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单元视角下资料搜集的有效落实

2023-10-17陈丽速

文理导航 2023年33期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

陈丽速

【摘要】教师应从大单元视角出发解读教材,站在育人角度,凝练单元主题,创设情境任务。在具体语文实践中学生自主建构,形成搜集资料的能力。在学习任务完成过程中,穿插多样评价,促进学生资料搜集能力的提高,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资料搜集

资料搜集能力是学生基本能力之一。因此,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相关内容,循序渐进地促进这一能力的提升,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本文试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为例,谈谈大单元视角下如何促进“资料搜集”这一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地。

纵观“资料搜集”这一要素,我们会发现:四下第三单元、五下第三单元和六下第六单元这三个单元之语文要素重在“方法”,主要落实如何搜集和整理资料。五上第四单元、六上第八单元和六下第四单元语文要素中的“资料”重在帮助“体会和理解”。在学习六上第八单元之前,学生自己学习了收集资料的路径以及收集资料的内容。

本文试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为例,谈谈大单元视角下如何促进“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语文要素的有效落地。

一、情境创设:凝练单元目标, 由“碎片化教学”走向“学习任务群”

崔允漷教授认为:“这里所说的单元是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学习事件,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因此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微课程。或者说,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指向素养的、相对独立的、体现完整教学过程的课程细胞。”[1]笔者认为大单元教学的大情境应该从学生真实需要出发,寻找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契合点,确定单元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

在研读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时,笔者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本单元的内部结构特点,以“对话鲁迅”为大单元学习情境。在大情境的统领下,立足于单元编排特点,以资料搜集能力为单元教学重难点,形成三个学习任务群,即“寻找作品里藏着的鲁迅”、“细品别人眼中的鲁迅”、“书写我眼中的鲁迅”。

二、活动推进:凝望儿童视角,由“被动吸收”转向“自主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2]    素养导向下的语文实践是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行为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六上第八单元的教学中,笔者根据三个子任务,确定了资料搜集能力培养“三阶梯”。

(一)阶梯一:以扶为主——寻找作品里藏着的鲁迅

鲁迅的文章离学生比较久远,又加上当时处于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时期,许多文字读起来都较难以理解,借助资料读懂文本是走进文本的必经之路。笔者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有指向性地收集资料的方向,逐步掌握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方法。

 1.以导学为支架,指引搜集路径。

《少年闰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落实语文要素的角度看,本篇的主要作用应该在于导。笔者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理解文章需要学会搜集、筛选资料,真正为理解文章而服务。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以下几个活动:1.借助作家资料,初步了解鲁迅;2.借助课文注释,理解难懂词语;3.借助时代特点,了解表达差异;4.借助课文插图,梳理课文脉络;5.对比中年闰土,加深人物感悟;6.借助背景资料,明白写作意图。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的设计意图,笔者设计了导学单引导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性地收集资料,具体设计如下:

 2.以链接为素材,解锁资料用法。

《好的故事》这篇现代文学初创时期的“散文诗”,语言表达上的陌生再加上创作背景的特殊性,给学生阅读带来了一定难度,要读懂文章的内容和主旨,那更是难上加难。“阅读链接”正是编者给学生克服困境的有效支架。笔者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巧借阅读链接的素材,三品梦境所蕴含的在黑暗现实中追求美好的象征意义。

第一品:借助资料,体会梦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课后资料冯雪峰的《论〈野草〉》,这美丽、幽雅、有趣的梦象征着什么?

第二品:借助背景,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联系《少年闰土》收集到的资料以及预学时收集的1925年中国社会情况,说一说当时中国处于什么环境?为什么写这么美的一个梦境?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第三品:借助资料,验证对鲁迅的认识。为什么梦境与现实完全相反、完全对立、完全矛盾?你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的?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顺势引导链接阅读李何林的《鲁迅〈野草〉注解》,借助资料深入阅读后再谈理解。

(二)阶梯二:扶放结合——细品别人眼中的鲁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有的人》这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先生的作品,从不同文体和不同视角多角度全方位展现鲁迅先生的形象。在子任务一的实践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借助资料如何帮助理解文章内容。在完成子任务二“细品别人眼中的鲁迅”中,适宜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借助资料读懂文本的主观愿望,教师基于学情适时引导学生内省,自我调适搜集方向。笔者以“孩子眼中的鲁迅” 为例,就如何开展《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与学活动说一说:

活动一:以小组为单元进行课前预学,交流疑惑点并思考如何解决?(引导学生针对疑惑点展开资料收集,思考搜集资料的方向。)

活動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课文写了关于鲁迅的那几件事?

活动三:小组合作学习:鲁迅先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你从课文中哪些细节感受等的?并结合资料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交流1:趣谈《水浒传》,学生结合《表》和《小约翰》这两本书的内容,理解伯父的良苦用心,从伯父送予“我”书的行为中,感受他对“我”的期待与关爱。

交流2:笑谈“碰壁”。学生结合前面所搜集的时代背景和搜集到的鲁迅之子周海婴所写的《记忆中的父亲》关于刺客的回忆部分,体会鲁迅多次碰壁,却仍旧坚持斗争、充满勇气的乐观精神。

交流3:救助车夫和关心女佣。学生借助鲁迅生平资料,理解鲁迅为底层人民多次奔波。

活动四:小结资料搜集心得,拓展阅读周海婴《记忆中的父亲》全文,感受在下一辈眼里的鲁迅形象。

(三)阶梯三:以用为主——书写我眼里的鲁迅

大单元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着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任务”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建构知识,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对知识进行迁移与运用。在一线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资料分享时,经常没有进行消化吸收,照着收集的大量资料来读,只是一味的照搬。交流时耗费大量时间,其他同学却听得索然无味。这样的资料分享,起不到太大的作用,也無法内化成学生的阅读力。笔者试以子任务三中的“策划鲁迅专题报道”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如何筛选、整合本单元收集到的信息。具体设计如下:一是制作鲁迅名片。以小组分工为主要形式,交流筛选整合有用资料,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摘要记录,并识记。筛选资料时引导学生思考:1.这些资料有没有大家认识鲁迅有帮助吗?2.这些资料是否可以全面介绍鲁迅。二是制作人物回忆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分享回忆录包含的内容。三是以“有你,真好”为主题,借助具体事例说一说你对鲁迅的认识。引导学生把这单元搜集的资料进行内化,整合信息,形成对鲁迅的全方位认识。

三、评价监测:凝视活动全程,由“关注当下”转向“赋能发展”

2022新版义课程方案特别提出了以学业质量为核心,做到教学评一致性。大单元教学应依据目标设计达成评价,以便目标的达成可评可测。

(一)嵌入式评价贯穿始终,实时了解学情。

基于真实情境设计评价任务,以促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评价任务中,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校园广播站的《名家讲坛》栏目组想做一期关于鲁迅的人物报道,请你以栏目主编的身份策划本期报道内容。在评价情境的统领下,具体设计了以下几个评价点:1.在鲁迅的作品中,表达了他的什么情感?2.别人笔下的鲁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3.对话鲁迅,说一说你对鲁迅的认识。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学习参与度、学习态度等不同方面,动态监测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以求目标的达成。

(二)综合式评价多维关注,全面了解学生。

在单元学习后,应该安排一个综合式的单元评价,通过自评、互评这种协商式评价让学生进行学会反思。在本单元学习后,笔者设计了以下综合式评价,以便教师了解学生本单元的能力提升情况,以便学生自我监控,及时自我反思和调整。

资料搜集是统编教材的主要脉络之一,无论阅读要素还是表达要素都做了相关安排。教师在教学时,不要就篇教篇,而应该从大单元视角出发解读教材,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任务,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资料搜集以及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2019(02):1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猜你喜欢

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
指向认知结构生长的大单元教学
学科融合,采用大单元教学模式,加强对智障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