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提问优化的实践分析
2023-10-16◎刘健
◎刘 健
(赣州广播电视台,江西 赣州 34100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体成为新闻采访的最前沿,通过新闻媒体收集访谈信息是新闻编辑和报道的基础。新闻采访基本上是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沟通过程。新闻记者的提问方法和技能将决定交流和获取信息的结果。因此,通过分析电视采访时使用的提问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1]。本文以此为例,研究目的是基于对记者的采访提问,来研究在新闻采访时记者的提问技巧,对记者获取重要新闻信息有着很大的意义。因此,分析记者在电视新闻采访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采访技巧。提问成功与否和提问前的准备工作是直接相关的,经验丰富的记者都有这种共同的感受:每分钟的采访至少要有10 分钟的准备。记者应尽一切努力,在条件和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在采访前对提问的问题做好详细的安排。
一、新闻采访中提问的几大忌讳
(一)对采访对象认识不足
对采访对象了解不足是新闻采访的大忌。如果记者不能事先了解和寻找被采访者,就无法准确了解新闻采访的要点和创新点,也无法获得更详细的信息,就会出现和别的采访者相似的采访问题,使新闻采访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
(二)出现准备不足现象
准备不足也是新闻采访中的大忌。如果你无法确定采访的重点、采访的核心问题以及在新闻采访时如何控制采访过程,那么在采访过程中很容易毫无头绪,或者整个采访过程没有正确地连接起来,那么就无法有效地获得所需的信息[2]。
对于电视采访来说,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会给随后的编辑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记者无法提供完整的事件,无法让公众看到采访的真实意图,也无法充分和深入地了解事件的性质。
(三)不尊重采访对象
提问中出现的侮辱性言论不仅是不尊重被采访者的表现,而且严重影响整个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一旦出现冒犯性的话题或侮辱性言论,采访活动就会被完全打断,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会严重破坏媒体的形象,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可能导致被采访者拒绝接受采访,即使再次采访也是如此,不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必须在尊重对方和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和公正的采访,以避免采访工作中出现纰漏。另外,记者在采访中,如果打断被采访者或是心不在焉、随处张望,对被采访者来说也是十分无礼的表现。
二、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的前期工作
(一)准备充分
采访前,记者的基本工作之一是面谈前的准备。采访前的准备是访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有些人将访谈比作“面对面的战斗”,这意味着访谈是记者和被采访者之间面对面的深度交流。为了采访成功,记者必须了解被采访者。这种类型的“战斗”往往在一两个小时甚至数十分钟内结束,但是记者往往要花几天、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准备妥当[3]。一些记者对采访准备得不好,也不懂对话内容,因此,很难顺利推进访谈进度。
(二)具体问题
细节是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意味着记者必须在采访中挖掘细微的亮点,收集丰富而具体的材料。新闻只涉及事实,只涉及我们能深入了解的具体内容。没有具体的事实、数据和材料,就很难撰写好的新闻。因此,记者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而不能提出不适当的问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该询问被访者“你现在感觉如何”,因为这些问题非常空泛,通常对方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说起,只能回答一些没有意义的空话。
(三)针对性提问
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记者必须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另一方面,问题在于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人,或者问不同的人。一般的规则是问负责具体问题的领导或官员。如果想问普通的问题,可以找普通的干部和公众;如果想问非常具体问题,就必须找这个领域的专家。
(四)对被采访者的尊重
记者对采访对象的评价、行为和态度不仅严重影响采访的结果,而且也影响被采访者在记者代表的媒体中的意见。因此,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注意礼貌和相互尊重。目前,公众的素质大为提高,被采访者会关心自己是否受到尊重。在面对媒体时,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感到恐惧和不安,而是知道如何在媒体面前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记者在与被采访者沟通时要注意礼貌和尊重。要尊重被采访者,尊重对方的个人习惯。记者在采访时,还必须遵守当地的习俗,以免造成不便[4]。
其次,注意对方的地位和身份,提出适当的问题,不要太突然,不要太鲁莽,不要太好斗,不要问得不恰当,也不要令人难堪。在涉及他人隐私的敏感问题上,贸然提出的问题会让对方感到惊讶,而被采访者可能拒绝回答。因此,记者必须尊重被采访者,在征求对方的意见后,以对方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问题。
最后,当对方回答问题时,记者必须仔细倾听对方的意见,认真记录笔记,不要打断对方,不要分心,不要犹豫,或在电话铃响之后,不征求对方的同意就接电话,这样会导致对方的不满。
(五)营造和谐的气氛
如果要求记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与被采访者进行“初步接触”,并进行真诚的交谈,就需要记者有特殊的能力摆脱突发情况的不利影响,让被采访者快速自我介绍,适应采访,并营造一个和谐的提问氛围。创造和谐氛围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找到“媒介”。当被采访者对记者持谨慎态度或不熟悉的态度并且不愿意说更多的话时,记者会发现“媒介”是接近被采访者的兴趣点,而双方之间的距离往往会在短时间内拉近。
三、新闻采访中记者提问技巧分析
(一)深挖新闻,善做追踪
在新闻单位,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记者抱怨没有线索,而有了好线索却白白浪费。笔者把这种浪费叫做“暴殄天物”。总的来说,部分新闻记者的工作有点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有的人吃了一点,有的人甚至没有剥掉玉米叶就扔了,这是不正常的。好的“玉米”是不应该浪费掉的,应该一粒一粒地啃个精光。新闻竞争从来都是激烈的,对待来之不易的好新闻线索,记者应该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英国新闻界有句名言:“充分利用你掌握的材料,决不要放松追求新闻的劲头。”谈及做新闻,笔者经常对一些刚刚入门的记者说一句西方的谚语:“打十口浅井,不如打一口深井。”
什么新闻可以做跟踪报道?大部分记者其实都能判断出来。一般来说,能够形成社会热点、容易出结果、能够引起某一领域共鸣或震动的新闻,就可以大胆地跟踪报道。新闻追踪未必一定是自己首发的新闻,国际的、国内的、同一城市的重大事件,都可以成为记者做追踪报道的源头。
很多记者善于抓新闻的第一落点,也就是抢突发新闻的能力不错,但是抢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的意识不够,往往是头一天轰轰烈烈,第二天冷冷清清,第三天干干净净[5]。等到竞争对手发出反响很好的追踪报道,甚至别人后来居上,自己追悔莫及事小,影响了报纸形象事大。怎样抽丝剥茧地一步步、一层层做好追踪报道?建议从以下五句话入手。一是追源头,二是追影响,三是追结果,四是追关联,五是追人物。
新闻追踪是许多记者忽视的,但是新闻追踪的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操作能力。因为事物总是在发展,记者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获得的信息可能是平面的、静止的,甚至是虚假的,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事件的本质和核心会随着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新闻追踪的能力是体现一家媒体综合实力的竞技场,新闻追踪的结果好坏,可以衡量出记者的综合素质,也可以折射出媒体的新闻制作能力。
(二)融入环境和转换角色
新闻记者必须具备高度的应变能力。由于不必借助摄像机、话筒等设备进行采访,甚至也可以不用照相机、录音机等进行工作,报纸记者更有条件成为融入新环境的高手。走进工厂,记者就是工人;走进学校,记者就是老师;走进社区服务站,记者就是义工……只有这样,记者才可能感同身受地做成功的采访。
融入陌生环境既是贴近采访对象的需要,也是刻画采访对象的需要。比如记者要写一个山村教师的正面典型故事,可以让当地宣传部出面请当事老师到县城教育局见面采访,还可以打电话了解情况,当然也可以自己吃苦坐车、走山路到其工作的学校实地采访,甚至住上几天,体验一下这位老师的工作。这几种方式,孰优孰劣,不言而喻。离现场近些,再近些,融入被采访对象的生活,是走进新闻真相的必由之路。
一位记者说:“对我来说,记者不是一个谋生手段,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因为它赋予我打开别人心灵的权利,这是至高无上的权利。打开别人心灵的一瞬间,你会触碰到一些真相。”纪伯伦也说过:“真正的歌者能唱出人们心中的沉默。”笔者想补充说,真正的记者要听懂他人的哭泣和沉默。
毫无疑问,融入和角色转换的能力在记者做暗访时显得更加重要。1994 年,中央电视台暗访河北省无极县制售贩卖假阿胶事件,这个新闻被称为“中国最早的隐性采访”。
因为不可能公开采访,央视记者做了周密安排:学无极县方言,学当地人的穿着打扮,学买卖阿胶的行话……6 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做老板,一个做秘书,一个演司机,剩下几个做后方支援,他们采访到了珍贵的素材,片子播出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1998 年,《深圳晚报》江西籍女记者涂俏在深圳火车站附近一家大酒店反串“啤酒女郎”(啤酒推销员),用了三天时间体验暗访她们的真实生活,体会到了外表光鲜的啤酒女郎不为人知的辛苦、被性骚扰的无奈。
2002 年年底,《楚天都市报》记者占才强和《人才信息周刊》编辑高汉明乔装打扮成乞丐,深入体验乞丐的生活,用文字完整呈现出了乞丐的生存状态。
一个记者不仅要视野开阔、知识面广,而且要善于察言观色,如果再辅以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高效的沟通技巧,则一定能成为一个新闻战争中的多面手。
(三)采访中要有平等心态
记者可以采访各种各样的人,从政治官员到平民、男子、妇女、青年和成年人,包括各行各业的人。记者是媒体和公众之间的直接联系,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采访的立场、语气、肢体语言、穿着打扮等。对于不同的受访人员,要使用不同的语气,并符合受访者的身份和采访环境。然而,区别对待绝不等于将访谈分成三六九等,无论接受采访的人是什么人,记者都不应该对被采访的人怀有个人感情。不能低估公众对于某些特殊群体的偏见,例如残疾人、囚犯等,记者必须更谨慎地注意语言、语气和行为。
例如,在法律行业中工作了多年的记者,访谈的主题往往是被拘留的囚犯,甚至是被判死刑的囚犯。制定采访主题时,不应与个人感受相混淆,也不应因其具体情况而感到恐惧或慌张。控制这些负面情绪,是采访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细节。这些特殊群体比普通人更敏感,并且抵制媒体。因此,在访谈期间,记者必须与他们保持平等的关系,必须暂时搁置他们的身份,尊重他们的个性,促使他们不反对和抵制采访,并使他们能够顺利地接受采访。
另外,记者的善于倾听特别重要,因为善于倾听不仅表明对对方的尊重,而且也是搜集更多采访信息和集中精力的有效方法。在访谈中,记者常常面对两种类型的采访:一种是公开的,另一种是非公开的。记者怎样才能妥善对待不同的被采访者?就惯例和经验而言,首先需要的注意是提前沟通,并把你的采访目的直接告诉对方,以便他能够在任何时候都专注于实质性问题,而不偏离主题,但要注意,打断他的话是不合适的。应该设法让被采访者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对于后者,我们需要的是保持足够的耐心,一步一步地启发,给他足够的时间和心理准备,然后站在他的观点上,帮助他共同思考,让采访顺利进行。
总之,不管被采访者的类型如何,善于倾听是顺利沟通的重要方式。实践表明,在良好的沟通和有效的启发下耐心倾听,每个被采访人者都会讲出许多故事。采用这种方式的采访内容是有感情的,采访效果非常精彩。当然,作者在采访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即使情况稍有不顺利,也要灵活掌握,完成采访。这表明,记者必须要有充足的时间倾听和沟通,必须熟悉采访的程序,保证采访的主要内容和精彩内容,以免被采访者失去发言的动力和积极性。
四、结语
民生电视新闻以“以民为本”作为出发点,是我国新闻媒介向受众的回归。随着民生新闻栏目的发展,在其过程中凸显出很多的问题。如新闻题材琐碎化、表现方式娱乐化、新闻格调低俗化、新闻内容同质化和自身定位高大化,与民生新闻“以民为本”的出发点大相径庭。目前,我国民生电视新闻的发展还处于瓶颈阶段,许多问题层出不穷,只有找到其解决办法和应对之策,才能为民生新闻的长久发展提供保障。