认为自己无法按照技术要领顺利完成,在训练中会产生消极的应付心理甚至逃避心理,结果导致运动训练效果很差;有的学生容易紧张,一到比赛时就会莫名的恐惧,生怕自己的成绩不好,往往导致了发挥失常,竞赛成绩和日常训练水平不匹配。

针对这些问题,体育教师通过自我暗示训练与运动训练的融合,在鼓励、认可、鞭策等方法的运用下,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激励和鼓舞意识,逐渐提高自信心。

(3)意向训练

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或比赛中做某些动作前,一般会提前对这个动作在脑海中进行预演,也就是提前对相关动作进行感知。运动员的这种提前预演或彩排,实际就是运动员个人的意向训练,这有助于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避免受到外界的干扰。

体育教师在组织运动训练中,也可以把意向训练作为其中一项重点内容,通过长时间的坚持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放松的心态沉着应对训练和比赛,不受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教师在组织意向训练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先掌握好有关动作的技术要领,再进行反复练习,每次练习之前都让学生提前把动作在脑海中过一遍,練习完成后自己预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和原因,不断调整。

3.2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应用策略

高校运动训练中,教师在开展心理训练时应采取一些策略,才能充分发挥心理训练的作用和价值。

(1)设置专门的心理适应辅助教室

高校体育学院可以设置专门的心理适应辅助教室,配备专业的运动心理学专业教师,帮助大学生在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让学生能实现通过运动训练缓释解压。通过心理适应辅助教室,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对运动训练的看法或建议,提出自己在运动训练中的心理困惑。心理咨询教师要耐心倾听,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大胆畅谈,进而结合学生提出的运动训练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和安抚,让学生掌握一些运动训练中心理调适的方法,传授锻炼的窍门,让学生尽快走出一些运动训练的心理误区。

(2)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运动训练相对枯燥乏味,时间久了一些学生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和消极心理。高校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通过场馆改造升级、设施设备更新等方式,优化学校体育教学的硬件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同时,通过举办体育赛事、邀请体育明星入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运动训练中来,强化他们的体育意识和锻炼意识,不断培养对体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喜欢上了体育,喜欢上运动训练,那么运动训练的效果就会不断提高,学生对运动训练的态度和看法也会不断得到纠正。

(3)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

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足球,有的喜欢排球,还有的喜欢跑步、游泳、健身等等。这些不同形式的体育运动,在缓解和调适大学生心理压力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学生、群体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好程度,适当拓展体育教学项目,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保持健康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从实践来看,成立体育俱乐部是一个较好的方式,可以把相同兴趣爱好的不同学生集中在一起,激发学生参与运动训练、体育竞赛的积极性,在提高运动水平的同时还能拓展社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训练方案

不同的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特征,同时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各有不同,心理训练方法虽然很多,但只有选取适合学生实际、适合运动项目实际的才是最好的。

首先,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训练状态和运动水平,结合他们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竞技目标等因素,作出综合的心理训练方案。这样做的前提,是体育教师要了解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学生信息档案,并借助大数据分析来辅助完成心理训练方案的制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心理训练的成效。

其次,体育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和训练难度,把握心理训练的重点。一般情况下,简单的运动项目不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只有那些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才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所以,教师要把难度较大的运动项目作为心理训练的重点,通过各种心理训练方法的运用,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文锟锋,吴永海.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功能与价值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2(03):74-75+66.

[2]郭佳.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J].灌篮,2019(10):59-60.

[3]高野.普通高校运动员心理训练和调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02):39-41.

[4]张利.心理训练在高校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应用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6):43-44.

[5]刘乐安.浅谈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5):56-57.

[6]刘波军.心理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J].科技经济市场,2015(02):171-172.

[7]王朝金.探讨运动训练中的心理训练[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4(09):45-46.

[8]刘江涛. 影响高校运动训练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青少年体育,2021(10):57-58.

猜你喜欢

心理训练运动训练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跆拳道心理训练方法探讨
柔道运动员赛前心理训练初探
“给”的价值
射击心理训练的研究进展
浅谈运动训练中教练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人在篮球运动中是否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
浅谈田径短跑项目运动员训练后的恢复方法
体校训练中撑竿跳高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研究
本体感觉的研究进展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