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2023-10-21华滨
华滨
摘 要:针对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要求,结合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特点,以《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为例,制定了思政教学目标,提取了思政元素并绘制了思政教学地图。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搭建了专业技能与课程思政并重的教学平台,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 装备制造 德技并修
1 引言
2022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同时也要做好思想引领,价值塑造,以德才兼备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
装备制造业是工业的核心部分,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它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近期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国家关于支持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关于下达2022年度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的通知》,支撑国家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服务于区域行业经济发展,立足区域优势、发展战略、支柱产业和人才需求,肩负着培养新时代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使命”。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我们国家支柱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大类共占据67个专业,已经成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2 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中装备制造类对应专业大类有机械设计制造类、机电设备类、自动化类、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类、航空装备类以及汽车制造类。其中能挖掘的课程思政元素主要有大國工匠、大国重器、团队精神、工匠精神等。当前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大都动手操作内容较多,实践性较强,而人文素养教育偏少,导致部分老师无从下手;第二,实践类课程大都进行项目化考核,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给出考核分数,这种考核模式易导致学生注重实践技能而忽视职业素养、价值塑造;第三,课程教学目标中思政目标不清晰,思政育人的主体地位还不够凸显;最后,部分专业课老师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1]。《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作为装备制造类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且在教学中具有典型代表性。这里以此课程为例,探究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3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基本情况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以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实操设备为载体,实施课证赛融通,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深度融合,对接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赛项。课程主要讲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视觉相机操作与编程等,综合应用程度较高。将1+X实操考核内容分解,选取3个典型任务进行过程性考核。主要培养学生调试自动化设备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遵守职业规范的良好习惯,培育学生技能报国的家国情怀。
4 课程思政教学方案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主要讲授PLC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及视觉相机操作与编程,这些内容在汽车生产与制造、3C产品装配与制造等生产环节中应用广泛,是智能制造装备大类专业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门专业课,这里以此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
4.1 设计思路
课程思政不是思政教育简单的堆积或者直白导入,而是要在知识技能教育的环节穿插相关联的思政教育案例,让学生接受润物无声的思想熏陶和心灵洗礼[2]。首先,从知识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两方面着手,逐条梳理项目化教学内容,拟定思政教学地图并提炼出思政教学目标。思政目标确定后,按照思政教学地图逐条在网络上搜集视频或其他形式的教学案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授课,见表1。
4.2 确定融入点
课程采取课程融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考证的实操内容。对照工业机器人1+X实操考核内容重组教学内容,按照项目化教学模式分为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PLC编程与调试、视觉设备操作与调试及自动化产线调试四个部分,分别提炼思政典型案例见图1。其中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项目中可以融入“自立自强”的思政点,比如列举中国制造工业机器人与国际知名工业机器人的差距,激励同学们投入到技能报国的实践中,不断修炼自己的基本功。PLC编程与调试项目中可以融入“技能改变生活”的思政点,比如讲解疫情期间西门子公司开发的口罩自动生产设备,该设备的控制器就是西门子PLC,激励同学们学好课堂基础知识,将来用技能改变生活[3]。视觉设备操作与调试项目中可以列举多种“视觉+机器人”应用案例,比如自动采摘水果机器人,讲解科技助农案例,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思维。自动化产线调试项目中可以从工业机器人、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及视觉相机三个子模块互相协作中体现“团结协作”的思政元素,团队成员之间必须分工明确发挥各自特长,互相协作,才能提高效率,培养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3 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学生自学法的形式开展教学。正式授课之前,让学生打印一份学习资料,学习资料包含了教学设备的3个典型任务,以实现一个任务为导向,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每个任务都包含了课前小测试、实训任务书以及实训考核表,涵盖了任务驱动法的课前小测、任务实施及任务测试三要素。下面以工业机器人搬运与装配任务为例,讲解教学实施过程。课前小测试由填空题、选择题构成,主要考察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基础知识点。学生通过阅读实训任务书及参考教材,自主完成课前小测试,以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紧接着让学生仔细阅读实训任务书,教师讲解任务书关键字眼。接下来就正式进入学生实操环节了,教师在学生实操时关注操作安全、学生易错点,并维持课堂好秩序。下一步就进入实操考核环节了,从讲述任务流程、关键技能点、任务完成时间以及职业素养四个方面综合考察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职业素养这一环节就主要考核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是否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职业,养成爱岗敬业的好习惯。课程的最后进行任务小结,总结学生考核情况并讲述思政案例“西门子自动口罩生产线”,教育学生学以致用,用所学所知改善生活。
5 课程思政实施总结与反思
课程思政教育要求专业课教师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从专业技能教育中充分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且采取合适的形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叉融合[4]。《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实施4年以来,秉承价值塑造与技能培训相协调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课程思政教育水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5.1 课程实施初见成效
自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学习技能知识的热情和学习效果明显提升,且教师团队自身的职业素养也明显改善。学生积极主动报名参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意愿更加强烈了,三年以来参与考证的学生共219人,其中通过率70.8%。学生自主报名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工程机器人大赛等赛项中获一等奖18项,教师团队成员中被湖北省人社厅授予“湖北省技术能手”共5人,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全国试点“优秀管理中心”。
5.2 进一步拓宽思政教学渠道
课程思政教学并不只局限于教师讲述思政案例,而是会随着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课程的组织形式不断变化,最终发展到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比如课前,打印纸质版学习资料,让学生对照教材,完成资料上的课前小测试部分,然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锻炼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小組合作意识;课中教学环节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根据各项目特点植入课程思政教育,从而达成思政教学目标;课后,检验学生的实操效果并且布置课后小作业,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且培养他们遵守职业规范的好习惯。课程思政教学组织形式及思政元素见表2。
更加深层次的课程思政教育则要将思政教育点融入到教材、在线教学资源中,再结合适当的教学方法,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的思政教学环境。《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在实施的时候都会结合具体的设备,来进行工业机器人、PLC控制器及视觉相机的编程与调试,在实践中学习调试现场设备的技能。而高职类学生由于生源层次差异较大,因此开发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活页式教材的必要性很大。而活页式教材在开发的时候,需要提前规划好课程思政教育大纲。将课程思政目标、思政教育点、思政教育案例以及学生的体会与收获等融合到活页式教材中,让思政教育全流程、多渠道的融入到课程教育中,做到思政与专业互促相长,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5.3 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教育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比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自主学习法,以引发学生共情,激起学生正面的情感输出为主。在学生操作设备前,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小组长负责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协作意识。比如在讲授机器人与PLC通信小节时,引入全球著名的华为公司孟晚舟事件,激励学生上台主动发表对于该事件的看法并展开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接受心灵的熏陶。在讲授视觉设备操作与调试项目时,可以将“视觉+机器人”助农案例制作成视频并借助智慧职教在线平台让学生反复观看,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取得更好的思政教育效果[5]。
6 结语
《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团队经过系统性的课程设计,梳理了课程思政教学地图,确定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选择了恰当的专业技能点并深入探索了技能培养与思政教的有效融入机制。以项目化为载体重构教学内容,完善了教学资源,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技能报国热情。丰富了课程考核机制,以课赛证融通为契入点,引导学生遵守职业规范,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高职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提供了参考方案。
基金项目: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高职《工业机器人自动化产线调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2021X016)。
参考文献:
[1]盖超会. 装备制造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74-77.
[2]李枝荣,张亚雄,鲁华. 高职机电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 造纸装备及材料,2022(11):239-241.
[3]张腾达,沐楠. 高职电气控制与PLC课程思政建设实践研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2,18(31):171-173.
[4]吴良芹,阮殿旭.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J]. 职业技术,2022,22(1):31-36.
[5]吴政.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分析[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12):15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