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主客融合音乐欣赏教育

2023-10-24张世豪

戏剧之家 2023年26期
关键词:主客时间性海德格尔

张世豪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21)

现代社会中科技不断发展,世界整体上追求一种稳定的运作模式,然而这种模式不断割裂着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了主客对立,当主客对立的问题进入音乐欣赏教育领域之后,导致在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音乐难以被理解、运用的问题愈发严重,为解决这些问题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角度出发来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解决方法。

一、海德格尔对主客对立问题的思考

西方哲学从认识论与研究方法上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以古希腊泰勒斯、苏格拉底为代表的本体论哲学阶段,随后由笛卡尔著名的“我思故我在”为冲锋号开始朝着认识论以及语言学转向。语言学的转向包含着两条岔路,其一是维特根斯坦在一战期间完成的科学哲学语言学转向,其二是海德格尔所完成的人文哲学语言学转向。海德格尔之所以开始向人文哲学语言学转向是为了呼吁重新重视文化与精神,要求恢复被科学所祛魅的部分,从而解决主客对立所带来的割裂与问题。

海德格尔不满于传统哲学总是想对一件物品进行主客二分的哲学分析,为了颠覆传统哲学的这一弊端他首先创造出来一个新的名词“此在”,此在是区别于动物或静物等一切除了人之外的所有事物的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主体(此在)与客体(世界)被分割开来对立着的同时还发生着关系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因此海德格尔认为此在与世界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并列”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利用人的特殊性先从传统哲学的主客对立上打开了一个口子,之后为了厘清这种“并列”的关系提出了两种状态来加以区分。海德格尔认为人在拿着锤子的时候不会去思考锤子的本质是什么,而是用锤子来敲敲打打进入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这种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当下上手状态”,当出于某些原因把锤子放下后,将锤子视为“锤子这物”去探寻锤子的所指时,海德格尔将其称作“现成上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此在才会去探寻物的本质。

在解决完人与物之间的主客对立问题后,海德格尔继续解决了传统哲学家形而上学的看待事物将世界弄得支离破碎的问题,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了共在的概念:人们居住于一个共同的世界,在这个共同的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产生着联系,所有的在世存在都是一种共同存在。海德格尔用一艘船来举了例子,一条船即使是搁浅的状态,它也可以是可能对“我”来说有用的事物,或者存在于一个有无数相同搁浅船只的世界,再或者对别人来说可能有用的事物。在共在的概念之中海德格尔将世间万物联系了起来,事物不再是单独的存在而是与世间万物不断产生着联系的共在。

最后海德格尔在他的《时间与存在》中将存在加入时间性这一维度,通过这一维度将认识事物的视角极大地拓展开来。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分为“过去—现在—将来”三维,而时间性则与时间完全不同。时间性区别于时间的点在于其分为“曾在、当前、未来”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不是物理意义上的时间节点,而是依附于此在诞生的观察视角,事物透过这三个维度能够观察到其本身所相关联的一切。海德格尔从艺术品的本质出发认为艺术作品是其特征的承载,一个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不单单是其表面所要传递的内容,其背后更是透过时间性所要传达的一个完整的世界,艺术作品的源头为艺术家,反过来也可以说艺术家的源头是艺术作品,劳动者的艰辛、走过的泥土、土地上成熟的谷物、战胜了贫穷的喜悦和死亡逼近的战栗透过时间性被包含在一只破旧的靴子之中,事物所包含的所有因素在这三个维度之中可以被详尽地观察。

至此海德格尔基本解决了传统哲学当中主客对立以及静止孤立地看待事物的问题,重新把被科学技术发展祛魅的部分拯救了回来,哲学从人文角度开始继续发展。

二、从海德格尔视角对欣赏教育主客对立的分析与解决

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分离导致主客体对立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如下:1、人将自己看作至高无上的从而主客对立地看待事物;2、由于缺乏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弱;3、人们认为自己所观察到的表象就是事物的本质。这些问题同样地在音乐欣赏教育中存在,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的上手状态,以及时间性的概念引入音乐欣赏教育领域,主客对立问题从新的角度看待将得到有效解决。

(一)音乐的上手状态

在我国的音乐教育思想中存在着明显的主客对立问题,最突出的就体现在旧义务教育音乐课标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理念之中,在主客对立音乐教育思想指导之下,音乐被等同于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客体来被老师与学生去探究音乐的本质,这在这种教育思想的指导之下无疑是违背了此在最常见的理解事物的方法。按照雷默的审美体验的观点,“体验的价值来源于它自身的、内在的、自给自足的本质,审美体验为非功利性的目的服务,它是一种本质上自为的体验”。在审美体验的教学中不应当把音乐作为客体去功利地学习,而是要把音乐作为主体的一部分来进行审美的学习,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物我两忘的“当下上手状态”来达到启发心智的作用。

(二)音乐的共在联系

现今世界已经不同于牛顿、笛卡尔等人所塑造出的稳定、精确的现代主义世界观,而是一个被自组织、量子力学等混沌系统所代替的后现代主义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中,音乐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应该是顺应哲学的人文哲学语言学转向,把音乐当作一种语言而不是主客体对立的机械对象来对待和学习,把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来与不同国家和种族的人交流,而不是把音乐当作谱写在纸上的声音来进行机械的审美欣赏。人们居住于一个共同的世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产生着联系,所有的在世存在都是一种共在。所有的音乐都是人所创造出的,它不单单是一个客体、一个音乐作品,而是一个与创造它的人所相关联的所有事物的共在,是代表着一个完整世界的人是音乐的主体,这个主体可以是活生生的人,或者是音乐抑或其他的共在,因此我们应当和主体去交流才能够正确地、生动地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

(三)音乐的时间性

文化是在世存在的个体永远不能摆脱的情景与背景,文化的创造来源于不断的互动、对话当中;存在、生成于我们的语言之中,因此如果想要准确地理解音乐文化,对话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对话这一与音乐的交互实现了对主观与客观二元对立的超越,并且通过这种对话达到创造性地转变交互。一个音乐作品其不单单是一些写在纸上的音符或是一堆乐器所奏响的声音,其背后包含了作曲家的生活经历、作曲家的共在、文化的共在等一整个庞大的世界,通过对话在时间性的三个维度中穿梭去探寻音乐作品背后庞大的世界,在探寻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为音乐作品与教学生成新的内涵,丰富着这个世界的内容,在这种不断生成新内涵的音乐学习模式之下,目标不再是存在于过程之前,而是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从而超越了传统审美教育当中主客对立问题,也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将音乐中的理性部分与音乐背后所包含的文化与历史以及通过对话所感受到的感觉相结合起来,以达到穿梭于时间来探索音乐世界的目的。

三、主客融合的欣赏教育

(一)文化亲近感

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可以总结出解决主客对立之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建立联系,这个联系在现代社会中变得极其薄弱,从而导致了现代主义危机的诞生,要重新建立起联系不仅仅是通过物理上的建立联系,更是要通过文化、信仰等内心的部分来建立起一种牢固的联系。在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形成的过程中伴其长大的黑森林这一意象具有十分大的影响,这不仅体现在海德格尔给他的书起名为《林中路》《路标》,还体现在他的哲学思想常常拿光影斑驳的森林形象做隐喻,在海德格尔晚年更是回到了他长大的黑森林里提出了诗意的栖居思想,因为他认为在长大的地方有一种亲和感更利于思考。海德格尔因为文化亲近感而选择在晚年回到熟悉的黑森林并提出“诗意栖居”这样无我之境的思想,那么中国欣赏教育如若要突破主客对立困境,就必须重视与中华民族有着天然亲近感但经常被视而不见的传统文化。从小耳濡目染传统文化在血脉当中就有着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因此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失为一种突破主客对立的有效途径。这种文化并不一定局限于音乐文化之中,可以是在欣赏教育当中加入故事、文化与精神等一系列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并且这种加入并非单纯地作为客体加入,而是把文化作为主体进行交流,从而通过音乐来穿越音乐的时间性与古人对话,全面地了解、体会古人的思想全貌,并在交流中创造、发展文化,充分发挥教育对文化的创造功能。

(二)发展实践性

海德格尔的写作风格,通常被人评价不像是哲学家反而更像是文学家,因为海德格尔认为过于精确的语言反而会阻碍思想的产生从而导致祛魅。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看音乐不具备视觉性与语义性,这两个基本属性决定了音乐所传达的思想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正是海德格尔所认为解决主客对立问题所必需的,由于模糊性导致单纯地通过讲述与聆听的主客对立音乐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在主客融合的音乐欣赏教育中实践性是极其重要的一点,要通过实践来让学生与音乐之间产生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与音乐文本对话,从而不断地生成与丰富共在的联系。由于音乐的模糊性导致在这种对话中知识学习是一种非线性的过程,因为学生在与音乐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并没有预先设定好需要学生体会到具体的情感,而是通过对话不断地生成,因此在这一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减少存在感与具体的描述以减少学生在与音乐文本对话过程中的抽离感与模糊性。教师还应当尽量多地提供音乐音频、音乐背景故事等音乐所相关联的因素,并通过给予学生足够多的时间来让学生亲身实践、对话,从而实现学生与音乐文本主客融合互相交流的情景。例如在《金蛇狂舞》的教学中,教师并不直接描述歌曲所表现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情感,而是仅仅通过欢快这个词不断地诱导学生来进行描述,在诱导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用绘画、文字、做动作等多种实践途径将心中的情感不断地描绘出来并与其他学生进行对话,最终达成不断生成、主客融合的音乐欣赏教育模式。

(三)故事性讲述

在主客对立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对音乐元素做详细、清楚地说明,以确保学生能够客观地理解音乐。但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教学方法,能够确保学生学会了音乐,而不能确保学生学会用音乐对话,从而使主客对立起来。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历史,在音乐学习中以主体自身的历史、语言、地方性为理解基础,并由此去理解全球的其他文化,在这个理解的过程中历史故事、口头描述、地理故事这三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素未谋面的两个主体通过音乐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共在状态,在教学中要运用这三者来将自己的与他人的思维之间进行协调,以达到理解共在的目的。通过这三点来让学生体会音乐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被创作出来的、被运用在什么样的场合、是为了和什么样的人进行交流,并在这个体会中不断地对音乐作出新的诠释,最终达到超越音乐本身在时间性之中随意穿梭的境界。例如在欣赏高山流水的课程中,教师并不带领学生分析谱面与音响效果,而是通过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教师不断地做出引导,最终让学生与俞伯牙产生联系,达到主客融合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这句话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冲击之下,开始显得不是那么的正确,但在海德格尔语言哲学转向完成之后,这句话几乎不可再被撼动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方法,为研究事物提供了多角度的视角,其哲学思想对于人文艺术学科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将海德格尔哲学思想运用在音乐欣赏教育中就会发现欣赏教育的视角与范围被极大地拓宽,欣赏教育的内容不再被局限在背景故事、音响效果、音乐谱面之中,欣赏教育的过程也不只是老师带领学生反复的聆听与讲解,而是通过文化亲近感、实践性和故事性的教学理念达到主客融合的教学模式,为音乐欣赏教育哲学的构建增添了新思想。

猜你喜欢

主客时间性海德格尔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海德格尔的荷尔德林阐释进路
实践哲学视域下海德格尔的“存在”
经验与存在
死亡是一种事件吗?——海德格尔与马里翁的死亡观比较
从海德格尔的“形式指引”看《诗》《书》中的“帝”与“天”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
旅游目的地主客关系研究——以永定土楼为例
依据《存在与时间》所展示的三重技术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两个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