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与存在

2018-10-24胡渊

学理论·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主客超越存在

胡渊

摘 要:詹姆士与海德格尔虽然分属不同的哲学传统,但都在以各自的方式来重构世界框架。詹姆士的纯粹经验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都在试图寻找某种超越于主、客的东西,以将这两者纳入一个逻辑一致的体系。虽然两人哲学观点、论述方式有很大不同,但是,他们在解决主客二分问题上,都以连续性替换了间断性,并用相似的手法重构了认识论问题。

关键词:主客;经验;存在;超越

中图分类号:B51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9-0102-03

主客二分的哲学极力想解决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问题,而这样实质就是预设了主、客的两重区别,既然如此,就要求对主客是如何融合地做出解答。哲学家们都在运用各自的方式来填补这两者之间的鸿沟——笛卡尔的交感学说、康德的先验论,都是在为联合主客做出尝试。随着历史进程推移,每一体系自身不再能被新时代哲学家们认同,所以人们纷纷建构起新的哲学体系来解决以前哲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詹姆士的纯粹经验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都产生于这样的情境之下,他们都在寻找某种超越于主客的东西,以将两者纳入一个逻辑一致的框架。

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气质颇不相同,它们各自关注的重心、研究的方法、哲学的态度也有差别。一般观点认为,大陆哲学较为接近人本主义,重视理性直觉;而英美哲学则秉持科学主义传统,重视逻辑分析。然而,我们从詹姆士与海德格尔的哲学中可以看出,就解决主客问题、对待认识论问题来说,他们具有诸多的相似之处,且都秉持着这样的立场:抛弃传统的二元对立学说,寻找新的世界解释体系。

一、本体一元论

面对着主客二分的哲学,詹姆士和海德格尔的哲学都在做出如下尝试——用一元的本体代替二元论,但是这样的“本体”并不作为实体而存在,它是一个过程,是人对世界的最为原本的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没有“物、我”的区别。他们的这种本体一元论,都具有本体论优先性、非理性、人本主义的特点。

站在经验主义的立场,詹姆士的哲学基于“纯粹经验”之上——“只有新生的婴儿,或者由于从睡梦中猛然醒来,吃了药,得了病,或者挨了打而处于半昏迷状态中的人,才可以被假定为具有一个十足意义的对于这儿的‘纯经验。”[1]65在詹姆士的哲学中,我们最为原初的构成世界的材料就是这样的“纯经验”。联系我们实际生活,我们的意识,有时在思索着某样东西,有时并不在思索状态,比如说骑单车时我们的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写稿子时手握钢笔在纸上书写,都不是一种截然的主客二分的状态。

从现象学角度来讲,海德格尔认为,“存在”是经过解蔽而呈现出来的,这样的“存在”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在他的学说中,“存在”不是与实体相联系的。这明显区别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亚里士多德通过分析,把与“是”相搭配的主语定义成为实体,他说,实体就是“在最严格,最原始,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2]125还说,实体是存在的第一范畴,是存在的原初意义。海德格尔“存在”一词的含义,与此完全不同。海德格尔通过描述“上手之物”与“已在手之物”的区别,来区分“存在”与“存在者”[3]86,“存在”在海德格尔那里,既不是作为语言表达的主词,也不是现实中单个的事物,而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我们在与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最为原始的一种体验,它先于主体与客体,并且主客正是基于此才能得到分化。

通观詹姆士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学说,尽管在表述上两者区别较大,但在本体一元论的立场上,两者有以下的相似之处。

(一)詹姆士的“纯经验”与海德格尔的“存在”,都具有本体论的优先地位

无论是“存在”也好,还是纯粹经验也好,它都是我们看待世界的第一视角,我们原本是怎么看的,就把这样的看法当作是原初的经验。正如他在《心理学原理》里说的:“‘意识”自身并不能被切成碎片……它是流动着的。它的最自然的描述是将其比喻成一条“河”或“流”[4]239。也即是说,在这一过程中,意识仅仅是存在而已,它不是作为与客体相对立之实体,也就不存在意识如何认识对象的问题,我们就在一种流动状态中体验着这个世界。

海德格尔的存在以及相应的分析虽然是他称为“存在论层次上”的,看似是一种独立的形而上学构造,但是这样的构造是通过现象学的方法,从日常状态中揭露出来的。与康德将先天纯直观形式当作是另一种实在的做法类似,海德格尔也将分析出来的“存在”当作是世界的基础。海德格尔在他的哲学中谈到“当下即是”[3]385,这样的“当下即是”意味着不以理智分析的眼光来看待对象。当我们开始观察或者思考某种对象,直到我们能清晰地描摹出这种对象的种种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描摹前的过程,就可以看作是这样的“当下即是”。

(二)詹姆士与海德格尔所探寻的本体,都具有某种非理性、人本主义的、动态的特征

对“经验”与“存在”来说,它们都具有某种非理性特征。两者都是我们直接体验世界的感受,而不是我们直接观察眼前的某个对象。这样的体验过程,是詹姆士所谓的刚醒过来的人、挨了打的人才具有的,也是海德格爾所说的“下了决心又保持在决心之中”的状态。简单地说,这样的过程都是不假思索的,一种混沌的过程,但又非空洞无物的——“经验”要朝向被经验的对象,而“存在”要指向照面的世界。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另一个共同点是:“经验”与“存在”都是非理性的、处于过程之中的、有所指向的本体论结构。

从寻找到这样的“根”的切入点来看,詹姆士与海德格尔的哲学都是人本主义的。海德格尔从日常状态上通过现象学方法解蔽,揭示出此在之存在,而一旦人发现了这样的存在,他就要被称为此在了——此在存在,且领会着自身的存在。詹姆士则直接从人的感知出发,一些非理性的、还未被清晰地用语言描述的体验就是这样的纯粹经验。它就是人们看待世界的最初视角,简单而又粗糙。而很多精细的看法,像概念的准确适用,量的衡量都是在这样的纯粹经验发生以后才有的事情。从着手分析的对象上看,詹姆士与海德格尔都是以人为出发点,无论是“存在”还是“纯粹经验”都是人最初与世界照面。

此外,这样的本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验”不是机械地累积下来的,而是新的经验来与旧经验产生关系,不断地修改各自的面目。并且经验不只是包括被经验的对象,还包括了经验的过程。在海德格尔那里,“存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过去静态的存在在这里转变成了动态地存在着的过程。“存在”具有各种结构,它像离弦的箭一样指向着世界、他人,同时也指向着意识中的主体,照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此在的在世以及此在领会自身。

二、主客二分的派生性

认识论作为近代哲学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康德还是黑格尔,都基于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建立了各自的哲学体系。但在詹姆士与海德格尔这里,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认识论问题都是派生性的、第二性的,是源自“原初经验”与“存在”的。

在世界的生成论上,詹姆士的观点是:基于经验的过渡过程受阻,回溯性的经验与原初的经验产生联系,基于经验连接结构的不同,才有了意识和物质的区分[1]29。如果去除掉反思经验,那么组成意识的那部分经验和组成物质的那部分经验都是同一的。海德格尔则从人使用工具的过程出发,进行分析。首先,人有所操劳地操作工具,在这一过程中还未意识到工具与自身之间的差别,也未有主客二分。只有在工具不合用了、不顺手了,意识的焦点才转移到手中的工具上,然后才来仔细地观察工具,这样一来也就认识到了事物的众多属性。詹姆士与海德格尔的学说中都表达了这样的思想:世界在一个流动过程中因障碍而被分割成了两部分,就像河水的分流一样,所谓的意识与对象,不过是同一个流体的不同分支罢了。

世界已出场,那么,就要对认识论与真理问题做出解答,而在解答这两个问题中,这两位哲学家的思想极为相似。

(一)认识论新解

通常我们所讲的“认识”是主体怎样通达客体,那么这种表述中就蕴含着两个独立事物——主体和客体的区分,但是做出这样区分的理由,可能部分来自常识。无论如何,人们都没能提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将两者区别开来。既然说到意识认识对象,或是主体认识客体,就需要对“主体”“客体”的各自含义进行说明,然而到如今,都没有一个统一的,令人信服的答案。所以,要来解答这个问题,寻找某种超越于这两者之物,以将这两者联系起来,就成为消解这个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在两位哲学家的学说中,“主体怎样认识客体”的问题被搁置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认识论问题何以提出”进行解剖。詹姆士用作为装饰品而被串联起来的羽毛比喻一条条的经验,所谓的认识作用就是经验与经验的连接。照他看来,不只单个的事物属于经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经验。所谓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只是新旧经验因不同的连接形式,而产生的差别。就像一个拥有不同触点的电路开关,接通不同的线路,电灯就发出明暗不一的光。詹姆士举了一个例子,作为观念的纪念堂,引导某人最终走向这个纪念堂,整个过程,就是这个观念所起的认识作用。这种认识作用,明显区别于“意识模仿、复刻客观实在”的认识论观点。

我们通常认为,主观符合客观,主观的东西就体现为概念、命题、思维,而客观的东西则是各种具体事物。所以,认识的作用就是主观的思维符合客观事物的面貌。海德格尔的哲学中,“言说”首先起着揭示着存在者的作用,让“此在”之存在凸显,只有“存在”凸显出来以后,才可以提出认识论的问题。但是在此之前,“此在”已具有某种对世界的预先理解,而“道出命题就是向着存在着的物本身的一种存在。”[3]250所以命题不只是作为认识,它首先言说了存在者的存在,而后才是对某物“如何存在”做出表述。

总的说来,海德格尔的“存在”学说与詹姆士的经验论之间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其一,认识只是一种过程而不是静态描摹;其二,这样的认识作用产生以前,主体与客体的区别并不存在;其三,认识是有所指向的,并非其本身即是终点;其四,日常的认识作用都在他们的结构中得到了说明。

(二)真理如何产生

说到认识,就不可避免地谈到真理,在把认识之中的主客消解为一种流动过程以后,主观符合客观的说法也需要得到说明。

在詹姆士的哲学中,观念与实在相符合——心目中的钟与墙上的钟是怎样的一种符合?符合的是外部的特征,还是内在的机械结构?这都是不明朗的。所以,在詹姆士看来,符合的意思并非映现着实在,而是一种向着目标行动的引导。而过渡的经验,恰好就起着一种引导作用,它连接了旧经验与新经验。若是新旧经验之间的连接顺畅,那么,这样的过渡经验就算是成功的证实了自身,“真理”就是这一整个引导的过程。對于观念、命题来说,“真”首先是一个过程,也是形容这样的中介经验的一种说法。传统符合论意义上的真理,就是这些被反复证实了的观念的不断累积。

海德格尔也对“符合”这个说法提出了质疑,在他看来,虽然命题一贯是要指向实在之物的,但是“符合”不是命题带着的意象同实在之物的相契合,也不是意象自身与自身的符合。在这里,只要实在之物还未能从存在论上得到规定,就不能对“真理”妄下断言。所以,“符合”究竟意味什么?在存在论层次上,命题首先是揭示出了实在之物的存在,是处于揭示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已经现成了的存在[3]264,即是说,“真”的含义,首先是显现了存在者存在的过程,而通常所谓的符合论上的“真”,则是派生的,它是已经揭示出了存在者这样一种完成状态。

关于真理的问题,在这里发现了两位哲学家的共通之处:其一,真理是一种有所指向的顺畅的、本真的过渡的过程;其二,符合论的“真”是第二性的。综上,两位哲学家都将静态的观摩过程转变成了有意识的主体计划着、行动着的过程,在此过程之中,说明了认识作用的产生、真理是怎样的。

三、结语

一般地,我们往往看到了英美哲学与大陆哲学之间的不同研究旨趣与重心,但却忽略它们之间的内在相通与联系。

就抛弃对主客二分学说、关注人对世界的最为原本的体验、重构认识论问题来说,我们可从詹姆士与海德格尔哲学中寻找到某种内在的联系与统一。

在对根本哲学问题的处理上,詹姆士与海德格尔回归到本真的生活之流,以连续性替换了间断性,跨越了主客二分的鸿沟,从而让认识问题、真理问题在这一视角下被解构。

参考文献:

[1][美]威廉·詹姆士.彻底的经验主义[M].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美]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M].田平,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主客超越存在
《红楼梦》中的“打趣”之妙
器乐考级的历史演进及主客认同
跨界与超越
怀疑与存在:米兰?昆德拉《庆祝无意义》
蝴蝶之美在于超越
论电影《暮光之城》的哥特文化
浅析笛卡尔之“上帝”观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微信圈子的“存在”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